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羽三爷泉,清幽几千年

海源风

<h3> 制:海源风</h3> <h1>  长江黄河的源头究竟在哪里?中国史书上争议了数千年,近代地质工作者也寻找了几十年,才基本确定大致的范围。洱海之源头在洱源的茈碧湖,这是大理人都知道的事实,因为从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我们人类天生都有好奇心,对一些事物总是想追根溯源,非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才肯罢休。</h1> <h1>  茈碧湖的源头又是在哪里?这却不是每个大理人都知道的,因为美丽的茈碧湖的源头也不止一处。其中一处源头是茈碧乡的来凤河,更大的一处源头是凤羽河,凤羽河的源头又有三处:罗坪山十六峰溪流汇聚而成的白石江;清源洞;三爷泉。</h1> <h1>  2018年11月10日星期六,尽管时令已经是立冬之后,洱源的气候还在像是初秋一样怡人,是出游的绝佳天气。我们几个老朋友相约,沿着凤羽河去探访三爷泉。本来应该是“水落石出”的枯水季节,凤羽河的水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显得更加充沛,更加清幽。</h1> <h1>  两岸的柳树依然苍翠婆娑,洁白的石拱桥横跨于其上,清澈见底的河水一路欢歌向前,远处,青瓦白墙的村庄星罗棋布,这本身就已经是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了,我们还要向目的地继续进发。</h1> <h1> 三爷泉位于凤羽坝子东南边的天马山下,距离它最近的村庄是草甲村,这是一个古老的村落。远看整座苍山余脉天马山,植被也不是很茂密,近看三爷泉的周围却古木参天,完全隐蔽在浓密的森林之中,这是上天特别眷顾的一方土地,正所谓“得天独厚”“钟灵毓秀”。</h1> <h1>  泉水就直接从山脚下石隙中喷涌而出,泉眼不止一处,而是有几十处之多,就在一百米的范围之内,水势很大,远远的就听到花花花的流水声。我们循声而去,终于找到凤羽河正真的源头之一的三爷泉。</h1> <h1>  当你置身其中之时,即使是在盛夏时节也会感觉清凉,环顾四周的水,再看看水中央的自己,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诗经》的句子:“有位佳人,宛在水中央”。</h1> <h1>  这里还没有正式开发,基本保持原始状态,只是简单的筑了两个堤坝,把肆意涌出的泉水拦截成两个五亩左右的水潭,潭水有一两米深却清澈见底,这是下游几个村子的饮用水源和几万亩农田的灌溉水源。</h1> <h1>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刚刚从地下冒出的泉水绝对没有任何的污染,连小鱼小虾都不见一个,只有几片漂浮在水面的落叶让泉水显得更加清澈。来到这里看着如此透明透亮的泉水,即使你带着满身的红尘而来也会被洗得干干净净。</h1> <h1>  这里地处偏僻,游人不多,龙王庙的香火却很旺,几世几代以来,即使是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时候,即使村民家家只住着茅草房,这个三爷泉的龙王庙也是用青瓦白墙建盖的三开间,屋脊有双龙翘首,屋内有龙王一家大小成员的塑像,可见当地人民对于给他们带来无限福泽的龙王三太子的敬畏和感恩。</h1> <h1>  龙王庙院内院外都有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庙门对面十米处东山脚有一棵千年以上的大漆树,树下的泉水可以用“不择地而喷出”来比喻,游人除了迫不及待地拍景色外,只想尽快掬一捧入口。大自然的恩赐有时候很慷慨,有时候很也很吝啬。</h1> <h1>  这样汩汩滔滔大自然的恩赐有时候很慷慨,有时候很也很吝啬。这样汩汩滔滔肆意喷涌的泉水不是随处可见的,整个凤羽也只有两处:三爷泉和离这里三千多米的更有名的清源洞,都属于喀斯特溶洞地下同一条水系。泉水就这样默默地喷涌了几千年或几万年,传说中的“凤羽湖”就是见证,元朝时期就命名的“草甲村”也是见证。</h1> <h1> 清源洞水和三爷泉就在草甲村汇合,经过洱源县城时径流量达到每秒三立方米,一年是多少?一万年又是多少?这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从这里流向洱海源头的茈碧湖,流向洱海,流入湄公河,最后汇入中国的南海,完成它的整个生命历程,惠及无法计数的芸芸众生。三爷泉,一处小小的源头,清幽几千年,滋润亿万人,不求任何回报,只知道默默奉献,不想敬佩也无由啊!</h1><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