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在南昌开展的“2018化错教育年度峰会既华应龙名师工作室展示活动”,可谓精彩纷呈,回味无穷! 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新思维、新方法”付培兵数学名师工作室的部分成员熊丽娜,李喜文,叶小连三位老师有幸参加了此次峰会。</h3> <h3> 华应龙老师一节与众不同的《正方体表面的涂色问题》向我们展示了错若来兮,化于育人的教学魅力和大师风范。他没有从“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这一思想着手。而是从“培养探究规律的兴趣”入手。让孩子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的拼组好涂色的正方体开始教学,激发了孩子们“玩”下去的兴趣。</h3> <h3> 当82岁的张梅玲教授向我们讲述了什么叫学习一生的道理时,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名教师的情怀……</h3> <h3> “教师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对于生命。”“拾:捡拾,捡起来。遗:遗失,丢掉的东西。”刘伟男老师的《拾遗苏州码》带领我们穿越历史长河,探寻苏州码背后的故事。不仅让孩子们认识数字表示的符号,更让所有老师和学生意识到,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数学文化传承下去。</h3> <h3>16日下午,福建厦门特级教师李培芳、清华大学附小易博老师、江西南昌百花洲小学胡健老师,分别带来了《说一句正确的话》《秒的认识》《包装的学问》等研讨课。</h3> <h3> 为什么会有《四维图形长什么样》这节课?它源于孩子们在看科幻小说后对老师的提问:“我们生活的空间是三维的,到底有没有四维图形?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呢?”四维图形是按数学规则拓展出的产物,生活在三维空间下的人民是无法想象的,好奇心强的学生有这样的疑问并不奇怪。可要怎样回答这一远超出了课标要求的问题呢?施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长方体顶点、棱、面的数量,让孩子们真切的用运动的观点看图形,形象直观的展示出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h3> <h3> 17日上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周腾老师、北京正泽学校特级教师施银燕、北京东城区史家小学刘伟男北京海淀中关村一小副校长商红领,分别带来了《认识千以内的数》《四维图形长什么样?》《残缺之美》。</h3><h3></h3><h3><br></h3> <h3> 17日下午,江苏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副校长管小冬及爱人南通崇川学校副校长柳小梅、北京中关村三小特级教师孙敬彬,分别带来《分数的初步认识1》《分数的初步认识2》《百分数的意义》。</h3> <h3> 在汉语词典中,“数”的解释是“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数目。”显然,数的基本功是对量的表达。管小冬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正是从学生的认数经验出发,从量的表达中逐步积累与发展,让学生对分数是一种“数” 更好的理解与接纳。</h3> <h3>18日上午,四川大学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沈勇,北京黄城根小学张洪叶及南京芳草园小学校长、特级教师高丛林分别带来《田忌赛马》《归一问题》《用数对确定位置》。</h3> <h3> 此次活动,两天半的时间,不仅向与会老师们展示了14节案例,2个论坛。还重要的体现了化错教育化错既育人的本质理念。其中不仅有“豪华大餐”“又有清粥小菜”,让人不知不觉沉浸其中,又在一瞬间泪目,既有代表着数学思维的研讨课,又有代表着中华传统数学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课。通过学习,相信不仅仅打开了孩子的数学情结,还有一些遗失很久的文化传承。</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 <br> 图文 : 李喜文<br> 编辑 : 李喜文 <br> 排版 : 叶小连 校审 : 付培兵<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