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生活(回忆录)

zhen

<h1><b>今年,是我当知青下乡务农</b></h1><h1><b>五十四周年纪念,1968年-2022年。</b></h1> <h1><b>记得,在四十五周年时,我记录了《我的知青生活》,现在,还是让它带着我,沿着这岁月走过的足迹,追忆那些印在脑海的点点滴滴,以此纪念我的务农五十四周年吧!</b></h1> <h1><b>我的知青生活</b></h1><h1><b>(下乡务农45周年纪念 1968-2013)</b></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h1><b>那个毕生难忘的日子—1968年11月2日,未成年的我(17岁),是全国3000万(约数)知青相继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其中一分子,我将最佳的青春献给了农村,在那里品尝了人生最艰苦的岁月。不过,比起那些到北大荒、到各地生产建设兵团、到农场、到边远地区插队的知青来说,我又是幸运的,因为我选择了回老家插队务农,条件相对的优越。四年的知青生活,我历练了人生无数的第一次,磨练了我吃苦耐劳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这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素质基础。</b></h1> <h1><b>1、第一次住别人的家</b></h1><h1><b> 我与初中的一位女同学回到老家插队,我俩为了方便照应,一起在这位同学的祖屋饮食起居,我们虽曾在同一个学校读书,但同级不同班,彼此也不熟悉,只因是“下乡知青”的缘故,我们走到一起同甘共苦成了亲姐妹。</b></h1><h1><b> 后因我的一位堂妹也回老家插队务农,因此我离开了该同学的祖屋,与堂妹一起住入了我们的祖屋,我们的祖屋只有房和煮饭的小厅是好的,大厅的天井烂顶了,每当下雨天,天井口的地面会有不少的积水,我们只好将就着,用盆、桶接着大梁上冲下来的雨水,不断地把淌在地上的水用扫把扫干净,机械般的动作,常累得肩膊酸溜溜的。</b></h1><h1><b> 我务农的开始就拥有了这个第一次的经历。</b></h1> <h1><b>2、第一次光脚走公路</b></h1><h1><b> 刚务农就遇上了收割季节(尾声,晚熟禾),村子附近的稻子已经割完,要到最远的地方收割了,最远的地方叫天冲,要到河的对岸去,先行走一大段公路,再过桥,然后走小路到小河冲的田里去收割,最后将水稻担回村里来。 </b></h1><h1><b> 只知道工作流程的我,并没有想到实际操作是那么的艰巨可怕。没有人穿鞋子,大家光着脚板,我也学样。下到水田里,弯着腰劳作了一个大上午,我已经累得够呛,当又饿又累的我担起一担70斤左右的水稻(无限制担多少斤,反正是装到八分满的专用担禾的架子上),一步一啷呛上了田,走过田埂、小路,再踏上公路时,真正的可怕就来了,脚板踩在公路的大粒沙子上来回的磨擦,百痛袭来,脚板痛、火辣辣,肩膀痛、钻心俯,肚子饿、空洞洞,感觉万分痛苦、难受之至,最终我是三步一歇、挣扎着回到村子里来的。 </b></h1><h1><b> 我晚上痛得睡不着觉,脚板上磨出的几个水泡,有的地方出血了,火燎燎的,为分散注意力,我嘴里只好不停地哼唱着我熟悉的毛主席诗词“娄山关”最后的一句“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b></h1><h1><b> 这第一次光脚板担禾的痛楚经历令我刻骨铭心。</b></h1> <h1><b>3、第一次担大粪下田(这大粪是指人排泄的尿与屎的混合物)<br></b><b>&nbsp;&nbsp;开春播耕前大田先下大粪施肥。虽然第一次担大粪我早有思想及工作准备,例如将一个吃了椰子肉的大椰壳用棍子扎成一个舀大粪工具,买了一担新的木桶来装粪,自认为做务农工已不再怕脏啦。结果还是出洋相!因椰壳太大了,舀上粪少一点力也泼不出去,用力甩嘛,胳膊又酸又痛,不用力没准粪就往腿下沾了,我的腿和裤子就被大粪污染了好多回,被风一吹硬了一片片,虽然大粪经一段时间沤过已不像鲜粪那么臭,可名字相同都是同一物嘛,心里就不是滋味!&nbsp;<br></b><b>&nbsp;&nbsp;后我想法又扎了一个中等的椰壳来舀粪,哟,粪中招的机率大为减低,终于,经过熟练,抹去了第一次的心理不良影子,粪欲要泼到哪个地方,一点也不再漏掉,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熟能生巧!第一次接触大粪的“关”算迈了过去!</b></h1> <h1><b>4、第一次被蚂蝗叮<br></b><b>&nbsp;我也有被乡亲们夸奖的地方,那就是我天生就有插秧的细胞,不需别人指点,一看就能自己动手,而且插得又快又整齐,有如蜻蜓点水。一次在我特别有成就感的时候,我的一个动作把众人都惊呆了,突然,我以百米冲剌的速度飞奔上田埂并跳踢不停,嘴里还发出哎哟哟妈啊的恐怖声,队长赶过来一瞧,见一条大蚂蝗粘在我的小腿上,他一挥手就将蚂蝗刮走了,我的腿被蚂蝗叮过的地方流着血,一段时间我还心有余悸。<br></b><b>&nbsp;自此之后,我发誓要战胜蚂蝗,向上了年纪的人了解蚂蝗的特性,消除了心理恐慌,果然我成功了,从惧怕蚂蝗到能为别人捏走蚂蝗,从第一次被蚂蝗叮到首次为一位姐妹捏去腿上的蚂蝗,我超越自已了!从此,有谁被蚂蝗叮我都会主动帮助解除,我将捏下来的蚂蝗装入胶袋里,回家里去火化,不让它在田里再次叮人。</b></h1> <h1><b>5、第一次在气温8℃下洗冷水澡<br></b><b>农忙的时候,从早到晚都要分秒必争,我的不少正常习惯在此被打破。务农的第一个冬天,当深夜连续打禾脱谷,人已筋疲力尽,我回到家,又困又倦,水也懒得烧热,从水缸里舀了冰凉的冷水就洗澡,其时的气温在8℃左右,我第一次在如此低温下洗冷水澡,冻得直打哆嗦。不过,我还是有办法对付的,压低嗓子唱歌呗,唱起来心里热乎哪,其时历史背景是“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解放军学全国人民”,我特喜欢唱&nbsp;“解放军同志,请您停一停”这首歌,在务农期间,我唱得滚瓜烂熟,足以表明我在低温下洗的冷水澡是不少的!</b></h1> <h1><b>6、第一次睡塘基<br></b><b>在务农的记忆里,这里发生了本地区级别是史无前例的一次地震(极少地震,本次算是明显感觉),为瞬间或数秒断续的几次震动,并没有发生灾害。<br></b><b>当时地震大多数人都看到了水田的水在晃动,挂着的东西摇摇摆摆,都担心可能还有余震,因此,大队要求各个生产队安置人员到塘基过夜(即村子屋前的水坭晒谷场)。<br></b><b>&nbsp;于是,我便有了第一次睡在塘基的经历,晚上,在家里取了张草席垫着身体,伸展着四肢,望着天上闪闪眨眼的星星,听着远处吱吱的虫鸣,空气里伴奏着叔伯婶姆们的哝哝细语……哦!这种清晰夹带蒙胧的纯真境界,让我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觉很踏实,我竟然能在地震夜的塘基里睡了稳稳的一觉。</b></h1> <h1><b>7、第一次种菜<br></b><b>生产队作物场(专门种植蔬菜)的负责人文伯,他物色了我做他的拍档助手,就在务农的第二年,我告别了水田的劳作,专职跟他学师种菜了。从每天吃菜到自己第一次种菜,感慨良多,我深刻地体会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对于米饭,我亲历了稻谷的种植;对于疏菜,我亲手培育了不少瓜菜的生长,粒粒、棵棵皆辛苦的实践过程,使到我加倍珍惜食物的宝贵!<br></b><b>作物场的工作并无农忙与农闲之分,一批应时的瓜菜长大上市,即又要翻土种上另一批应季的蔬菜。每天清早,首要工作是淋菜(对各类菜都有分先后的选择性,有的要在收起雾之前完成),跟着割菜,接着或施肥、或整畦、或种菜、或杀虫……<br></b><b>文伯是一位有点古怪的人,几乎每天从早到晚,嘴里都叼着一根牙签,脚穿拖鞋,中午必步行到镇上(路途约3公里)饮茶,都是同样的装束。那时他五十多岁了,与弟弟同住,俩兄弟还是单身。他平时讲话不多,但给我传授经验时,从不含糊,一定反复做说明,唯恐我不明白。什么时候种啥菜啥瓜(要应季节性,反季节则加倍用农药或施肥也会长不好,要控温才行),何时施肥(分阶段及不同种肥料),哪个时候可以杀虫(前、中期出现虫子可杀,后期不能用),为什么种椰菜花要折自身的叶子盖住花丛(保持花的洁白,避晒变绿色),为何节瓜长蕾成小瓜后要弃去脚下的含蕾小瓜(保证充足的养分让上层的瓜壮大),豆角最好的上棚方法有哪种(出苗不久最好插交叉的竹杆单棚),怎样整畦才使菜在下雨时减少烂叶(畦中间高两边低,泄水),翻土晒土的作用(减少虫子的生长)……<br></b><b>&nbsp;&nbsp;&nbsp;&nbsp;乡亲们都认为我虚心、好学、勤奋、肯钻研。我跟着文伯师傅,学会了种瓜种菜,我不负众望,并且获得了文伯很高的赞赏,后来得知,他把经验无私传教给第一个的是我,缘因是看中了我的优点和爱好。我着实感动,是他给了我第一次种菜的机会,让我在作物场留下了自己辛勤的汗水,发挥了自我价值。</b></h1> <h1><b>8、第一次制造扫把<br></b><b>种菜两年后,我被生产队抽调到镇上一工厂学扎椰衣扫把(生产队办副业),再回到队里制造,这是由十位年轻人组成的副业队。<br></b><b>扎椰衣扫,就是工厂提供已浸泡剥去表皮并锤松软的椰子衣,由我们按一定的尺寸编排在竹手柄的两面,用滕条扎成一把结实、针脚排列整齐的扫把。这种扫把扫地很干净,是当时很畅销的清洁工具。<br></b><b>由于我六岁左右就学会煮饭,起初个子刚高出灶台,还要用小板凳垫脚去盖锅盖呢。上小学之后,包括挑水、搞卫生等家务都是我的必修课了。后来我还常帮妈妈粘火柴盒;将葵叶上的葵骨撕掉后用其编织篮子;剥蒜头(农副产品加工)等,也许就是这些手工活造就了我灵巧、手勤眼快的本领。<br></b><b>因此,我学扎椰衣扫就完全不在话下啦,编织之快无人能及,甚至一顶二;验收质量时,无人不伸出大姆指。就这样,我以高效率及优质量与大家同工同酬,为生产队的副业创造了不少的利润,我把我人生的第一次扎扫经验和满腔热忱留给了生产队的首次副业史中。</b></h1> <h1><b>哎!我还有无数的第一次经历,如,第一次到镇上卖菜(作物场的收获——椰菜花、菜果、卷心大芥菜、大白菜、菜心、芥兰、椰菜、节瓜、豆角等);</b></h1> <h1><b>第一次忆苦思甜吃糠饼和野菜;第一次在祖屋养母鸡生蛋、养石鼠和兔子(改善伙食);</b><b><br></b></h1> <h1></h1><h1><b>第一次在农村写生(练画让我后来进入工厂也有所发挥,如出墙报、黑板报);第一次……<br></b><b> 无数的第一次,充满新奇和挑战!我在务农四年经历的这些第一次里,逐渐懂得了生活需要适应更需要坚毅,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感恩!</b></h1> <h1><b>后记<br></b><b>&nbsp;1972年11月我被抽调回城进入工厂工作,我告别农村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开始了新的生活。四年的知青生活成了我不能忘却的记忆。</b></h1> <h1><b>我四十多年前曾经务农的地方,树绿水清,风景依然。然而,大部分乡亲已经到城里打工买楼居住,不再耕田了,农民工代表着新一代建设大军。如今,城里人喜欢回归大自然,周末或有空就愿意到农村体验田园生活,多大的反差啊。<br></b><b>今年是我下乡务农45周年的纪念日子,在此写下了我的知青生活,我对青春的回忆,由激情回归平静,无怨无悔!<br></b><b> 写于2013年11月29日星期五</b></h1> <h1><b>转眼来到了2022年,我当知青务农巳经五十四年了,读着《我的知青生活》,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务农年代……</b></h1><h1><b>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胜意!🌷🌷🌷🍎🍎🍎💞💞💞</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