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澡堂的那些事儿

若榖文集|RUOGU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若榖</b></p> <p class="ql-block">论起休闲与享受,老北京人不比现在人差多少,就拿过去的澡堂子来说,既是清洁的需要,要包含了休闲。所以在民国时期,老北京城圈子里的澡塘子就130多家儿。“金鸡未叫汤先热, 红日初升客满堂”便是大多数浴池门口挂的对联,您瞅够有多生动。</p><p class="ql-block">早年间,老北京人管洗澡叫“泡澡堂子”。您进得澡堂子,操着河北口音的伙计便开始招呼“呦,张爷,几位您”,“两位”,“张爷来了,里面请”、“您找刘二爷,怹里边儿泡着哪”。到澡堂子的主儿都先不忙洗,得找个地界儿落座宽衣,取出茶叶倒在壶中,叫伙计沏好先闷上,这才入池。</p><p class="ql-block">泡澡是一大享受,过去的澡堂子分池堂和盆堂,池堂又分温池、热池和特热池,论年岁喜好在不同的池子里泡着,小孩一般温池,特热的池子是给老年人预备的。而盆堂一般是有钱人享用,单独的房间,有伙计在一边儿伺候着。</p><p class="ql-block">北京的爷儿进澡塘子没有不泡澡的,泡过澡没有不搓澡的,搓完了没有不修脚的。您往池子里一泡,泡的满身大汗、遍体通红、蒸气绕体、神经松驰、筋骨舒展,再叫个搓澡师傅给您浑身上下那么一搓,既净洗净了身体又舒了筋活了血。临了,您再一冲,等回到小床要茶已沏好,那叫滋润!到了中午再要点儿点心,睡个午觉简直悠哉游哉的入了仙境。现在没有这个景儿了,就算是高级的洗浴中心,也没有了往日的闲在和悠闲。</p><p class="ql-block">现在能记得起来的澡堂子,鲜鱼口的兴华池、廊房头条劝业场的清香圆儿、珠市口儿的清华池,虎仿桥路东的虎仿桥浴池,王府井北边儿八面曹的清华园。</p><p class="ql-block">早年间的澡堂子准备木拖鞋(也叫趿拉板)、丝瓜瓤子和搓脚石。伙计们之间说话用的是谁也听不懂的行话,如管理发叫“剪尖”,管帽子叫“顶天”,管手表叫“转芯”,管刮脸叫“赶盘”,管热水叫“漂汤”,管温水叫“平汤”,管盆塘叫“小汤”</p><p class="ql-block">还有就是洗澡得先买澡票,我记得池堂洗澡是两毛六,盆堂是五毛五。卖澡票的小窗口里,还卖各种各样的洗漱用具,如果不愿意用澡堂的肥皂,花几毛钱买一小包洗头膏,但那个年代是绝没有浴液这等劳什子的物件儿的。</p><p class="ql-block">澡票其实是块竹牌,竹牌上涂了一层光亮的清漆,竹牌上用毛笔写着些 “淋浴”、“盆塘”什么的字。竹牌的顶头儿用蓝、红漆,表示“慢洗”和“快洗”。慢洗会有一张床,一个带锁的衣柜。洗过之后也可以搓背、修脚。洗完了,您可以买一包茶叶叫服务员给您沏上一壶,然后您就四脚八叉的尽情的瞌睡、喝茶、看报、抽烟、聊天儿,什么时候您腻味了穿衣服回家。而“快洗”,也叫“脱筐”,快洗的主儿每人提供一个竹筐,用来装衣服而已,进去就脱,脱完就洗,洗完就走。我的记忆里,快洗一般是周末或节日前洗澡的人多,需要排队的时候才会有。</p><p class="ql-block">北京人有句老话儿“澡堂子的拖鞋,没对儿”。这澡堂子里的拖鞋全是一顺边儿,就是怕被人顺手牵羊记得我去的最多的是王府井的清华园,花五毛五去洗盆堂,也是非常遐意的。</p><p class="ql-block">现而今,几乎家家儿都有浴室,不济的也要在厕所里安个喷头,而街面儿上的澡堂子也都叫洗浴中心了,这些老事也就都成回忆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