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金秋十月,四(7)班的孩子和老师一起共读了一本曾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的经典书籍一一《亲爱的汉修先生》。其实,选读这本书,一方面是上级的要求,但更多的是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一本胜过所有的作文书!”连这本书的封面上也这样写道。我觉得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在感受鲍雷伊在写作态度、写作兴趣、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中,能领悟到许多写作的秘诀,同时在鲍雷伊的成长经历中,也能让大家感受到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烦恼与快乐并存的过程,正所谓痛并成长着!</h3> <h3> 为了激发孩子们阅读这本书的兴趣,老师为孩子们调换教室(因为四七班的教室里没有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为孩子们上了导读课,引导孩子们从看封面、知作者、读简介、看目录、读章节等方面入手,初步了解这本书是由36封信和29篇日记组成的,并通过鲍雷伊的第一封信和后面几封信进行对比分析,了解鲍雷写作水平的变化,从而激发孩子们读这本书的欲望。</h3> <h3>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咱班有的孩子特别值得表扬,最多有读四遍的,也有读了三遍,大多数同学读了两遍,也有的只读了一遍。</h3> <h3> 为了让孩子们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在周末的作业中,老师布置了让孩子们针对汉修先生给鲍雷伊提的十个问题,选取其中的一个问题完成习作,大部分孩子都如实进行了写作,如果有的写了《我的烦恼》,有的写了《我的家庭》,有的写了《我的朋友》,有的写了《我最喜欢的作家》等等。</h3> <h3>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们设计了阅读习题单。从这个简单的阅读单上,基本能够看出孩子们的阅读情况。以下便是部分孩子完成的比较好的阅读单。</h3> <h3> </h3><h3> 最后一节课上,我们以闯关的形式组织了小组竞赛,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回答问题,只为给自己的小组加分,兴趣十分浓厚。</h3> <h3> 第一关:人物大盘点;第二关:主角品位站;第三关:情节大放送;第四关:寻觅写作秘诀;还有第五关,在后面的写作展示环节。</h3> <h3> 课后,我们进行了第五关:书信来把关。</h3><h3> 按说,我们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一般会是写读后感。但是写读后感对于孩子们是一个难题,很多孩子会因此而丧失阅读的兴趣。记得作家童喜喜在她的《喜阅读出好孩子》里告诉老师和家长的方法一一以写信的方式来搭建孩子和书的桥梁,也就是“以信代感”。</h3><h3> 所以,读完《亲爱的汉修先生》后,我没有让孩子们写读后感,而是给里面的主人公写信,或是给你自己喜欢的作家写信。这样,难度降低了,我们就收到了一些优秀作品。</h3> <h3> 这是写给主人公鲍雷伊的</h3> <h3> 写给孩子们喜欢的杨红缨女士的</h3> <h3> 也有写给汉修先生的,写给鲍雷伊的爸爸妈妈的……</h3> <h3>还有写给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非常不错,可惜忘记拍照了!</h3> <h3> 班里的每个孩子都办了读书小报,以下是孩子们的优秀作品</h3> <h3> 一个多月的共读《亲爱的汉修先生》结束了,相信孩子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收获。这只是一个开始,后面的共读我们将会继续。课堂上老师带着读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希望咱们班更多的孩子都能够读到更多的好书,在书籍的陪伴和引领下,成为更好的自己!</h3> <h3> 仅以美国诗人狄金森的一首小诗对我们这本书的共读进行总结:</h3><h3><br></h3><h3>没有一艘船</h3><h3>能像一本书</h3><h3>也没有一匹马</h3><h3>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一样</h3><h3>把人带向远方</h3><h3><br></h3><h3>静静地打开一本书吧</h3><h3>阅读这条路</h3><h3>最穷的人也能走</h3><h3>不必为通行税伤神</h3><h3><br></h3><h3>静静地打开一本书吧</h3><h3>这是何等节俭的车</h3><h3></h3><h3>承载着人的灵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