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年初闻听在深山之中有杨升庵先生的手迹碑刻,却一直未能成行。</h3><h3> 戊戌孟冬时节,余与好友义马、瑞国相约去探寻,在密林之中苦苦寻觅,历经辛劳,终于一睹碑刻尊容,果然气度不凡。</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石</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碑通高235cm,其中:碑额高56cm、宽100cm,主碑高180cm、宽80cm,</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厚11cm。</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共有28列,满列66字,全文约1700余字,每字2cmX2cm。</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石碑平放在地面,碑额向东、底部朝西。</span></h3><h3>余20多年来未在野外发现这种厚种大气的古碑,心中欣喜,路途的疲劳感皆无。</h3> <h3> 碑额“象山琴表”四字为明代大理名士李元阳所书。</h3> <h3> 碑名:寿官静斋×翁墓表。惜<span style="line-height: 1.8;">姓被凿去。</span></h3> <h3> 撰文作者为明代张志淳之子张含(号禺山)。</h3> <h3> 惜被凿去,但仍可识别出碑文为杨慎(号升庵)书丹、李元阳篆额。</h3><h3><br></h3> <h3> 作为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升庵,虽在保山生活三十五年,但存世的碑刻墨迹稀少,该碑的发现越发显得弥足珍贵。</h3> <h3> 落款为“皇明嘉靖乙已(公元1543年)春正月三日",<span style="line-height: 1.8;">距</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今475年。</span></h3><h3> 仔细欣赏杨升庵的楷书,雄强俊秀、劲挺奔放,畅达而腴润,自然精妙,匠心独运。看得出他还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h3> <h3> 碑刻体型硕大,抓紧时间做拓片。</h3> <h3> 好友相助</h3> <h3> 石碑周围环境潮湿,耗时约五个多小时方才做成拓片。</h3><h3> 碑文主要记载主人公,字彦辉(姓被凿去)、号静斋,浙江安吉人,先世祖于洪武中年谪戌金齿司永昌卫至今,终年八十有六,以及本家族繁衍生息的情况。</h3><h3><br></h3> <h3> 碑额</h3> <h3> 仙鹤祥云纹缠绕“象山琴表”四字,精美的纹饰端庄大气,渗透着主人静斋家族的显赫。</h3> <h3> 李元阳书写的小篆碑额,用笔逆起驻收、内敛含蓄、笔法流畅,功力深厚。</h3><h3></h3> <h3> 余不由想起同样为张含撰文、杨升庵书丹、李元阳篆额的另一块名碑,那就是腾冲的《郑国秀墓志铭》。</h3><h3> 余认为,这块新发现的《寿官静斋×翁墓表》与《郑国秀墓志铭》堪称姊妹篇。</h3> <h3> 碑的附近生长着一丛本应长在水边的芦苇……</h3> <p> 余与大家分享一下该碑三位作者的基本情况,凸显《寿官静斋郑翁墓表》的历史价值。</p><p> 首先是碑文的撰写者张含。</p><p> 张含(1479~1565),明代人物。字愈光,一字用光,云南保山人。 代表作品 《云南通志·明世说新语》,他少举于乡,不乐仕进,游梁、宋间为李梦阳所知,与杨慎友善。学者称禺山先生,与杨慎等人创办“明诗堂”诗社。晚年好纵笔作草书,不师法帖,殊自珍诧。卒年八十七岁。因父子三人皆文才超群,张含与其父张志淳、其弟张合,并称为张氏父子。</p><p> 其次是碑文的书写者杨升庵。</p><p> 妇孺皆知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临江仙)的词作者正是杨升庵先生。</p><p>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p><p> 杨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复为翰林修撰,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议大礼”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p><p> 杨慎在滇三十余年,博览群书。后人论及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他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p> <h3> 图为2002年重建的保山杨升庵寓所“状元楼”。</h3> <h3> 文保单位保护碑</h3> <h3> 通往状元楼路边的百年皂角树</h3> <h3> 皂角熟了</h3> <h3> 一九九九年始立在云南保山太保公园内的杨升庵纪念碑</h3> <h3> 杨升庵纪念碑碑额</h3> <h3> 云南保山蒋怀洲先生所著《杨慎传》</h3> <h3> 云南保山杨晓富先生所著《杨慎》</h3> <h3> 杨升庵家乡四川成都的升庵祠</h3> <h3> 杨升庵画像</h3> <h3> 杨升庵塑像</h3> <p> 再说说碑额的篆写者李元阳先生(上图为李元阳塑像)。</p><p><br></p> <h3> 2018年8月10至11日,省委书记陈豪同志一行在保山调研时提出,要立足于“山水田园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创新之城”三个定位。该碑的发现,为保山“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又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h3><h3> 据悉,该碑已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广大历史文化爱好者希望其能有一个好的归宿并加以研究宣传,不枉张含、杨升庵、李元阳三位先贤给保山留下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h3><h3> (文中部分图片、文字源于网络)</h3> <h3> 李元阳(1497~1580)字仁甫,号中溪,别号逸民,明代大理府太和县人,白族。李元阳自幼沉默寡言但聪明过人,勤读诗书,尤好文史。明嘉靖元年壬午(1522年),取云贵乡试第二名;嘉靖五年丙戌(1526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由于参加议论为嘉靖皇帝生父封号的所谓“议大礼”而被贬江西分宜县。后改授江苏江阴知县。任职期间,兴利除害,体恤民苦,并以廉洁著称,当地百姓曾为之立碑建祠,载其种种善举。晋京任户部主事后不久,改任监察御史,负责弹劾官吏、整肃政纪。他刚正不阿,曾直言嘉靖皇帝:“陛下之始即位,以爵禄得君子,近年来以爵禄畜小人。”被同僚称为“真御史”。正是这种直言不讳使他在官场上屡屡碰壁。嘉靖十五年丙申,以御史巡福建。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年),因上疏请求嘉靖皇帝不要去承天,被贬往荆州任知府。在荆州府任上,荆襄百里之间没有水井,他带头捐俸打了几十眼井,限期各县修复河堤池塘,使沿江州县不受水灾,当地人民遂以“李公井”、“李公堤”命名,以兹纪念。李元阳清正耿直,对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现实极为不满,又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年),借奔父丧,弃官回乡,从此隐居大理40年未再出仕。他寄情于苍山洱水之间,省却了尔虞我诈的倾轧,再无宦海的羁绊,既与杨士云、杨慎、张含、李挚等文化名流诗文唱和,又勤于著述,其诗文集有《艳雪台诗》、《中溪漫稿》,理学著作有《心性图说》,并在晚年编纂了嘉靖《大理府志》和万历《云南通志》。由于他在哲学、史学、文学、书法、教育诸方面的突出成就,被誉为“史上白族第一文人”,在云南文化史占有重要地位。万历八年(1580年)病逝于家中,享年84岁。</h3><h3> 《寿官静斋×翁墓表》集明代三位名士于一身,其厚重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