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与问题共存,机遇与挑战并进——2018年浙江省初中音乐教学活动评比在浙师大举行

浙师婺外以美育人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 11月7-9日,2018 年浙江省初中音乐教学活动评比暨首届浙江省中小学音乐师资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办,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婺城区教育局教研室、浙师大婺州外国语学校协办。活动以“聚焦音乐素养,构建生本课堂”为主题,采用现场抽签、借班上课的方式进行,展现了我省12个地区选拔推荐的优秀课例,也亮出了我省青年优秀音乐教师代表的风采!来自全省各地的音乐教研员、音乐骨干教师代表300余人,浙师大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师生及宁波大学音乐学院、绍兴文理学院等高校师生代表200多人参加了本次教学活动评比的观摩。</b></span></h3> <h3><b>  本次比赛,12位参赛选手根据教学及学生实际对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进行了精心选择、有机整合、合理拓展。选材既有中国风的《春江花月夜》、《瑶族舞曲》、民歌《一根竹竿容易弯》、京剧《这一封书信来得巧》等等,又有外国作品《辛德勒的名单》、《沃尔塔瓦河》、《西班牙舞曲》、《化装舞会》、《凯皮拉的小火车》、《天鹅湖——场景音乐》、印度音乐——《深情》、《小河的呼唤》等,题材、体裁涉及电影音乐、舞剧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戏曲音乐,从西方到东方,从古典到流行,从民歌到交响,涉猎极广。老师们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分享了各自的教学智慧,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出了一堂堂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音乐课,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音乐的感知、体验、理解、表现与创造,让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音乐素养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培育与发展。展示了他(她)们扎实的音乐专业基本功和高水平的教学艺术。这次教学评比</b><b>活动</b><b>可谓是课堂教学大分享、教学成果大交流、教师风采大展示、教学思想大碰撞、课堂教学内涵大突破的盛会,更是一次一线教师的集体大研训!</b></h3> <h3><b>  最后,经过评委的认真评审,杭州、宁波、湖州、绍兴、丽水、义乌六个地区的参赛教师获得了一等奖,温州、嘉兴、金华、衢州、台州、舟山六个地区的参赛教师获得了二等奖。</b></h3><h3><b>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本次教学活动几个片段的精彩回放!</b></h3> <h3><b>  1.《国乐飘香》将教材中的《春江花月夜》和《老鼠娶亲》两个最具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片段重组,提炼出国乐中“五声音阶”的音调特色和“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以及民俗音乐中打击乐器的“点”与“线”表现手段等,将古诗吟诵的“腔”与古琴的“韵”有机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从民族音乐的根源上理解民族音乐所具有的独特韵味,在感知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模仿绛州鼓乐的鼓点到鱼咬尾进行音乐的编创,深化了对音乐的理解,将传承国乐文化的种子播种在学生心底,展示了参赛教师极高的音乐素养和对民族音乐教学的独特理解。</b></h3> <h3><b>  2. 《辛德勒的名单》那如泣如诉的旋律进行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通过不同颜色的魔力环,将三次重复的主题旋律音程的大跳特点很形象地展现出来,将音乐的听觉信息视觉化。学生有效参与体验,精彩课堂生成!</b></h3> <h3><b>  3.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老师快板讲述《定军山》故事,将戏曲背景介绍浸润于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形式中。老师字正腔圆极富韵味的范唱将学生迅速带入戏曲角色中,“生旦净丑”,“唱念做打”,京剧元素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和深化,文武场特色京剧伴奏乐器的加入更为课堂增添了一份别样体验,学生兴致盎然、课堂妙趣横生,不时激起台下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这节课很好地阐释了中国传统戏曲如何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宣扬和传承,对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初中生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b></h3> <h3><b>  4.《沃尔塔瓦河》课前的简单节奏游戏快速地让学生理解了6/8拍的节奏特点和强弱规律。课堂一开始就将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不同情绪的“沃尔塔瓦河”旋律抽出对比,形象地让学生明白了歌曲的情绪走向与变化。结合沈老师有趣的课堂语言,配合贴切的旋律线走向,将每段音乐所描绘的景象生动的营造出来。在最后的管弦乐视频欣赏中,又配上沃尔塔瓦河的河流流域图,易化了学生对乐曲内容的理解。在课件的展示也充分考虑了课程的重难点,运用了多种精巧的动画来有效的帮助学生解读音乐作品!</b></h3> <h3><b>  5. 印度音乐《深情》一课,抓住印度音乐的旋律体系——拉格的特点,乐器——西塔尔、坦布拉琴独特音色,印度鼓乐——坦布拉鼓的“汀塔拉”鼓圈,设计了与音乐精密配合的动画图形谱,不仅展示了多线型旋律线的特点,也展示出各种旋律之间互相追逐跟腔的关系,并让学生参与唱、奏来体会印度音乐的独特风格,对形成这样独特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也作了很好的阐释。</b></h3> <h3><b>  6. 《场景音乐》激发学生对舞剧音乐的兴趣,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将舞剧中的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音乐与舞剧的关系、体会音乐在舞剧中的灵魂作用,既丰富了情感体验,也提高了对舞剧音乐的认识,开阔了文化视野。</b></h3> <h3><b>  7.《化装舞会》一课凸显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作用。老师通过高科技的手段,为学生创设了虚拟场景,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很好地感受了化装舞会的氛围,体会了探戈音乐的特点。并且利用平板电脑将所学知识进行当堂训练、即时评价,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让我们感受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魅力!</b></h3> <h3><b>  当然,其他几节课也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较好地体现了近年来,我省音乐教师对音乐教学理念的理解、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探索、对教学有效性的思考。</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3><b>  最后浙江省音乐特级教师、省音乐教研员杜宏斌老师代表全体评委,对本次活动的课例进行了点评与总结,杜老师的点评与总结既有评委们对这些课所具有的优点和成绩的肯定,也有对存在问题的尖锐批评与反思,为我省初中音乐教学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b></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nbsp; &nbsp; &nbsp;杜老师首先肯定了各位参赛老师的专业水平,他说:“本次活动各位参赛选手无论个人的音乐素养还是教学能力、对音乐教学的理解都非常出色,基本功非常扎实,反映了我省音乐教师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这个提高不仅表现在自己专业方面,还表现在整体的教学艺术方面。一是教师课堂上的语言沟通交流这种能力,对音乐的独特深入理解能力,演唱、演奏、综合艺术的表演能力和示范能力,包括高科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都体现了老师们的综合素质特别的好。其次在教学方面,无论从教学设计还是方法的创新、课堂的组织、师生的互动、课堂各个环节的驾驭能力,对课堂生成问题的处理方式等都体现了老师们的良好教学素质。教师过硬的专业素养,不再像以往仅仅停留在个人在课堂中的表现上,而是把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良好教学素养真正运用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上。一个好的老师成就一节好的课,一个好的老师成就了一批好的学生。所以,我要感谢这12位优秀的教师代表。”</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一、突破与亮点:</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nbsp; &nbsp; &nbsp;(一)评价一堂课,从教什么入手,然后是怎么教,最后是教得怎么样。教什么决定了你的内容和目标,怎么教决定了教学环节、方法和活动设计,教的怎么样就是你的教学效果。首先是教什么?这一次活动充分体现出了老师们对音乐作品内涵的深入挖掘,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大家对音乐解读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广泛的、深刻的理解和丰厚的文化支撑,不再是简单停留在教师用书所提供的教材分析那么一点内容。这两天很多作品,老师们的解读让我们对教材中这些原本熟知的作品有了新的认识。如《国乐飘香》谈到民族音乐真正的起源,诗歌吟唱的语调和音乐韵味之间的联系,谈到了西方钢琴和我们古琴在音调上所谓的“直音”和“腔音”的不同,还有民俗音乐的独特性,打击乐器点与线的表现手段等,这些都是老师通过自身的学习,努力挖掘、提炼出来的。京剧——《这一封书信来得巧》从京剧演唱的不同发声方式、咬字发音的特殊性(尖团字、上口字)、京剧表演的三大表情包,以及最后总结京剧的三大审美特性:综合性、程式性和虚拟性都体现了对京剧的新认识,让学生在小学学习京剧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提升,拓宽了学生对京剧文化的认识。除了教材中所提供的教学资源之外,老师们还能够挖掘出音乐很独特的非常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如印度音乐中的拉格与塔拉、芭蕾舞剧音乐中的“性格舞曲”、小调中对“衬词”表现作用的关注等。我们知道,教材中的作品除了自身的音乐价值以外,还具有教学的价值,我们要找准教学的价值,然后才能把这个作品理解的更透,作品风格才能揭示地更加明显,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的认识、理解这些音乐文化。</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nbsp; &nbsp; &nbsp;(二)从“教学生简单地学会一个音乐作品的欣赏或表现”转变为“通过一个或多个音乐作品的欣赏、表现与创造培育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很多老师对一个音乐作品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音乐作品本身,其教学价值已经超越了了解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而是通过这些作品让学生理解该作品所代表的一种音乐风格、题材、体裁或流派等,其教学内涵很丰富。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聆听、欣赏一个作品,而是通过一个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和文化理解、音乐思维等等音乐素养。如美洲音乐中的探戈舞曲,巴西音乐风格的《凯皮拉的小火车》等,这几位老师都能很敏感地感觉到音乐所表达的情绪除了欢乐之外,还有淡淡的忧伤,因为每一首作品都有他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拉美独特的历史形成了音乐中带有这样一种对故土思念的复杂情绪。这样的课已不再仅仅停留在一个作品的音响特性本身,而是通过这个作品开拓学生对音乐文化的视野。同时,这次有几节课不仅关注音乐的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还关注了音乐的思维培养。让我们看到了这些课已经从音乐思维的角度理解、认知音乐作品的特点。一个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最好的方式就是他能够从音乐思维的角度去剖析、理解作品,再通过自己的方式和手段把自己的音乐思维表达出来,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不限于学习音乐和音乐理论,还让学生们创作自己的音乐,从而达到深度理解音乐的目的。这又是一个进步。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大胆的挑战,这样的挑战是有风险的,但是我要为这样的课叫好。因为我们教研活动的目的不是大家把课上得四平八稳课、滴水不漏,而是在于尝试一些具有较高研讨价值的课,哪怕这样的课问题很多,但是具有很大的研讨价值的话,我觉得这样的活动才真正有意义。我们教研的目的是让大家在这些课的探索中,甚至从他们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经验,认真反思,更好地指导我们一线老师在教学观念、方法上都有所提高。要表扬这些老师作了大胆的探索,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多的启发。</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nbsp; &nbsp; (三)对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在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音乐的聆听体验、理解感悟、表现与创造方面也有了可喜的进步。这也是我们这几年反复强调的,这两天我们看到的基本上都是欣赏教学,但是,我们看到的欣赏教学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只聆听、讨论,只有老师教没有学生学的这样一个单一模式。这次的课也让我们感觉到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老师运用的方法得当,就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音乐学习,无论歌唱、舞蹈都是人的本能。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音乐表现的欲望和潜能,在此基础上,再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课上得精彩的老师都是非常有经验的,他们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要求、目标的要求,来设计适合初中年龄段学生特点、符合初中学生音乐学习规律的有效方法,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改变了以前单一的学习模式。这是这几年我省所有音乐教研员和全体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一起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我们强调学生的参与学习,哪怕是听也不是被动的听,而是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当中来,通过一些有效的活动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和体验音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当然,我们依然坚持聆听是音乐学习的首要原则,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这次我明显感觉到老师们给学生听音乐的时间多起来了。一是听的次数增加,二是形式丰富多彩,听、唱、奏、动、演多感官体验与感悟,还有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改变以往被动聆听的单一模式。</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有这样一句话“我听到了,我会忘记,我看见了,我会记住,只有我真正参与去做了,才能真正的理解”。这其实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也是应该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因为音乐学习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强调音乐实践,这个实践不仅是音乐的表现与创造,也包含学生自己在音乐聆听过程中一些有效的参与活动。这两天的课我们都看到了,学生确实都非常的喜欢这样的学习形式。</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二、建议与思考:</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nbsp; &nbsp; &nbsp;一是老师在解读作品的时候一定要遵从教材体系,要基于单元主题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原来的“教作品”到现在“通过作品来学习音乐,培养学生音乐素养”。老师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资源的拓展都丰富了很多,但是我们在教学前要剖析教材的单元主题,因为每一个单元作品都承载着一定的教育价值。初中教材和小学不一样,已经从单一的音乐要素感知上升到对音乐的各种题材、体裁、各种风格等的感受和理解,教材中几乎包含了音乐的所有门类,在类型上涉及到民歌、器乐曲、歌舞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从题材、体裁、风格上涉及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曲目。而且每一个单元都有明确的音乐教学主题,如电影音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非洲音乐、亚洲音乐、美洲音乐、舞剧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将这些音乐与相关文化进行联系,以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加深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比如电影音乐需要说明音乐与电影的关系,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电影音乐的类型等等、舞剧音乐中音乐的表现作用如何体现,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如何,音乐与剧情发展的关系等等、音诗音画等作品区别于其他标题音乐的特征在哪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类描绘性音乐的特点?从而开阔其对不同类型音乐的视野?小调音乐这一单元,集萃了南北不同地域的具有小调风格的民歌,那么如何通过几个作品的比较,让学生在感受小调音乐的共同特征基础上又能对因南北地域、文化差异导致的小调风格的差异?虽然衬词也是小调音乐中的特征之一,具有一定的表现作用,但这样的教学是否紧扣了本单元的教学主题?</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nbsp; &nbsp; &nbsp;有的老师将作品脱离了教材体系,孤立地进行教学,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除了要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这也是体现小学和初中音乐在教学目标上的区别。小学也许在欣赏音乐时更注重对单一音乐要素的感知与反应,而初中则需要从作品整体出发,从单一要素的感知到综合要素的感知,不仅要探究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而且要探究音乐要素与乐曲风格特点形成的相关联系,探究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当然,前提首先是对音乐本身有一定的感知、认识和理解,强调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并不是否定我们现在这样对音乐本体的关注和重视,这也是我们前几年特别强调的一点,而是希望大家在这样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提升。我们都知道,关于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有过这样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想在后面加上半句话,那就是“我们也不要把哈姆雷特想象成唐吉柯德。”</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nbsp; &nbsp; &nbsp;去年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评比中我提出了围绕学生的歌唱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音乐表现素养,建议改变传统一课一歌的模式,可以尝试一课多歌、一歌多课的教学,从学生歌唱表现素养的需要出发提供更多歌曲进行有效学习。那么今年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也同样倡导围绕单元教学主题,从欣赏一个作品拓展为欣赏多个作品,通过几个作品的学习逐步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进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力。当然在教学内容处理上要做的紧扣目标,抓住重点进行深入赏析,深刻体验、强化认识,而不是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nbsp; &nbsp; &nbsp;第二,音乐学习始终要坚持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基本原则,不能反其道而行。一些老师往往在学生对音乐缺乏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就迫不及待地问学生音乐是怎样的?音乐表现了什么?然后再让学生到音乐中“按图索骥”和“对号入座”。这样一方面学生自身缺少对音乐的感性体验,你告诉他的音乐知识或是音乐文化对他而言只是一些空洞的概念而已,缺少与音乐的联系。音乐的理解、音乐知识或文化只有和音乐音响结合起来才真正有意义。这也是音乐作为非概念性认知学科与其他概念性认知学科最大的区别之一。另一方面,音乐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特点,音乐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这样具象化、简单化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音乐独特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既违背了音乐本身的特点,也是将音乐置于一种最狭隘的理解境地。</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nbsp; &nbsp; &nbsp;同时,音乐的完整性还是比较欠缺,音乐学习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基本原则。在整体聆听的基础上,善于抓住重点深入聆听、理解感受,不是面面俱到、走过场,哪怕片段的聆听也要相对完整。音乐在剪辑的时候要做的弱进淡出,相对完整。</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nbsp; &nbsp; &nbsp;第三、如何更好地体现“生本课堂”的理念,在教学方法上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光是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思考,在设计相应的问题、相应的活动时都要考虑学生的基础,要思考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有没有真正发生、音乐学习有没有真正发生。教学中不能太功利,要给学生留有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体验、去思考、去感悟、去理解,而不是听过一遍音乐之后就急不可耐地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nbsp; &nbsp; &nbsp;最后是评委提的一个建议:我们这次看到初中的课几乎都是欣赏课,少了什么?歌唱课。人的音乐素养当中艺术表现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希望得到大家的重视,因为初中生这样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处于变声期,加上由于在小学阶段他们歌唱的基本能力,特别是音准和节奏的基本能力没有建立好,所以老师就怕上歌唱课,尤其是多声部的歌唱课。希望我们今后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能够在歌唱课当中为我们展现出成功的教育课例。</b></h3><h3><b>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聚焦音乐素养,构建生本课堂”。虽然这十二个字非常简短,但我们想要真正做到其实是非常难的。现在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开始,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在我们音乐课堂当中能够得到发展、得到提高,让他们的终生都能够与音乐为伴,享受音乐的乐趣,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这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b></h3> <h3><b>  值得表扬的是,课堂上浙师大婺州外国语学校同学们的精彩表现,赢得了来自全省各地600多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婺外学子在课堂上妙语连珠,积极主动的表现力激活剧场气氛,他们回答问题有深度,音乐专业术语使用恰当,很好的体现了金华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展现了浙师大婺州外国语学校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相信这样的课,婺外学子一定会记忆犹新、铭记终身。</b></h3> <h3><b>  本次活动得到了浙师大音乐学院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不仅承办了本次活动,活动期间,音乐学院还开展了浙江省中小学音乐师资人才培养研讨会、初中浙派名师论坛等活动。11月8日晚上还特地为参加活动的音乐老师们准备了一台精彩的演出,丰富了本次活动的内容,也展示了音乐学院近年来丰硕的艺术教学成果!</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nbsp; &nbsp; &nbsp;活动虽然圆满结束,但我们在音乐教学中的探索脚步永不停歇……期待浙江基础音乐教育的明天会更好!</b></h3> <p style="text-align: right;"><b>撰稿人:叶惠、杜宏斌</b></h3><p style="text-align: right;"><b>摄影:金祖庆</b></h3>

音乐

学生

教学

理解

老师

课堂

作品

素养

我们

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