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制作:田野</b></p><p class="ql-block"><b>图文:田野</b></p><p class="ql-block"><b>音乐:大中国</b></p> <p class="ql-block"><b>中国目前有四大名墓陵未被盗,黄帝陵无人盗,大禹陵不能盗,乾皇陵无法盗,秦皇陵不敢盗。</b></p> 黄帝陵 <p class="ql-block"><b>黄帝陵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帝县城北的桥山,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被称为天下第一陵,历经几千年一直没有人掘盗,田野猜测主要原因有三:</b></p><p class="ql-block"><b>第一,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黄帝陵是我们老祖先的墓陵,哪有子孙挖盗自己祖先的墓陵呢?谁盗谁就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所以说不能盗,也无人盗。</b></p><p class="ql-block"><b>第二,厚葬之风是春秋战国时期才兴起的,黄帝陵没有厚重的陪葬品可盗。</b></p><p class="ql-block"><b>第三,黄帝陵传说是衣冢墓,埋的只是黄帝的衣服,经过几千年估计也已腐烂,也没有值得可盗的。</b></p> <h3>黄帝陵</h3> <h3>黄帝庙</h3> 大禹陵 <p class="ql-block"><b>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帝王的陵寝都被盗墓者“光顾”过,但这座帝王陵几千年来却一直无人敢盗。它就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开国君王大禹的陵寝。</b></p> <p class="ql-block"><b>大禹陵,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位于浙江绍兴会稽山麓。</b></p> <p class="ql-block"><b>为什么历朝历代那么多帝王陵寝都被盗过,大禹陵却能安如泰山呢?原因其实很简单:</b></p><p class="ql-block"><b>一是大禹是华夏民族的伟大圣祖,是所有华夏子孙共同的祖先,谁会去盗自己家的祖坟呢?</b></p><p class="ql-block"><b>二是从大禹的儿子夏启开始,几千年来大禹陵的祭禹祀典活动都不曾间断,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大禹陵的保护。因此,大禹陵无人能盗,也无人敢盗。</b></p><p class="ql-block"><b>三是大禹陵究竟有无大禹遗骨及葬品,历史学家至今争论不休,没有确凿证据可以支撑大禹葬地就是绍兴会稽山。众多学者认为大禹陵不过是古代帝王为了彰显自己是华夏子孙、稳固皇权的一个象征工程。当然也就无人进行这种无为的盗掘了。</b></p> 乾皇陵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乾皇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梁山上,为唐高宗皇帝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建成于684年,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古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17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乾陵是陕西唐皇18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据载,乾陵曾有17次被掘盗的历史,其中有3次大规模掘盗,但都无功而返。没有被盗的原因主要是盗墓者从未找到主墓的墓道,所以说无法盗。</b></p> <p class="ql-block"><b>梁山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玄宫即位于北峰之上。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双乳峰"。</b></p> <p>司马道及北峰</p> <p class="ql-block">双乳峰</p> <p class="ql-block"><b>闻名天下的巜述圣纪碑》位于司马道西侧。碑文由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是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一块功德碑。巜述圣纪碑》记述高宗的文治武功,开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因此,《述圣纪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b></p><p class="ql-block"><b>《述圣纪碑》又名七节碑,方形,高7.53米,每边宽1.86米,重约89.6吨。全碑由顶、身、座七部分组成,碑顶象征太阳,碑座象征月亮,中间五节碑身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故立七节碑也就是寓意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一样普照天下,光照千秋。</b></p><p class="ql-block"><b>《述圣纪碑》全文镌刻5600余字,皆楷书。由于千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仅存1600余字。据载碑文刻好后每个字的凹槽处都填有金屑,金光闪闪,故又称"金子碑"。初建有碑亭,现碑亭早以不存。</b></p> <p>述圣纪碑</p> <p class="ql-block"><b>闻名于世的巜无字碑 》位于司马道东侧。碑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有一条螭龙,左右侧各有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碑的两侧各刻有一条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称升龙图。碑座阳面线刻狮马相斗图,其马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无字碑》巍峨壮观,雕刻精美,为历代群碑之冠。</b></p><p class="ql-block"><b>巜无字碑》为何无字,成为历史的一个谜团。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题字于碑,使无字碑成为有字碑。再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渐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而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兼备,或许这正体现了武则天立碑的初衷,一切功过是非由后人来评写吧!</b></p><p class="ql-block"><br></p> <p>无字碑</p> <p class="ql-block"><b>司马道东西两侧分布着两组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世称“六十一蕃臣像"。这些石人是当时唐家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唐高宗入葬时前往参加葬礼,武则天为炫扬大唐威势,将他们的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后人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宾王像",也称"六十一蕃臣像"。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但这些石像都没有脑袋,而成为千古之谜。</b></p> <p>六十一蕃臣像</p> <p>伫立北峰远眺双乳峰</p> <p class="ql-block"><b>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西兰公路复修需大量石料,乾陵附近农民放炮炸石,意外发现了乾陵墓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闻讯后,立刻建议发掘乾陵,认为"毫无疑问,里面肯定保存了不少珍贵书籍字画,说不定有武则天的《垂拱集》,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这一定是石破天惊的大亊"。然后,周恩来总理权衡利弊,最后在文化部提交的《乾陵发掘计划》上提笔批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总理的批示既拒绝了全面发掘乾陵的提议,又为中国帝陵的考古发掘工作定了调。1961年3月,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秦皇陵 <p class="ql-block"><b>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陵园仿照秦国都城咸阳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总面积56.25平方公里。秦始皇陵的封土由夯筑而成,底部近似方型,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b></p><p class="ql-block"><b>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是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墓室内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嵌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墓室要道机关重重,盗墓者靠近必死;陵墓周围又有大量水银(汞)灌注的护陵河,盗墓者极易中毒而亡,所以说无人敢盗,这也就是秦始皇陵至今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b></p> <p class="ql-block"><b>被世界誉为“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园东1500米处。共有三坑,呈品字形排列,分别称一号坑、二号坑和三号坑,共有陶俑、陶马等7400余件。其中一号坑最大,总面积14260平方米,有陶俑、陶马等6000余件。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田野及同事们曾近距离目睹了兵马俑的发掘工作成就,感受到了文化遗产所带来的神秘气息。</b></p> <p class="ql-block"><b>英雄一世,创立无数伟业的秦始皇已去世2000多年了,但是,他的伟绩,以及现存的兵马俑留给人们的思考是什么呢?我想,敢创历史先河、为国家统一不惧死亡的精神和勇气是我们应该吸取和仿效的。一代伟人横扫六国、统一中国的非凡气度和魄力仍不失为我们今天克服前进道路上障碍的巨大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想要富强,没有这种气魄是徒劳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