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从解放前到文革前的一段时期(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我村有一个大名鼎鼎的村级剧团,在阳城县境内很有名气。发起人叫常有信(也叫圪创),开始演秧歌,后改演唱上党梆子。杨家戏剧目有:《金沙滩》、《雁门关》、《乾坤带》、《杨金花夺帅印》;岳家戏剧目有《夺秋魁》、《巧缘案》、《意恩缘》、《举铁龙》、《失金陵》、《复金陵》。其它剧目有《徐公案》、《彩仙桥》、《会缘案》、《胭脂》、《秦香莲》,还演出上党二簧《破洪州》、《牧羊圈》、《秋胡戏妻》、《挂茏灯》。折子戏有《酒楼洞房》、《洞房归山》、《坐山吵窑》、《清风山》、《双挂印》、《黄鹤楼》、《夺阿斗》、《寄女杀家》、《跳花园》、《坐宫》、《过江杀督》、《霞孟关》、《访永宁》等。还有保留秧歌剧目《打棒槌》、《三怕老婆》、《白蛇传》、《小秃下四川》、《李成归放羊》、《邵秀英担水》等。演出三天三夜节目绰绰有余。</h3><h3>现把当年剧团人员介绍如下:</h3> <h3>常有信,剧团发起人,演大花脸,戏箱放在他家,日本侵占我地区时,把戏箱藏在自己院内的地窖里。</h3><h3>张宏声,剧团导演,演老生、老旦。如《寄女杀家》里的冯老张,《坐山吵窑》里的胡彦,《雁门关》里的佘太君。他熟知我村演出所有戏曲的全部过场,虽不会操作上下首音乐,却可以用嘴连打带拉地唱出来,排戏时挥洒自如,得心应手,好多年轻人学戏都是他教。</h3><h3>杨永文,演花脸、老生。所演《夺秋魁》里的梁王是一绝,从扮相、唱腔到身手都十分地道。他还演二花脸牛皋、老生宗泽等。他戏路宽,正反角色均可胜任。后来村里演唱现代戏,也经常参加演出。</h3><h3>常钦,演大脸、老丑。如《彩仙桥》的太师,《坐山吵窑》的胡彦。</h3><h3>茹永斌,演大脸,官丑。如《夺秋魁》中张邦昌等。</h3><h3>张发荣,演红生,如《巧缘案》中的御史,《双挂印》中的六郎,《雁门关》中的八郎,《黄鹤楼》中的刘备等。其嗓音洪亮,表演入情入理,深为观众喜爱。</h3><h3>常心甫,演小丑和官丑,如《夸官拿府》和《徐公案》中的家郎,《巧缘案》中的后房儿子银魁,《意恩缘》中的施全。常临场发挥,逗观众哄堂大笑。</h3><h3>常有政,演包头,即男人演女角。</h3><h3>张小济(拴年济),演包头,如御史夫人。</h3><h3>杨金太,原演包头,后演老生。</h3><h3>杨生济,演官丑,《巧缘案》中的祁知县是他演得最好的角色。</h3><h3>常福顺,演小生,如《彩仙桥》中的秦英,《夺秋魁》中的岳飞,《黄鹤楼》中的赵云等,后也演红生如宗泽、王延龄等。扮相英武,嗓音高亢,非常难得。</h3><h3>张宏兴,又名张济,演边生。</h3><h3>杨福胜,演包头,青衣正旦,还可演红生。如《彩仙桥》中的夫人,还演宋王。</h3><h3>张天乙,又名小铁,因演《夺秋魁》中的牛皋出名,人们都叫他牛皋铁。他做工上乘,嗓音浑厚,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h3><h3>常希中,又叫黑旺,唱过秧歌。并会打戏(编剧本:红志革)</h3><h3>杨接昌,演红生海瑞,小生许仙(秧歌)。</h3><h3>常新顺,演小生周瑜等。</h3><h3>常树鹏,演二花脸,如牛皋等。</h3><h3>常宏昌,演红生,如六郎、八郎,海瑞等。</h3><h3>常永建,演红生,也演大脸如徐延昭。</h3><h3>卫海水,演小生,如杨宗保、赵云,《夺秋魁》里的梁兴等。《红誌阁》里的黄杰。</h3><h3>杨冬生,演小丑,如徐猛、施全等。</h3><h3>常小臭,演二花脸《红誌阁》。</h3><h3>死娃四,住南头口,名字无考,因给人扳死娃又排行老四都这样叫他,他演头把小军。</h3><h3>张小全,又称麻糖全,在秧歌剧里演青蛇。</h3><h3>张宏俊,又叫张红罗。红生、小生、老生均可扮演。所演的八郎、海瑞等形象在我村人心目中闭目可忆。是我村的第二代导演,文革期间导演现代戏剧目多个。</h3><h3>以上演员大多去世,只有常树鹏、杨东生、卫海水等人在世。</h3> <h3>女演员有:我村第一个妇女演戏是上院的张初初,扮演穆桂英。</h3><h3>常秋云,演花旦、武旦,如穆桂英,御史夫人,酒楼洞房里的瑞芝等。扮相俊美,身段优雅。</h3><h3>常大爱,演青衣、正旦,如《巧缘案》中的御史夫人等,去世。</h3><h3>杨小爱,演青衣、小生,如御史夫人、小王等。</h3><h3>常粉红,演小生,如岳飞等。</h3><h3>常粉鱼,演青衣、小旦,在《杨金花夺帅印》中饰演杨金花。</h3><h3>刘锦白,演青衣、小旦,《巧缘案》中演丫鬟,去世。</h3><h3>常粉眉,演老旦,如佘太君,去世。</h3><h3>常秀莲,演《酒楼洞房》的瑞芝。</h3> <h3>后来茹长胜、常有明演三花脸,常广河演小花脸。</h3><h3>上首乐队,杨接昌(去世),鼓板师,丑莲的爷常正祥(去世)打棒,二十旺拍钹,刘保顺(去世)打小锣。后来刘保顺打鼓板,常百林(去世)打大锣,张红庆拍钹,杨子建(去世)打小锣后来打鼓板;文革后常冬仓打小锣。下首乐队,常树声(去世)头把,张家珍(去世)二把,张志功(去世)老胡;后,常子英(去世)头把,张引堂(去世)二把,又后张玉生(去世)二把,杨乔顺头把,张启太(去世)二把。</h3><h3>大衣箱是常维志(因一只手残,人称金圪朵,已去世),还会修理头脑。二衣箱(头脑)是杨黑秃(去世)。</h3><h3>团长叫宋林(去世),退伍军人,原藉四川,后落户我村,妻子是下河人,其妻殁后续娶我村x氏(生济的妻子)。热心剧团工作,动员青年人参加学戏,组织排练和演出,为我村的文化事业出了很大力气。宋林死后葬回九队。</h3><h3>值得记忆还有张斗银先生(电工强的二爷),是我村剧团的编剧,曾创作秧歌《寄人契》剧本。剧情描写把人寄往某地,寄时要写一纸契约,戏词中有:头至头发稍,脚至脚后根,左右胳膊指甲稍,五脏六腑均完整。幽默风趣,引人捧腹,令观者不忘。</h3> <h3>剧团除在我村演出外,还出村演,过沁河到神子头,八十年代曾到驾岭、园河、暖这等地演出。上世纪60年代是我村剧团的鼎盛时期。在县城烈士陵园与阳城一团演对台戏,剧目都是《夺秋魁》。阳城一团的演员下场后顾不得擦脸来看我村剧团演出,给予很高的品价,后来一团多次来我村想挖走演员却未能如愿。剧团晚上排戏在杨永文的南屋,因抽旱烟的人多,要用席篾子抠烟锅,不用几夜就把他家的囫囵席扯去半条。排完戏开门,可门粗往外冒烟。由此可见当时排戏人员之多,吸烟人之多,学戏者用心之专。</h3>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即1944年到1946年,我村曾组织小型剧团演出文明戏。剧目有《参军》、《互助组》、《做军鞋》、《借粮》、《采桑》、《解脚》、《邵秀英担水》、《小二黑结婚》等。大多是自编,内容是动员参军入伍、支援前线、互助生产,反对缠脚等内容。当时村里组织妇女开办纺织厂,白天纺线织布,晚上学戏。剧团的领导是杨永勤和茹培勲(当时村里妇会主任,常小丑母)。参加演出人有:张苏云(常锡命母)、李便荣(我母亲)、赵美容(我婶母)、王保翠(常有库母)、王锦仙(常英杰母)、王新爱(张铁胜母)、王小粉(刘同日母亲)、郭小必、霍小锦等。这些人里李便荣寿数最长(2017年93岁去世),还有张苏能(常广亮母),常秀兰,冯玉仙(大国胜母),张拴保(张铁奎父),常兴旺(卖油旺,常培任父)。除在本村管的戏台和五道头戏台演出外,还多次出村,到北留、西神头、高洼、南庄、头南演出,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活跃了我地当时的文艺舞台,为广大群众所喜爱。</p> <h3>文革期间,到处排演样板戏,我村曾排演《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新羊工》、《奶头山》等剧目。排演新剧目,主要依靠老演员,新吸收演员有常小姣,扮演《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剑波,去世。以后又排演《龙江颂》、《红嫂》等剧目和自编小戏《女队长》、《追肥记》等。导演是张红俊,演员有杨红苗、常月季、张聪苗、张委红、张末霞、常仓富、刘家林(去世)、张进才、张培善、常玉林(去世)、杨春芳(留留)、常乞耐、常粉云、张国强(白驴)等等,扮演江水英和红嫂的女演员杨红苗受到群众好评。所排小戏曾多次到阳城县城参加汇演,曾在县广播站录音后,通过有线广播在全县播放。</h3> <h3>改革开放后我村恢复传统戏演出,当时有部分老演员还能参加排演,为了培养新人,又吸收了一些新演员,如张小红、杨小耐、杨粉萍、杨雪梅、常青苗,还有演大花脸的常俊月(老片)、杨沙计(小黑)等,除在本村演出外,还出箱到我县的河北、驾岭、润城等地演出,并有微薄的收入。当时杨福胜当团长,负责组织排练,各个演员的家里,他就不是跑了一回两回,虽说自已不演了,却付出了更多的辛劳。因耳聋,大家都叫他"老龙"。到了上世纪末,随着大多数老艺人的离世,可以接班登台的年轻人少之又少,剧团封箱不再演出。</h3> <h3>石苑村剧团没有了,大衣箱也垛了好多年了。但是它给石苑村老百姓带来了几十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功不可没;它给村人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我从小就从它身上受到戏曲的影响,以至长大后也参入其中。我曾经是下手乐队的二胡、笛子、唢呐、扬琴的演奏者,同时还编写一些东西,曾创作过好几个小戏曲,在村里演了去公社演,然后参加县里的汇演。虽然水平有限,标语口号式为当时政治服务的内容,没有什么可圈可点处,但确确实实锻炼了我的写作,学习了一些戏曲创作方法,尤其是唱词用韵方面,得到磨炼。</h3><h3>唉,剧团没有了,我的回忆却不能没有!</h3> <h1><b><font color="#ed2308">本篇文章昨晚发出后至现在仅仅20个小时,点击量达1千6百多人次。同时收到了一些不知名者的赞赏。作者在此感谢各位的支持,将逐步把我村的文化记忆整理出来,奉献给大家!</font></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以下是石苑村剧团历代演职人员</b></p> <h3>常福顺(去世),又名小顺。常有信之子。</h3> <p class="ql-block">张发荣,红生(胡子生)演员。嗓音宏亮宽厚,扮相英俊潇洒,做工细致入微。曾扮演海瑞、宗泽、牛德安等。当时阳城剧团来请他,他坚决不去。</p> <h3>茹永斌(去世)</h3> <h3>杨永文(去世)</h3> <p class="ql-block">杨福胜(去世)</p> <h3>常钦(去世)</h3> <h3>常心甫(去世)</h3> <h3>张红俊,又名张红罗,我们村剧团的第二代导演。去世。</h3> <p class="ql-block">常宏昌(去世)</p> <h3>常大爱,张红俊妻子。去世。</h3> <h3>常永建(去世)</h3> <h3>杨金太(去世)</h3> <h3>卫海水(2019年元月)</h3> <h3>常秋云(2019年元月)</h3> <h3>杨东生(2019年元月)</h3> <p>常树鹏 2018年照片(2020年去世)</p> <p class="ql-block">杨永勤,解放初曾经和茹培勳担任剧团领导工作。</p> <h3>李便荣(2O17年病故)</h3> <h3>王锦仙(去世)一一常树鹏妻子</h3> <p class="ql-block">王小粉,已去世。</p> <h3>赵美容,早年迁居安徽省。已去世。</h3> <h3>常粉眉(去世)</h3> <h3>刘锦白(去世)</h3> <h3>常柏林(去世)</h3> <h3>杨子建(去世)</h3><h3>收集本文资料时曾得到杨子建兄的大力帮助,在此特致感谢,愿杨兄在天之灵永安!</h3> <h3>常东仓(2O19年4月)</h3> <p class="ql-block">张红庆(2021.9)</p> <h3>常粉鱼</h3> <h3>常小姣(去世)</h3> <p class="ql-block">杨红苗,曾在《红嫂》中饰红嫂,在《龙江颂》中饰江水英。</p> <h3>张委红,2019年3月</h3> <p class="ql-block">张聪苗,曾在《龙江颂》中饰阿莲。</p> <h3>杨春芳近照(2019年2月)</h3> <h3>常仓富一一常有信之孙,常福顺之子。</h3><h3>(2019年元月)(2019年7月30日去世)</h3> <p class="ql-block">刘家林,已经世。曾在现代戏《红嫂》中饰反面人物刁鬼,在《龙江颂》中饰黄国忠,表演出色。</p> <h3>张小红,张天乙之女。</h3><h3>(2019年元月)</h3> <h3>张国强,小名白驴。</h3><h3>(2019年元月)</h3> <h3>杨乔顺 (2018年8月)</h3><h3>2019年10月病故。</h3><h3>深深地怀念老乔!从此以后,谁还能拉起头把为演出伴奏呢?断了绊了!</h3> <h3>常玉林(去世)</h3> <h3>常乞耐(2019年4月8日)</h3> <h3>常俊月(老片)近照</h3> <h3>常小耐(2019年元月)</h3> <h3>杨粉萍(2019年元月)</h3> <h3>杨雪梅(2019年元月)</h3> <h3>常青苗(2019年2月摄)</h3> <h3>杨满堂,2019年3月</h3> <p>杨铁屯,曾扮演苗先生和岳飞等。</p> <h3>张培善(2019年2月)</h3> <p class="ql-block">张小国(2019年2月19日即正月十五夜)</p><p class="ql-block">曾在《红嫂》中饰刁鬼。2024年6月去世。</p> <h1><b><font color="#ed2308">凡我村剧团演员及乐队人员请传送图片</font></b></h1><h3><b><i style=""><font color="#167efb">亲人和朋友们代传送也行!</font></i></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