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米思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我们今天所谓的旧体诗实为旧体格律诗,主要是以唐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实践形成的诗体。每首诗的句数,字数,每个字的平仄,韵脚以及句子的对仗等都有严格规定。相对之前的古体诗遂曰“近体诗”或格律诗。</h1><h1> 旧体诗的格律必然打上了时人的语言,音韵等习惯的烙印。我们今天写旧体诗是给今人阅读和吟诵的,就勿须遵守得跟古人完全一样。我意是基本遵守格律,但可本着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予以变通。首先,就不必以宋元之际的《平水韵》为准绳来押韵,可用现代我们的实际语音,也即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十三辙十七韵即可。不然以古韵写诗,当代人听了反而不顺耳,也就难入心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古诗我们今天读起来反觉不押韵的原因。至干其它的格律标准则应基本遵守。譬如律诗,偶句应押平声韵(孤平,三平则须克服),奇句末应为仄声(第一句未又多为平声)。只是这里有一个入声字的问题。当代韵书根据当代人的语音变化,已把古时的入声字分别归入平声、仄声两个部分。宽一点说,我们今天似可把分归平声部里的入声字当平声字用。但也可努力记住这些入声字,或可在诗里作为仄声使用。至于通韵,一般来说“声”韵和“根”韵通押是常见的。在鲁迅的诗歌中甚至远古民歌及宋词、元曲里都有这样的例子。</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次,颔联及颈联须对仗。我以为一般宽对即可,但要避免“合掌”。譬如,出句与对句的意思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类,非不工矣,终不免此病”(蔡宽夫《诗话》)。还有出句与对句中有意义相同的两个动词也叫“合掌”。如“地湿愿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闻’,‘听’两动词其意义就相同。另外,上联与下联对仗的方式方法类似也是不好的。如果我们遵守这些基本的原则来写旧体诗,读起来合拍顺口悦耳,那么一首诗的格律平仄也就八九不离十了。其它还有很多复杂的规定和变化似可略去不管,退一步讲,写成古律,古绝每个字的平仄还可宽松很多,有时偶句还可押仄声,这也未尝不可。这些就是我取巧的笨办法。</span></p><h1> 如果严格按照格律诗的所有规则来写旧体诗,作为今人,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些普通的旧体诗爱好者,就容易以律害意,很难自由抒发自己的思想请感,往往格律完全对了诗意却被扭曲破碎了。</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诗,无论现当代的新诗还是旧体诗,首要的应当还是诗的灵魂问题。也就是说诗的内函要有真切丰厚的思想,要言之有物。并力求构思新颖,别开生面,吟诵时使人能感到作者独有的个性,气质和气味。但像当令千人一面万人同调的“老干体”,多是浮泛的幸插呻吟,或是对风花雪月肤浅的描摹吟唱。设有一奌个人的身影,这是不可取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学写旧体诗,近年阅读今人写的旧体诗词多了一些。深感有些问题比所谓”老干体”更严重,更值得我们琢磨探究。如今不少旧体诗词,格律音韵无可挑剔,词语古色古香,但咋然一看似曾相识仿佛古人所为。无论风花雪月时序的吟诵,还是个人喜怒哀乐情爱的倾诉都嗅不到今人的气息。看不出作者是哪个阶层哪个群体的人,是衣食无忧但压力颇大的白领,还是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下层民众。更感觉不到作者个人的阅历和性格,都仿佛在自己营造的“桃花源”里浅斟低吟。让读者看到的是一幅幅古代才子佳人的剪影,只感到电脑的冰冷而触摸不到今人的体温和心跳,更无当今社会脉搏的湧动。如此,写得再多也只会像乾隆皇帝一样,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诗却没能让人记住几句。如果我们今人的旧体诗不是”为时而作”,心动而歌,而是“为赋新诗强说愁”不接地气没有一点人间的烟火味。没有“这一个”人的独特的情怀,怎能去打动读者叫人欣赏呢,遑论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祖国古典诗词文化的优良传统了</span></p><h1> 几千年来,以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已达到顶峰,我们只能高山仰止跪拜学习。以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诗人为首的古代先贤们,那种讽喻皇权,鞭斥权贵,張扬个性,悲悯蒼生为弱者呼号旳人文精神,后来者本应继承发扬。但我们更多的却是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自斟自唱自娱自乐。以至大多诗词不愿正视真实的生活,不敢宣扬真理,这是很悲哀的。为此,我一向以鲁迅先生和聂绀弩等前辈的旧体诗为典范,循其心声扬其精神,俯首躬行。不然就愧对了生命和这片土地。</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写旧体诗是近三年的事,对从事旧体诗创作的诗友们来说,我是后学。以上的认识只是一些粗浅的看法,极不成熟,更不针对具体的作者。说出来无非想得到前辈和诗友们的指教,使自己的旧体诗写作有所进步。另外,或许能一块切磋,以便共同探寻今人写旧体诗的康庄大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right;">米思及2018'9'13'</h1><h1 style="text-align:right;">增补于2021.10.</h1><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