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充满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要张开眼睛去仔细看看,要伸出两手去缜密的研究。”<br></h3><h3> “没有屋顶的也是教室”,培养“悦”自然、“觅”自然、“享”自然的孩子。这次活动,正是挖掘大自然的教育素材,让孩子们在和树叶的互动中亲身体验、实践探究。通过对树叶的关注,体验大自然的变化,享受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美好生活。</h3> <br><h3><br></h3> <h3> 午后散步来到——小花园,哇!这里有好多树叶呀!孩子们像发现新奇世界一样,欢呼跳跃,趁着孩子们满满的激情,于是组织孩子们进行一次“捡树叶”活动!小家伙们忙碌开了!</h3> <h3> 你一片,我一片,不一会儿我们满载而归,捡了各种各样的树叶!</h3> <h3> 捡拾落叶的时间是短暂的,而留给孩子们的印象却是无限的,通过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对树叶形状,颜色的认识,还让孩子们走进了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br></h3> <h3><b> 第一次讨论:树叶长啥样?</b></h3> <h3> 捡了那么多树叶,都长什么样呢?像什么呢?树叶由什么组成呢?一系列的提问,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纷纷拿着自己捡来的树叶讨论起来!</h3> <h3> 入致细微的观察,激烈澎湃的讨论,都赶不上动手画一画,瞧!“小画家”们写实的本领真不错!从轮廓形状到颜色花纹都勾勒的仔仔细细</h3> <h3><b> 第二次讨论:树叶为什么有颜色</b></h3> <h3> 树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呢?它长出来就有颜色吗?它的颜色是哪里来的呢?</h3> <h3> 树叶大猜想:</h3> <h3> 带着孩子的疑问,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吧,可是叶子里的色素宝宝怎样才会出来呢?问问爸爸妈妈有没有好办法!</h3> <h3> 寻找叶子里的色素宝宝:</h3> <h3> 动起手来,剪剪树叶,摇摇机器,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叶绿素!</h3> <h3> 爸爸妈妈说:酒精浸泡可以让树叶中的色素“跑”出来,是真的吗?跑出来的就是什么颜色呢?<br></h3> <h3> 实验成功啦!原来红色的枫叶里躲着的也是叶绿素宝宝,不是叶红素哦!看呀,这么多的叶绿素!</h3> <h3> 树叶有什么用,我们可以用来做些什么呢?</h3> <h3> 活动中孩子结合自己对树叶的经验, 侃侃而谈,发表自己的想法。提升了孩子的观察力和言语表达能力。</h3><h3> </h3> <h3><b> 拼贴作画—树叶大变身</b></h3> <h3> 树叶可以变什么?怎么变?先来设计一下变身图纸吧!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树叶变身图”,充满孩子无限的想象力</h3> <h3> 有了参考图纸,孩子们创作的特别顺利!有的孩子将树叶从中间撕开变成螃蟹的大钳子,还有鲨鱼可怕的大嘴;有的把树叶卷起来,变成毛毛虫,还有小动物的腿;有的找到找到银杏叶形象地当成金鱼的尾巴。<br></h3> <h3>作品欣赏:</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拓印作画——树叶大合影</b></h3> <h3> 孩子们动起手来,调色—选叶—染叶—拓印,一步步的完成作品,显得井然有序!</h3> <h3>作品欣赏:</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染坊故事—树叶手帕</b></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树叶里的叶绿素有一股浓浓的树叶清香,怎样将这股清香留存下来呢?投放在班级的“小染坊”区域里,看“染布师”是怎么做的</h3> 小小“染布师”跟随着染布程序图,正在努力的劳动,从提取叶绿素—固定方巾造型—滴管上色—完成作品,倾注了孩子们智慧的结晶!<br><h3><br></h3> <h3>哈哈,手帕完成啦,还飘荡着一股树叶的清香^_^</h3> <h3> 我们跟随孩子的脚步,追随孩子的兴趣,充分利用树叶展开一系列活动,体现最大的活动价值。在活动中,孩子们拥有出天马行空的想法,具有探究的无限欲望,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在成长,能力也在慢慢提升,而且他们也比以前更加关心集体、关爱同伴了,看待问题也更加辩证客观。<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