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印象之西尖山

阿树

<h3>  大连西尖山公园,在大连西南部海边,位于黑石礁与凌水湾之间,其总占地面积40余万平方米,是沙河口区目前最大的山林公园。</h3><h3> 公园南邻大海,自然景观优美。周边有大连海洋大学、海事大学、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高新区软件园。</h3><h3> 几年来,公园根据地形地貌,逐步扩建了尖山览胜、海鸟逐浪、松岭小驻、星海之恋、逸林广场等8处休闲健身广场、雨澜亭和倚栏观海等两处观海亭台。</h3> <h3>  2018.11.11日星期天,初冬的好天气,我们决定来个公交一日游。上午10点钟从家出发,乘坐712路公交车,到三八广场站,换乘201路有轨电车到兴工街,再换乘202路有轨,到学苑广场站。</h3> <h3>  我们乘坐的有轨电车。</h3><h3> </h3> <h3>  这次乘坐有轨电车,心里有点儿小激动,想起了60年前我第一次坐有轨电车时的情景。那是1958年的2月份,我12岁,跟着我三姐和大妹妹从佳木斯坐火车到哈尔滨,从火车站坐有轨电车,到电表厂(当时那里叫沙曼屯)站下车。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有轨电车。雪后的哈尔滨,到处是白茫茫一片,两条黝黑的钢轨从马路中央伸展过来,一辆电车叮叮当当开过来,头上架着一个铁弓子,与空中的接触网相接时,不时爆出噼啪的响声并闪出火光……漂亮的女售票员身穿紧腰长身的黑呢子大衣,脖子上挂着皮制的票夹子,在车厢的乘客中,挤过来挤过去的卖票,嘴里还在不停的吆喝着报站…… </h3><h3> 现在的公交车里,绝大多数都不配备售票员了,可是我却惊喜的发现,这两条线路的有轨电车里,还都保留着女售票员呢。</h3> <h3>  从学苑广场站下车, 沿着书香街步行不到300米,就到了山脚下。</h3><h3> 昨夜一场小雨,将树木、道路清洗的干干净净,柏油路发出黑黑的光泽,一扫平时灰土土的颜色。</h3> <h3>  上山走了不远,路左边有一块横放的大石头,几乎被荒草掩埋了,上书“西尖山公园”五个红色的大字。石碑不高,再加上附近的草木茂盛,不仔细还真是不太容易发现。</h3> <h3>  路上行人不多,上山的坡道也很缓,这倒是很适合我这个腿脚不利索的老人家。</h3> <h3>  今天的云层有点儿厚,不是那种赏心悦目的蓝天白云。一些阔叶树的叶子已经掉光了,但是仍有些红色的爬山虎还在坚持着。</h3> <h3>  今天是星期天, 一路上虽然没有见到公园的管理人员,但各种管理制度,注意安全等标语、告示却不少,尤其是防火宣传很多。</h3> <h3>  到了一个三叉路口,路口竖有路标牌。我们根据路标的指示,选择了右边的一条上山小路,直奔山顶。</h3> <h3>  上山的小路是平缓的石阶路,台阶不高,很宽,很适合体力不佳的老年人。我这是第二次为这里的路点赞了,知足常乐。</h3> <h3>  虽然路非常好走,我仍然是走走停停,总是落在后面。这就是有病的人和健康人的区别。</h3><h3> 走不动了,不勉强自己,细心的看路旁的枯草,观脚下的落叶,美其名曰: 深度游。</h3> <h3>  半山坡上,大部分是松树,高大、挺拔,尤其是在这百花凋零,万叶枯黄的初冬,那墨绿色的松针,更给人一种青春的力量。看到这些松树,就会想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h3> <h3>  初冬的阳光穿过林中空隙洒落在小路</h3> <h3>  上山的石阶路缓缓向上攀升,在临近山坡的地方,加设了栏杆,粗壮结实,给路人一种深深的安全感。现在的管理,越来越人性化了。</h3> <h3>  休息时抬眼望向天空,蓝色的天白色的云,绿色的松针,还有一颗颗的松塔。</h3> <h3>  快到山顶了,正午的阳光晃得看不清楚镜头中的景象,回来整理照片时发现,这张照片还真是拍得不错,一弯一直两棵松树,疏密有致的松针宛如剪影一般,期间点缀着颗颗松果;三块巨大的岩石比肩而立,就像守护着这片山林的三兄弟。站在这里,会给游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那三块石头后面到底是怎样的美景呢?</h3> <h3>  走近巨石,才发现这些石头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裸露在阳光下的石头,节理发达,层次分明,褶皱清晰,颜色丰富,铁锈红、石灰白、孔雀绿、谷子黄……看着这些层次分明的石头,可以遐想这亿万年前地壳变动的惨烈、沧海桑田的更迭,大自然的伟大,人力的渺小……</h3> <h3>  想起了在金石滩地质公园所见的奇石</h3> <h3>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h3> <h3>  围着这三块大石头转过去,阳光下,刚刚还是黑乎乎的三兄弟,一下子变得阳光帅气,光线直射的部分金灿灿,光线照不到的地方也是绿灰褐黄相间,煞是好看。不知名的两棵灌木叶子已然掉光,光滑的枝干在蓝天的映衬下,别有一番韵味。</h3> <h3>  另一侧是高大挺拔的松树,枝繁叶茂,两边强烈的对比,反差之大,不但没有突兀之感,反倒是相得益彰,体现出了造物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魅力。</h3> <h3>  尖山,有两个山头,这是东边的山头,被称为东尖山。我们脚下的山头,在西边一点,被称为西尖山。东尖山比西尖山矮一些。</h3> <h3>  现在我们来到了西尖山的主峰,这里海拔123米。对于我这个来自黄土高原的人来说,123米,太有点小儿科了,要知道我们太原的海拔可是近800米噢。</h3> <h3>  主峰为了方便游客观景,建立了半径为8米的观景台。</h3> <h3>  站在观景台上,可以远观星海湾大桥全貌。今天虽然不是阴天,但海上还是有雾,不是拍照的理想天气。</h3> <h3>  这是一段100秒的小视频,拍的是星海湾、星海湾大桥和凌水湾。</h3> <h3>  星海湾大桥。</h3><h3> 星海湾大桥,是中国首座海上地锚式悬索跨海大桥。全桥长约6公里,主桥820米,全桥采用了“单元式多向变位伸缩装置”。</h3><h3> 星海湾大桥于2015年10月30日正式开通。</h3> <h3>  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h3> <h3>  星海湾,蓝顶的那座小楼,是大连自然博物馆。</h3> <h3>  高兴的手舞足蹈</h3> <h3>  下山前,不忘在山顶留念。</h3> <h3>  尖山揽胜留念</h3> <h3>  从观景台下来,原路返回。走了十几米远,见一路牌竖立在道旁,于是按逸林广场方向走去。</h3> <h3>  路边又现巨石</h3> <h3>  青绿色的页岩(是否是页岩不确定,书到用时方恨少,学海无涯)</h3> <h3>  两块大石中间一道贯通裂缝,一棵松树见缝插针生长起来。不管是植物还是人类,都应该有给点阳光就灿烂的精神,这就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h3> <h3>  这块岩石假如不是与其它的石头长在一起,我会认为这是一节巨大的枯树呢。不知道多少个岁岁年年,年年岁岁,也不知道经历过怎样的海蝕、风蝕,它成为了今天这样的千疮百孔……</h3> <h3> 给石头拍完照片,我们没有按着向逸林广场的方向继续,因为发现前面山坡上密密麻麻有好多阴宅,怕惊扰了这些前辈们,决定还是原路返回吧。</h3><h3> 上山容易下山难,山道弯弯,我仍然是落在后边。</h3> <h3>  又回到了三岔路口。</h3><h3> 在这里,沿着水苑路一直前行,可直达大连海洋大学西门。</h3> <h3>  2003年,大连海洋大学为学生修建了往返校园与公寓之间的水苑路,此为水苑路铭。</h3> <h3>  水苑路已经成为一条漂亮的景观路。金黄色的银杏叶落在红砖路上,透着一股富贵之气。</h3> <h3> 赭红色步道砖铺就的路面,路面高度变化处镶嵌着白边,既美观又醒目安全。两旁山坡长满了松树、戚树、枫树、栎树、银杏、梧桐、榆树……</h3> <h3>  两山夹一谷,气候比山上要暖和些,所以树叶落的要晚一些,现在还是红叶绿叶黄叶相间,五彩斑斓。</h3> <h3>  </h3><h3> 一声梧叶一声秋,</h3><h3> 一点芭蕉一点愁,</h3><h3> 三更归梦三更后。</h3><h3> ____徐再思《水仙子·夜雨》</h3> <h3>  在这条如诗如画的小路上,不时会见到一对一对情侣,亲亲蜜蜜,卿卿我我。我倒是觉得这条路改名为“情人谷”更合适些,元芳,你怎么看?</h3> <h3>  胜利</h3> <h3>  孤身走在路上,步入一片落叶之中,脚下沙沙细响,像生命的耳语,你老了,还有多少时日可挥霍?</h3> <h3>  叶子掉了,深入泥土,还可以变成养料,我们也要继续,新的开始,也将会有新的风向。</h3> <h3>  前面就是海洋大学的西门了</h3> <h3>  小路的尽头,就是海洋大学的西门。西尖山之游到此顺利结束。</h3><h3> 我们步入学校院内,熟悉又陌生的校园氛围,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青春和欢乐在那里荡漾;这幢黄色的建筑,是一座学生宿舍楼,窗外晾晒的衣服随风飘摇,久违了,遥远的、一去不再复返的青春时代。</h3> <h3>  文夫图书馆。</h3><h3> 感觉这座图书馆的名字有点儿不一般,回家后上网查询,方知此图书馆是由一名为吴文夫的该校毕业生出资捐建的。回馈母校,回馈社会,善莫大焉。</h3><h3><br></h3> <h3>  高大的法国梧桐排列成行</h3> <h3>  在校园里留下身影,仿佛自己也变得年轻了。</h3> <h3>  这条直通校门的马路,笔直宽阔,路旁是两排树干高大粗壮,枝叶特别繁茂的法国梧桐树。</h3> <h3>  我们将它称为梧桐大道</h3> <h3>  有几课老枫树夹在梧桐当中,火红的枫叶,分外妖娆。</h3> <h3>  霜叶红于二月花</h3> <h3>  古诗曰:</h3><h3> 雨打青松青</h3><h3> 霜染枫叶红</h3><h3> 风吹白云动</h3><h3> 万里送柔情</h3> <h3>  枫叶欲残看愈好(陆游)</h3> <h3>  校门口内,一块大石碑上题写的校训。</h3> <h3>  学贯江海</h3><h3> 德润方厚</h3> <h3>  我们走出了海洋学院的校门</h3> <h3>  出校门,马路对面是一个街心花园,花园旁就是16路公交车始发站。稍事休息,乘上16路公交车,在港湾桥站换乘712路,回家。至此,公交一日游圆满结束,费用,零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