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段尘封的历史;一个可载入新中国教育史册的故事:由一群热衷教育兴国的践行者,所创办的一所新型的学校;从这所大学,走出了20多万名面向基层“工农“大学生 —— 她就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p> <p> 她诞生在江西这片红色土地。</p><p>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简称:共大总校)座落在南昌市北郊的梅岭山麓。其它还有近百所《共大分校》分布在全省各个山区。这桩在民间广为流传“农民上大学”的新生事物,由于顺应了建国初期特定的历史需要,从成立之初到蓬勃发展,整个过程都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各级领导的热情关怀。师生们当然也是不辞辛劳,把办学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p><p> 学校声名鹊起,很快就吸引了毛泽东主席的敏锐目光。他在听取江西有关领导工作汇报后,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下了〖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一封信〗这篇文章。</p><p> “ 哇塞!厉害了“。他 “老人家”一出手就把《共大》扶拔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p><p><br></p> <p> 1958年6月,汪东兴从北京毛主席身边“空降”江西,任副省长、省委常委兼省农垦厅长。下车伊始,真抓实干,江西农垦,成绩斐然。但他也了解到,在生产一线,有动手能力的技术人员相当稀缺。在与有《延安抗大》办学背景的邵式平省长的工作交集中,并在他的参与和撮合下,汪逐渐萌生了想办一所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大学的意愿。</p><p> 该项规划得到了省政府及各级部门的支持。为整合全省农垦资源办大学,汪、邵等同僚运筹帷幄,建校布点,乐此不疲。汪本人多次进京,亲临“御驾”,广纳贤才,“化缘私舍”;与校领导黎超校长等,在京直面中央领导,为办学建校释疑解惑。历史已证明了这一点:办《共大》,汪东兴先生功当魁首,实乃《共大》第一人!</p><p><br></p> <p> 周恩来总理亲自到《共大庐山分校》视察,并题写了《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校名。朱德委员长两次莅临总校,至于王震、肖克这个级别的国家政要到访者,那是不胜枚举……。试问,整个江西乃至全国还能有哪所学校能获此殊荣?</p><p> 《共大》当年能如此风光,业界有“是得益于首任校领导汪东兴与毛泽东主席特殊关系”的传闻。但深层次的分析,更重要的是新中国为实现《大跃进》总目标,急需一大批能服务于生产一线的“又红又专”技术人才。 据此,这所半工半读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就应运而生了。 </p><p> 主政江西的邵式平省长,老「延安抗大」教育长出身。科教兴国,深谙此道,举省资源,大手笔布局并指导。在南昌梅岭设立总校(大专编制),利用分布在省内各个山头的垦殖场,先后建立了一百来所分校(中专编制)。这所带有《抗大》基因的新型大学,遵循“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果”的办学理念,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亟需科技普及、国家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初始阶段,为国家培养出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p><p> 也就是:走对了路子,找准了方向,克服了困难,吃进了苦头,作出了贡献。理应该是:赢得了功名!</p><p> 六十年后的今天,共大学子曾为之倾心的祖国已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这幅宏伟画卷中,《共大》的办学壮举笃定地留下了其绚丽的一笔!事实已经证明,20多万名《共大》毕业生,投身于国家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大潮中,曾经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出类拔萃,大显身手,不负母校,争光出彩。</p><p> 《共大》人,好样的!</p><p> 好样的,《共大》人!</p> <p> 时任江西省主要党政领导与部分校领导合影(中间者为邵式平)</p> <p> 学校部分领导合影:(左起)黎超(常务副校长),陈平(总教育长),屈绍建(副校长),马迅(校办主任),于普(我父亲),毛文友(副校长),林仲(副校长)。</p><p> (照片摄于1963年·12月)</p> <p> 我父亲于普时任江西南昌林业学校校长,1958年初《南昌林校》并入《共大总校》,总校取用原林业学校地盘作为校址,并在此基础上后期扩建校舍。经江西省人民委员会(省政府)任命:由汪东兴,黎超,张宇晴,于普,唐成功五位同志组成了校党委首届领导班子。</p> <p> 建校初期,父亲的工作照。(身旁是他的座驾)</p> <p> 这是共大总校机关干部的合影。(摄于1963年12月)背景是学校办公大楼,墙上写下了《共大》校训: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p><p>(采用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校训)</p> <p> 上世纪六十年代校领导宿舍楼。轮廓还在,面目全非。这栋楼、这间房,在这里我度过了小学三年级前的童年。</p> <p> 小时候,经常看《共大总校文工团》演出、排练。第一个节目大合唱【共大校歌】,至今旋律耳熟能详。歌词者,是我父亲。我努力回忆起一些歌词,记得不全……。</p><p> 【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校歌】</p><p> 作词:于 普</p><p> 作曲:王平虎(校文工团长)</p><p> 前进!共产主义劳动大学;</p><p> 前进!我们亲爱的母校——母亲;</p><p> 执行党的教育方针,</p><p> 发扬光荣革命传统,</p><p> 前进!再前进!</p><p> 努力学习,刻苦钻研,</p><p> 理论实践学用结合…</p><p> ……</p><p> 半工半读,勤工俭学,</p><p> 劳动生产自给自足</p><p> ……</p><p> 前进!共产主义劳动大学;</p><p> 前进!我们亲爱的母校——母亲;</p><p> ……</p><p> 前进!再前进!!</p> <p> 上世纪五十年代赣江上《八一大铁桥》</p> <p> 上世纪七十年代文革后期,原址在南昌莲塘的〖江西省农学院〗被成建制划归并入《江西共大总校》,学校复课招生(工农兵学员)。八十年代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大势所趋,已与原《江西农大》合并的《江西共大总校》改用《江西农业大学》的校名,并被国家教育部定为全国首批「211院校」之一。</p><p> 值此,风靡了新中国教育史界二十年之久的《共大》神话,就像那颗耀眼的流星,消失在了遥远的银河……。</p><p> 六十载岁月,白驹过隙,创办《江西共大》的老一辈大多业已作古。作为这批开拓者的后人,且为这所曾经是 “主席赞,总理夸,全国学,社会需,师生棒,农村喜,基层爱……”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好学校点赞!对父辈们这段在建国初期的艰苦条件下办学劳动,教书育人的往事,感到亲切和自豪。当时,尽管我们年纪还小,但儿时的记忆不会也不可能会从脑海中抹去……。</p><p> “想起来了,</p><p> 那有一条弯曲的林荫小路…</p><p> 过笆茅岭,黎家村…</p><p> 就可以看见小桥流水,山花烂漫……</p><p> 那熟悉的一抹嫣红,一袭芳香,</p><p> ……… ”</p><p> </p><p> </p> <p> 赣水茫茫,梅岭苍苍;</p><p> 昌北一隅,《共大》荣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