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2018年11月3日清晨,杭城淅淅沥沥下起细雨,坐落于京杭大运河之上的拱宸桥在秋雨着意的洗涤下,更显古朴庄重。</b></h1> <h1><b> 今天我们赋予这座古老的石桥一个新的使命------迎接新安江中学67届杭州群同学们的到来。</b></h1> <h1><b> 拱宸桥始建于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1634),是迄今杭城古桥中年代最久,跨度最长的三孔石拱桥。在古代,“宸”是指帝王居住的地方,“拱”即拱手,两手相合为“拱”。因此高高凸起的桥拱象征着对帝王的相迎和敬意,这就是拱宸桥桥名的由来。据说当年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都是从拱宸桥进入杭城的。早些年,杭州人视拱宸桥以外为游子闯荡的世界,过了桥就算到家了。拱宸桥自然就成了游子心之所系根之所在。远走他乡的游子从外地归来,当故乡熟悉的石拱桥映入眼帘时,一种亲切感就会油然而生。</b></h1> <h1><b> 有位名人说过,“一座拱宸桥,半部杭州史”。寥寥几个字,足见拱宸桥在杭城的历史地位了。其实细细品味,拱宸桥更像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屈指算来,它的身躯横跨大运河已380多年了。它见证了杭城自明朝以来运河沿岸各集镇的兴衰乃至今日的繁荣。拱宸桥之所以被杭州市政府规划命名为桥西历史街区,正是因其与大运河有着息息相关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天在这里迎候各位同学驾到,于我而言又有了一层新的含义。</b></h1> <h1><b> 秋雨霏霏,飘飘洒洒。随着同学们见面时间的临近,一种莫名的感觉悄然而生。内心不由地猜测,在这烟雨蒙蒙的季节,在那深深街巷的尽头,今朝又是谁人会竞相亮相露真容呢?</b></h1> <h1><b> 范文里率先到了,她似乎比我来的还要早些。尽管几十年来我们未曾谋面,然而她却在人头攒动的拱宸桥头一眼认出了我。我不由暗自佩服她敏锐的判断力。朱颖杰到了,他是特意一大早驱车从新安江赶来与邓兆怡见面的,同时还肩负着给参加新安江中学60周年校庆的同学送纪念照的使命。劳秋野、丁慧明也到了,她们分别带着“家属”赶来参加同学的聚会……</b></h1> <h1><b> 由于参加聚会的人数超出了预料,于是我们立马“改换门庭”,由女儿帮助联系了拱宸桥东侧附近的“旅马”餐厅。这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处所,餐厅装饰虽不甚豪华但格局却清净雅致。13位同学外加两位嘉宾团桌而坐,恰到好处。</b></h1> <h1><b> 此次聚会既是在杭同学一年一度的例行聚会,也是在杭同学为定居英国31年回国探亲的邓兆怡同学接风洗尘的见面会。按照事先约定,参加聚会的每位同学作10分钟的简短发言,介绍67年学校分别后各自的概况。换言之,重温青春岁月,畅谈阔别情, 共叙离别意。</b></h1> <h1><b> 作为这次聚会的牵头人,我率先介绍了个人简历,权当抛砖引玉吧。同学们则按所处位置依次发言。言谈中同学们无不感叹人生之苦短,时世之艰难,创业之不易,友情之珍贵。大家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初中两年的学习生涯实在太短太短,两年之后别离的时间又显得过于漫长。同时大家又感叹时间过得实在太快,以至于还未来得及好好感受自己的青春年华,岁月就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我们的容颜,无情地将饱经风霜四个字镌刻在我们的额头与发间。</b></h1> <h1><b>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同学们再次相见,有说不完的贴心话,道不尽的离别情。尽管其间我们彼此疏于联系,但我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并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淡漠和改变。诚挚的叙述,谦和的恭听,瞬间拉近了同学心灵间的距离。劳秋野的丈夫楼芳彪退休前是位大学教授,丁慧明的丈夫郭小伟退休前是一名中学副校长,他们也做了即兴发言。同学们亲切地称他们两位是67届同学的上门“女婿”。丁慧明同学坦言,她丈夫自己初中的同学都不记得了,但对我们67届的同学却越来越熟悉。劳秋野同学风趣地说:丈夫犹如一个拖油瓶,如今走到哪拖到哪。朴实无华的语言,听了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温馨。67届杭州群其乐融融的氛围以及同学情感的亲密无间由此可见一斑。</b></h1> <h1><b> 劳秋野可谓同学中的佼佼者了。同学们每每提及,总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同学感到骄傲和自豪。之前大多同学只是耳闻退休前劳秋野是一名大学教授。至于是哪所学校的教授,何时考入大学,考入的是哪所大学,她又是如何从一名普普通通的讲师成长为知名品牌浙江大学教授的,同学们却知之甚少。今天劳秋野同学将自己67年毕业后下放黑龙江,返回浙江农村,潜心复习赢高考那些不轻易示人的经历娓娓道来,让我们了解了她初中毕业后的人生轨迹。之前我们只看到她成功之后身上闪耀着的教授光环,却鲜有人知“书山有径勤为路,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她,为此付出的艰辛与汗水。</b></h1> <h1><b> 1987年邓兆怡同学在出国潮中跨出了国门。在英国的岁月里,他有着一份固定的公务员的工作,可谓衣食无忧。然而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国内的亲人、同事以及同学们。他说,随着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自己在英国31年的亲身经历的对比,他越来越敬佩中国,越来越懂中国了。邓兆怡的发言绘声绘色,言谈举止间无不表达出对祖国深深眷恋之情以及在他迟暮之年,渴望落叶归根,回到祖国怀抱的情怀。</b></h1> <h1><b> 同学们交谈之际,劳秋野、丁慧明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桌可口的美味佳肴。訾卫平不辞辛苦地履行“摄影师”职责,为大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彩瞬间。</b></h1> <h1><b> 午餐于下午3时许结束,意犹未尽的同学们久久不舍离去。于是我们从运河广场跨过拱宸桥,沿着桥西历史街区,游历了至今保存完整的清末民初沿河民居建筑,饶有兴致地参观了由旧厂房改建的运河工业三馆之一的中国伞博物馆。同学们边走边聊,在沿街的财神庙、张大仙庙、方回春堂等百年老店,还有那为大运河庙会齐聚于此的商贩们带来的琳琅满目的小商品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而行,感受着京杭大运河、拱宸桥带给我们的人文气息和节日氛围。</b></h1> <h1><b> 晚餐结束,桥西直街已是灯火通明。那沿街的大红灯笼与河对岸闪烁的霓虹灯交相辉映,奇光异彩倒映河中,那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致不但锁住了拱宸桥的壮观,也锁住了大运河沿岸的美丽,再现了湖墅八景中的“江桥渔火”美景……</b></h1> <h1><b> 黄耿花、吴改梅、王淑华、吴逸星等同学虽因故未能参加聚会,但她们纷纷表达了缺席本次聚会的遗憾及对参加聚会同学的衷心祝愿。赵伟忠同学更是身在医院心系同学聚会。</b></h1> <h1><b>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聚会在一声声叮咛中惜别。今日的聚会刚刚结束,同学们却已期待来年的重逢。</b></h1> <h1><b> 晚上9时许,我在微信中陆续收到了同学们安全到家的信息……</b></h1> <h1><b> 于是感慨之中,我在飞扬的思绪里写到:亲爱的同学们,“流水不因石而阻,友谊不因远而疏”。虽然我们已经走过了60多个春夏秋冬,但人生最精彩的季节才刚刚开始。60几岁,只是人生征途中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以崭新的姿态再努力前行几十年,把今后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稳健,更加灿烂、更加完美吧!</b></h1><h3><br></h3> <h1><b>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易逝催人老,在此,道一声同学们各自珍重!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再相逢!</b></h1><h3> 2018.11.18</h3> <h3>(部分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