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可能就永远沉默了

晓墨

<h3>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随着公交车的黑匣子打捞出水彻底真相大白。<h3>咱们这群总被歧视的女司机总算沉冤得雪,短短一分多钟视频,在我们面前展示了这起惨案的真相:系乘客与驾驶员发生争执互殴引发。通过走访事发前两站下车的4名乘客,均证实当时车内有一名中等身材、着浅蓝色牛仔衣的女乘客,因错过下车地点与驾驶员发生争吵。</h3><h3>这件原本很平常的纠纷,却让15条生命在瞬间消失,给十多个家庭带来惨痛的悲剧。</h3><h3>痛定思痛,许多措施和硬件立刻被设计、制作和普及,包括隔离司机的单人间,针对闹事乘客的处罚条款等等。亡羊补牢,犹未为晩,这些做法和措施的确会为预防下一次悲剧产生积极作用。</h3><h3>但是否有人想过,这次的悲剧在发生之前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被阻止,在他们争执互殴的几分钟内,如果乘客能理智一些,悲剧不会发生;如果司机能冷静一些,悲剧也不会发生;如果有其他乘客出手劝止,悲剧可能也不会发生。视频显示,在争执互殴的过程中,没有其他劝解、阻止、干预,有在前站下车的乘客反映,他还没到站,因为车内太吵选择提前下车,而车上其他13名乘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最终永远沉默。</h3><h3><br></h3></h3> <h3>宁可提前下车也不干预司机和乘客的争执,眼看着乘客出手与司机互殴竟没人出头干预。这种情形事后看来让人遗憾,但却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h3>如果说50-60年代出生的人所受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式教育。</h3><h3>80后的好多代年青人更多被灌输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越冷漠越好的处世方式。</h3><h3>我们辩解,不是不想见义勇为,而是太多见义勇为的结果让人寒心。有人见义勇为,下水救人牺牲了生命,被救的家庭被避之唯恐不及,担心要为此付出代价;有人见义勇为,出手帮助弱者,反而被暴徒所害,全程有很多人围观,却没有人愿意出手救援;有人见义勇为,帮助被车撞倒的老人,反而被讹上。</h3><h3>以上的情形确实存在,不是不愿见义勇为,一是见义勇为的代价太高,实在支付不起;二是“见义勇为”价值观的逐步泯灭,逐渐被社会主流人群抛弃。“见义勇为”者很孤独,在他们被误解、被冤枉、被诬陷时,没有人愿意站出来,帮助一把、鼓励一把。</h3><h3>甚至有人还总结了“见义勇为”的经验教训,和亲人、朋友共同分享,比方:看到小偷在车上偷钱不要声张,否则会被他的同伙教训;看到老太太摔倒不要扶,很容易就被讹;看到吵架的、打架的不要去劝架,否则很可能劝不成还被打。</h3><h3>总结了这些经验教训后,看到有不平事的时候,大部分人选择了沉默,偶尔几个人想打抱不平,看到“沉默的大多数”后,也选择了沉默。</h3></h3> <h3>这一天,风和日丽,公交车上坐着14名乘客,他们之中,有鹤发童颜的老人,有活泼可爱的小孩,有年轻恩爱的小夫妻。他们奔赴着各自的目的地,有的看儿女,有的去游玩,有的刚下夜班回家休息。<h3>在驾驶室旁,有乘客坐过站和司机起了争执,在大城市的公交车上,这是经常发生的事,大家没干预也不想干预,觉得过几分钟争执就会停止,几分钟后,“沉默的大多数”和两个争执者一起,坠入了江底……</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