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说起太枣村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的庙会,就象是太枣人自己村里的节日,提前几天给自己做生意的亲朋占好滩位,准备好待亲朋的烟茶酒,等这天想见的人能见上一面,是一年一度一天的向往。</h3> <h3>这个盛会是源于什么原由兴起?什么时候最兴盛,祥细情况不是十分清晰。</h3><h3>大家都知道佛教兴盛于隋唐,但传至古莘大地且兴盛,大概就到了明中期。</h3><h3>庙会,固然与庙有关,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太枣。中央及村周边,先后建起大大小小有十多座供奉各路神仙的庙宇,最驰名的当属太枣沟口古道右侧的三个爷洞,洞中壁画连三层一致,佛像(合阳县志有载)是道教徒的活动场所,最大的且历史最悠久的当属村中央的关帝庙,(现无存,原址解放后建了戏台)至今太枣人仍称大庙原址为‘’tu庙Shu‘’,</h3> <h3>佛教的传入,就有了信徒们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就需要祭品,需祭品就还需要其物品,参加的人多了,就想再拉信徒,还想见见亲朋好友,就需礼品,外地人来了,就要吃饭,就要有卖饭卖菜的,家里缺什么用品,顺便还想捎上,做生意的就看准了商机,各类农副产品和日用品及农具、棉布、新小玩意也都带上,一步一步演变成了祭祀时的集会,就成了庙会。</h3> <h3>根据太枣村十多个庙宇的建筑年代,太枣村古历三月十五庙会,起源于清康乾盛世佛教盛行时期,不算为早。</h3> <h3>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月十五会,村中央的th0庙广场上,中间就是由一个小庙改建的药铺,药铺墙四周贴满了各类用报纸写的信息,(相当于今天的广告)谁家娃没奶想寻个奶妈;谁家娃独苗想找个干大,‘’天皇皇、地皇皇‘’等等各类信息。你再看摆在四周的滩位,各种商品,饭滩,商贩们叫声不断。</h3> <h3>这边是韩城、黄龙北山人拉来的木材、核桃、花椒、麻绳、麻油;那边是澄城人拉来的面瓮、瓦盆和大老碗;合阳人过来是芦苇编的炕席;沟南人过来则是花包子背的串辣子和红苕粉。</h3><h3>山西人过来带的是细瓷花碗和一些新鲜玩意,玩杂耍、算挂相面的都是河南人。</h3> <h3>再看看这饮食小吃市场,有韩城的羊肉饸烙,合阳坊镇的踅面;本村张家的凉粉饸络、女们家来娘家,必给老人们买上热腾腾的油糕,卖菜的几乎都是二十里川的水地菜。</h3> <h3>那个年代还比较封建,上庙会也是妇女们能和男子一样一个抛头露面的机会,谈情说爱约媒人,庙会给了机会。</h3><h3>再看看屋的人(妇女)市场,买粗布衣服,绣花的,枕套、鞋袜的,谁家的手巧活细,就能多买钱。</h3> <h3>然而,时过境迁,随着时代的变迁,太枣三月十五会虽延至今,但昔日的繁荣景象己不复存,给人们留下的只有美好的回忆,太枣村十多座庙宇,现已基本遭破坏,当年盛行的庙宇文化,对太枣后人来说,只是传说与向往。</h3> <h3>作者:太枣村胡胜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