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澄宇‖平江中学复兴记

岳州人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平江中学复兴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李澄宇 撰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乙酉(1945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平江之有天岳书院,自清同治十年始;光绪中,改为学堂,其后有兴坏;至民国三十一年,始修复为县立中学。越二年,倭寇至,县城陷,中学距城近,东迁,不绝如线。今夏寇退,则书院宛在草中央矣。入其内,垣竇壁洞,人马所遗塞户巷,瓦砾阜积,毁损盖无艺。竭逾月之力,芟剔缮葺,弦诵声乃复大作也。自三十一年逮今,黄校长佛再修兹校,且增办高中班,劳勚亦已备著矣。以复兴任重不可懈,嘱予作记共励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予谓古昔取士,或行选,或言举,而教士每不外六艺。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综德业,汇文武,修己安民,赖此矣。其末流乃有八股弓刀石。世殊事异,而所学仅此,奚恃济变乎!此书院所由改为学堂也。顾书院,富图史,魁杰士,籍是讲学、论政、言兵,往往得深造,可大受。宋、元、明、清,名将相多书生,匪偶然也。今学制屡变,未尽善;且轩业轻德,德既沦,业亦甚杂而难精。于是办学者,或但计入赢于出;就学者,但幸毕试得上达,是尤未足济变也。学制末容擅更,学旨固不妨自正。果多士各敬厥业,而复督以处不愧屋漏,出当衽席天下民,安知四五百人中,异日无圣哲英豪!显奠国家于磐石,隐亦以岩穴正气弥纶宙合,甚且如颜子所云,使由也失其勇,赐也失其辩者乎!此则予所深望,傥亦黄校长再修兹校且增办高中班本意也。其他已具别记者不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平江中学复兴记】译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李澄宇 原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李斌彪 校点</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甘祥满 翻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45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平江县创建天岳书院,始于清代同治十年(1871年);光绪年间,天岳书院改为学堂,此后或兴或废;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学堂重加修整,改建为县立中学。两年后,日本侵略军攻陷平江县城,县立中学距离平江城较近,于是向东迁移,队伍如线不断。今年夏天,日军撤退。昔日的书院宛如在杂草丛中,进到里面,四处残垣断壁,各种杂物、粪便充塞其中,毁坏严重。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重新修缮,学校又恢复了朗朗的读书声。从民国三十一年到现在,黄佛校长再次修理这所学校,而且增加了高中班,他的辛劳和贡献可谓显著。黄校长以为复兴此校,任重道远,不能松懈,所以让我写一篇“记”,以此共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据我所知,古代选拔人才,要么看人的行为、能力,要么看人的言语口才,而学校所教的内容不外乎“六艺”。所谓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综合管理品德和能力,汇聚文武之才,个人修身、社会治理,都有赖于这些。但它的末端流弊,就是培养了一些只会写八股的酸秀才或只会舞刀弄枪的武夫。世事复杂,如果只学得这些东西,怎么可以适应时势的变化呢!这就是书院之所以变为学堂的缘由。书院之为书院,就在于那里保存了很多图书和历史文献,有很多杰出的人士,通过书院,他们在那里研讨学问,思考政治,谈论军事,并因此得到很大的提高。宋、元、明、清时代很多著名的将相,都是书生出生,这不是偶然的。现在学校的学制经常变化,还不完善。而且,学校教育重学业,轻品德,而一旦品德沦丧,学业也会芜杂而不能精深。于是乎,办学的人只在乎盈利,学习的人也只图毕业升学,将来发达。这种情况的教育,仍然不能适应时势的变化。学制不应该轻易改变,为学宗旨应当在于追求自我完善。倘若学子们各自敬业,再进一步鼓励、培养他们个人处世则问心无愧、社会行事则以拯救苍生为己任的精神,我们又怎么知道在这四五百人中,将来就不出一些这样的英雄豪杰呢!——他们显达的时候成为国家的栋梁,退隐的时候也保持自己的正气、人格,如孔子的弟子颜回那样,身上有一股浩然正气,以至于使子路这样的人也失去其勇猛、子贡这样的人也失去其口才。这就是我所寄希望于这所学校的,也许这也正是黄校长重振这所学校并且增加高中班的本意吧。其他有关的事,已经在别的文章里记录了,这里就不再多说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甘祥满,湖南岳阳筻口镇人,北京大学教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李 澄 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澄宇(1882 ——1955 ),字洞庭;学名李寰,字瀛北;笔名李秋水;今湖南岳阳筻口镇山上村周家岭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澄宇是兼著名诗人、古文学大家、史学大家、楹联大家于一身的国学大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澄宇参加了中国著名的文学社团南社、新南社、南社湘集、船山学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澄宇与傅熊湘、谢晋、姚大愿、姚大慈并称“湘中五子”;李澄宇(又名李洞庭)与彭一湖并誉为“洞庭一湖”;晚年与周鳌山、邓金珊等人并称“岳阳九老”;傅熊湘、柳亚子评价李澄宇和姚大慈的诗为“姚醇李俊”。</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11年辛亥革命,岳阳光复,李澄宇创办了《岳阳日报》;1913年,李澄宇在北京创办了《京都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民国初,李澄宇积功授陆军少将,后在湖南省政府任秘书、秘书长十多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澄宇第一次从教1913年在北京中国公学(后改为中国大学)任教;李澄宇第二次从教是1918年任湖滨大学教授,不久辞职,应徐树铮之邀出征收复了外蒙古;李澄宇第三次任教是1944年秋在平江县安定秋湖艾桥妻子李晚华娘家应黄佛等人邀请任平江县立中学中文教师,1945年写有《平江县中学复兴记》;1946年秋起在国学馆、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大学任中文系教授数年;解放后,李澄宇任湖南文物保护委员会委员、湖南文史馆馆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澄宇一生从军、从政、从教,著作等身,李澄宇著有:《未晚楼文存》、《未晚楼文续存》、《未晚楼文后稿》、《未晚楼书牍》、《未晚楼书牍续存》、《未晚楼书牍后稿》、《未晚楼联稿》、《未晚楼联后稿》、《未晚楼联话》、《万桑园诗》、《万桑园诗存》、《万桑园诗续存》、《洞庭南阁诗稿》、《赤帜馆诗》、《渐暨楼诗稿》、《雨窗杂记》、《荒村奇遇》、《万桑园联语》、《万桑园游记》、《未晚楼诗稿》、《未晚楼日记》、《未晚楼诗话》、《未晚楼诗衡》、《未晚楼诗韵》、《未晚楼杂记》、《文燼》、《短文八十首》、《香云绮恨录》、《易义释要》、《哲言韵编》、《陟屺录》、《医史记》、《春秋三传》、《读十三经折中》、《读史蠡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读史蠡述》(又叫《读二十七史蠡述》)含:《读春秋蠡述》、《读国语蠡述》、《读二十五史蠡述》,共27种77卷】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澄宇所著《读二十五史蠡述》含:《读史记蠡述》、《读汉书蠡述》、《读后汉书蠡述》、《读三国志蠡述》、《读晋书蠡述》、《读宋书蠡述》、《读南齐书蠡述》、《读梁书蠡述》、《读陈书蠡述》、《读魏书蠡述》、《读北齐书蠡述》、《读周书蠡述》、《读隋书蠡述》、《读南史蠡述》、《读北史蠡述》、《读旧唐书蠡述》、《读新唐书蠡述》、《读旧五代史蠡述》、《读新五代史蠡述》、《读宋史蠡述》、《读辽史蠡述》、《读金史蠡述》、《读元史蠡述》、《读新元史蠡述》、《读明史蠡述》共25种74卷。 2005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了李澄宇著作《读二十五史蠡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