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b>老妈今年八十三,</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欢乐童年在乐山。</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魂牵梦萦七十年,</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耄耋之年终梦圆。</b></font></h3> <h3> 外公民国时期在乐山县府做事,母亲童年基本上是在乐山度过的,乐山就是母亲的童年记忆,一直深藏于内心,从来不曾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过去年间,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虽然身处社会最底层,受尽痛苦和磨难,但母亲一直坚强乐观地生活着,艰难地度过了那段非人的岁月。如今适逢盛世,晚年生活恬静祥和,虽然物质生活比较满足,再也不会为生计发愁了,但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却时时溢于言表。常言说“百善孝为先”,孝顺老人不只是物质上的满足,关心老人内心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深感人生无常,错过了将永远不再来。作为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上天还能眷顾多久呢?内心深处一个声音在告诉我:赶快行动吧,不留遗憾。于是在9月底定下决心,计划“十一”长假后,和兄弟中的一人护送母亲完成这次“探亲”之旅。并着手准备了轮椅、食物、药品、生活等物资。万事具备,只等出发。可过完节,兄弟们都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暂时无法离开,需要继续等待……。当兵人的性格,加上对无常的恐惧,觉得不能再等了,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可以随意等待的,尤其是对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来说。能满母亲的愿是儿女对她最大的感恩和孝道,有再大的困难都不能退缩。这次出行确实是幸福和风险并存,母亲八十高龄,又有比较严重的哮喘病,身体虚弱,原先计划的二人护送,坐轮椅的计划只能舍弃, 我一个人,万一出现问题怎么办,能不能应对,心里确实没底。除了精心计划,精心准备,加倍小心外,剩下的只能虔诚地祈祷佛菩萨护佑。在忐忑的心情中,我和母亲于2018年10月18日踏上了去乐山的旅途,登上了凌云山,朝拜了大佛,寻觅了儿时的足迹,游览了大邑刘氏庄园,成都风景,历时3天,于2018年10月20日平安返回绵阳。</h3> <h3>路过眉山服务区。天公不作美,小雨淅淅漓漓下不停。但老人的情绪还是非常饱满。</h3> <h3>一路奔波,吃饱肚子再说。</h3> <h3>到达乐山大佛景区</h3> <h3>母子在景区门口留影</h3> <h3>友好的老外</h3> <h3>七十年后再相逢</h3> <h3>大佛跟前留个影</h3> <h3>小时候常来的寺院</h3> <h3>风景依旧在,只是换新颜</h3> <h3>小时候休闲的地方</h3> <h3>下山</h3> <h3>据说这里是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h3> <h3>小道比过去漂亮多了</h3> <h3>大渡河畔铁牛门(丽正门),位于乐山市政府右侧,在门前放了两头铁牛,修此门是为了镇 水之用。国民党时期的县政府也在这附近,是否和现在的市政府在同一位置上,不得而知。母亲小时候就住在离这不到百米的地方,每到涨水的季节,经常到这里来玩水。</h3> <h3>下去看看</h3> <h3>站立此处,思绪万千</h3> <h3>虽然有过江大桥,但对岸的人们还是习惯于坐渡船进城办事,他们说坐船快,不用绕行,一次2元,很方便。</h3> <h3>背后就是小时候的住处</h3> <h3>这条巷子还在</h3> <h3>多年来,一直以为是“玉石巷“,现在终于弄清楚了,原来是“御史巷”呀。据说在嘉定年间,乐山有四位才子考中了进士,其中徐文华、程启充为御史,故得名。</h3> <h3>小时候,没有电灯,经常摸黑去巷子尽头打酱油。</h3> <h3>古老的房子还保存于高楼之中</h3> <h3>还是当年的巷子模样</h3> <h3>寻寻觅觅,都是当年的印迹,时间紧迫,没有寻找到当年读书的女子学校。</h3> <h3>乐山市人民政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