幼儿园生成性课程—主题的选择

心中有明月

<h3>  生成课程以关注孩子、以孩子为本的理念和实践,为幼教工作者所认同,并广泛地开展起来。我们也随着改革的步伐,在认真学习教育理念的同时,积极地投入到生成课程的教育教学的研究之中。&nbsp;</h3> <h3>老师在开展生成活动时,最感困惑的是:&nbsp;&nbsp;&nbsp;1.由于生成活动的主题是从孩子中来,是孩子感兴趣和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生活中,孩子一旦冒出问题,老师就使其成为生成活动的主题。然而有些主题内容并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致使生成活动冷冷清清。&nbsp;&nbsp;&nbsp;2.由于生成活动主题来源的不确定性,老师在和孩子开展生成活动时,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年龄特征,活动内容过深或过浅,致使孩子的学习没有效率。如:新升的中班孩子开始对图书感兴趣,老师带孩子去书城参观,并了解书的种类和归类摆放,于是,孩子似懂非懂,被动艰难地参与活动,犹如接受灌输教育一般。&nbsp;&nbsp;&nbsp;</h3> <h3>由此,可以得出,教师开展生成课程活动的主要问题在于: 1.教师难以把握生成活动主题的来源。 2.教师难以确定生成活动的目标与要求。 活动主题是生成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什么样的主题才是孩子得以顺利开展活动的主题呢?生成活动主题的产生有没有可供老师遵循的原则和规律可寻呢? </h3> <h3>生成活动的主题,应该具有孩子关注、能够探索(能力所及)、可以延伸的特征。 1.孩子关注。就是说这个主题一定是从孩子中来的,是孩子关心和注重的。“生活即学习”早已昭示着孩子最合适的学习就是在生活中学习。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与生活环境发生关系,引发许多的好奇疑问,产生无数的学习契机,如下雨天怎么有的地方有“水塘”,有的地方没“水塘”;马路上看到的解放军,他们的样子怎么会不一样;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喝牛奶……伴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孩子们不断地在学习,在成长。这些问题都可以成为生成活动的主题。 但是,我们知道,孩子因鲜明的个体特征,对事物的关注也各有侧重,所以,孩子中的个体问题,能否成为大家的问题,能否激起大多数孩子的兴趣,是否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意义,教师必须在加以判断之后,将问题确立成主题。 2.能够探索。是指这个主题具有能够让孩子自主地进行探索学习的特征。生成活动原本就注重孩子的本体感受,注重经验的积累,所以,生成活动的主题必须是可以使孩子们在一定的环境中,自主地探索事物的本质,寻求问题的答案的。当然,这些事物问题的解答,应该与孩子的能力与心智的发展相符。如,新中班的孩子对影子感兴趣,但还未有探索影子形成的能力,大班孩子对化纤感兴趣,却还未有了解化纤渊源的心智。因此,能由孩子自主探索并且孩子有能力完成探索行为的内容,才可以成为生成活动的主题。 3.可以延伸。是指一个生成的主题可以派生出许多内容,它涉及到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换言之,就是通过完成这个主题,孩子的能力、行为、意志、认识、身体、美感等诸多方面得到发展,这样,具有张力可以延伸到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网络的内容,就可以成为生成活动的主题了。</h3>

孩子

生成

主题

活动

探索

学习

问题

感兴趣

课程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