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为江口而歌</b></h1><h1> ——谨以此文献给魂牵梦萦的故乡</h1><h5> 原枝江江口中学首届高二四班全体同学</h5><h5> 执笔:王贵平</h5><h3><br></h3><h3> 古镇江口,由来已久。1600多年前,因沮漳河在此入江而得名。“古刹临江口,空潭落照斜”的三佛寺,“举酒邀三老,攻诗累百年”的“烧春酒”“谦泰吉”,还有东岳庙、水巷子、杨树林、九连桥、回民街、牛场口……,江口自来名扬神州。清代曾在此设立江口塘,江口巡检司,民国曾在此设区置和镇公所。新中国成立以后设县辖镇,1999年撤镇并入枝江市城区,称江口社区。祖祖辈辈的江口人在此繁衍生息,数代数辈,情深意厚。</h3><h3> 古镇江口,自古繁荣。长江沿岸颇具盛名的商旅小镇。历史上江口舟楫方便,西接宜昌而通蜀,东达荆州府而下洞庭,各地商帮开设的店铺鳞次栉比,周边四十八场集在这里进出货物。江口店铺林立,全国各地商人云集于此。20世纪初,酒店茶楼、旅馆钱庄、织布、酿酒等商品贸易和手工业较为发达,江口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开辟码头,成为“上通川蜀,下联潇湘”的物资集散地。“镇滨江,路通川蜀,商旅络绎”,被誉为“小汉口”。江边常停靠数百船只,白天能听到市场的人潮声,晚间镇上灯火通明。汽笛和呼,渔歌互唱,可见江口繁荣。</h3><h3> 古镇江口,因水而城,因水而名。码头漕运曾为历史上这座小镇带来了巨大发展契机,也集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通过漕运打开江口这座小镇对外的大门,成就了商贾云集、人口络绎的繁荣江口盛景。棉花、土布和粮食三大主导行业,带动金融、酿酒等其他行业发展。清末时期粮行米业就有80多家、花行30多家,土布庄、钱庄、当铺生意极好,花行贸易量一年高达8万多担。江边日夜三班踩花包的号子声不绝于耳,沿街摆放的花包满街通白。大江上渔船成群,集镇上鲜鱼虾遍地都是。清末民初,江口居民达到1.5万人。商贾文化、商帮文化、水运文化、码头文化,多种文化融合,经历史洗礼不断兴盛和完善。</h3><h3> 古镇江口,祥云悠悠。拥有书院、寺庙、古桥、商号等诸多文化遗迹。枝江最早的佛教寺庙江口弥陀寺建于唐朝。有殿堂楼阁及僧舍99间,寺院雄伟壮观,常居僧侣百余人,是唐、宋以来鄂西著名佛教圣地之一。院内八景:金盆养月、五蝠园门、步步高升、梅花古井、雄风独立、青蛙夜琴、天鹅抱蛋、太极掩映,闻名遐迩,吸引无数官家、文人和过客。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汉阳归元寺方丈,著名的昌明大师就是在弥陀寺出家的。江口除弥陀寺外,还有三佛寺、东山寺、清真寺等多座寺院以及后来的天主教和基督教。文革期间,毁于一旦,三佛寺侥幸保存下来。三佛寺建于明末清初(1628年),当时因供奉“三仙娘娘”而名曰“三仙庵”,1633年,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而改名为“三佛寺”。由于“得天地之厚泽、据地利之要津”,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迁客骚人对三佛寺题咏甚多。有荆楚名刹之美誉。从弥陀寺到三佛寺,传教的香火生生不息。千年古镇,祥云相伴,江口一直就是一块福音好地。</h3><h3> 古镇江口,兴师重教。最早有私塾、家塾和国民小学堂,新中国成立后,有江口一小,江口二小和江口中学(枝江三中),其中枝江三中名气最大。枝江三中,1956年秋始建于江口福善堂旧址,1960年秋迁至江口弥陀寺。学校始办至2017年教育改革需要并入枝江二中,历经六十二个春秋。1959年春,国家领导人宋庆龄、邓颕超曾为学校题词,在题词巨大鼓舞下,教书育人成绩显著,刘才雄首任校长1959年底作为代表赴京观光,马名禹老师196O年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了毛主席接见。1999年“两弹”元勋、“两院“院士王大珩为学校题写了“业精于勤"的四字诤言。枝江三中创办的六十二年,是负重争前、团结拼搏、硕果累累、令人振奋的六十二年。六十二年间,在枝江三中呕心沥血、辛勤耕耘过的五百多名教职员工,圆了一万多名学子渴望的求学梦。从这里走出的一批批莘莘学子,不少成为行业精英、国家樑材,他们以其聪明才智、汗水热血报效人民,建设祖国。往者已矣,来者可追,枝江三中虽已并入枝江二中,然良好学风仍在延续光大。</h3><h3> 古镇江口,民风淳厚。江口人勤劳善良,热情好客。近者悦远者来,交以心接以礼。江口虽小,人烟辏集。汉回两族,和谐相处。身居小镇,民心合一。树有先进典型“沿江旅社”,曾经是枝江乃至宜昌服务行业的一面旗子,徐洪兰、田光淑是其代表人物。老中医晏子为、杨教士,名厨朱世明,书法家胡云峰、木雕艺人曹绪刚、戏剧名角胡兆兰、来永智、曹圣兰、黄和平、来泽卿等为代表。先有汉剧、荆河剧,以票会友;后有汉剧团、楚剧团接力唱戏。1964年7月全国著名戏曲家、湖北省汉剧团团长陈伯华女士乘江峡号客轮专程来到江口,为江口汉剧团捧场、指导,并在江口镇大礼堂演出代表作《拾玉琢》,共演汉剧折子戏,还在曹圣兰家吃晚餐、合影留念。解放路、三角点、大礼堂……小镇中心,热闹非凡。李家巷、费家巷、张家巷……每条小巷,都蕴藏着时光深处里的风情万种。江口烈士塔、江口“船业社”、江口张家大桥以及江口的老街、老屋、老石桥……,无一不彰显着时代的烙印,传承千年小镇的风采。</h3><h3> 古镇江口,珍藏了大部分枝江人对本土美食的最初记忆。肉糕、鱼糕、肉丸子,河鲜、卤菜、泡菜、家常菜,味道如古镇里的老房子一般,愈久弥香。招牌菜鱼头炖霉豆渣,味道鲜美可口。泡大蒜、泡萝卜,是主妇们的最爱。张兴发餐馆远近有名。名厨朱世明,因有一身好厨艺,曾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国家领导人做过国宴。驻足江口,品味鱼头炖霉豆渣,喝点小酒,剥点姜蒜,一辣一凉,相得益彰,回味良久。古镇虽然老去,而老街里的美食,味道还是那个味道,平淡而隽永,总是让人留恋。</h3><h3> 江口古镇,筚路蓝缕。因区域经济中心位置改变和长江水道淤积,江口一时沉寂。枝江市委、市政府高起点规划,劳损心力,竭尽资源,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科学规划,融入文化元素,推动江口古镇建设早日启动。古镇重建,百姓所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h3><h3> 江者,天地造化,物之大端也!得水者,逢凶化吉,天命吉祥。岁月流逝,如今的江口变迁得你再难寻昔日容颜,但只要你到江口走走,抬头看看江口的天空,看看东流的江水,你就能读懂江口的期待与守候。新的江口,逢天时,占地利,得人和,在人们的期待中终将变成现实。</h3><h3> 古镇江口,吉祥久久!幸福久久!</h3> <h3>江口一瞥</h3> <h3>以上照片来自王贵平《2017:江口印象》</h3> <h3> 原枝江江口中学(枝江三中)首届高中毕业全体师生集体合影(1972年)</h3> <h3> 原枝江三中高二四班同学毕业前师生合影(1972年12月)</h3> <h3> 原枝江三中高二四班部分同学2017年回母校,在校门口合影留念。前排左起,苏之森、陈凌云、李传淑、李亚平、谢玉琴、孙祖娟、邓祖玉、袁新翠、王京英。后排左起万祖华、吴明明、万光英、夏远珍、万可成、凌均福、李科云(曾任班主任,时80余岁)、蔡继阳、陈华伦、周祖际、黄卫东、王世华。王贵平因拍照未入镜头。</h3> <h3> 2017年原枝江三中首届高二四班同学和班主任李科云老师合影</h3> <h3> 原枝江三中高二四班班主任李科云老师和王贵平同学在校门前合影(1997年)</h3> <h3> 2017年合影。本篇文字得到李科云老师核实和佐证,在此致谢!</h3> <h3> 本篇文字取材大量史料和文章,在此向材料提供者和作者致谢!期待同乡同仁提出宝贵意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