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谢鲲墓志》解读</h3><h3> 《谢鲲墓志》,1964年9月10日,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戚家山残墓中。横腰被推土机挖去数字。立于东晋泰宁元年(323)十一月。志长60厘米,宽16.5厘米,厚11厘米,质地为花岗石。志文共四行,行十七字,末行少一字,共六十七字。</h3><h3> 释文:晋故豫章内史,陈[国]阳夏,谢鲲幼舆,以泰宁元年十一月廿[八]亡,假葬建康县石子岗,在阳大家墓东北[四]丈。妻中山刘氏,息尚仁祖,女真石。弟褒幼儒,弟广幼临,旧墓在荧阳。</h3><h3>解读:</h3><h3> 谢鲲(281-323):字幼舆,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西晋官员,陈郡谢氏士族的成员之一。散骑常侍谢衡之子,吏部尚书谢裒之兄,镇西将军谢尚之父,太保谢安的伯父。官至豫章太守,故又称谢豫章。谢鲲于晋明帝泰宁元年十一月廿八日(公元323年1月10日)去世,时年四十三岁,葬建康城南石子冈。</h3><h3> 谢鲲墓志明确写到籍贯:谢鲲籍贯原地名是“陈国阳夏”。今地名是河南太康县。谢鲲墓志明确写到暂时假葬:“假葬建康县石子岗”,显然有侨治江南,暂时葬建康,以期他年“光复神州”,还可复葬回河南老家故籍之意。</h3><h3>谢鲲墓志明确写到谢家旧墓葬地:“旧墓在荧阳”,荧阳葬地的现在地名是郑州市下属的荥阳市。公元311年,谢衡已经南迁东山始宁,这里所说的旧墓,应该是谢衡以上的先祖坟墓。据晋书谢鲲记载: “谢鲲,字幼舆,陈国阳夏人也。祖缵,典农中郎将。父衡,以儒素显,仕至国子祭酒。鲲少知名,通简有高识,不修威仪,好《老》《易》,能歌,善鼓琴,王衍、嵇绍并奇之”,可见,谢鲲父谢衡,祖父是谢缵。谢缵的墓在今郑州市下属的荥阳市。又据郑州市沟赵乡办事处大谢乡发现的明代谢天与墓志铭记载地名有:荥泽、荥阳。可见谢鲲家族河南的迁出地是在今郑州市下属的荥阳市。</h3> <h3> 有些宗亲会说说鲲公出土碑文说旧墓不能代表衡公缵公以前的人,我说几点:</h3><h3><br></h3><h3>1.谢鲲碑1964年挖掘发现后存于南京博物馆,上面的碑文内容是考古专家解读的,并非我们现在的人解读。时间地点上也和现在的祖地祖源争论无关。</h3><h3><br></h3><h3>2.结合后来挖掘发现的缵公墓神道碑也可以佐证。再结合东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南京)建都,323年11月鲲公去世埋葬在建康,所以有“假葬”之说,这个假字如果按照现在的意思理解就不对了。按照葬制,不把棺木落土都不算入土。结合当时国家动荡,等国家战乱结束,要把鲲公灵柩迁回故地和他的父亲衡公,爷爷缵公等等在一起,有旧墓之说实属正常合理。</h3><h3><br></h3><h3>3.谢衡(240-300):字德平,号衡再(按《辟雍碑》)。衡公300年去世,当时五胡乱华八王之乱后,西晋政权衰弱,经济残破,社会矛盾尖锐,内迁各族趁机起兵反晋。永兴元年(304),南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建立汉政权。永嘉三年(309),汉政权两次进攻洛阳,被西晋击退。永嘉五年(311),刘渊之子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宁平城之战中歼灭晋军主力,杀晋太尉王衍及诸王公,随即第三次进攻洛阳并将之攻破,俘获晋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建兴四年(316), 刘曜又攻入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永嘉之乱”是使中国在短暂的统一后再次由统一走向分裂的重大事件。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中国北方地区则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鲲公后人无法将鲲公和衡公缵公他们葬在一起,也属于无奈啊。当时整个西晋都灭亡了,国家都迁都建康了,如果你非要把旧墓认为是裒公广公他们的墓讲不过去,他们都还没有死呢,哪里来的旧墓?</h3> <h3> 另外,根据罗振玉《芒洛冢墓遗文四编·补遗》所收“谢府君神道” (谢缵神道碑)之全文:“魏故长安典农中郎将谢府君之神道” 亦出土于邙洛一区,荥阳亦系邙山一带,甚合。</h3><h3>西晋定都洛阳,谢缵子谢衡在西晋朝中任职国子祭酒,其父可能随之养老在洛阳,死于西晋末期,葬于荥阳,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假托或现在人所立的谢缵的墓碑没有价值。</h3> <h3> 以上二个出土文物确证谢缵墓在荥阳,不在太康。太康谢缵墓碑是近人伪造。谢缵,陈国阳夏人,官曹魏长安典农中郎将。据其孙谢鲲墓志载旧墓在荥阳。罗振玉《芒洛冢墓遗文四编·补遗》所收“谢府君神道” 之全文系:“魏故长安典农中郎将谢府君之神道” 亦出土于邙洛一区,荥阳亦系邙山一带,甚合。</h3><h3>按:在当时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门阀成了重要的入仕资本,“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就是这个时期的选官制度的生动写照。典农中郎将汉末置一直延续到魏末,秩两千石,相当于现在省部级的高官,可见谢缵能出任典农中郎将,其家族定非寒族,其祖上定在汉魏担任过一定的官职,既然是阳夏人,根据当时的惯例,其家族墓地当在阳夏,但是在谢鲲墓志中称“旧墓在荥阳”,则其祖谢缵葬荥阳,正是其父衡在晋洛阳为官,归葬阳夏不便,将墓葬在荥阳。今太康老冢镇谢家堂,并有升平四年谢万立碑一通,升平四年(360年)万被废庶人,当时的陈郡阳夏地在前秦(其实整个东晋时期都是在前秦或后秦的疆域之内),其立碑之事当慎考。按:据任崇岳《谢安曾祖谢缵墓碑的发现及其意义》文:“谢安是蜚声史简的东晋名相,因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而震铄千古。他祖籍陈郡阳夏(河南太康),其曾祖谢缵墓碑最近在太康县老冢镇谢家堂村发现。该碑已仆倒于地并断裂为5块,经测量,碑高1.58米,宽60厘米,厚10厘米。碑文为“魏典农中郎将谢公讳缵之墓”,墓额有‘流芳百代’4字,左下角4行字分别是:‘升平四年炳月望,曾孙谢万立,后裔宋进土谢文瓘重刻,熙宁丁巳年清和月。’”则此碑为宋复刻,格式当与原碑完全一致,如果学者或者谢氏族人对此碑有些疑义,当属正常,也希望太康族人予以理解。此碑应当请魏晋考古方面的专家予以鉴定,以安众人之心并释众人之疑。</h3> <h3> 看这个字符合晋朝时候的碑刻吗?用唐朝才发展全面的楷书书写,并且写的还不入流,虽然碑石破损的,但是字是新近的,纂刻的地方做不了假的。还有魏典农中郎将,谢公讳缵之墓,晋朝时候有这样写碑文的吗?用近现代的书写碑文形式!</h3> <h3> 我们在来对比看看缵公的孙子鲲公墓碑,1964年南京出土的碑文,现在在南京博物馆陈列室。当时的碑文纂刻文字书法,碑文内容都不一样,和太康缵公墓碑的楷书书写模式完全不同。</h3> <h3> 下面我把我们家明清时期的祖坟碑文碑刻发出来给大家对比,都风化成这样了,太康缵公墓前的那个碑文篆刻大家自己看看对比下,心里自然有分辨是非。</h3><h3> 再有当年西晋都亡国了,我们谢家都随着东晋司马睿举家南迁会稽山,建康始宁等地。现在的太康人也是后来回迁回去的,你能保证他们都知道情况?现在的太康缵公墓有可能是当年他的后人把他的墓迁过去的,也有可能是太康远古老人们修建的衣冠冢,这个我不质疑,存在就是事实。但是前几年有的人去把他的碑文改成了黄帝后裔,那就是乱搞一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