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泼墨融冰雪,放歌挥毫画天山——孙秉臣山水画读后

春秋国画学院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激情泼墨融冰雪,放歌挥毫画天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孙秉臣山水画读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赵春秋</div>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中, 中国画和诗词是两大璀璨的瑰宝,两者皆“士人陶冶性情之事”,无论在艺术精神,或者在内容、意境、审美情趣上都有着交融性和共通性。郭熙《林泉高致》中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苏轼更进一步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正是这种诗画同一的审美理念,把对中国画的审美提升到了一个文学美的高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中国画作品意境营造最高的品评标准。 <br></h3> <h3>  品读孙秉臣的画,常常有种读边塞诗的感觉。那弥漫在冰天雪地中的豪迈之气,令人不禁脑际浮现出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诗句,而画面对西北边塞雪域的描绘,更是岑参“天山有雪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最真实的写照,对之自然会获得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的真切感受。在他的作品面前,仿佛能听到远处山脚下传来的清脆驼铃,和哈萨克牧人苍凉悠远的冬不拉琴声。 <br></h3> <h3>  毋庸置疑,孙秉臣是营造意境的高手。无论是尺幅小品,还是弘幅巨制,他都能画得诗意盎然。在他的笔下,新疆特有的地域风貌被赋予了崭新的艺术生命,在普通人眼里平淡无奇的雪原荒漠景色,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巍峨高峻的雪山,挺拔肃立的雪松,皑皑无际的冰雪荒原,充满了洪荒原始的意韵和神秘魔幻的静谧。雪原上那些挂满雾凇的低矮灌木和梭草,俨然是晶莹剔透的玉树琼枝,闪耀着迷人的光泽;常常点缀在中、远景的驼队、马匹、牛、羊、小鹿等,与背景浑然一体,好像从来就在那里,永远也不会离开一样,彰显出生命的神奇。在他的画面里,生命是永恒的,就像一场厚厚的大雪,瞬间凝固了这个世界的美,所有纷繁喧嚣的色彩,都冷凝成如脂似玉的清凉,如梦如幻,让人陶醉痴迷。 <br></h3> <h3>  孙秉臣的作品,丝毫没有当代画坛流行的制作习气,绝少墨色的层层积染和炫耀耍帅的用笔,代之以轻松抒情的笔墨,宛如一首散文诗,逸笔草草间显示出深厚的传统功力,随意点染中尽显自然大美,怡情悦性,耐人寻味。孙秉臣的作品特别讲究画面分割,置陈布势、经营位置到了考究的地步,大到雪山、河流的分布,小到一丛灌木的指向、一片雪松的组合,三两个人物、动物的点缀,甚至一个淡墨点的安排,都颇具匠心。晋代顾恺之论画作构图之妙有云:“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孙秉臣的作品深得其要。 <br></h3> <h3>  “笔墨易学,气韵难追”,如果单从笔墨功力和构图技巧层面来发掘意境营造的根源,显然是浮浅的,让孙秉臣绘画作品具有如此迷人诗意的深层次原因,当是对家乡故园的深沉情感。秉臣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本土画家,传统笔墨的学养,潜移默化地融入他的绘画作品中,新疆大地神奇美妙的风光,赋予了他绘画独特的面貌,他以独特的冰雪景观去观照大千世界,呈现一种立足在本土之上的精神超越,强烈的地域特征和隐含着浓郁乡情的诗意审美,成为他永恒的艺术追求。多年来,秉臣走遍了天山南北,在新疆的冰雪世界中寻求艺术创作灵感。号称“天山明珠”的天山天池,阿拉套山下的无边雪原,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的茫茫雪漠……哪怕是人迹罕至寸草不生的荒野之地,都留下了他踏雪寻觅的足迹。他热爱这片神奇的土地,从这片广褒土地上最酷冷的季节里,他都能发现温暖热烈的乡情和哲思。所以,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不到孤独、寂寞和寒冷,感受到的,是熊熊燃烧的艺术激情,是浓烈如酒的温暖乡思,是天地永恒的精神超越,是动人心弦的边塞情诗。唐张璪有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家乡的自然大造为师,得心源之所思、所寄,才是孙秉臣艺术创作高度真正的基石。 <br></h3> <h3>  “激情泼墨融冰雪,放歌挥毫画天山”,孙秉臣正当盛年,他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逐步成型,他对天山冰雪画的深层次研究和发觉也刚刚起步,我们期待着他更加深入生活,更加锤炼笔墨,为我们奉献更多更加壮美隽永的天山画卷!<br></h3> <h3>  孙秉臣,1966年生。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任石河子画院专职画家。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兵团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冰雪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作品《云里家园》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作品《角力》入选中国“民族百花奖”并被民族文化宫收藏。2014年在乌鲁木齐美术馆成功举办(冰雪天山)孙秉臣个人画展。<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