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丰富多彩的田心小学2018年校园科技节活动给同学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本期,我们推出第三篇深度报道。</b></h3><h3><b><br></b></h3><h3></h3><h3> 田心小学2018年校园科技节六大主题活动之一的<b><font color="#ed2308">“我的科学探究和发现——了解和认识科学世界”</font></b>项目,就是通过班级展示PK后而入选全校展示的有19个班级的28个实验探究项目(这一期有10个班级11个实验探究项目),小小“实验家”们做得有模有样,说得头头是道,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精彩表现吧!</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四(1)班</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指导老师:毛萍老师 2个项目)</font></h3> <h3> <b>项目名称:</b>会浮动的图案</h3><h3> <b>参加演示学生:</b>张可欣、凌国豪</h3><h3> <b>实验材料:</b>白板笔、盘子或其他光滑平面</h3><h3> <b>实验过程:</b>用白板笔在光滑的平面上画出简单的图案,倒一点点水,轻微晃动平面或吹气,图案就会浮动起来。</h3><h3> <b> 科学原理:</b>油性笔不溶于水,在水的浮力作用下,图案就飘在了水上。</h3><h3> <b>介 绍:</b>一点儿水,一支马克笔,一个光滑的平面。就能让图案自动漂浮,开启凌波微步。</h3><h3><br></h3> <h3> <b>项目名称:</b>会“吞”鸡蛋的瓶子</h3><h3> <b> 参加演示学生:</b>刘炳毅、何平丽</h3><h3> <b>实验材料:</b>广口瓶、鸡蛋、废纸、蜡烛或其他火源</h3><h3> <b>实验过程:</b>点燃一张纸放入广口瓶内,将白煮蛋小头朝下放入瓶口。</h3><h3> <b> 现象及实验效果:</b>瓶子会把鸡蛋“吞”进去。</h3><h3> <b>科学原理:</b>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压降低,大气压将鸡蛋推进瓶子,证实了大气压的存在。</h3><h3> <b>介 绍:</b>一颗蛋,一个广口瓶。来看我们班的小实验家们如何利用大气压让瓶子成功“吞”蛋。</h3><h3><b><br></b></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四(2)班</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指导老师:李玉婷老师 1个项目)</font></h3> <h3> 古代神话的东海蛟龙从波涛中窜出、腾云驾雾,而四2班的龙卷风却从水、油和色素中,腾跃再现。此时的龙卷风更加温柔,更加迷人。</h3><h3><b> 项目名称:</b>再现“龙卷风”</h3><h3> <b>参加演示学生:</b>杨睿柔、钟炘倢、吴俊晔、彭启城、洪萱、黄子桐</h3><h3> <b>实验材料:</b>食用油200ml、泡腾片1片、食用色素2ml、清水50ml、水杯1只</h3><h3> <b>实验过程:</b></h3><h3> 1.往杯中倒入约三分之一杯食用油。</h3><h3> 2.继续往杯中倒入约三分之一杯清水,并且静置2分钟。</h3><h3> 3.往油水混合物中滴入约5滴食用色素,并等待5分钟。</h3><h3> 4.往杯中放入泡腾片。</h3><h3> <b> 实验原理:</b>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往油中倒入清水后,水沉入到杯底,油则浮在水面。滴入色素后,色素呈滴状沉入到油水分界面。水和油就像大气层中的冷暖气流,不相容。色素在油中呈滴状,由于色素密度比油大,所以色素可以沉入油层的底端。泡腾片遇水后,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气泡和被染色的水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型水柱,酷似龙卷风,浮到水油混合物表面。气泡破裂后,染色的水又在重力作用下沉入杯底。</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四(3)班</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指导老师:姜春丽老师 1个项目)</font></h3> <h3> 都说水火不容,那么什么物质容易溶解于水呢?四(3)班的同学和你一起来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h3><h3> <b> 实验名称:</b>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h3><h3> <b> 实验步骤:</b>分别演示盐,面粉,洗发水,胶水,白糖,沙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包括溶解速度,溶解程度。</h3><h3> <b> 结论:</b>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完全不能溶解,另外溶解速度也和水的温度有关系。</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四(4)班</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指导老师:邵方成老师 1个项目)</font></h3> <h3> <b>实验名称:</b>天空植物园</h3><h3> <b>参加演示学生:</b>杨紫曦</h3><h3> <b>实验准备:</b>回收的植物纤维土、旧的瓶子和箱子、太阳能电池板、水过滤装置全自动的水控制系统,植物农作物等。</h3><h3> <b> 原理:</b>利用雨水花园的原理,下雨时收集雨水,出太阳时收集太阳能,利用收集的太阳能和雨水,通过控制系统进行利用,对雨水进行过滤重新进入河流对植物进行浇灌,不需要外界的能源和水源,形成自我生态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天空植物园可以种植,蔬菜等,也可以养鱼。 </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五(2)班</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指导老师:陈宇平老师 1个项目)</font></h3> <h3> <b>实验名称:</b>人工智能——探秘AI教育机器人Ken 仔</h3><h3> <b>参加演示学生:</b>李文婷、卢一铭、彭怡清、汪荣建、周子萱、宋循、袁君泰、冯斯艺、叶文杰、王涵熙</h3><h3> <b>探究过程:</b>通过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人工智能的资料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及生活中的人工智能机器的应用,在班会课上向学生介绍,通过对AI教育机器人的操作、体验,让更多的学生通过网络资料和人机交互的方式体验高科技产品带给我们对学习方式的改变。在科技节上向全校学生展示并介绍人工智能知识和生活中的应用,并亲自参与体验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KEN仔,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它是“在家的好老师,成长的好伙伴”。</h3><h3> <b>探究体验现象及效果:</b>AI教育机器人除硬件支持外,需要稳定的网络环境和相对安静的使用环境。通过探究机器人的英语口语测评、人机闲聊、知识百科、十万个为什么、课文跟读,(语文、英文)、国学、歌曲、故事、英译中/中译英(实时)、实时新闻、算术等实用都进行了测试和体验,体验效果都很不错。</h3><h3></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五(3)班</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指导老师:杨乐老师 1个项目)</font></h3> <h3> <b>项目名称:</b>茶文化的探究</h3><h3> <b>主持人 :</b>张宸昊 丁予晴</h3><h3> <b>参加演示学生:</b>张宸昊 丁予晴 丁予朗 黄奕豪 李一帆 朱品安 张豫涵 柯依佟 黎偲思 曾琪轩 </h3><h3> 这次的展示活动,我们选择《茶道文化》为主题。因为我们想将流传数千年的茶历一探究竟。</h3><h3> 喝茶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有朋从远方来、休闲时和家人朋友相聚,都以茶相待,茶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h3><h3> <b> 展示活动中,分4部分进行:</b></h3><h3> 1.我们以茶文化为主题,内容讲解分三部分,(1)茶的起源(2)茶的品种(3)茶的功效和作用。我们探讨小组的主持人把内容详细的分享出来。</h3><h3> 2.我们活动派出8位同学,穿上古人的汉服,以表演的形式,把古人在相聚时,一起在泡茶品茶时的情景,展现在大家面前,在品茶时,我们派出两位小伙伴,为现场的观众赋诗两首,第一首是:《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是我国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第二首是:《山泉煎茶有怀》是白居易之作品,这两首古诗都是以茶为灵感而作出的好诗。赋诗完毕后,我们再请出两名小伙伴,为我们注解古诗,描述当时作者在写诗过程中,在泡茶、品茶、有感而发作出来的好诗,流古千年至今都令我们津津乐道。 </h3><h3> 3. 我们想出用茶叶作画,小朋友们发挥创意,画出我们心中想画的东西,动手又动脑。</h3><h3> 4.节目最后部分,我们釆用点题的方法,请出我们有份参与活动的小朋友,站在台中间,为我们齐声说出,茶的好处多多,我们有空时,为自己的父母奉上一杯茶,以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h3><h3> <b> 致谢:</b>在这次活动中,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妈妈和杨老师,是她们一直给我帮助和鼓励,使这次活动大获好评,让我更清楚了解茶道文化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到至今都远远流传,“茶道文化”展示让我受益匪浅啊!</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五(4)班</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指导老师:谭宇君老师 1个项目)</font></h3> <h3> <b>项目名称:</b>探究油,水和气体的密度奥秘</h3><h3> <b> 参加演示学生:</b>讲解员(于皓然,肖桐),实验员(刘盈希,刘奥,韩欣然)</h3><h3> <b> 科学原理:</b>水的密度比油大,所以水在下方,油在上方。气体的密度是三者中最小的,它冲出油面,飘逸出去了。</h3><h3> <b>实验过程和效果:</b></h3><h3> 1.把水加入油里,油飘在水的上面。</h3><h3> 2.加上色素,它是水溶液,掉到油下面去了。</h3><h3> 3.加上苏打粉和白醋,两者在一起产生气泡,气体带动色素和水往上冲,气体跑了,色素和水继续留在杯子里。 色素散开,形成彩色的溶液。 </h3><h3></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六(2)班</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指导老师:许哲老师 1个项目)</font></h3> <h3> <b>项目名称:</b>“相亲相爱”的书</h3><h3> 两本厚实的书,一页紧贴一页。两位同学想使劲拽开,它们去“相亲相爱”,彼此不分离。这是什么原因?六(2)班邢韵佳、徐妙童、陈一萱三位同学为我们现场演示。原来,并非它们“相亲相爱”,而是彼此之间有着“可怕”的摩擦力。不信,你也来试试!</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六(3)班</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指导老师:曾殷锡老师 1个项目</font>)</h3> <h3> <b>项目名称:</b>非牛顿流体</h3><h3> <b>参加演示学生:</b>胡辰卓远、李子烨、罗彬航、邓潘源、陈嘉颖</h3><h3> <b>科学原理:</b>非牛顿流体是指不满足牛顿黏性实验定律的流体,指的是其剪应力与剪切应变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的流体。它具有“遇强则强”的特征,流体的粘度会因为受到的压力或速度而变化,压力越大速度越快,粘度会增加,甚至可以成为暂时性的固体。</h3><h3>实验过程:将淀粉与水按3:1的比例放入盆中,不停地搅拌3分钟,直到疙瘩消失,达到了一定的粘度,用力打就打不下去,而轻轻一放则可以轻松地放下去。</h3><h3> <b> 实验效果:</b>非牛顿流体广泛地运用于防弹衣、减速带,它神奇的软硬变化,吸引了不少同学前来围观、体验。</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六(4)班</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指导老师:叶建英老师 1个项目)</font></h3> <h3> <b>项目名称:</b>探究水的浮力</h3><h3> <b>参加演示学生:</b>黄丹艺 周子璇 罗嘉玲</h3><h3> <b>科学原理:</b>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该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h3><h3> <b> 实验过程:</b>需要的材料:一个鸡蛋,一小碟盐,一杯清水。第一步,将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是沉入水底的;往里边加盐搅拌后,可以看到鸡蛋慢慢上浮一点;随着往水多加一点盐搅拌后,可以看到鸡蛋是完全浮在水面上的。然后将盐换成糖操作步骤与盐一样,出现了同样的情况。</h3><h3> <b>现象及实验效果:</b>通过我班小实验家的讲解与实验,吸引了很多小朋友的观看,并动手实践。</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各班班主任/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媛媛/编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温锡光、张敏、各班班主任、家长/摄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邹铭/审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