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墓前寻古

曙光

<h3>二十年前,购得陈寅恪著《柳如是别传》三册及《柳如是集》。被奉为史学神明的陈寅恪先生,为何晚年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靠助手帮助,用最宝贵的时间,耗十年心血,写成一部八十余万言的生命绝唱《柳如是别传》,而不是给我们留下一部史料翔实,观点独到,阐述精幽的通史或断代史著作。这大概不是我一人的疑惑。</h3><h3>十月去江苏常熟,经意地去看了柳如是墓。</h3> <h3>柳如是墓在常熟虞山锦峰拂水岩下花园浜,墓边有座石亭,楹联上写“浅深流水琴中听,远近青山画里看”,据说是柳如是撰联并书写。</h3> <h3>柳如是(1618一1664)明末清初浙江嘉兴人,本姓杨,名爱,字靡芜,后改姓,名是,字如是,小字影怜,号我闻室主,人称河东君。明末为吴江名妓,能诗善画,多与名士往来。有人认为“如是"二字取自于宋人辛弃疾词 “ 我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实为附会。从柳如是居室称“我闻居"看,应析之于佛经用语“如是我闻”。</h3> <h3>墓碑碑阴,则记载柳如是为吴江人。</h3><h3>无论柳如是为嘉兴人还是吴江人,她风华正茂之际,为吴江名妓这一点,是真实的。有说法她名列秦淮八艳,这八艳在历史上都有声名,分别是柳如是、董小宛、李香君、陈圆圆、顾横波、寇白门、卞玉京、马湘兰。更有一种明末四大名妓的说法,八进四仍有柳如是。与明末四大名妓对应的还有明末四公子。当时,名妓与名士往来,是入情入理的普遍事情。四名妓中李香君与四公子中的侯方域结缘,事迹被清人孔尚任写进《桃花扇》;董小宛人归四公子中的冒辟疆(还有人说董小宛即清顺治帝的董鄂妃,乃传闻不实之词);陈圆圆为吴三桂拥有,后为李自成部下刘宗敏所掠,惹得吴三桂“冲天一怒为红颜”,投降并引清兵入关,此说确切与否待考;柳如是则嫁了钱谦益,钱谦益虽不是四公子之列,但无论才华、学问、名气、地位都远在四公子之上。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柳如是嫁钱谦益为妾,时年柳23岁,钱谦益59岁。柳如是能诗善画,有《戊寅草》、《湖上草》等诗集,今人辑为《柳如是集》。</h3><h3>南明亡,柳如是约谦益一起投湖殉国,钱谦益以水太凉为由拒绝赴死而随即投降。</h3><h3>1664年,钱谦益死。没几天,族人上门争夺家产,对柳如是要挟勒索,如是不甘受辱,留下遗书,悬梁自尽。死后,钱柳未能合葬。后来人们重修墓葬,两人的墓相距不到百米。</h3> <h3>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柳如是集》</h3> <h3>钱谦益(1582一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江苏常熟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牟)进士。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记》、《杜诗笺证》、《国初群雄事略》等。才气高、胆子小、私心重、骨头软、应当是他人生的特点。</h3><h3>钱谦益本为东林党人,是明末名重一时的文坛领袖,官至礼部侍郎,后在南京福王政权出任礼部尚书。多铎率清兵进入南京,钱谦益带头迎降,降清后任礼部侍郎。但又后悔,用文字诋毁清朝,掩饰自己的投降行为。</h3><h3>钱谦益一生毁誉参半,莫衷一是。</h3><h5>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亲眼见钱谦益晚年遭遇坎坷,“凭裀引烛烧残话,嘱笔完文抵债钱",一代文宗落得个以卖文抵债的结局。</h5><h3>钱谦益死100多年后,乾隆三十四年(1769),乾隆皇帝上谕:“ 钱谦益本一有才无行之人,在前明时身跻膴仕。及本朝定鼎之初,率先投顺,洊陟列卿,大节有亏,实不齿于人类。……夫钱谦益果终为明朝守死不变,即以笔墨腾谤,尚在情理之中。而伊既然本朝臣仆,岂得复以从前狂吠之语,列入集中,其意不过欲借此以掩其失节之羞,尤为可鄙可耻!"第二年,乾隆皇帝又在《初学集》(钱谦益著)上写评语:“ 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哪有光?……" 乾隆四十一年又诏:“ 钱谦益反侧卑鄙,应入《国史貮臣传》。" 所谓“贰臣“,是指那些在明朝为臣,投降后又在清朝为臣的人。明摆着是要羞辱人。四十三年二月,乾隆又下谕旨说:‘’ (钱谦益)若与洪承畴等同列《贰臣传》,不示差等,又何以昭彰瘅?钱谦益应列入乙编,俾斧钺凛然,合于春秋之义焉。"一个皇帝,三番五次下诏,痛骂一个已逝去百年的老人,还点名要写入《贰臣传》,并明确指示列入乙编。可见,弘历厌恶钱谦益人格到了什么程度,羞辱钱谦益到了什么地步。“活着含羞,死后受辱‘’(吴晗语),这就是没有气节的下场。</h3><h3>明史专家吴晗专门研究过钱谦益,上世纪40年代写过《“社会贤达“钱牧斋》一文,把钱谦益说得一无是处 :“(钱谦益) 这个人的人品实在差得很,年轻时是浪子,中年是热中的政客,晚年是投满的汉奸,居乡时是土豪劣绅,在朝是贪官污吏,一生翻翻覆覆,没有立场,没有民族气节,除了想做官以外,从没有想到别的。" 说他晚年“成天过着被哂笑辱骂的日子,再也不谈气节骨格,缩在文人的圈子里,写墓铭寿序弄钱,腼腼腆腆一直到死。‘’</h3><h3>一代史学泰斗陈寅恪先生对钱谦益倒是持肯定态度。“足知此十七年间,钱柳已由言情之儿女,改为复国之英雄矣。"应当是对钱谦益最正面的评价。</h3><h3><br></h3><h3><br></h3><h3><br></h3> <h3>“终剩归庄万古愁(陈寅恪语)”的钱谦益,晚年的心境正如他的墓旁的亭柱上刻着的两句诗,“遗民老似孤花在,陈迹闲随旧燕寻",这两句诗,深刻反映了这位明代遗民的孤独心境。</h3><h3>看着这钱谦益的诗眹,忽地想到点什么。</h3><h3><br></h3> <h3>陈寅恪先生也是遗民。不仅是遗民,还是两朝遗民。1911年清朝灭亡,陈寅恪成为清朝遗民,他的祖父陈宝箴曾为清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为清朝进士,陈寅恪时年21岁,名符其实地是清朝的遗少。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陈寅恪先生又成了旧中华民国的遗民。随着年龄的增长,59岁的陈寅恪先生这一次由遗少变为遗老,至少他自己是这样认同身份。从钱谦益身上吸取的教训,就是不为“贰臣",即不为新朝做事,做个有“气节"的遗民。与钱谦益共同的遗民处境,共通的遗民心境,共有过的显赫经历,这就是《钱柳因缘诗释证》(后改为《柳如是别传》)一书的写作成因了。柳如是只是一种寄托,实际上的传主是钱谦益。钱柳因缘,因钱而缘柳,以《钱柳因缘诗释证》书名完成,再改成了《柳如是别传》。</h3><h3><br></h3> <h3>抗战时期,陈寅恪先生在昆明偶购得常熟白茆港钱谦益故园中的一粒红豆,因此萌发了笺释钱柳因缘诗之意。但这红豆属常熟钱氏,并不属柳如是。</h3><h3>陈寅恪先生在历经十年,书稿完毕之际,偶然忆起项莲生(鸿祚)说过:“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伤哉此语,实为寅恪言之也。" 可见,写《柳如是别传》,当时就有不少人有疑问,陈寅恪先生也自认是“无益之事"。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 为无益之事",才能 “ 遣有涯之生 ",陈寅恪先生用别有苦衷的方式做了回答。</h3><h3>《柳如是别传》完稿,陈寅恪先生在书结尾处写下 : “草此稿竟,合掌说偈曰 :<br></h3><h3>刺刺不休,沾沾自喜。忽庄忽谐,亦文亦史。述事言情,悯生悲死。繁琐冗长,见笑君子。失明膑足,尚未聋哑。得成此书,乃天所假。卧榻沉思,然脂暝写。痛哭古人,留赠来者。"</h3><h3>不管花十年的心血为柳如是立传值不值,陈寅老都是沉思后“然脂暝写",痛哭古人而留赠后人;我们都能从这部书中学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真谛,学得诂释诗章的本事。</h3><h3>如果我们换个视角,把《柳如是别传》书名隐去,将书读如《钱谦益正传》或者《晚明史》,何如?</h3><h3>“浅深流水琴中听",如是而已。<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