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家

开口笑

<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母亲</p> <p class="ql-block">父亲母亲于1952年6月结婚</p> <p class="ql-block">当年父亲向组织递交的结婚报告底稿,母亲一直放置在她的一个专用小盒子里,完好保存至今,还有他们结婚时的一件小信物——红心结,报告和♥️结都放在左边的信封里保存着。</p> <p class="ql-block">四川甘孜州道孚留影 </p><p class="ql-block">相片背面父亲留言:这是藏胞占多数的道孚城,有着美丽幽静的自然环境 1952.8.</p> <p class="ql-block">西康留影</p><p class="ql-block">相片背面父亲留言:海拔四千多公尺的折多山,从道孚回康定,路途晕车刚吐过,洗了缸子,那么高兴还在笑,因为真好,喜欢这块地方又有很好的心情(这是用自动照法照的)</p><p class="ql-block">52. 9. 西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张见,1916年11月生人,籍贯:河南省唐河县,1989年10月病逝。</p><p class="ql-block">父亲简历:1938年8月经地下党介绍奔赴延安进入陕北公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学习;1938年10月至西北战地服务团;(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上,曾经活跃着一支声名显赫的第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是个综合性文艺团体)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4月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前方干部班进修;1944年12月先后在河南军区王树声支队干部队、豫西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太岳军区政治部文艺工作队、太岳七十二纵队文工队、太岳军区15纵队文工队,1949年7月进入解放军62军文工队,后改为西康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任业务主任;1953年1月调往北京,任公安军政治部文工团业务主任、副团长。1955年7月至1956年4月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聆听苏联作曲家阿拉波夫教授授课。1955年9月由国防部授予少校军衔;1957年6月荣获三级解放勋章。1958年8月从部队转业举家南迁杭州,历任浙江电影制片厂制片主任,浙江越剧团一团副团长,浙江歌舞团副团长,1979年12月离休。</p><p class="ql-block">父亲一生从事音乐工作,不仅能创作,还能演奏。曾任西战团音乐刊物《歌创造》主编。创作了大量紧跟时代的歌曲和歌剧作品。1942年12月在晋察冀边区“军民誓约运动征文”活动中,创作歌曲《参加军民誓约运动》荣获一等二类奖,《什么是生活》荣获二等奖。父亲参加过有记载的战役:豫北扫敌黄河桥头堡、山西运城围攻、山西临汾战斗、晋中战役和围攻太原等五场,小战役无数。以手中之笔,用时代音符和激昂旋律,谱写出一首首战斗歌曲,这些讴歌时代的音乐如同战斗号角,激励边区军民英勇奋战在抗敌前线,在晋察冀广阔的抗日前线,在广袤无垠的华北平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苍芒逶迤的太行山、燕山,在滹沱河畔都传唱过他的歌曲。</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文艺团体里,他都是一位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的音乐人。</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证》证件照</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已转业多年,还是恋恋不忘军旅生涯,再次穿上少校礼服,佩戴上三级解放勋章,拍摄下这张照片以作纪念。这是父亲一生的荣誉。</p> <p class="ql-block">父亲70大寿留影</p> <p class="ql-block">据军官兵役证上所记载参加过的战斗经历:</p><p class="ql-block">1)1946.8.豫北扫除敌人黄河桥头堡;</p><p class="ql-block">2)1947.9.山西运城围攻;</p><p class="ql-block">3)1948.7.山西临汾战斗;</p><p class="ql-block">4)1848.10.晋中战役;</p><p class="ql-block">5)1948.11.山西围攻太原。</p><p class="ql-block">参加小战役无数</p> <p class="ql-block">1957年6月荣获的三级解放勋章</p> <p class="ql-block">1947年8月8日太岳四分政宣教科宣传队全体同志合影。父亲在后排中间就坐,不戴帽子,着深色服装。</p> <p class="ql-block">中央音乐学院进修班结业合影,前排左起第六是苏联作曲家阿拉波夫教授,第七是其夫人,第三排左起第五是父亲。摄于1956年4月</p> <p class="ql-block">父亲老战友张俊飞来北京时留影,小姑娘是张俊飞女儿,晓萍姐。</p> <p class="ql-block">1961年1月16日周恩来总理在杭观看浙歌二队(执行特殊性演出任务的)演出后,到后台看望演员时留影。父亲是二队领导,站在后排左边中间。</p> <p class="ql-block">父亲抗战时期创作的许多歌曲中有两首作品被收录在《延安鲁艺师生歌曲集 抗战篇》中。该书分上、下两册,由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编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大16开本 。我为延安鲁艺校友会提供了父亲的作品、照片以及编撰的父亲简历,使歌曲得以发表。这是我为父亲做的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谨以此告慰他老人家在天之灵。🙏🙏🙏🌹🌹🌹</p> <p class="ql-block">1948年8月父亲老战友海仇同志帮忙誊抄创作歌曲底稿,汇集成册。收录了父亲1945年从延安鲁艺出来后的三年时间里创作的歌曲80余首和秧歌剧、活报剧、歌剧等7部。这是记录下来的作品,父亲在前言中写到:“有些歌子唱了没印出过,时间过了就算啦。”所以当时创作的歌曲还远不止这些。</p><p class="ql-block">这些作品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曾在前线战地和群众中广为流传。作品为抗战服务,宣传革命思想,极大鼓舞了前线战士们的士气。</p><p class="ql-block">这本册子跟随父亲辗转晋察冀边区,数次<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北迁徙,</span>经历了枪林弹雨和岁月蹉跎,保存至今七十余年实属不易,弥足珍贵。收录在《延安鲁艺师生歌曲集》中的两首作品就是从这本册子里挑选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父亲写的前言</p> <p class="ql-block">抄录前言:</p><p class="ql-block">这是1945从延校出来后的一些创作底稿,不像个样子,写在这里可作为检讨过去拙作的一些经验之用,并能回忆出过去各时期的一般工作情况来,有些不记下掉了就找不到了,所以把它集在这里。这里歌子十之八九是经四分区宣传队与军区文工队唱出过的,群众也愿意听,大家也提出了好多意见,有的长了群众不容易学会,有些个歌子群众还接受不了,所以唱的还不能普遍,有好些个群众和战士唱着很起劲,有些歌子唱了没印出过,时间过了就算啦。</p><p class="ql-block">这册子是海仇同志给我抄的,费了功夫,很细心的,我在这里谢谢他!这是我写在前边的几句话。&nbsp;</p><p class="ql-block"> 张 见 1948.8.26 于榆次罗家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母亲张先庆,1931年9月生人,籍贯:四川省成都市,2024年1月26日病逝。</p><p class="ql-block">母亲简历:1949年9月考入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四川音乐学院前身),1950年1月入伍至西康军区政治部文工团 (原62军文工团),1953年1月随父亲前往北京,进入公安军政治部文工团。1958年8月从部队转业随父亲抵达杭州,进入浙江电影制片厂,1961年3月进入杭州师范学校,后并入杭州师范大学,任副教授,1987年8月退休。母亲因学校工作需要晚退休一年,退休后又被学校返聘四年。1991年起在浙江省老年大学任教直至2009年7月,共计18年。期间带过多个合唱团,获奖🏆无数。2009年8月起她一直跟着我生活了14年多。</p> <p class="ql-block">母亲读书时照片</p> <p class="ql-block">四川艺专学生照</p> <p class="ql-block">1950年1月母亲与艺专30多位同学一起考入西康军区文工团(原62军文工团),1951年3月趁校庆之际集体合影献给母校。母亲站在后排,左起第六个。</p><p class="ql-block">相片上文字:献给省艺专一九五一年校庆 西康军区参军同学敬礼 1951.3.3.</p> <p class="ql-block">西康军区文工团音乐研究组合影,<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母亲在第一排左三。</span></p><p class="ql-block">相片背面母亲留言:这是音乐研究组合影,在到62军时。1950.</p> <p class="ql-block">西康军区文工团演出照</p> <p class="ql-block">91周岁,为退役军人优待证而摄,这是我为母亲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母亲退休后一直从事声乐教学和合唱工作,在浙江省老年大学任教18年,浙江省老年活动中心任教10年;亦在杭师大老年大学、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浙江邮电局老年大学等多个地方上过课。带过的合唱团队有:浙江省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浙江省老龄委合唱团、浙江省老龄委女子合唱团、浙江邮电局合唱团、浙江电力局合唱团、西湖合唱团等等,任指挥。在大大小小的合唱比赛中荣获金奖、银奖、优秀指挥奖等各种奖项无数。当时的她无论是教学还是指挥在杭城老年声乐教学和业余合唱界均小有名气,这是她这辈子感到欣慰和最值得骄傲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省老大上课照</p> <p class="ql-block">合唱排练照</p> <p class="ql-block">2001年11月文化部“永远的辉煌”中国老年合唱节中母亲带队的浙江省老龄委合唱团荣获金奖,她个人荣获优秀指挥奖,回杭后集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2008年11月第五届西湖合唱节中母亲带领的西湖合唱团荣获金奖,她个人荣获优秀指挥奖,赛后合影。</p> <p class="ql-block">第五届西湖合唱节荣获优秀指挥奖</p> <p class="ql-block">2014年11月小舅一家从四川来杭看望母亲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6年春节,学生来家看望母亲时送的蝴蝶兰,母亲很开心,与鲜花合影。</p> <p class="ql-block">母亲从教48年,桃李芬芳,每年教师节都有学生前来看望她。</p><p class="ql-block">2017年教师节学生看望母亲,送来鲜花,亦是她86周岁生日在即,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16日90大寿,实为88周岁,民间有做九不做十,做虚不做实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2020年教师节,学生送来鲜花,亦是她89周岁留影。</p> <p class="ql-block">学生在湖畔居请母亲喝茶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老年大学学生来家看望母亲合影</p> <p class="ql-block">老同事来家看望母亲合影</p> <p class="ql-block">原杭师老校长一家人来看望母亲合影</p> <p class="ql-block">学生伉俪来家看望母亲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事、学生来家看望母亲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1年教师节前夕662班学生来看望母亲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1年教师节前夕,662班学生来看望母亲,她们制作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2023年教师节,662班学生来看望母亲,自制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16日,母亲90周岁生日留影,愿她老人家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p> <p class="ql-block">晚上母亲学生带来生日蛋糕🎂给她过90周岁大寿</p> <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21日中秋节在珀莱雅外婆家和嫂子一起吃饭</p> <p class="ql-block">2022年农历新年前夕学生来看望母亲合影</p> <p class="ql-block">与学生合唱《过雪山草地》</p> <p class="ql-block">91周岁,摄于2022年9月16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姑姑张仁端,1902年2月生人,1953年8月从河南老家来北京跟着我们一起生活,1958年8月随我们一起来杭定居,1972年6月病逝。</p> <p class="ql-block">1952年12月父亲母亲从西康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调往公安军政治部文工团,沿长江北上途中顺路回河南唐河老家探亲,与姑姑和堂哥(父亲二哥的儿子)合影。父亲1938年8月离开家乡奔赴延安,十四年后重回故里与亲人团聚。</p><p class="ql-block">相片背面父亲留言:这是一家骨肉亲密的相聚,小的大了,大的老了。1952.12. 河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哥哥张艺,1953年8月生人,1971年考入浙江歌舞团工作,2005年4月病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蓉1955年10月生人,1972年12月高中毕业下乡插队落户至萧山长沙公社。1976年8月进入浙江图书馆工作,任研究馆员,2015年12月退休 。</p><p class="ql-block">21岁,摄于1976年8月,第一张工作证照</p> <p class="ql-block">29岁,摄于1984年5月,新娘照😄</p> <p class="ql-block">63岁,摄于2018月10月,初中同学相识50周年聚会时照</p> <h3>张艺100天</h3> <p class="ql-block">张蓉99天(母亲第二天有事)</p> <p class="ql-block">北京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照片背面标注:一九五六年九月于帽儿胡同家门口</p> <p class="ql-block">在北京时照的全家福,摄于1957年夏天,北京紫房子照相馆。1958年8月南迁杭州后,母亲在浙江电影制片厂工作,经常去上海出差,顺便去上海西藏中路97号的大美照相馆把这张照片放大至24吋又着了色(那时没有彩色照片),挂在家里的墙壁正中间,很久很久……只到现在还依然保存着。</p> <p class="ql-block">摄于1957年冬</p> <p class="ql-block">据父亲说,当时哥哥哭闹不停,实在没办法,给了他一把小提琴🎻,他立马停止哭闹,随即就拍下了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五七年初 北京帽儿胡同</p> <p class="ql-block">1958年离开北京前夕留影</p> <p class="ql-block">1958年8月父母亲专业,举家南迁至杭州定居,以下是在杭州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从出生到9岁从来没有剪过头发,还是胎毛呢。<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4年夏天母亲要下乡参加四清运动,</span>没人给我梳辫子只得剪短发了,剪发之前拍摄下这张照片以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7周岁生日照</p> <p class="ql-block">父亲70大寿留影 摄于杭州照相馆 1986年11月</p> <p class="ql-block">全家福 摄于1984年长桥杭师校园内</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的原生家庭,一个幸福美满、充满爱的家庭。老照片里珍藏着满满的回忆……🌷🌷</p><p class="ql-block">谨以此美篇告慰在天之灵的亲人们,表达我的缅怀之情。🙏🙏🙏🌹🌹🌹</p> <p class="ql-block">附录:</p><p class="ql-block">北京曾居住地:西直门井儿胡同1号;阜成门八道湾11号;地安门帽儿胡同22号。</p><p class="ql-block">杭州曾居住地:黄龙洞浙江电影制片厂宿舍;观巷新72号浙江歌舞团宿舍;文二街杭州师范学校宿舍;长桥杭州师范学校宿舍;金祝新村16幢51号门201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