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家训,丰厚底蕴!

潇湘夜语

<h3>暑期到北戴河出差,傍晚出去散步,走到一处街头游园,名曰碣石公园。园中小径命名为家训路。好多展开的书形雕塑密布在路边。我一一的看了,一一的拍了照片。当时想,这些家训意义深刻,还搜集了这么多,一定要拍下来做个美篇与大家同学共勉。回来后忙于工作,一直拖到现在。</h3> <h3>《颜氏家训》共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h3><h3>;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是颜之推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位,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出自《颜氏家训·勉学》。我更喜欢后面的一句: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h3><h3> 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三等,即上智之人,下愚之人和中庸之人。他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他认为上智之人是无须教育的,因为上智是天赋的英才,不学自知、不教自晓。其次,下愚之人“虽教无益”,尽管教他,都是无效果的,因为“下愚”是无法改变的。颜之推强调中庸之人必须受教育,因为不受教育就会无知识,陷于“不知”的愚昧状态。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我等皆中庸之人啊😄</h3> <h3>《朱子家训》,作者朱用纯(1627 ~ 1698 年),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但也有人认为《朱子家训》为南宋朱熹所做。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全文如下:</h3><h3>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h3><h3>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h3><h3><u>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u></h3><h3>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h3><h3>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h3><h3>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h3><h3>勿营华屋,勿谋良田。</h3><h3>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h3><h3>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h3><h3>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h3><h3>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h3><h3>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h3><h3>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h3><h3>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h3><h3>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h3><h3>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h3><h3>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h3><h3>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h3><h3>居家诫争讼,讼则终凶;处世诫多言,言多必失。</h3><h3>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h3><h3>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h3><h3>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h3><h3>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愬,当忍耐三思;</h3><h3>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h3><h3>施惠无念,受恩莫忘。</h3><h3>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h3><h3>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h3><h3>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h3><h3>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h3><h3>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馀欢;</h3><h3>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h3><h3>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h3><h3>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h3> <h3>因为《三国演义》,使得诸葛亮家喻户晓。初中学习了他的《出师表》,印象最深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诫子书》听说过,但不知道具体内容。查了下资料,原来《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以规劝、督导孩子的学习为主,兼及为人处世之道与修身养性之理。全文是:</h3><h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h3><h3><u>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u></h3><h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h3><h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h3><h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h3><h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h3><h3>悲守穷庐,将复何及?</h3><h3>全文八十六字,读后发现好多都是小时候的名言警句。阐述了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发人深省。虽然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信,但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信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h3> <h3>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家训》是陆游写给子孙的家训,千古流传,引人思考。</h3><h3>放翁家训:</h3><h3>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u>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u>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wú)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wú)贻(yí)后悔。</h3> <h3>包拯(999—1062),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看了包拯的简介,想到了好多儿时看过的戏曲,刚直不阿,黑脸包公👍</h3><h3>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u>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u>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h3> <h3>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h3><h3>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h3><h3>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h3><h3>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h3><h3>《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三字诗,收录在《王阳明全集·外集二·赣州诗》中。所谓“赣州诗”,是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王阳明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后,至正德十三年(1518)十二月期间所作的诗。</h3><h3>原 文</h3><h3>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u>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u>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h3> <h3>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然而我对于周公的了解,印象最深的是《周公解梦》😂,还有小时候从村里烧香拜佛老人那里知道他是一位神,还有一个桃花姑姑,他们都保佑穷人免生灾难。后来在历史书上才知道了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政治家。</h3><h3>《戒伯禽书》是中国的第一部家训,是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时,周公在伯禽赴任前告诫儿子的话。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h3><h3>《戒伯禽书》全文如下:<br></h3><h3>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h3><h3>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h3><h3><u>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u>;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去矣,其毋以鲁国骄士矣!</h3><h3>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这就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来历。</h3> <h3>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诲学说》是欧阳修用来劝戒子孙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的,原文是:</h3><h3><u>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u>。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h3><h3>玉不琢,仍然是玉。人如果不学习呢?因物则迁,值得深思!</h3> <h3>以德治家!</h3> <h3>家风家训知多少?</h3> <h3>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h3><h3>《郑燮六十自寿》:</h3><h3>“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 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 过到六旬犹少。”</h3><h3>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h3><h3>淮安舟中寄舍弟墨</h3><h3>(清)郑燮</h3><h3>以人为可爱,而我亦可受矣;以人为可恶,而晚亦可恶矣。东坡一生觉得世上没有不好的人,最是他好处。愚兄平生漫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之美,未尝不啧啧称道。橐中数千金,随手散尽,爱人故也。至于缺陒欹危之处,亦往往得人之力。好骂人,尤好骂秀才。细细想来,秀才受病,只是推廓不开,他若推廓得开,又不是秀才了。且专骂秀才,亦是冤屈。而今世上那个是推廓得开的,年老身孤,当慎口过。爱人是好处,骂人是不好处。东坡以此受病,况板桥乎~老弟亦当时时劝我。</h3><h3>墨:即郑墨,字五桥,郑板桥堂弟。</h3><h3>橐(tuó ):口袋。</h3><h3>缺陒(è):困难。</h3><h3>欹(qī)危:危险。</h3><h3>推廓:即推脱。</h3><h3>口过:语言失当。</h3><h3></h3> <h3>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清雍正朝宰相张鹏翮因仰慕他的四川老乡“三苏”而给蜀中名胜眉山三苏祠写的一副门联。唐宋八大家之苏洵和苏轼、苏辙三父子(世称“眉山三苏”)就出生在这里。“眉山三苏”系出名门,苏洵是西汉苏建(苏武之父)的第35代孙,唐代武则天时期宰相苏味道的第11代孙。</h3><h3>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在修编的《苏氏族谱》中告诫子孙:<u>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u>。“苏洵家训”被作为古今二十四篇名门家训中的第八篇收入了《名门家训》一书。眉山苏氏家规家训家风的核心内容是:<u>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u>。</h3> <h3>王羲之出自著名世家望族琅琊王氏,代代有传家规家训。王羲之本人及其子孙也多有课教子孙、立身治业的治家理念,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清乾隆年间重修《金庭王氏族谱》时,时任嵊县教谕周咨询把口耳相传的王氏家训写入《金庭王氏族谱》序文之中,内容为:“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当地王氏后人根据居舍门额、回廊题字和治家格言,又加了“敦厚退让,积善余庆”8个字。这24字从治国的高度、国与家的关系开篇,最后落实到如何“做人”,要求子孙以“和”“孝”“规” “学”“义”为核心理念来为人处世,可谓环环相扣,具体而微。和为贵即:<br></h3><h3>敦厚退让,积善余庆。</h3> <h3>曾国藩八本家训</h3><h3>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h3><h3>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h3><h3>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h3><h3>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h3><h3>看古书要考究文字、语言的由来和含义,要融会贯通,熟练掌握 ;作诗和写文章要讲究平仄声调,朗朗上口;服侍父母更重要是开心、高兴;养生要少生气、少愤怒、保持平和心态;说话要分场合地点,了解利害关系,说出的话要入情入理,这样才能立身;一家人都要早早起床,勤勤恳恳干活,家中方有一种蓬勃向上的气象;作官要廉洁奉公,不可贪不义之财;行军打仗不扰民是根本。</h3><h3><br></h3><h3><br></h3><h3><br></h3><h3></h3> <h3>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h3> <h3>司马光《家范·祖》【原文】为人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鲜矣。何以言之?今之为后世谋者,不过广营生计以遗之。田畴连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麦盈囷仓,金帛充箧笥,慊慊然求之犹未足,施施然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自于数十年中勤身苦体以聚之,而子孙于时岁之间奢靡游荡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娱,又怨其吝啬,无恩于我,而厉虐之也。始则欺绐攘窃,以充其欲;不足,则立券举债于人,俟其死而偿之。观其意,惟患其考之寿也。甚者至于有疾不疗,阴行鸠毒,亦有之矣。然则向之所以利后世者,适足以长子孙之恶而为身祸也。顷尝有士大夫,其先亦国朝名臣也,家甚富而尤吝啬,斗升之粟、尺寸之帛,必身自出纳,锁而封之。昼而佩钥于身,夜则置钥于枕下,病甚,困绝不知人,子孙窃其钥,开藏室,发箧笥,取其财。其人后苏,即扪枕下,求钥不得,愤怒遂卒。其子孙不哭,相与争匿其财,遂致斗讼。其处女蒙首执牒,自讦于府庭,以争嫁资,为乡党笑。盖由子孙自幼及长,惟知有利,不知有义故也。夫生生之资,固人所不能无,然勿求多余,多余希不为累矣。使其子孙果贤耶,岂蔬粝布褐不能自营,至死于道路乎?若其不贤耶,虽积金满堂,奚益哉?多藏以遗子孙,吾见其愚之甚也。然则贤圣皆不顾子孙之匮乏邪?</h3><h3> 曰:何为其然也?昔者圣人遗子孙以德以礼,贤人遗子孙以廉以俭。舜自侧微积德至于为帝,子孙保之,享国百世而不绝。周自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积德累功,至于武王而有天下。其《诗》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言丰德泽,明礼法,以遗后世而安固之也。故能子孙承统八百余年,其支庶犹为天下之显,诸侯棋布于海内。其为利岂不大哉!<br></h3> <h3>陶氏家训:</h3><h3>为官不可不廉</h3><h3>修身不可不诚</h3><h3>教化不可不明</h3><h3>公道不可不彰</h3><h3>法度不可不守</h3><h3>诗书不可不读</h3> <h3>王尔烈(1727-1801),字君武,一字仲方,号瑶峰,清代奉天府辽阳州(今辽宁辽阳)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中殿试二甲一名,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陕西道监察御史、通政使司参议、鸿胪寺少卿、吏科给事中、光禄寺少卿、顺天府府丞、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少卿等职。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任四库全书纂修官并三通馆纂修官,参与编纂《四库全书》。</h3><h3>王尔烈临终前给儿孙留下了这样的家训:</h3><h3>“耕田为本,读书为上;</h3><h3>居官莫狂,为民莫惘;</h3><h3>本事吃粮,筋力求裳;</h3><h3>豆腐家长,不可奸商。”</h3><h3>要求后人,处事者以亏己为尚,交友者以憨重为先,教子者以严厉为本,度日者以勤俭为宗。</h3> <h3>张之洞(1837年9月4日—1909年10月5日),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顺天府解元,十八岁中举人,廿六岁中进士。同治二年(1863年)探花,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期转化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h3><h3>张之洞的作息与常人不同,每天下午二时睡觉,晚上十时起床办公。大理寺卿徐致祥参劾张之洞辜恩负职,“兴居不节,号令无时”。后来粤督李瀚章奏称:“誉之则曰夙夜在公,勤劳罔懈。毁之者则曰兴居不节,号令无时。既未误事,此等小节无足深论”。</h3><h3>张之洞家训:</h3><h3>1860年,张之洞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张之洞便写下了一首《续辈诗》</h3><h3>  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h3><h3>  通津为世用,明道守如珍。</h3><h3>这首《续辈诗》作为张家自他之后20代子孙的排名依据。</h3><h3>1909年临终之际,张之洞在病榻上又教育几个儿子:“兄弟不可争产,志须在报国,勤学立品;君子小人,要看得清楚,不可自居下流。”</h3> <h3>纪晓岚在家书中对子女严格规定“四戒”、“四宜”。“四戒”即:戒晚起,戒懒惰,戒奢华,戒骄傲。“四宜”即:宜勤奋读书,宜尊敬老师,宜爱众乐群,宜谨慎饮食。这八条规定,是帮助一个人成功立业,做个大写“人”的基础,面面俱到,可谓用心良苦。</h3> <h3>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家庭风尚或生活作风。红色家风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爱党爱国、忠于理想的家国情怀;二是严守纪律、廉洁奉公的清廉本色;三是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持家传统。</h3> <h3>《辞海》把家风定义为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简单的说家风是一种教育力量,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价值追求、情感态度等都受到家风的影响。绝大多数家庭、家族的家风是通过口耳相传延续下来,而有的家庭、家族把家风用文字记载了下来,就成为了我们熟知的《家训》。</h3><h3>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忠孝勤俭廉”是做人的准则,奉公守法、勤俭持家、见贤思齐、不欺暗室是行为规范。家训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亲切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