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家庭印记

雨夜

<h1>   <b>老屋 新居</b></h1><h3><br></h3><h3> 俗话说“无房不成家”,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浓厚的“住房”情结。对于奔波劳苦了一辈子的老一代来说,家有一套房,意味着老有所居,晚年幸福;对于中年人来说,拖儿带女,上有老下有小,一套宽敞明亮的住房,代表着事业有成、生活安定;对于年轻人来说,结婚娶妻也以拥有一套靓丽的新房作为“成家”“立业”标准之一。因此,国人在住房支出中历来就占比很大,舍得投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老百姓已经不满足于“住有所居”,从交通、教育、医疗、购物、环境、物业管理、开发商口碑等方面因素入手不断改善住房的品质,有的城市好的地段甚至一房难求。总书记说“房子是用来住的”,排除“有钱人”炒房的因素外,普通老百姓进城购房、改善住房的正常需求也越来越大。我的一位在政府机关上班的朋友对我说,他结婚二十六年,八十年代中期在乡镇工作租住两间民房,九十年代工作调动到县城上班,按照资历轮到一套65平米的单位公房,后来变为房改房,但总是听他抱怨楼层太低冬天看不到太阳,面积太小连餐厅都没有,前几天聚会听他说最近正在装修新房,准备年底搬到环境优美的河边住。这其实就是我们目前这个四线小城市一个普通上班族的居住现状。国情民情亦如此,从住房的变迁这一微观视角,可以折射出我们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 近几年,我拍摄了一些自己曾经居住过的房屋,整理了各个时期在不同居住地的家中拍摄的老照片。有家乡几十年无人居住濒临倒塌的低矮祖屋,有上世纪七十、八十年跟随工作在乡镇(八十年代中期前叫公社)的父亲居住过的民房,有九十年代初父亲在县城分配的房改房,有二十世纪初全家人住进的二层楼,还有我婚后几经折腾换新,最终在一个自认为不错的位置购置的新房。。。。。。 </h3><h3> 呈现这组照片,初衷是想通过图片见证一些家庭历史,留下一些记忆。但以小见大,回忆我们国家发展历程,我们身边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变化都是历史前进留下的脚印。通过图片对比,你会惊讶地发现,我们关注的人的容颜会无情快速地衰老,但我们不常关注的社会的变化却更加日新月异,有时感觉快得让人猝不及防。</h3><h3>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无可逆转,我们只能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接纳这些变化,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迎接新时代的到来。</h3> <h3>家乡祖屋。我出生的地方,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祖父发动全家一砖一瓦自建而成。祖父母去世后便空置下来,虽然因无人居住已破败不堪,但建筑风格仍透着古朴典雅。2010年拍摄于李权庄祖屋。</h3> <h3>翻建新房。与祖屋一墙之隔是大伯八十年代中期在原宅基地翻建的六间房屋,与西侧的祖屋相比,新房高大宽绰,主房两侧建有耳房,院子南侧为放置农具的厢房,院落布局高低有致,层次分明。2012年拍摄于李权庄大伯家。</h3> <h3>烧火做饭。农村八九十年代做饭基本上是以大锅烧草为主,记得学生时代有时放假还要到田间拾草,那时候做较为复杂点的饭要一人烧火一人做饭。图片为2011年冬小姨在外祖父家生火做饭。</h3> <h3>吃井水。上世纪末农村家家户户在院中打井喝地下水,目前老百姓已经基本喝上了自来水,讲究的家庭还安装了饮水机喝过滤水,或干脆喝大桶水。图片为2014年春节期间在外祖父家走亲戚的姨们在院中压井水洗菜。</h3> <h3>看彩色电视。八十年代中期,全家随父亲的工作调动搬进乡镇政府统一盖的家属房,随着家境逐渐好转,购置了18吋青岛牌彩色电视机。图片为1988年小姨和小表弟在新购置的电视机旁拍照留念,表弟如今已经博士后毕业。</h3> <h3>住进楼房。九十年代初,全家搬到县城,住进75平米的套三楼房,全家人视野顿时提高,享受着温暖的阳光,欣喜异常。后来购置了25吋彩电。图片为1995年母亲在电视机旁拍照留影。</h3> <h3>住进二层楼房。进入新世纪,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随着我们兄妹结婚生子人口不断增多,父母在市区购置了160多平的二层楼,将九十多岁外祖父接过来同住,四世同堂,其乐融融。图片为2015年夏父亲在院中修理木瓜树。</h3> <h3>厨房革命。老百姓生活方式最大的变化之一是厨房中的革命,喝上自来水,烧上天然气,安装了整体厨房,解放了劳动力。图片为2015年冬母亲在家中厨房做饭。</h3> <h3>看液晶电视。九十六岁的外祖父仍关心国际国家大事,每天主要活动就是在客厅读书看报看电视新闻,现在电视已换成55吋的液晶电视机。图片为2016年冬外祖父及父母晚饭后在家中看电视节目。</h3> <h3>住进高层电梯房。我如今也已年近五十,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 2011年在物业管理和地理位置还不错的小区购置了130多平米的高层电梯房,每天早晨拉开窗帘,感觉自己是第一个拥抱太阳的人。图片为2014年夏于家中阳台往外拍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