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52年我家从常熟路搬至静安别墅。那时我才二十一个月大。我在静安别墅长大成人,结婚成家。我娘家和婆家同住在静安别墅内。结婚以后我们一直生活在我公婆的老房子里。屈指算来我在静安别墅生活了整整六十六年。这里有我儿时的记忆,长大成人后的困惑,还有我永远割舍不断的情结。</h3> <p> (一)</p><p><br></p><p> 据记载静安别墅1928年由开发商张谭如投资建造,1932年正式竣工。该住宅群由183幢砖木房屋组成,建筑面积38,687平方米占地2、25公倾。1942年孔祥熙购得静安别墅大部分产业。</p><p> 小辰光就听大人们讲,静安别墅是孔祥熙的房产是敌产,被国家没收了。改革开放后也听人说,孔祥熙在美国的后代回国向政府讨回房产。我曾经问过我们这里金威物业的业务员是否有此事,他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说他们(指孔的后代)如要讨回房产,需要支付解放以来的房屋管理费、维修费,还要补偿这么多居民的搬迁费,这是一笔巨款,他们不会算吗?看来事出有因的。</p><p> 2009年静安别墅改造大修时在弄内辟了一室作为孔祥熙的纪念室。时任市委书记俞振声在视察静安区时特意来看过。</p><p> 静安别墅从外表看是清一色的红色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房屋类型分为甲、乙、丙三种。甲型房也叫双开间房,每条支弄头上两幢房均是甲型房,底楼配有汽車间。乙型房,大间后套一小间,叫一开间半房。丙型房就是单开间房。房间面积也不完全一样。据说房间面积最大的是在140号,曾经在此办过托儿所和小学。</p><p> 静安别墅建筑结构最大的缺点是公用面积狭小,尤其是单开间房。楼内卫生间一般建在每层楼面的楼梯口,从房间到卫生间过道很小,老年人如走路不便或眼睛不好使,一脚踏空很容易摔倒在楼梯下面。弄内是有老年人上卫生间不慎摔倒骨折的事情。小辰光我半夜起来如厕,看到黑咕隆咚的楼梯口,心生害怕呀。难怪人们说静安别墅房子“小家巴气”。</p><p> 听老人们说,静安别墅房子解放前有出租给大佬及头面人物提供给其侧室居住或是金屋藏娇的。这也许是设计师考虑得房率缩小公用面积,用现在的话说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缘故吧。</p> <h3> (二)</h3><h3><br></h3><h3> 静安别墅作为上海开埠以来最早的新式里弄之一,它既不同于上海典型房子——石庫门,又有别于花园洋房。在构造上是中西兼并。比如天井的黑漆铁门就是沿袭石庫门那扇黑大门的设计而来的。设施有煤气有卫生设备。钢窗打蜡地板并装有“热水汀”。楼底灶间内安装了一个“炮仗炉”,用于“热水汀”的供暖。亭子间内都砌有烟囱管道,利用“炮仗炉”的余热给亭子间供暖就好比中国北方的土坑,原理是一样的。我家搬来时房间里还有“热水汀”,可是"炮仗炉”没有了,后来房间里“热水汀”也全部被拆除了。 </h3><h3> 静安别墅在建造用料上是比较考究的。别的不说,就说卫生间,里面所有的洁具包括磁砖、马赛克全部是从英国进口的。马赛克拼花的地砖,老虎脚的大浴缸,就连马桶盖的材质也是上乘木料。记得家里抽水马桶坏了,房管所来换新马桶,我妈把马桶盖留下了,说是留作纪念。也正被我妈说中,现在哪还有木制的马桶盖。因为早先有“热水汀”可供热水,浴缸和洗脸池盆上有两个铜质的水笼头上分别刻有英文COLD(冷)和HOT(热),。现在这些“老古董”早就不见踪影了。</h3><h3> </h3> <h3> (三)</h3><h3><br></h3><h3>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静安别墅的设计师在房屋小细节处理上很有艺木感:雕花的木质楼梯栏档,屋檐下和红砖墙面上,还有小阳台上都有巴洛克风格的纹饰。红砖墙上水泥浇铸的纹饰在1975年(或许是73年可能记忆有误)静安别墅大修中被工人用工具一凿一凿地凿掉了。直到2009年7月静安别墅进行了大规模保护性修缮,修旧如旧。才从档案馆里翻出原始资料按原样用石膏复制后重新按了上去,虽然做不到和从前的一模一样(从前是水泥现在是石膏),可还是有“如旧”的感觉。</h3><h3> 同样遭此“厄运”的是天井黑铁门两旁红砖砌成的柱子上的水泥圆球。有的圆球因年代久了脱落了,在那次大修中却被一并“消灭”,再也没有恢复起来,令人扼腕叹息。</h3><h3> 静安别墅房屋层高与石庫门相似,很高。三米以上或更高。房顶上的画镜线上面做成小弧形,顶上由凸起的方块等距离排成一圈。可是现在的物业为了维修方便,维修时不管三七二十一用预制板吊成平顶。我家2011年受三楼一户人家失火波及,物业来维修将全幢楼的房间全吊成了平顶。这样施工虽然省时省力节约成本,但是房间的协调性被破坏了就好像出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房间没有了层次感,给人的感觉“木秃秃”,我先生戏称:有如生活在纸板箱内。所幸我妈妈家的屋顶没被破坏,它留给我一点念想。</h3>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要租用静安别墅的房子需要用金条作顶金且贵得离谱。一般人是住不起的。五十年代初陆续有医生、教师、老干部和工人搬进来。我家是国家征用我们常熟路的房子由国家安排住进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娘家的原住户曾经是上海滩有名的交际花。人称“刀疤姥姥”。人长得很漂亮。据说倾慕她的男人争风吃醋大打出手,在她的脸上砍了一刀留下了疤痕。她没有男人没有子女没有工作。解放后靠变卖其收藏不菲的珠宝首饰过日子。她把三楼和底楼的房给退了,后来再把亭子间也给退了,她住二楼一层房,曰子过得还是蛮滋润的。楼内小孩管她叫“阿爸”,至于为什么这么称呼我至今都没弄明白。她也不避讳,还好像很乐意。“阿爸”在文革开始不久,打成“牛鬼蛇神”扫地出门,不久便死了。</p><p class="ql-block"> 在很多年前我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孙中山先生一位姓金的私人医生曾在静安别墅100号办过私人医院。可是从静安别墅“前世今生”的资料中没有搜寻到有关这方面的信息和内容,我想可能是存在时间不长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有扬州人在弄内开办旅馆、烟纸店、饭馆。解放后旅馆谈氏老板去了台湾。公私合营后旅馆改为“静安旅社”。八十年代初有位出差到上海的东北人住在静安旅社。弄内有个“阿王”馄饨摊,他做的馄饨有小辰光柴爿馄饨的味道,一毛五分钱一碗,价廉物美,那位东北人吃后直呼“这么好吃便宜的东西上哪儿去吃呀”。(阿王在多年前已去世享年102岁)至于饭馆我印象已模糊,在我很小的时候已不存在了。现在旅社变成了居民住房,烟纸店随着主人去世也拆除和关脱了。</p><p class="ql-block"> 曾经在静安别墅居住过的名人有蔡元培、于右任和电影导演郑小秋。郑小秋解放后导演过《麻疹的预防》和《怎样写毛笔字》等科教片,在老一辈人中了解郑小秋解放前有点名气的。他与我公公私交甚笃,在导演《麻疹的预防》过程中与我公公合作过,我公公那时是儿童医院的副院长。说到名人不得不说说著名足球教练徐根宝。他的父母早年在弄内开店谋生。他从小喜欢踢足球,长大后参军在南京“八一”队踢球,开始了他的足球生涯。徐根宝为人礼貌谦恭,成名后也没明星架子,平易近人,穿着朴素,长年穿一双布鞋,经常在弄内扬州人的小“理发店”理发。有次我家侄子获悉他在小店理发,忙拿着一个足球去请他签字,根宝欣然为他签下了名,侄子兴高彩烈地跑回家,赢得家里人的一片称赞声。他父亲去世得早,很孝顺他的母亲,他母亲在世时经常回静安别墅看望她。文革中他家成了弄内中医世家张医生的邻居。根宝做人很讲究,每次回家都要上楼拜访张医生和张家姆妈。他儿子小时候我公公替他看过病,根宝知恩感恩,他回静安别墅有时还抽空来看望我公婆并留下手机号,留下话:有事可找他。在弄堂里碰见我先生家人,总不忘递上一句问候:许医生好伐?许家姆妈好伐?</p> <p> (五)</p><p><br></p><p> 静安别墅是上海最大最长的一条弄堂。它前临南京西路,后通威海路。说是弄堂有时像条小马路,人们习惯于穿弄堂到威海路,客观上给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它的周围有改革开放以来南京西路改建的标志性建筑——梅龙镇广埸,中信泰富、恒隆广埸。前几年为了建地铁12号线,将紧贴静安别墅“丰盛里”和茂名北路西侧一排石庫门拆除,政府在原址上仿制一排“石庫门”,由张园投资集团招商引资,引入了一批知名的高档店铺,它与吴江路步行街形成了南京西路的“后花园”。</p><p>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人捕捉到静安别墅这块寸土寸金宝地的商机。于是各色各样的小店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中有小资情调的咖啡馆、丝袜奶茶铺、画廊、青瓷店、手工工作室,服饰店、寿司屋……</p><p> 它们一般藏身于出租的民居屋中,店门前没有招牌,黑漆大门是虚掩着,晚上门前的壁灯透着幽幽的光,披上了一层神祕色彩。顾客都是通过网络和口口相传找上门来的。还有平民化的小饭馆、馄饨摊、盒饭店、理发店、裁缝店、洗衣店等。鼎盛时共有八十多家店铺。外地来的安徽人河南人,似乎也嗅到了静安别墅居民集聚这个特点的商机,他们在弄堂内摆起蔬菜摊、水果摊,有的还卖起了鱼鲜。一时间弄堂内人声嘈杂,环境龌龊,居民有意见,街道不断接到居民投诉。街道有几次联系工商管理局、警署来里弄调查无证经营情况督促整改。有人事先会透风:你们识相点,明天要来检查啦。检查人员来时店门紧闭,地摊卷起。检查人员前脚刚走后脚立即开门迎客。弄内“阿跷”馄饨摊的主人,身上有块金字招牌——残疾人,无业。要生活伐,要吃饭伐,奈何不得它。</p><p> 终于有一天政府下决心要整顿静安别墅的“无证经营”,还居民一个安静和谐的居住环境。</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3年9月的某一天,工商、城管、食药监、消防、公安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开进静安别墅,一副架势吓老老。之前有知趣的,知道这次要动真格躲不过去就另觅地方,悄悄地搬走了。</p><p class="ql-block"> 整顿之后留下有营业执照的四户店家,没有营业执照的一并取缔。同时在弄堂前后大门加派保安人员,安装电子门禁系统,居民进出需刷卡。弄内还安装了数十个摄像头,有点“风声鹤唳”的味道。无疑是要杜绝想要重启炉灶那些人的念头。居民有滿意的拍手称快的;有不滿意的怨声载道的(进出不方便)。但是经过整顿,弄内环境较之前清爽和安静。静安别墅又恢复了往日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规矩一旦立起来加上平时有人监督和管理很难形成无序氛围,时间一长门禁卡形同虚设。人们依旧可以自由进出弄堂。</p><p class="ql-block"> “阿跷”馄饨摊是不能再在弄堂里设摊了。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街道帮助他在威海路上寻得一间店面。其中缘由大家懂的。店面租金他勉强能接受,市口不错,对面就是“民立中学”,“文新大楼”。阿跷好运气,原来弄口威海路上有一家“立声”电器厂(里弄生产组)的三产——“立声”饮食店,平时生意不错,时下“立声”厂要将该地另作他用,关闭了饮食店。居民们说,这下可挑挑阿跷了。</p><p class="ql-block"> 馄饨店在上海不计其数,真正记住的不多。他给新店取名“弄堂小馄饨”括弧内:原静安别墅。虽然挪了地方,生意仍然火爆。每天到了饭点,店门口就排起长长的队伍……</p> <h3> </h3><h3><br></h3><h3> </h3> <h3>屋檐下的纹饰</h3> <h3>雕花楼梯木档</h3> <h3>原来的屋顶</h3> <h3>吊成平顶的屋顶</h3> <h3>红砖墙上的纹饰</h3> <h3> (七)</h3><h3><br></h3><h3> 老底子从静安别墅出来的人头面净光,衣冠楚楚,邻里之间相见彬彬有礼且保持一定距离,不兴串门,不喜欢嚼舌头。既使弄内住户成份有了变化,这种印在脑海里融入血液里的习惯和风气是不容易改变的。当然也有人不受“约束”,往往会被左邻右舍瞧不起。我娘家住在三楼,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上下楼梯不要东张西望。父母还立下规矩,没有他们同意不能擅自到弄堂去玩。贪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偷着去玩的事时有发生,免不了遭到大人们的训斥甚至吃“生话”。记忆中小时候爸爸比妈妈好说话,到了星期天我们就缠着爸爸“放生”。爸爸同意了,妈妈还要规定玩耍的时间,到点了她会在晒台上大声叫唤我们,我们只好乖乖上楼来不敢不听话。</h3><h3> 从前静安别墅是一幢房一户人家,往后搬进来的人家没有煤气,要生煤球炉烧饭。五十年代煤气公司也有零星为居民安装煤气,那个时候叫装“给司”。(煤气英文谐音)到了六十年代初静安别墅家家户户安装了煤气。有的装在灶间里,有的就装在过道里,使原本狭小的空间更加拥挤不堪。众所周知的原因,文革中又涌进多户居民,居住环境变成了“七十二家房客”。违章建筑应势而生,邻里纠纷不断,成为都市里的烦恼。</h3> <h3>“阿跷”馄饨摊迁址在威海路上</h3> <h3> (八)</h3><h3><br></h3><h3> 上海人地域观念比较强。住在“上只角”的人天生骨子里有种优越感。他们认为是一种“身份”是体现文明、素养与“下只角”不同的地方。但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曰脚毕竟有诸多隐忍和不适。于是有经济能力人家买了新房搬出去往,将老房子出租或置换。买不起房的居民盼动迁。有一段时期弄内谣言四起,小道消息滿天飞。人的心理往往是矛盾的:一方面向往有房有厅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的居室;一方面又担心沦为“下只角”的居民。后来看看没有苗头才逐渐平复下来。</h3><h3> 静安区区政府为了帮助老弄堂“夹心层”居民改善生活环境,启动了“美丽家园”工程,为居民改造独用卫生间,统一装修厨房,办了一件实实在在贴进民心的实事。</h3><h3> 我曾经也遭遇过大家庭十几口人共用一个卫生间的尴尬,尝过几户人家挤在一间灶间听着碗、瓢、锅、铲“大合唱”的滋味。我有过冲动想走出静安别墅。因双方有老人需照顾,在我们这一代,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深深扎根于脑中,不可否认,囊中羞涩也是其中原因之一。最终还是留在了静安别墅。</h3><h3> 住在静安别墅的老人和老邻居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与我们渐行渐远。每当听到了某某家老人驾鹤西去或某某家将老房子卖脱了,心中不免掠过一丝惆怅。</h3><h3> 这就是情结。</h3><h3> 静安别墅——我的弄堂,是我长大的地方,今后无论落定在何处,它永远是我的根,有我永远抹不去的记忆。</h3><h3> 后记:此文写于2018年6月,修改于2018年9月。在做美篇时又略作修改。我是在看了同事同学转发来路明写的“静安别墅一我的弄堂”一文后,有感而发。文笔虽拙,却是原汁原味。写下此文是我对旧情怀的一种怀念和释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