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三部曲之二。 青春寻-我的知青岁月遗闻轶事

万磊

<h1><font color="#1564fa"><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1, 100, 250);"><b> 再版自跋</b></span></font></h1><h3><font color="#1564fa"><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1, 100, 250);"><b> “ 当时光碾过青春,我将以快乐注解悲伤。”</b></span></font></h3><h3><font color="#1564fa"><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1, 100, 250);"><b> -莫言</b></span></font></h3><h3><font color="#1564fa"><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1, 100, 250);"><b> 谨以此书献给今生遇到的每一个人!</b></span></font></h3><h3><font color="#1564fa"><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1, 100, 250);"><b> 有人说回忆往事就是老了的表现。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我认为每个人的往事经历,就是岁月银行里的零存整取的一笔存款,犹如自己酿造的一坛陈年老酒,如今打开品尝回味,它是那么有滋有味,令人回味无穷!</b></span></font></h3><h3><font color="#1564fa"><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1, 100, 250);"><b> 就我个人而言,就是一个极其普通的老百姓。至今为止,当过知青下过乡、当过工人炼过钢、当过民兵扛过枪😄、当过老板经过商、当过老师进学堂。可以说工农商学兵都有经历!</b></span></font></h3><h3><font color="#1564fa"><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1, 100, 250);"><b> 还要感谢🙏这个高科技时代,发明创造了这个应用工具,能把我个人的这点陈糠烂谷子的经历编成这个小册子,留给我自己孤芳自赏😄!主要内容是那段当知青的故事!</b></span></font></h3><h3><font color="#1564fa"><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1, 100, 250);"><b> 编者</b></span></font></h3><h3><font color="#1564fa"><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1, 100, 250);"><b> 2019年端午节于麻栗坡</b></span></font></h3><h3><font color="#1564fa"><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1, 100, 250);"><b> </b></span></font></h3><h1><font color="#1564fa"><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1, 100, 250);"><b>&nbsp;</b></span></font></h1><h1><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1564fa"><br></font></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1564fa">编者的话:</font></b></h1><h1><b><font color="#1564fa"> 我是原昆明三中初六八级学生,是老三届中最小的知青。从农村招工到工厂当了十年的炼钢工人,又应聘转行当了一名教师,最后从教师岗位退休至今。</font></b></h1><h1><font color="#1564fa"><b> 今年正值老三届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之际,突发奇想把当年当知青时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写下来,对自己的那一段短暂而深刻的青春年华有个交代。</b><b> 我的文笔很差,如下讲的故事没有文采飞扬、只有真实写照,没有笔下生花、只有朴实语言。 所以从文章的体裁上来讲,小说不像小说、散文不像散文。但我所讲的这些故事,都是我亲身经历真实的故事,没有一点虚构和杜撰,除了有一篇文章是转载,其它的都是出自我手。望得到有缘的读者朋友给予指正为感!</b></font></h1><h1><font color="#1564fa"><b> 2018年12月于昆明家中</b></font></h1> <h1><b><font color="#ff8a00">  记得那是1969年的第一个月里,火车、汽车用了整整六天时间,跨越澜沧江、怒江、瑞丽江上三座铁索桥,沿着二战时期著名的史迪威公路,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一路颠簸走了整整一千公里,把我们一群昆明青春年少的学生,送到了这个千里之外的傣族聚居的边陲小县,瑞丽。</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 就此,开始了我的知青生涯!</font></b></h1> <h1><font color="#ff8a00"><b> 水牛的故事</b></font></h1><h3><font color="#ff8a00"><b> 水牛🐃傣语叫"改",读音汉语的四个声调都是读不准的,而傣语有六个发音声调。</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水牛是傣族的重要农业生产工具,它性情温和,行动缓慢,力大无穷,犁田耙田就是它的主要任务。每年到了农忙春耕时节,就是它大显身手的时候。</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不管是傣族小伙还是男知青,春耕时节能分配到一条水牛,参加犁田耙田的农活,就可以评到最高的工分。我以1.82米身高及86公斤体重的先天优势,加入到这个初级农耕时代技术含量最高的队伍中。</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每当出工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天还漆黑一片。亚热带的多雨季节,几乎每天都是阴雨连绵。我打着哈欠,揉着眼睛,爬上宽阔的牛背,基本不用你操心,水牛沿着泥泞的小路,迈着稳健的步伐,准确的把我带到头天收工的地方。四周什么都看不见,只听得到每个耕耘者的吆喝声和犁</b><b>耙翻动泥水的哗哗声,汇成奏呜曲般的熟悉的声音!大概就这样黑灯瞎火的干上半个小时左右,天色才渐渐亮了起来,才看清周围一起犁作的同伴。感觉最好的时候就是耕作半干不稀、较长较大面积的田地。水牛沿着犁沟均匀的向前迈进,犁头哗哗翻开深灰色油亮的泥土向一侧翻滚。远远望去,犁过的土地上划出了一道道均匀的线条连成一片,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很是赏心悦目。最有趣的就是,翻开的泥土中不时能看到鳝鱼身影,迅速用三个手指钳住,这可是美味哦!但有时手指感觉钳住的是有鱼鳞状的,就要马上扔掉,那可是一条蛇🐍哦!</b></font></h3><h3><b><font color="#ff8a00"> 春耕的时候,每天上午都是犁田,到了下午牛就要休息了,而我们就要到寨子边的团结大沟去割一担青草喂牛。来到长满青草的大沟边上,把两个裤腿拉到腿根扎紧,手拿傣族特有的齿状小镰刀,跳入淹过膝盖的水中,迅速的割上四五把草,同时就感觉到双腿上有很多东西爬了上来,马上跳上岸来,这时两条腿上就挂满了深绿色的水蚂蝗。就顺手用小镰刀在两条腿上刮擦,把这些吸血的小家伙刮掉,有的地方水蚂蝗的吸盘还贴在腿上。像这样反复操作五六次,才能完成每天一担草的任务!</font></b></h3><h3><font color="#ff8a00"><b> 现在到瑞丽去,水牛的身影基本已经消失了,那种人牛合一的简朴的农耕模式也再见不到了。不管怎样,水牛曾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好伙伴!它是我们这代人忘不了的记忆!每当想起和它一起耕耘劳作之时,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我们曾经取了一个很浪漫的名称“绣地球”。</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br></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br></b></font></h3> <h1><b><font color="#ff8a00"> 斑养电站</font></b></h1><h3><font color="#ff8a00"><b> 记得才到瑞丽时,电灯还没有普及,我所在的芒约社,只是每天晚上用柴油发电机发电两个小时左右。每户挂一盏十五瓦的电灯泡,随着柴油发电机的速度快慢变换着明暗,有时柴油发电机慢的时候,电灯泡几乎完全熄灭。所以多数时间还是靠煤油灯来照明。</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从缅甸入侵我国占领了瑞丽,并在瑞丽弄岛建立了飞机场、军用仓库等军事设施。准备把瑞丽建成全面入侵中国的大本营。所以需要大量用电,就从日本🇯🇵运来株式会社制造的一套几十千瓦的小型水利发电系统,准备在这里建一座水电站。当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发电站就没有建成,这套发电站设备就被保存了下来。我们知青来了以后,区政府就决定利用这套设备,在芒约社后面山脚下的斑养新建一座小型水电站,电站建成后,周围这一片的村寨就可以解决生活用电需求。区政府</b><b>就向临近村寨征派劳动力,我就报名</b><b>参加了水电站的建设工作</b><b>。各个寨子的几十个知青和一部分青壮劳力都集中到了电站建设工地。瑞丽县姐线区有史以来第一座水电站的建设,正式拉开了帷幕。</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在县城水利局的老陈技术员的指挥下,我们开始了水电站的基建工程。上山砍伐竹子和木料,沿着山间的这条小溪顺水而下。一座座工棚和住房出现在山清水秀的小山沟里。用水冲锄头挖掏出一个三十米左右落差的水电站机坑。电站土建施工需要大量的石料,我们打眼放炮、开山采石这就是我们每天的主要工作。两个人一组,轮流论起八磅大锤,在山石上打出一个个的炮眼,填满黄色的TNT,装好雷管导火线,留下一个人依次点燃全部导火线后迅速离开现场,仔细听着炮声炸响的准确次数。毎天最后这个点燃导火索的艰巨而危险的任务,自然而然地就落在我这个采石组组长的头上!有一天,我也像往常一样,卷好一支"喇叭牌"的卷烟,点燃后猛吸了几口,这时整个采石工地只有我一个人。我点燃第一个导火线的时候,天上突然下起了小雨点,我加快速度依次点燃其它的几个,当我点到最后一个导火索的时候,雨点越来越大,而这最后一个怎么都没有点燃。周围除了点燃的多个炮点发出嘶嘶的声音,我听不到仼何其它的声音,我突然觉得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我又猛吸了几口似乎已经熄灭的烟卷,终于又看到了烟头红了起来!最后一个导火索终于被点燃了!我迅速转身时,左脚感觉被拌了一下,急忙</b><b>迈开大步向山后方向冲去!当我冲进工棚的时候,身后传来了一声接一声的爆炸声。一、二、三、四....,一声不少,全部成功爆炸。"万磊!你的脚怎么了”!一个知青对着我喊到。我低头一看,左脚踝关节内侧上面一点,像嘴唇一样裂开了一道口子。当我看到的时候,伤口才开始向外流淌出殷红的鲜血,同时我才感觉到阵阵的疼痛感。</b><b>这次意外的受伤,得到了工地领导和工友们的亲切关怀和帮助,我休息了几天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b></font></h3><h3><b><font color="#ff8a00"> 参加电站建设工程,是我在瑞丽知青生涯的最后一站。1971年下旬,各企事业单位开始到农村面向下乡知青招工,因为我在建设水电站工作中的优秀表现,区政府特批了一个名额,推荐我为招工返城的对象。</font></b></h3><h3><b><font color="#ff8a00"> 1971年底的一个晚上,我主动申请在电站工地值班守夜,让其他工友们回去度假。我至今还记得,那是一个月光照亮、繁星点点的宁静夜晚!我跑到对面山坡的景颇村寨,五毛钱买了一锅景颇族风味的牛汤锅和一小瓶米酒。在工地自己的菜地里拔了几块鲜姜,在旁边清澈的山泉里洗干净,准备了一小碗盐做蘸料。小马灯挂在旗杆上,我在旗杆下坐下。就这样一个人在这个清静的小山沟里,月亮星星陪伴着我,度过一个特别的除夕夜!</font></b></h3><h3><font color="#ff8a00"><b> 一个月以后,我离开了这个呆了两年多的永生难忘的地方!开始了新的人生旅途,成为了一名钢铁工人!</b></font></h3><h3><b> </b></h3><h3><font color="#ff8a00"><b> </b></font></h3> <h1><b><font color="#1564fa">  </font>这是我和吴永林在昆明的合影</b></h1> <h1><b><font color="#333333">  </font> </b></h1><h1><b><font color="#ff8a00"> 冒名顶替</font></b></h1><h3><font color="#ff8a00"><b> 每年一次的农忙时节终于结束了。远远望去,绿油油插满秧苗的田地连成一片,大小不一的一丛丛竹林镶嵌在其中,远处缅甸境内的连绵起伏的山峰连成一线,显现出一副春意盎然的画面。</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体力劳动的强度降低,让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年轻人,又产生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念头!寨子里我最好的知青伙伴老豆(吴永林),请准了回昆明的假,我怀着羡慕的心情送他。临分手时,老豆把一份写他名字的伪造请假证明交给我保管。</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过了几天我一个人又到县城去办点事情,经过县政府知青办门口时,突然想起了老豆交给我的那份请假证明还装在我的口袋里,突发奇想的走进了知青办的大门,怀着忐忑的心情,把那一份证明放在办公室的桌子上。办公桌后面坐着一位中年女子,低头看了一下证明,就拿出介绍信给我开了一张返昆通行证,交到我的手上,整个过程还没有十分钟!</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结果让我喜出望外。县城到寨子差不多二十里地,我一个半小时就到了。匆匆忙忙简单收拾了一下行装,第二天一大早,我要好的朋友老九就陪我去赶每天一班的班车。赶到了车站,旅客已经开始上车,老九去上厕所,我提着行李就先去登车。一个干部模样的中年男子站在车门前,仔细的检查每一个登车人的通行证明。当轮到我时,我大大方方的把通行证明递到了他的手中,他看了一下通行证明就抬头看看我,然后又低头认真看着证明,不一会儿又抬起头来用疑惑不解的眼神看着我。我的心里一震!难道是证明有什么问题吗!不管怎么样,我表面还是很镇定。"你是吴永林吗"!他突然问了我一句。"是了嘛",我马上回答了他一句话,他脸上现出一种思考的表情把证明交到了我的手中。我马上上了车,找到我的座位后,把包放在了上面,转身冲下车去,同时跟司机说了一声"师傅,我去上厕所,等一下"。厕所门口我遇到了老九,我急忙问他,那个干部怎么会问我是不是吴永林!我和老九悄悄走到一个隐蔽的地方,远远望到站在车门前的那个干部。老九看了一下就对我说,"哦!这是去年到我们寨子蹲过点的李干部"。我想起来了,去年那段时间我回昆明没有在寨子里,所以李干部不认识我而见过吴永林,可能是芒约寨有五六十个知青,他一下没有想起来。老九问我怎么办呢!我想了一下就对他说,"等一下我上车后,你到车前给我道个别,称呼我吴永林,一定要让李干部听到"。说完之后我迅速跑到车前登了上去,我上车时,李干部还是用疑惑的眼神看了我一眼,只是被其他登车的旅客打断了他的思绪。当我刚坐下的时候,只见老九已经走到离李干部不远的地方大声喊道“吴永林,你慢慢走,再见”!李干部迅速转身向老九方向望去,脸上疑惑的样子更是一头雾水!</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我顺利的回到昆明,在昆明躲躲藏藏的过了一个月。老九来信告诉我,李干部后来终于弄明白事情的真相,並扬言等我返回去要好好收拾我!</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br></b></font></h3><h3><br></h3><h3><br></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b><br></b></font></h3><h3><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3> <h1><font color="#ff8a00"><b> 拔牙记</b></font></h1><h3><font color="#ff8a00"><b> 下乡的时候,我是个缺牙巴。这颗门牙是儿时在家门口玩耍时,不慎摔了一个嘴啃泥,门牙就摔成了两半,当场就掉了一半,另外一半下乡后也掉了,就成了一个缺牙巴。</b><b> 缺牙巴的形象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烦恼,但是残留牙根经常发炎,确给我带来不少痛苦和困扰。</b></font></h3><h3><b><font color="#ff8a00"> 九月的一天,请好了假,起身去芒市州医院的拔牙治疗。当我赶到县城时,一天一班的班车已经开走了,要到第二天才能走。要在县城呆大半天又觉得没有多少意思,就徒步了二十多公里,走到边陲小镇畹町镇住了一夜,第二天乘班车到了芒市。赶到州医院挂了个号,预约好第二天早上去就诊。就找个旅店住下,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这时才感觉到肚子咕咕叫了。来到一家饭馆里,要了一碗牛肉面就狼吞虎咽的吃着。抬头发现旁边桌子后面坐着一个衣冠不整的瘦小中年男人,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这时才发现周围几个桌子还有几个同样的人,各自盯着自己的目标吃客,吃客一走就快速走上去,抬起碗里的剩余汤汁吃了起来。盯着我的那个瘦小中年男子的眼神好像告诉我,"小伙子,多留一点给我吧"!突然,旁边一个桌子旁刚吃完目标的家伙,抹着嘴唇走到盯着我的这个瘦小男人身边,只见他对着瘦小男人的耳朵小声的说着什么,同时还用身体推了一下瘦小男子一下,只见瘦小男子敢怒不敢言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他的目标。我对这个新的守候者弱肉强食的行为非常的反感!突然产生了一种想戏弄他一下的想法。趁他不注意,我拿起桌子上放着的一碗食盐,倒入一大半进我的碗里,起身走出了饭店。隔着饭店玻璃,我看见那个家伙抬起我剩下的那碗面汤大口喝下去,紧接着又低头大口吐出来!</font></b></h3><h3><font color="#ff8a00"><b> 第二天一大早,我来到了州医院牙科门诊。那个年头医院不像现在这样每天人满为患,牙科门诊只有我一个患者。当听到医生叫我的名字时,我就走进了诊室。这是一间不到二十平米的房间,进门左边放了兩张面对面的办公桌,一个壮年男性医生坐在桌后,两张牙医治疗床并排放在窗前,一个年轻的女护士忙着准备医疗器械。我在办公桌旁的一个方凳坐下。医生低头在我的病历单上写了一下,就抬起头来问我的病情以后,就叫我躺在治疗床上。一针麻醉打下去,我的口腔就慢慢的失去了知觉。大约十多分钟后,在无影灯的照耀下,医生开始用一支不绣钢材料制成的尖头器械,在我的缺牙残根洞里试探着。突然,轻轻的两下敲门声后,传来了另一个男人的声音,"刘医生,在忙吗!”,“哦!军代表!来啦!”。我的侧面出现了一个身着绿色军装的人。“我给这个患者拔颗牙。”刘医生回答后就低头继续给我拔那颗残根。“越南共产党的领导胡志明主席逝世了”。“哦!”刘医生应声着。大约安静了一两分钟,军代表突然说"让我来试试看!”“是吗!”刘医生回答着,同时也停止了手头的工作。他们俩就交换了位置,军代表的动作手法,让我觉得残根牙洞受到更大力度的冲击!军代表七掏八撬了大概四五分钟后,还是没有什么结果,他就自言自语道“好像没有什么残根吧”!这时我感觉患部有了一点点疼的感觉!“哦!我来看一下”。刘医生接过了器械接着操作。军代表打了个招呼就离开了诊室。大概又过了五分钟,刘医生手里的夹子上终于夹着一颗血迹斑斑的残牙根!</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下午回到旅店,四个人住一间房间里只住了我一个人。麻醉慢慢的消失殆尽,伤口的疼痛感越来越强烈!这个时候,远处的高音喇叭响了起来!播音员用沉痛的声音,报道了越南人民共和国领导人胡志明主席逝世的消息,接着就响起了低沉的哀乐声!我躺在床上翻来翻去的,忍受着一阵又一阵的激烈刺痛感!</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b></font></h3> <h1><b><font color="#ff8a00"> 棒贯街</font></b></h1><h3><font color="#ff8a00"><b> 我插队的傣族寨子芒约,座落在离瑞丽县城二十多里路,靠中国一侧的山脚下,离中缅边境线直线距离不到四里地。差不多同样距离的区政府所在地姐象寨,就紧靠着缅甸的棒贯寨。中缅两国的这两个寨子,毎周的同一天都有一个集市,久而久之就把缅甸的棒贯寨集市称为棒贯街。</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粮食和很多生活用品都要凭票供应,就算你手上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东西!而棒贯街上就能买到吃的用的等等生活必须品,如猪油、各种食品、香烟、五星打火机、手表、煉乳、可可、咖啡、尼龙袜、尼龙蚊帐,甚至鸦片用棉纸包成一团一团的,象卖小菜一样放在地上的芭蕉叶上公开卖。一些国内当时根本见不到的稀奇东西,那里都能买到。除了鸦片和农付产品是缅甸自己生产的,多数东西都是从日本和其它国家进口的泊来品。凸凹不平的一块泥土地上,几排竹子茅草搭建的简易篷子和五花八门花花绿绿的商品,显得格外的不协调!堪称乡村"小香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中缅边界的这些缅方小集市,为我们这些来自城市的移民,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物资供应!</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但是,不管怎样说那都是外国。当地的村民称为边民,他们可以自由出入国境线来去自由。而我们是知青,要越过国境线那是绝对不合法的!由于好奇心和生活所迫,还是不时会偷偷过去逛一逛。当时的边境管理也没有现在这么严格,边境线就是沿着田地,甚至从村寨穿过。一家人的竹楼客厅在中国,厨房确在缅甸境内。</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我记得第一次去棒贯街,是下乡半年左右的一个街天,我和跟我一家的另一个知青去赶姐象街,听说有些知青都越过边界去赶棒贯街了,我俩就放大胆的沿着通往境外的一条很普通的小路,来到了捧贯街。每人吃了一碗毫甩(傣语饵丝),又喝了一杯咖啡,我买了两包打火机用的火石,就原路返回中国境内。我们两个刚刚越过国境线,路边竹林深处突然跳出一个人来,对着我们大喊一声"站住"!一个区政府干部挡住了我们的去路。"你们过去干什么!”我灵机一动马上回答“我们没有粮票,过去吃碗饵丝”。“买东西没有!”“没有!”好在两小包火石藏在裤腰表袋里没有被发现!就此躲过一劫!</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这就是我下乡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赶缅甸棒贯街的惊险一幕。</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br></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br></b></font></h3> <h1><b><font color="#ff8a00">   真假"证明"的故事</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 老三届插队知青的故事千千万万个。在这里我讲的这个故事,可能是当时在云南外五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五个所属县)不少插队知青发生过的故事。当年知青要想回家,没有理由是回不去的,澜沧江、怒江、瑞丽江上的三座铁索桥都是重兵防守。知青要想回家,这张照片上两份证明和一本存折是想回家的必备条件。曾经发生过我的小学同学丘林和另外两个知青,想回家没有证明和钱,三个人结伴翻越高黎贡山的原始森林回家,结果迷路两死一伤都没有回到家的悲惨故事(详细故事附后)。</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 下面照片中第一份手写的证明就是假的,这是一份其它内容的旧证明,知青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这里不详说明方法,防止坏人利用)把旧的内容消除,就剩下只有公章的一份空白证明,自己写上回家的理由,就换来一份真实的往返回家的通行证明。</font></b></h1>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1><b><font color="#ff8a00">   当年震惊社会的昆明知青冻死饿死在高黎贡山事件---事件幸存者施子杰采访记 1969年9月中旬,在云南腾冲县的高黎贡山上发生了一起3名当时年仅17岁的昆明知青为避开外五县(云南德宏州边境地区)在几座江桥和边防检查站的检查和阻拦,选择了通过翻越高黎贡山的原始森林返回昆明,因在高黎贡山迷失了方向,在原始森林里辗转挣扎了近一个星期后,知青施子杰在腾冲采药人的救助下幸运获救,而知青丘林和吴先明二人却因又饿又冻,惨死深山,永远地留在了高黎贡山。知青死亡事件发生后,虽然腾冲、陇川两地的领导和县“再教育”办公室封锁消息,要求当事人不准消息外泄,但仍然引起了社会及云南下乡知青的震惊。同时,关于知青为了返回昆明,躲开江桥边防检查站边防军的截堵而泅渡瑞丽江被暗流涌动的江水冲走、躲在卸空后的油罐车里过检查站最后被闷死在油罐车里、女知青为了搭乘便车回昆明,受到不良货车驾驶员的侮辱和强奸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我和施子杰、丘林、吴先明三人虽然都是昆明三中的同学,但他们三人都是初68届的初一学生,而我是高68届的,所以与他们互不认识,虽然我一直想对事件的幸存者作一个采访,但一直都未能如愿,直到我组织了两次同学下乡40周年返乡游活动后,才打听到施子杰已在陇川的傣族村寨安家落户,并招工到了陇川景罕糖厂工作,经过近一年多的电话联系,最后终于与施子杰联系好,于2011年5月16日在昆明金马坊附近的一个餐厅,实现了采访施子杰的愿望,以下为采访记录:一,请介绍一下你们三人的基本情况。我们三人都是昆明三中1968届的初一同学,我(施子杰)和丘林在初682班,吴先明在初688班,1969年2月到陇川县插队落户,在学校时我们就是好朋友,文化革命期间工人不上班、学生不上课的无聊生活使我们经常聚在一起玩,打发无聊的时光。 二,是什么原因使你们萌发了要翻越高黎贡山的原始森林返回昆明的想法? 当时我们还只是17岁的学生娃,从过惯了城市生活的昆明来到当时落后的云南边疆陇川县农村,丘林和吴先明还好,分在坝子的傣族村寨,而我则分到了贡佤山区的景颇族村寨。在昆明过惯了城市生活和自由散漫日子的我们,一下子来到人生地不熟且语言不通的边疆民族地区,悲观、无助的心态导致了我们3人都无法安心农业劳动,经常相约到章凤街的茶室和咖啡馆闲聊、打发时光,自然引起了社员的不满鄙视。悲观的心态和令人压抑的生活环境,首先使倍感压抑和失望的吴先明萌生了想办法回家的想法,徒步翻越高黎贡山到昆明的提议得到了不甘心在边疆当一辈子农民的丘林和我的响应,并开始为徒步翻越高黎贡山的行动进行准备。 三,为翻越高黎贡山回家做了些什么准备工作? 1969年是中国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第一年,当时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外五县(现德宏州)的知识青年要想乘车回到昆明必须经过大队(乡)领导、公社(区)领导、县再教育办公室批准,再到县人保组(公安局)领取《知青通行证》,否则沿途必经的瑞丽江上的畹町桥、怒江上的惠通桥、澜沧江的功果桥等关卡将把你阻挡在波涛翻滚的大江那边。而按照程序去办理通行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按照当时不成文的规定,下乡第一年知青要申请通行证回家除非是家里死了人。因此,吴先明在思乡和倍感压抑的困境下,发出了不想干了、回昆明的提议后,立即得到了丘林和我的响应,以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行动,踏上了命运多舛的“不归路”。 翻越高黎贡山回家的方案确定后,3个人私下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在户弄乡向一个腾冲老人打听到一条旧社会走私贩私的通道,并按老乡的指点绘制了一个简易地图。这是一条从腾冲的界头通向保山的上江,再从保山的瓦窑走到大理的漾濞,这样可以越过高黎贡山并可躲开云南滇西重镇保山县的检查的走私通道,但这条路解放后已很少有人走了。行前,有不少同学都想了解这条路线,并让我们画了地图,如走通了好多知青都将按此路线翻越高黎贡山回家。为应付复杂路况,我们还在章凤做了依托芭蕉树杆和背包带泅渡江河的实验,甚至还请了一个算命先生问了此行的凶吉,但在得到此行不吉利的凶卦后,仍未能阻止我们壮士断腕的决心,义无反顾地在做行前的准备,并于1969年9月12日带了6盘军用背包带和简单生活用品,买了一斤半饼干就离开陇川,开始了回家之路。 四,请介绍一下那几天不堪回首的“回家之路”。 1969年9月12日按照约定的出发时间,分别从各自的村寨出发,来到了施子杰兄妹插队的芒胆寨子集中,开始了徒步回家的行程 。 第一天(1969-9-12)通过艰苦的的跋涉,从当时陇川县的城子乡芒胆社沿着被野草遮蔽、灌木丛生的山间小路爬上了高度仅次于高黎贡山的陇川王子树山区住了一晚。 第二天(1969-9-13)从陇川王子树沿山间小路下到梁河县的坝子勐养区找同学杨炯明住了一晚。第一、二两天的山路虽然不好走,但在回家的信念支持下,轻松的翻越了几座原始森林覆盖的山头,两天的行程近80公里。 第三天(1969-9-14)从梁河沿着平坦的公路来到腾冲县的荷花乡,与陪同而来的杨炯明等3位同学在农田里找了一个窝棚里住了一夜。 第四天(1969-9-15)一早,与专程来送别的同学告别,似乎有什么预感他们几次劝我们不要走了,去意已定的我们与3位知青同学告别后,向腾冲县的曲石进发,当晚在曲石住了一晚。 第五、六天(1969-9-16、17)从曲石走到腾冲的界头,此时,已进入高黎贡山的地界,我们在一个叫陈家坡的生产队找到一个知青户住了一晚,天亮后正式翻越高黎贡山,到下午4点左右到达山顶时,遇到了几个到高黎贡山的汉族采药人,再次向他们咨询了是否能通往保山的上江,并得到了确定的答复。尽管还未进入高黎贡山的密林深处,但在翻越大山的途中,已能看到山脚下的怒江,途中还能看到了野牛出没。天,逐渐黑了下来,本来就很不明显的山间小路被茂密的山草遮蔽了,但为了找一个歇脚的地方,我们仍摸索着往山下走,甚至依靠着背包带互相拉扯着往前行走,已经感到迷路的我们,只得在一个石块处歇下来,寒风中我曾经提议我们折返回去,找采药人住一夜再说,但吴先明提出我们已经什么都准备好了,没有必要折返回去,这样我们在寒风中度过了一夜。 第七天(1969-9-18)天刚亮我们就开始找路,从我们昨晚歇脚的地方可以看到,只要过了我们眼前的山沟就可找到对面山上的那条小路,但下到山脚后,我们转来转去都绕不出来,这时我们才意识到,这条所谓的走私贩毒通道,解放后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的打击,已经很少有人走了,原来的山间小路早已被山草覆盖。就这样反复的找路直到天黑都没有转出谷底,这时,天又下起了雨,我们只得找个地方烤火喝水,仅剩的一小点饼干也在谦让中吃完了,我们在又冷又饿中熬过了一夜。 第八天(1969-9-19)什么吃的都没有了,被困在原始森林里的我们开始慌张了,我们不断地用背包带连接起来往下探路,但看到前方是70-80米的悬崖无法通过。身体忍受饥饿、寒冷、疲惫已经快到局限、不祥和恐惧笼罩在我们三个人的心里,我再次提出只能往回走,去找挖药人讨一点吃的再说,精疲力竭、又困又饿的我们直到夜里才摸索着回到采药人的窝棚,因为下雨采药人已回去了。我发现窝棚里有个被丢弃的南瓜,我把腐烂的部分抠掉后吃了一点,还能吃,我让吴先明和丘林也吃一点,但他俩不想吃并倒下睡去。 第九天(1969-9-20)早上醒来我看到吴先明已是奄奄一息,喊也喊不醒了,丘林有气无力的在旁边说已无力回天了。这时天已放晴,可以听到山脚下的水流声,几天没有喝到水的我们连自己的尿都撒不出来了,丘林叫口渴,但我和丘林已气息奄奄,迈不动双腿。我迷迷糊糊中大约到下午4点多钟醒来已不见了丘林的身影,我努力地叫喊丘林,听到丘林回话说“我去喝点水就回来”,并艰难的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但到天黑都不见他回来,再喊已没有回应了。事后救援人员告诉我,其实丘林倒下不起的地点离窝棚也只有20米左右,身边还准备了有一个可以盛水的香烟筒,最后的时刻他已经无力张嘴喝水,也无法将水带回来,永远的倒在了高黎贡山的山涧旁。 第十天(1969-9-21)进入昏迷状态的我,不断地产生幻觉,一会觉得已经回到昆明、一会儿又觉得自己已经死了。大约到了下午时分,我隐约听到山上有人讲话,不知从哪里来的力气,我拼命喊救命,大约断断续续的叫了10来分钟,也没有声音回应,我不断咬自己的嘴皮,强迫自己不能昏迷过去,拼尽最后的力气不停的喊救命,一直到采药人进入窝棚。我告诉他们,我们是陇川的知识青年,请你们救我一下,由于当时正值大搞阶级斗争和政治边防的年代,他们几人在窝棚外商量了一下,排除了我们不是“阶级敌人”后开始救援,至今我都记得是一个叫陈善朝的采药人把我背到他们的窝棚,并用白糖煮了一点酸木瓜水小点小点的喂到我的嘴里,到了晚上又煮了一点清稀饭给我吃,慢慢地我恢复了一点体力。 第十一天(1969-9-22)次日一早,采药人让我在窝棚里休息,他们去找丘林,回来后告知我丘林已死在山泉水边和准备打水回来的情节。原准备在山上采药10天的采药人商量了一下后,与我协商,让我尝试着在平路上由他们搀扶着自己走一下,到爬山时由他们轮流背我,先把我送到村里,然后向公社汇报请求公社派人到山上处理丘林和吴先明的遗体,就这样我幸运的活了下来。 </font></b><br></h1><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b><font color="#333333">  注: 这张照片中后排左起白线段圈内的人就是丘林同学!</font></b></h3><h1><b><font color="#ff8a00"> 五,死人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做了些什么工作?</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采药人把我送到村里后,立即向当时的公社领导汇报,公社立即向腾冲县领导汇报。当时正值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委派省革委会副主任刘殷农率云南省知识青年慰问团在保山地区和外五县进行慰问,刘殷农得知此事后,立即指示腾冲县领导马上将伤员送到腾冲县医治,指示陇川县“再教办”派专人到腾冲安抚慰问伤员,处理善后。这样,我1969年9月23日被送到腾冲县医院医治,次日陇川“再教办”人员赶到腾冲,到医院看望了我,然后去为丘林和吴先明的后事做准备。</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1969-9-25日陇川县再教办负责人范志文带领善后工作组在腾冲采药人的带领下,带着买好的丧布和棺材板等物品上山,将两人的遗体按照当地的习俗,在出事地的山头上临时打了两口棺材就地掩埋,在坟头上立了木墓碑。</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 六,对这件当时震惊社会的知青死亡事件,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如何处理?</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 出事以后相关部门做出决定,可以通知家属,但不准到边疆探视。丘林和吴先明在昆明的家人接到昆明市革委会再教育办公室的通知,到市革委会拿到了一张高黎贡山上二人的坟头照片,并明确告知不能到边疆探视,不准外传。陇川县的军代表在我在腾冲住院的10多天中,也多次到医院交代我不能将事件外泄,1969年9月28日回到了陇川的生产队后,队里也按上边的要求一再交代不能向外讲,所以,尽管很多人都知道有这件事,但事件的影响还是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多年以后已被人们淡忘,后来我约了几个同学到当时出事的山上看望丘林和吴先明的墓地,但已经没法找到了。(采访结束)</font></b></h1><b></b><h1><b><font color="#ff8a00"> “他们俩已经回家去了”。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 </font></b></h1><b></b><h1><b><font color="#ff8a00">丘林---昆明三中1968届初一2班学生,享年17岁。</font></b></h1><b></b><h1><b><font color="#ff8a00">吴先明—昆明三中1968届初一8班学生,享年17岁。</font></b></h1><b></b><h1><b><font color="#ff8a00"> 我十分感谢知青施子杰接受了我的采访,尽管听说当年陇川县史志办的人也采访过施子杰,但采访的的文书只是留作存档,更何况没有知青经历磨练更没有知青情感的史志,是不能把当时那撕心裂肺的煎熬和处于深度绝望和恐惧的情景很好地体现出来的,更无法理解当时处于最底层的知识青年为何冒着生命危险去翻越高黎贡山回家,所以笔者希望在全国大规模的知识青年山上运动43周年,也是当年发生昆明知识青年翻越高黎贡山饿死、冻死深山43周年的日子,尽可能地把当年的这一事件,对事件的幸存者施子杰的采访,通过知青口述历史的形式,把事件还原出来,同时也为是抢救知青历史文化做出努力。</font></b></h1><b></b><h1><b><font color="#ff8a00"> 口述人:施子杰,昆明三中1968届初一2班学生,1969年2月知青插队到云南边疆陇川县,与已故的丘林、吴先明一同参加了当年翻越高黎贡山回家的行动,是唯一的幸存者,获救后回到插队的陇川县城子姐午乡芒胆村,在后来的知青招工时到了陇川景罕糖厂工作,并与本村的一个傣族姑娘结婚,安家落户在陇川芒胆村,至今生活在边疆过着平静的生活,生育了两个女儿已长大成人。</font></b></h1><b></b><h1><b><font color="#ff8a00">采访人:赵德深,昆明三中1968届高一3班学生,1969年3月知青插队到云南边疆瑞丽县,1971年知青招工到昆明铁路局工作,直到退休在家。</font></b></h1><b></b><h1><b><font color="#ff8a00">赵德深 </font></b></h1><b></b><h1><b><font color="#ff8a00">2012-3-2完稿</font></b></h1><h3><b> &nbsp;</b></h3><h1><b> </b></h1><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1><b><font color="#ff8a00"> "俄罗"的故事</font></b></h1><h3><font color="#ff8a00"><b> 黄牛,傣语读"俄"。准确的发音是傣语六个发音之一,汉语四个发音都不准确。而黄牛架的车傣语读"俄罗"。反正要读准确还是要懂得傣族的六个声调。</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四五十年前在德宏地区,黃牛除了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食材,它的另外一个重要用途就是拉车!那个年代,"俄罗"可以说是当地人必不可少的生活和生产工具。两个直径差不多一米的大木车轮托起一个三平米左右的木质车箱,一根粗木车樑从车箱中央伸向前方,车木梁头部横着一根牛扁担,两条健壮的黄牛各驾一边,犹如一架古代战车一样威武雄壮!装载三五百斤的货物不在话下!涉水过坑它运行自如。农作时候到没有路的田地里运送货物,四五十厘米高的田埂,它都可以翻滚跨越,可谓水陆两栖的超级车辆!特别是赶集送人的时候,架着"俄罗"行走在弯弯曲曲出入竹林之中的乡间土道上,车辕的咯吱声和竹林深处的布谷声声融为一体,宛如一曲悠扬的二重奏!每当遇到如此美好的田园风味的时候,都会让我觉得心旷神怡!</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一般来说毎个村寨的"俄罗"拥有量不会超过十辆。那一年我们寨子"俄罗"达到了十辆,而且知青驾驶的牛辆就达到了八辆!正赶上收获水稻的日子。毎天十辆牛车都要赶到打谷场地,一个大谷堆必须当天全部打成谷子装入大麻袋,每袋都是一百斤左右。每辆牛车都要装上五六袋,然后运到两三里路以外的乡粮店交公粮。十辆装满公粮的"俄罗",浩浩荡荡行驶在田间小路上,那种场面显得十分的壮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整个车队的驾驶员都是知识青年!能当上一名"俄罗"驾驶员,可不是毎个人都能做到的。更别说是知识青年来驾驶了。要知道"俄罗"可是当年村寨里最宝贵的生产生活工具啊!俗话说得好:乐极生悲、得意忘形。一天,傣族驾驶的两辆牛车进县城去拉化肥。送公粮的任务就落到了八辆知青驾驶的牛车身上。像往常一样,八辆牛车一路顺风的把公粮送到了粮店后,赶着空车返回寨子。车队来到离寨子不远的一段开阔地,知青驾驶员老栓突然提议,"哪个敢和我赛车"!有四个知青回答到“赛就赛!哪个怕哪个"!我因为自己的两条花牛特点是劲大,但是性子慢,肯定不是他们的对手。所以就没有响应参加比赛。只见五辆"俄罗"在开阔地一字排开,另外一个没有参加比赛的知青一声令下,吆喝声和鞭子声响成一片!开阔地马上掀起一阵阵灰尘!</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没想到这一次精彩的比赛每一个路过的傣族村民看见。当天晚上寨子里开会的钟声响了起来。老社长在会上把知识青年比赛牛车的事件公开曝光。当场宣布,撤销五个参加牛场比赛的知青驾驶资格!</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b></font></h3><h3><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3> <h1><br></h1> <h3></h3><h3></h3><h1> </h1><h3></h3><h3></h3> <h1><b><font color="#1564fa">   遥远的回忆-金色的翠鸟瑞丽</font></b></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