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2018年11月5日北京启程,飞往北极圈内最大城市——摩尔曼斯克,开启我们的极光之旅。</h1><h1> 摩尔曼斯克位于俄罗斯西北部科拉半岛东北,临巴伦支海的科拉湾,地处北纬69C°北极圈,正好处在北半球的极光带上,每年冬天半年(9月至次年4月)都有机会看到极光,其中11月以及2月极光出现几率最大。</h1> <h1> 北京乘坐俄航SU205航班飞往莫斯科,SU1492飞往北极圈最大城市~摩尔曼斯克</h1><h3></h3> <h1> 北京起飞后往西约40分钟,地面景色。</h1><h3></h3> <h1>莫斯科上空俯瞰</h1><h3></h3> <h1> 摩尔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最大港口城市,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尽管冬季外界气温低于零下30-40C°,但港湾终年不冻,被称为“不冻港”。也是北极圈内唯一一个不冻港。该港口是前苏联著名的渔业基地和北方舰队基地。</h1> <h1> 1959年9月12日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水面舰船问世──苏联破冰船“列宁”号,型宽:27.6米,舰长:134.0米,服役时间1959——1989。.比美国制造出第一艘核动力水面舰艇导弹巡洋舰“长滩”号早了2年多时间。被称为“红色极地巨兽”<br> “列宁号”服役30年走完了它的“破冰之旅”,经过必要的改装和检修之后,现在俄北部港城摩尔曼斯克永久驻扎,变身为船舶博物馆,供世界各地的民众前来参观。<br></h1><h1> “列宁号”不仅以核动力傲世全球,它的设计也让很多同类型破冰船难以与其比肩。秉承苏联式的宏大建筑模式,“列宁号”内部空间较大,设备齐全,装修豪华。餐厅的布置类似酒店,音乐厅是船员们解乏和打发寂寞的最好场所,他们还会自发地组织小型音乐会。</h1> <h1>参观“列宁号”破冰船,早年的图片。</h1> <h1> 摩尔曼斯克是俄罗斯的二战英雄城,极地卫士纪念碑,也被称为“阿廖沙纪念碑“。1974年10月19日,摩尔曼斯克为纪念打败德国军队30周年,极地卫士纪念碑隆重揭幕。</h1><h1> 纪念碑高达31.5米,重5000吨。石碑上刻有铭文:北极的捍卫者,北方舰队第14、19荣膺红旗勋章团,第7空军团……表达了人们对战争英雄的无限敬意和怀念! </h1> <h1> 到达第一个原始小村,这里是拍极光最好的地方,木教堂是很好的前景,天黑之前在村里溜达一圈,预报当晚有二级极光,但由于云层厚,看不到。只看到一闪而过的一点点极光,拍了下来。</h1><h3></h3> <h1>找好前景等待极光,好遗憾!</h1><h3></h3> <h1>这些是制作好的教堂顶部,纯木质的,做工精细。</h1> <h1>我们住在小村这个房子里</h1> <h1>我们家的主人</h1><h3></h3> <h1>原生态小村沿河而建,古朴、宁静。</h1> <h1>村里转转,呼吸湿润的空气</h1><h3></h3> <h1> 来到离我们住地30公里外的俄罗斯最北沙漠小村,沿河而建,村里的人行路用木板搭建,只有越野车可以开进来,很喜欢这里的环境。</h1><h3></h3> <h1>俄罗斯导游沃瓦,美美哒喝啤酒😄。</h1><h3></h3> <h1>村民在闲聊</h1><h3></h3> <h1>蓝天白云下的蓝色木屋很协调</h1><h3></h3> <h1>河边的破船,还是很入镜的。</h1><h3></h3> <h1> 这边的木材真多,村里建筑都是木制的,这么漂亮的教堂⛪️</h1><h3></h3> <h1> 这个沙漠小村有不少蒙古野马,那匹黑马还咬人,我在海边拍完它们,看到它们像我飞奔过来,赶紧转身慢慢走,不敢跑,因为我穿了很鲜艳的红外衣,结果两匹马紧贴我左右臂旁边跟着走,好像保镖,又似被绑架,还时不时用嘴顶我后边的书包,可能是饿啦!真怕它们撒野踢我,还好我很镇静。</h1><h3></h3> <h1> 沙漠中一棵很奇怪的树,根部裸露在外面,而且像一只小鹿。</h1><h3></h3> <h1>萨米族村</h1><h1> 萨米族,已生存了上万年。被称为欧洲“最后的土著”。千百年来,他们一直生活在山地、雨林、沙漠、极地等偏远地区,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相得益彰。</h1><h1> 萨米族总人口不到7万,是世界上最少的土著民族之一,其中约4万人是挪威公民,1.7万人住在瑞典,5000人住在芬兰,还有2000人住在俄罗斯。他们居住分散,活动和生存范围跨越4国的大片边境地区,萨米人的语言是萨米语,属于芬兰.乌戈尔语族。</h1><h3></h3> <h1> 哈士奇,这狗狗是拉雪橇滴,可惜我们没有赶上下雪,这也是挺奇怪的极地冬天。</h1><h3></h3> <h1> 我们住在萨米人村,条件很好,吃的也不错,也是遗憾极光没有光顾。</h1><h3></h3> <h1>雪地摩托</h1><h3></h3> <h1> 北冰洋我来啦!站在高高的山岗上深深呼吸一口来自北冰洋凛冽刺骨的空气,此时耳边吼叫的北风,吹得人都站不住,远眺着大洋的浩瀚,那是怎样的一种振奋、一种清醒!</h1> <h1>北冰洋视频,很大风声,脚下薄冰很滑。</h1><h3></h3> <h1> 捷列别尔卡~在北冰洋巴伦支海边上,我们住在青年旅社4人一间,“极光小屋”是原生态小木屋,虽然外面很冷,但是屋里非常暖和,设施齐全,只是要爬上下铺哦!</h1> <h1>废弃的船只~下午2点多的光线</h1><h3></h3> <h1>度假村的餐厅也是咖啡屋</h1><h3></h3> <h1>在这里品尝北冰洋的帝王蟹</h1> <h1>海里面许多小水鸟,它们不怕冷啊!</h1><h3></h3> <h1>度假村早上九点的光线</h1><h3></h3> <h1>九点半早餐后的光线</h1><h3></h3> <h1>同一时间,四个方向的颜色不同。</h1><h3></h3> <h1>在路上~上午11点左右的光线</h1><h3></h3> <h1>我在这里,向地平线的太阳,挥挥手!</h1> <h1> 路况是这样的,冰棱啊,我们是两辆奔驰车,每辆车坐10人,还算是宽松,大家设备多啊。</h1><h3></h3> <h1>此次行程我们的座驾</h1> <h1> 在这个极其寒冷的极地冬夜,我们是那么幸运,那么终生难忘“上帝为我们释放了色彩斑斓的烟火”!跳跃的,幽幽的,细细的,螺旋的,漫无天际的,金蛇狂舞般的,身临其境,极其享受,大自然如此美妙,似旋转的舞台,又似动听的旋律,美丽的曲线渐渐弥散开来,像烟花又似雾非雾,直到消失于茫茫夜色中。</h1> <h1> 这两张估计级别2-3级?虽然没有那么绚丽,但她显得宁静,似“含羞的少女”,舞动着裙衣。</h1> <h1>耐心等待着4-5级爆发。</h1> <h1>极光的形成</h1><h1> 由于太阳风中的大部分高能粒子被地球磁场俘获,并沿着磁力线向磁极落下。这些下落的高能带电粒子,与两级大气层中的氧、氮等分子、原子发生碰撞,使之成为激发态的离子,并发射出不同波长的辐射,由此产生壮美的极光。</h1><h1> 极光一年四季都有,就像刮风、下雨一样,是有级别的,级别越高,肉眼看得越清楚。</h1><h1> 极光常出现纬度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 ,南极地区叫南极光,北极地区形成的叫北极光。</h1> <h1> 到达捷列别尔卡,预报两个晚上9点至夜间2点有5级极光,来了,真的来啦!“妩媚的少妇”们争先恐后登场,摆出不同的POS,老天赐予了我们一场视觉盛宴。虽然手脚冻得生疼,也值得啊!</h1> <h1> 难得遇到紫色的极光,据说这种颜色是极光中的极品,呈带状。</h1> <h1>旋风来啦,慢慢地变化着,一张张记录下来。</h1> <h1> 空中光影,映射到海水中,她们交相呼应,好似在说些什么?我的影子在角落里默默的听着,看着~~~</h1> <h1> 星星也在不停地眨眼,虽然比不了极光的绚丽,但有她们衬托天空更加魅力。</h1> <h1>狂风暴雨般地舞动</h1> <h1>千姿百态</h1> <h1>似火焰</h1> <h1>似凤尾</h1><h3></h3> <h1>比翼双飞</h1> <h1>火龙</h1> <h1>似旋风</h1> <h1>慢慢散开了</h1><h3></h3> <h1>光渐渐地弱了,没有那么张狂了,我反而更喜欢这样的~~</h1> <h1>黑白片也有味道</h1> <h1>我们在这里</h1><h3></h3> <h1> 摩尔曼斯克的冬天绝对与众不同,奇特之处就在于它所拥有的“四个极端”:极夜、极光、极地空气和极贵的鱼子酱。</h1><h1> 在漫漫长夜中,除中午略有光亮外,白天也要开着电灯。因为在“极夜”里,太阳始终不会升上地平线来,星星也一直在黑洞洞的天空闪烁。一年中有半个月的时间,可以看见或圆或缺的月亮整天在天际四周游走。另外半个月的时间,则连月亮也看不见。由于这里充沛的能源,使得这里区别于北欧各国冬季的寂寞、萧条。</h1><h1> 此次行程9天,18人来自6个省市,大家互相帮助,收获满满。身临其境站在绚丽的极光中,大饱眼福,不虚此行!</h1><h1> 再见,美丽的摩尔曼斯克!</h1><h1> </h1><h1> 注:1、部分文字摘自网络。</h1><h1> 2、图片作者原创</h1><h1> 3、选择这首俄文歌曲,当年老爸经常唱,好亲切。</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