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当兵是一种情结,不管你当了几年,当你离开部队,就开始怀念在军营的点点滴滴。</h3> <h3> 2002年隆冬季节,我应征入伍,在洛阳火车站集合登车,来到东南沿海厦门,又从厦门火车站爬上了绿棚车,我们在大嶝岛码头下车上船,经过一个多小时,到达我的第二故乡——角屿岛。</h3><h3> 时隔十六年,2018年10月5日,我起了一个大早,准备重走当兵路,回到让我魂牵梦绕的角屿岛。我一边收拾行李,一边叫孩子起床,听说今天去我当兵的小岛,他俩都很兴奋,起床速度也很麻利。</h3><h3> 对于我当兵的小岛,我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角屿岛是“英雄三岛”之一,“英雄三岛”即大嶝岛、小嶝岛、角屿岛,三个岛,其中角屿岛离大陆最远,离金门只有1500米,是1958年8月23日,毛主席下令炮击金门的主战场。</h3><h3> 我们出了宾馆叫了一辆出租车,直奔大嶝岛码头,上了车,说了目的地,司机师傅说新修了海堤,现在车可以开到小嶝岛了,太好了,从小嶝岛坐船,到角屿就更方便了。</h3><h3> 很快我们到了小嶝岛码头,那里停着很多渔船,一个老师傅问:“你们去哪?”</h3><h3> 我说:“角屿岛”</h3><h3> 师傅:“去角屿干嘛?那里不让去。”</h3><h3> 我说:“十六年前我在角屿岛当兵”</h3><h3> 师傅:“你跟部队联系好了吗?”</h3><h3> 我说:“联系过了”</h3><h3> 师傅:“好!我给你们跑一趟。”</h3><h3><br></h3><h3> </h3><h3><br></h3> <h3>我们上了船,驶向茫茫大海。一会儿,眼前浮现一个绿色的小岛,这就是角屿岛,我还是第一次这么仔细端详的她,都说她小,只有0.19平方公里,这样用肉眼看还是蛮大的!</h3> <h3>渔船乘风破浪往角屿岛的军用码头开去,哨兵远远地看到有船向码头驶来,就跑步过来询问,我远远的出示了我的退伍证,紧接着我们互致军礼,他同意靠岸,接过缆绳,挂在铁墩子上。我们下了船,他接过我的退伍证仔细的看了看说:“欢迎老班长上岛”,我们握了手,他就帮我提行李。</h3> <h3>走过长长的码头,刚到环岛路,一辆电动的观光车向我们驶来,下来一名战士:“你好,我是连队司务长唐登,你是胡班长吧,指导员去指挥所了,让我来接你。”</h3><h3> 我说:“谢谢,这离连部不远,我想自己走走”</h3><h3> 司务长说:“现在还早,我先带你环岛一周。”</h3><h3> 我们上了车,记得以前只有炊事班有一辆手推车喂猪,真是鸟枪换炮啊!</h3> <h3>不觉间到了观察所</h3> <h3>我们停车顺着小路前去观看。一块石头立在林中的草坪上,上面写着自立根生。</h3> <h3>往前走,观察所的房子映入眼帘,整体呈绿色,和周围环境特别协调。</h3> <h3>再走近点,在路边的一块空地上,战士们用水泥筑成四个大字“海上钢钉”和一副中国地图。</h3> <h3>我们走到观察所驻足观看,对面就是金门岛,我用望远镜寻找当年播放周杰伦音乐的马山广播站,扫了一下,马山广播站还矗立在那里,六层,每层八个大喇叭。还有一个岗哨上还有国民党兵站岗。</h3> <h3><p style="text-align: left;">离开观察所,我们来到连部,见了指导员,把从洛阳带的牡丹花苗和我写的一首诗赠送给他(诗的内容是我写的,字是我的书法老师写的)。指导员很高兴。诗是这样写的:</h3></h3><h3>角屿前哨</h3><h3>层绿叠翠盖角屿,鸟语花香显雅趣。</h3><h3>背靠巍巍大中华,身居前沿怀统一。</h3> <h3>紧接着开饭的时间到了,战士们喊着口号集合,列队整齐后,值班长对上午工作进行点评,对下午工作做了安排,随机点了一名战士上台指挥大家唱歌,完毕后值班长面对指导员:“还有什么指示?”</h3><h3>指导员示意:“没有”。值班长下令:“可以开饭,左边一路,进!”</h3><h3>战士们有序进入食堂,待指导员到位后,值班长喊:“坐”,大家坐下开始吃饭。部队的伙食很好,鸡鸭鱼肉,饭后还有哈密瓜。</h3> <h3>吃过午饭,我们走出食堂,食堂门口的那口井被修缮一新。那时候如果遇上台风,登陆艇不能给我们送淡水,我们就用这口井的咸水做饭,蒸出来的米饭、馒头都是咸的。</h3><h3>现在,井上面坐了一个井圈,上面写到:“饮水思源”,铺上了地板砖,并用大理石栏杆围住,中间立了石碑,记载了1987年7月22日,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来到“英雄三岛”,了解到驻岛战士生活艰苦,提出了“三个一好”工程,即:“一口好水井,一块好菜地,一个好猪圈”。这就是保障过我们吃水的“一口好水井”,我用井绳打了一桶水上来,用舀子喝了一口,感觉咸的很好喝!</h3><h3>我跟司务长说:“你正常午休吧!我带着家属去沙滩转转。”</h3> <h3>我们到了六排的营房,也是我新兵连住的地方。</h3> <h3>记得从这里有条小路通往五号沙滩,下去时才发现那条路坍塌了。就那个平台还在,叫“望金台”。我在那里照了一张相。</h3> <h3>我们顺着环岛路往前走,寻找通向沙滩的缺口。终于在投弹场附近找到了一条小路,铺着木板,可以下到沙滩。</h3> <h3>记着新兵连时,我们排长经常带我们来这里“开小灶”。</h3><h3>跑步不及格的“冲沙滩”,乍一听应该很浪漫。实际上就是在沙滩上练冲刺,战士们深一脚浅一脚的,有人跌倒,有人呐喊。</h3><h3>投弹不行的,在礁石边练习手臂动作。现在还记得一个辽宁兵,在练投弹时,由于用力太大,大臂咔嚓一声折了,好像一根木头被折断,我们都听的真真的。想想当时训练还是很残酷的。</h3> <h3>退潮了,沙滩平滑似蔚蓝的天空,在阳光照射下泛着点点金光,让人不忍心破坏它的美。</h3><h3>走进海滩,我拾起一枚贝壳,它因为阳光而更加光彩,它坚硬、洁白,一圈一圈的纹路刻在壳上,有点像地图上的等高线,每一个椭圆由大到小都是平行的。</h3><h3>海面上空,一只白羽的海鸟在随意的滑翔飞舞,它并没有伴,但它拥有无限的自由天空。它时而轻盈的掠过海面,时而来个冠军式的跳水动作,钻入水中,然后又飞到礁石上抖落身上的水露,它的羽毛好像是不会湿的,它又一跃不知飞到哪里了。</h3> <h3> 看到孩子们有很多欣喜的发现,我又被记忆带到了过去。</h3><h3> 当时班上有战士要过生日,班长会指派两个平时表现比较好的战士下海捡海货,剩下的挑水搞菜地。每次下海都有我,我们会带上脸盆、木板、平口螺丝刀、网兜,穿上解放鞋。一个在礁石间穿梭,捡海螺、抓鲍鱼,海螺和鲍鱼都是吸附在礁石上的,海螺还比较好捡,鲍鱼要用平口螺丝刀趁其不备一举拿下,不然你就弄不下来了,除非你把壳砸碎。另一个人在沙滩上用木板刮沙贝,刮的差不多够了,就去预先挖好的坑里网那些没来及跟着潮水游走的鱼,有时还能碰上几只螃蟹。不到两个小时,两个盆子就满了,回到哨所,海螺和沙贝各煮一盆,鱼熬汤,螃蟹清蒸,再让炊事班的上士出岛时带几箱啤酒,晚上,五湖四海的战友像做贼似的聚在坑道里,天南海北的聊天,很是难忘。</h3><h3><br></h3> <h3>我们走到一个大礁石旁,礁石上有个洞,孩子们顺着凿出来的石阶爬进去。它实际上是一个碉堡,内部是空的,周围有机枪眼,老婆也感觉好奇,进来了,有的地方矮,她没注意,头磕了一下,大家哈哈大笑离开了碉堡。</h3> <h3>走出碉堡,我们在一棵大榕树下休息了一会,孩子们又去礁石上玩了。</h3> <h3>有一块礁石很大,上面还存有一汪清澈见底的海水,水底是洁净的沙子,他俩脱了鞋跳到里面淘贝壳,玩的很开心。</h3> <h3>那一汪水的上面,有一块石头,形似黄牛,记得我当年骑过,今天我又骑了上去。</h3> <h3>上来后,我们到了训练场,儿子跑到铁丝网下匍匐前进,像模像样。他冲上独木桥,战战兢兢的跳下,还是很勇敢的。</h3> <h3>该回去了,我们往连部方向走去。到了篮球场,看见俱乐部的后面的墙上镶了几块红色的石头。上面刻着历任守岛官兵的名字,在03年那里,我欣喜的发现了我的名字。</h3> <h3>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连史馆,里面有连队获得的各种荣誉和一些领导人慰问驻岛官兵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我们坐在礁石上弹吉他的照片,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刚去世的刘维灿奶奶。每年新兵上岛,她都会来看望新兵,并送给新兵每人一把吉他,嘱咐他们不要想家,无聊时用吉他排解寂寞,陶冶情操。在她的大力支持下组建了百人吉他队。</h3> <h3>参观完连史馆,我们告别了指导员,告别了驻岛战士,走向码头。我们一家在码头前合影留念。恋恋不舍踏上码头,告别角屿岛。</h3> <h3>再见,我的第二故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