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中国20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的错误运动已经成为历史。光阴似箭,50年弹指一挥间。已经或即将进入古稀之年的我们这一代曾经的上山下乡知青——时代的试验品和牺牲品。尝遍了人间的艰辛苦辣、带着人生的烙印、难以割舍的情怀,不知是再次的重温怀旧?还是最后的缅怀告别?一群老人们带着既充满苦涩又难以言状的心情,以不同的出行方式再次奔向我们曾经劳动和生活过的地方——凤县凤州北山,我们50年前曾经的家。再看一眼北山的山山水水,再看望曾经和我们朝夕相处淳朴善良的大山里的村民,来祭奠我们逝去的青春。</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默默地数着车窗外熟悉的沿途小站,我们的家越来越近了。</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50年前的凤县凤州公社旧址</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建于2005年的国家扶贫项目北山嘉陵江吊桥</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吊桥西侧的水泥漫水桥(水泥坝)和几年前修建的4米宽直通山顶的水泥路连为一体。如今解放了劳动力,汽车可以从这里直接跨江开到山村,给大山里的村民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山里的农副产品再也不用人背来背去。50年后的今天,我们能够乘坐汽车上北山这是当年想也想不到的事情。</h3></font></h3> <h3>北山白家山是北山一队知青的曾经住地,一间间旧房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模样,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h3> <h3>墙上五十年前的标语广阔天地仅存的一个“广”字,似乎还在等待曾经的主人来重温那个年代的历史。</h3> <h3>50年前的7月20日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难忘的1970年7月20日傍晚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回乡探亲的解放军战士高清玉和知青同学朱林志了为抢救生产队的小麦不幸被山洪冲走牺牲,如今他们已长眠在北山的崇山峻岭之中48年。县上修建的烈士纪念碑就高耸在白家山的山顶,已成为当地各级政府对青年一代进行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高清玉和朱林志同学,大家又来看你们了。</h3> <h3>北山是我们这代人在一生坎坷道路上经受磨炼捶打撞击的起点,给我们人生留下了刻骨铭心难以忘却的记忆,在这里我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吃苦面对困难,如何顽强拼搏和自强不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难忘北山,心系北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久别重逢格外亲</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在坐的我们当年还都风华正茂</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和高清玉的弟弟高红光夫妇及岱成合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历尽沧桑50载又指河山忆当年</h3></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岁月无情感慨万千</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北山的苹果就是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日子越过越好,乡亲致富脱贫。山川变得秀美,汽车开进山村。</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曾在北山三队插队的同学一行三人,在白家山祭奠朱林志同学后,来到当年插队的北山三队庙沟村已是下午三点多钟。庙沟村是当年北山大队部所在地,地处北山深山腹地极为偏僻,环境极其恶劣艰苦。这里是山区克山病、大骨节病和甲状腺病(赢瓜瓜)地方病高发地区。十几年前当地政府就把该地区列为不宜人群居住的范围,在山下由政府补贴盖了房子动员村民下山,认识的农户基本上都已经移民下山,山上又有来自甘肃等地的几家新住户。退耕还林、飞播造林、发展果树林业、种植山区农副特产,村民脱贫致富过上了好日子。放眼远望,庙沟满山都是郁郁葱葱。由于此行之前无法联系到还在庙沟坚持居住的当年个别老住户,他们有的下山办事有的在山下儿女家,家家都闭门落锁。只有这些半世纪前的房屋还能勾起一件件的往事记忆,还能浮现出房屋主人当年的音容笑貌。曾经百十口人的热闹山村如今已经变得无比荒凉,房前屋后杂草丛生毫无生机。</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青山依旧在往事已成烟</h3></font></h3> <h3>墙壁上当年知青写的标语依稀还可以看出“导师”、“领袖”的字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的知青灶房</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当年大队会计史有名的家</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当年的生产队仓库</h3></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知青宿舍的房后当年有眼清泉,是提供全村人生活的水源,如今已荡然无存。</h3> <h3>北山吊桥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半个世纪来,北山吊桥经历过了几次大的历史变迁。50年前没有桥,夏季水深齐腰需涉水过嘉陵江,冬季并排几根树干就是个简易桥。记得很清楚,1968年11月30日,我们从西安插队当天到达北山山口天已经黑了下来,就是脚踩嘉陵江面并排的几根树干小心翼翼地过江的,不知是哪个同学脚没踩稳还掉进了水里。知青下乡后又出现过钢丝桥,上边手抓钢丝绳下边脚踩钢丝绳沿走而行。1970年社员和知青又修了个简易桥,2005年国家扶贫投资百万修了个现在的吊桥用铁路淘汰的枕木铺了桥面,才真正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晃10多年过去了,桥面的木板陆续腐朽缺失,局部地方形成空洞用木棍填补后仍旧几乎无法行走。还是那句老话,扶贫工作是和老百姓的生活需要息息相关的,不能只搞一锤子买卖的面子工程,用现在的扶贫行话说就是做到“精准”扶贫,这样才能落实实处解决根本。</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昔日阳光小伙姑娘,如今一群老头老太。</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站在吊桥别北山,心系北山情满北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8年11月1日至11月5日部分凤州北山知青不约而同陆续来到西安兴庆宫公园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活动现场</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西安铁一中1968年在凤县插队的老三届同学50周年纪念活动现场相遇瞬间</h3></font></h3> <h3>时光飞逝日月轮回。2028年上山下乡60周年时,不知道还能有多少当年曾经同甘苦共患难过的铁一中老三届同学,还能在这面校旗下再次团聚,再次追忆我们的青春。同学们,让我们都开心活着努力活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