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陕北榆林厚厚的黄土下面,不仅蕴藏着浩瀚的乌金煤海,还掩埋着诱人的赤色砂岩。位于榆林南部的靖边波浪谷已是家喻户晓,但在榆林北部的府谷莲花辿至今还鲜有人知,随着陕西沿黄观光公路的通车,莲花辿正渐渐地进入到更多人的视线。</h3> <h3>白露时节,驱车千余公里前往陕北观光,自然会把莲花辿、波浪谷列入行程。本以为这个节气的黄土高原会是秋高气爽,但一进入陕北就开始了连绵的阴雨。尽管这给旅行带来困难,也没有机会看到更加迷人的梦幻光影,但从黄土里冒出来的这些奇特红石已使我们惊喜不已了。</h3> <h3>莲花辿位于陕西府谷县墙头乡与内蒙准格尔旗大河口镇接壤的大片地带,这里因与山西的河曲县城隔河相望,因此被称为鸡鸣三省之地。</h3> <h3>进入这一地带,原本单调的黄土地顿时变得斑斓起来,四顾环望,道路边、大河上、田野里、村庄旁,满目的沟壑茆墚,山形层次差落,山石红白相间,这些似土、似沙、似石的奇异地状,有的像一根针刺,有的像一尊墩台,有的像一个硕大的坟头,有的像一堵坚固的铜墙铁壁。</h3> <h3></h3><h3>地质学家称其为“砒砂岩”,一种如普通石块一般,但遇水如泥、遇风成砂的岩石,它是黄河流域粗沙的主要来源,也是黄河下游成为“悬河”的主要祸源,因而也被中外专家称为“地球上的月球”、“地球的生态癌症”。虽说“砒、癌”这些字眼令人恐怖,但这些地貌的奇特性、稀缺性,已成为当地大举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h3> <h3>在内蒙地界的公路边,竖着这么一个牌子,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莲花辿的地貌概况:</h3><h3>莲花辿这种丹霞地貌的地质结构,以红色白色相间组成,裸露于地表,层层叠叠,峰峦交错,沟壑相映,非常壮观,这种特有的自然风光在当地被称作“五花肉”。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雨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宝塔状、针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高低不一,形状各异,有的像动物,有的像怪兽,低的半人高,高的达百米,这种观赏价值极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丹霞地貌地质公园”。在《河曲县志》记载的河曲十二景之一“大辿峰莲”,就是指莲花辿。据传说,莲花辿的得名来自于康熙,康熙在平定葛尔丹叛乱时曾驻足此地,被展现在眼前的五彩斑斓状如莲花的地貌所吸引,在得知此地尚无名称,于是亲自为其赐名一一“莲花辿”。</h3> <h3>看来“五花肉”、“莲花辿”只是人们对这种地貌的一种形象称谓,但为什么用这个生僻的“辿”字,还真是不解其意。从字的象形来看似是山中行走,字典辞海中也是简单的注解为徐缓的步伐、安步而行。</h3> <h3>观赏莲花辿的最佳位置,是沿黄观光公路5公里处陕西一侧的墚上,看到的地貌景致则是属于内蒙的地界。陕西正在拓宽上山的道路,山上已建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观景台、停车场。</h3> <h3></h3><h3>站在观景台向下俯瞰,眼前的一幕令人震撼,数十米深的这片丹霞地貌宛若是一大池勃绽的莲苞。本人言辞匮乏,在此引用榆林府谷籍官员沈明志《莲花辿游记》中一段精彩文字,来描述一下这片大美的莲花辿景色:</h3><h3>“极目宏观,方圆10多平方公里的景区像一朵乍然盛开的莲花。红白相映,天地之精灵;绿灰搭配,自然之奇观;层里线条,鬼斧神工令人叫绝;高低错落,天籁之作无不称奇。整个莲花辿像是由大地腹中涌出的岩浆一次混浇而成。层线在微紫的天幕上劈出雄健的剪影,朝阳像巨型的探照灯,用火焰般的光芒照射着这朵天造地设的莲花辿,给它的顶部镶上金红的几何色块。它肯定像地火岩浆那样热烈地沸腾过,激情地奔泻过,而后在宇宙的运动中凝固为庄重,冷却为深沉。</h3><h3>定睛微观,凝神注目,俱像一物者、天然孕字者、图形如画者、纹理清奇者、色彩独绝者、生物化石者,温文尔雅,脱尽世俗;气韵清逸,尽显高雅;形神兼备,浑然天成。或鲜活灵动、或憨态可掬、或栩栩如生。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其间。浓缩大千世界,妙肖人世心声。造型千姿百态,记录自然奥秘。凝聚宇宙洪荒,精缩天然之美”。</h3> <h3>沈先生描述的紫微天幕和火焰般的光芒,我们无幸遇到,雨水侵湿的莲花辿颜色虽深但少了些光泽,腾起的一层灰雾,也使我们的视野不是那么至远、清晰。</h3> <h3>黄河从远处款款而来,离开内蒙流入陕西,河水平静婉转迂回,在这鸡鸣三省的莲花辿绕出了一个近360度的美丽大湾。</h3> <h3>辗转黄河沿岸数日后前往靖边波浪谷,看着天气尚好便一路急驶,为的是天黑前赶到目的地碰碰运气,这几天全是阴天下雨了。运气不错,最终在靖边得到了1个小时的夕阳,2个小时的阴晨,3个小时的细雨上午。</h3> <h3>波浪谷与莲花辿一样同属红砂岩地貌,只不过是单一的红色,看起来质地要硬一些。波浪谷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纹路,这是天长日久,水中矿物质把层层红砂凝结成砂岩所形成的层叠状结构。这些纹路有的很直、很长,有的则是呈弧线延伸,甚至呈螺旋式盘绕。这些红岩纹路被称为岩浪,就如大海滩涂上涌入的一层层浪波和激起的一朵朵浪花,因此也被誉称为黄土高原上凝固的万顷赤涛。</h3> <h3>靖边波浪谷火起来也就是最近三五年的事情,之前,这里是“深藏闺中无人识”,即便是当地人也少有问津,顶多就是村里男娃们玩耍或是人们上山放羊时才会来到此地。人们甚至痛恨这片砂岩质的沟壑,因为它寸草不生,还影响人们的通行。闫家寨子的人们得感谢那些资深的驴友和摄影师,是他们让这片近20平方公里的砂岩沟壑变为了诱人的稀罕资源。敏感的资本已大量涌入,未来的规划是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精品景区。波浪谷有三个游览区域,以前简单地叫做ABC区,现在都有了好听的名字:地心丹霞、火焰丹霞、水上丹霞。</h3> <h3>黄昏时分的火焰丹霞显得越发红润,低射的光线把浅浅的岩石纹路照的明暗错落、层次分明。这里的岩石纹路以线条为主,犹如大地上的一条条琴弦,随着光影的高低节拍,弹奏着不同的韵律;这里的岩石一层一层的,远远望去,就像黄土墚上的一道道梯田,次级而下,缠山绕梁;这里的岩石一圈一圈的,凸起的同心圆如同一个个陀螺,高低起伏,似在天地之间旋转;这里的岩石一块连着一块,就像在大地上拼就的一块巨大花布,红底素花,喜庆淡雅。砂岩上的纹路千变万化,形态各异,只要有足够的想象,就可以将这满眼的赤色描绘成你心中最美、最神奇的图画。</h3> <h3>一袭白衣与鲜红的砂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陕北红土地上舞动着江南的韵律。尽管舞动的姿态很雅,但翻越护栏的动作很丑,自然会引来东北大爷北京大妈一声声的高声斥责。这里已经有一半的区域安装了隔离护栏,怕众人踩踏加速砂岩的风化,其实更怕游人刻字,因为景区题词刻字已是很多国人的一个爱好和习惯了。这些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红石砂岩上,已经刻上了很多人的姓名,就连这个位置很高最具“心”形的砂岩,也被到此一游者变成了一块耻辱石。</h3> <h3>没有被围起来的砂岩是可以零距离接触的,踩起来感觉还是比较坚硬。夕阳渐渐落下,留给红岩石上的最后光影依然精彩。</h3> <h3>黎明的天空,只是染红了一点点,持续的时间是那么的短暂,以至来不及露出笑脸就被乌云遮盖。近处的气田站冒着火焰,透露出这片红岩深处蕴含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远处村庄上空漂浮着一缕烟雾,不知是云雾,还是炊烟。</h3> <h3>水上丹霞的景色真是令人称奇,在这黄土红砂的沟壑之中,竟然藏着这么一大片色碧如玉的湖泊。它就像被群山环绕的一个聚宝盆,接纳着四周山脉流下的汩汩神水;它又如镶嵌在红岩之间的一面镜子,映照着梳妆打扮的绝世容貌。</h3> <h3>龙眼泉是波浪谷的十大景点之一,可能也是这个湖泊形成的主要源泉。没有靠近它,远远望去,龙眼泉的上方被红岩遮盖,四周被绿树掩隐,使清幽深邃的泉洞更加神秘莫测。<br></h3> <h3>从山顶到湖底有三四十米的样子,碧绿的湖泊被红岩围绕,凤尾石、鳄鱼嘴、姊妹岩这些形态各异的怪石,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h3> <h3>水绿岩红羊儿白。岩石的缝隙中生长着顽强野草,未被雨水冲毁的黄土上种植着庄稼,这里的羊儿也是活的艰辛,比不了大草原上那些悠闲的羊儿,它们每天得翻沟越墚四处寻觅,这样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h3> <h3>远处山体的崖壁上有几个石崖窑,是旧时村民躲避匪患的藏身之所。这里叫做闫家寨子,是波浪谷十个著名景点之一。据说山顶有一个小洞可通入崖窑,若遇匪患,先由一人爬上山顶进入崖窑,封闭洞口,再从崖壁上放下绳索,其他人顺着绳索再进入崖窑。</h3> <h3>秋雨霏霏中的地心丹霞区,红砂绛紫,色泽深暗,站在观景台上遥看,一条赭红色大峡谷似斧劈刀削般呈现于眼前。一条条纹路就像一道道年轮,巨大的山体被切割成了断壁残垣,这是风和水的力量作用的结果。</h3> <h3>这里是传说中的龙虎大战之地,蛟龙怒目回首,顿时石破惊天,掀起的巨大波涛印在了红砂岩石之上。</h3> <h3>起伏盘旋于沟壑红石间的栈道,绝对不输周边的景色,沿着这条观光步道,可以通往波浪谷的地心。</h3> <h3></h3><h3>线条顺着山势向下延伸,雨水沿着一个方向流泻而去,山谷的底部,呈现出了一片沼泽的地貌。</h3> <h3>风和水切割了山体,形成了窄窄的一条缝隙,这条二三十米深、一百多米长、最窄处仅能侧身通过的地方,就是地心丹霞深处的一线天。抬头仰望,脸上被从缝隙中降下的雨水打湿,扶着两侧,双手沾满了红色的岩砂。拍照有一定的困难,镜头上沾上水珠、细砂,以致拧动变焦头都会发出磨砂的嗞嗞声响。</h3> <h3>这就是黄土高原上的实景画面,不仅有苍茫,还有震撼人心的璀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