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看过电视连续剧《打狗棍》之后,对避暑山庄承德的皇家庭院和皇家寺庙以及奇峰异石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想去看一看的想法。</h3><h3> 对于到承德旅游的游客来说,绝大多数都是在夏季时候来玩,因为承德早晚凉爽,是夏天的避暑圣地。但是夏天属于旅游旺季,承德本地宾馆的价格水涨船高,贵的离谱,再说游客也很多,所以这次选择5月中下旬去承德旅游。其实承德这个城市是很小的,所谓景点稍微远一点也就是距离避暑山庄两三公里的地方,双塔山距离承德市中心距离稍远,乘坐公交车也就半个多小时的路程。</h3><h3> 这是双塔山风景区的正门,双塔山风景区位于承德市双滦区境内,距离举世闻名的承德避暑山庄西南十公里处,距离市中心火车站15公里,其总面积3000公顷,是承德市最大的自然风景游览区。这里紧靠滦河东岸,丹霞地貌特征显著,四面环山,异峰突起,山峦奇秀,怪石峥嵘。</h3> <h3> 和承德市内的大清皇家宫殿和皇家寺院以及棒槌山蛤蟆石比起来,双塔山似乎冷清了很多。在承德,因为旅游景点众多,而且大部分旅游者脚步匆匆,因此,去过承德双塔山的人不是很多,说白了,这双塔山不算很著名。</h3> <h3> 这是双塔山景区全图。大多数人对承德的第一印象就是避暑山庄,避暑山庄的传说以及美景图片相信大家都知道不少,但是如果以为承德只有避暑山庄这样一个好玩的去处,那就大错特错了。</h3> <h3> 景区游览图。景区内最著名的景点有双塔峰、猿人石等,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开放时间8:00-18:00,建议游玩半天左右。</h3> <h3> 进入景区不远,就看到景区指示牌,选择先去看双塔,这是游览的重点,当然了也可以乘坐索道直接到达双塔山巨石脚下,我选择徒步上山。</h3> <h3> 上山后不久穿过密林处就可以看到双塔了,这双塔山真是山奇、林奇、石奇、塔奇、洞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成了奇异的自然景观,1300多年以前,契丹人在双塔峰顶建造的两座古塔更给双塔山增添了神秘色彩。</h3> <h3> 山体的高度也不过100米而已,石阶三百多个,所以建议游玩的人直接徒步上山即可,只需要大约20多分钟,散着步也就到了巨石之下。山上是有猕猴的,不过我上山的时候没有看到。</h3> <h3> 这是承德双塔山景区的主景双石塔,俩大石柱子,兄弟一样肩并肩,巍然挺立在荒山遍野之中。石柱高约40米,周长七八十米,俩石柱子高度差不多,都是下面细上面粗,看着挺危险的。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皇帝以及文武名臣就曾多次登临,遗迹成篇。最早有关双塔山记载的人是清代的汪灏,他是康熙皇帝的近臣。他在《随銮纪恩》一书里写了许多亲身见闻,其中说双塔山两巨石并立高山之巅,丰上锐下,飘飘欲动云云。《热河志》和《承德府志》都有关于双塔山的记载。</h3> <h3> 这是双塔之脚下的石牌。整个景区最著名的就是这两栋南北比肩而立的双峰巨石,两座巨石之间有巨大的缝隙。双塔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北峰高约40米,南峰高约35米,两峰顶各有一砖塔,因而得名。据考证,峰顶砖塔为辽代建筑,高5.2米,两层之间四角残存方木是为挂惊雀铃用,距今已1300多年。</h3> <h3> 贵州的梵净山上建有一座悬崖边上的寺庙,前往寺庙的山路极其陡峭,但是这还是有路可走的,但是承德市的双塔山上有两座砖塔是人们无路可上的,两块巨石柱都是上宽下窄的棒槌石。来到该处景点你会发现,由于俩巨石陡直而立,四周无任何攀岩之处,无法上顶,至于峰顶的砖塔为何人所建,为何而建,如何建造至今是个谜。为什么要在这巨石顶上建设塔?当时的工匠是怎么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完成塔的建设的?为什么塔经过千年了还能够存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面对双塔有一定的记载,书里面写到双塔的石头上刻有王仙人,这就可以推断这两座塔应该是属于道教的,应该是为了纪念某位得道的仙人修建的。但是辽代的古塔的建设方式也是让文化学者摸不着头脑。因为那座辽代的塔的建设方式极其简单粗暴,塔是由石砖堆积而成的。</h3> <h3> 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他在陪同乾隆皇帝到避暑山庄避暑时遇到此塔,二人还登顶过,书中是这样说的:山庄之西“有双塔峰,亭亭对立,远望如两浮图,拔地涌出,无路可上,或夜闻上有钟磬经呗声,昼时有云片往来。</h3> <h3> 其实乾隆的爷爷康熙,一直喜欢棒槌山,正因为喜欢,才在承德建造行宫。但是乾隆本人一直对双塔山耿耿于怀。乾隆从6岁跟着爷爷来承德,正因为对双塔山一直魂牵梦绕,因此才在80岁时忍不住了,命人搭梯子,上去一看。</h3><h3> 上去看到供奉、桌子、小房子、牌位,乾隆越琢磨越觉得不可思议,于是挥毫泼墨草就一副《双塔峰图》,盖上大印“太上皇帝”、“古稀天子”和“八征耄念之宝”的玉玺宝印,而且还题了四句诗:“双峰耸翠肖浮图,人影东西照滦水。鹿苑当年了不殊,插云南北拟明湖。”。乾隆的双塔山图,估计是宫廷画师帮他画的,但是其印章肯定是真的。</h3> <h3> 在双塔山脚下留念,因为距离远的关系,所以很多人可能觉得石头并不是很巨大,其实不然,如果你站在巨石下仰望巨石,那么你才能体会到人类的渺小。巨石之间的缝隙足够大卡车轻松穿过。正好我去的时间比较好,天气晴朗,蓝蓝的天空飘散着很小的朵朵白云,拍摄出来的效果特别美。</h3> <h3> 在双塔不远处有一条百多米的长廊,沿着长廊可通向别一座山峰。</h3> <h3> 在长廊处,可观看到对面山峰悬崖处的巨石,这就是情人石。</h3> <h3> 仔细观看可看看到一对情人依偎在一起,这里的确是一个观赏东面诸峰的好地方。从此处可以看到岩石有两人的影像,像一对情人,男的在北,女的在南,相互亲吻,情意绵绵,难解难分,男子短发,女子长发披肩。好象女的背后还有一男子,吻其头发,活象现在人的三角恋爱。云阳道人有一首诗云:“双塔山上观双塔,连心崖下锁连心;世间贵有真情在,相交犹在心比心”。</h3> <h3>站在长廊外面指向远处的双塔。</h3> <h3>穿过长廊后继续前行,再回头观看双塔山。</h3> <h3>三仙观。</h3><h3> 三仙观,依山而建,门前对联:心彻玄微奥妙宇宙中,道通太极周行天地外。内供奉文昌帝君,赵公明,孙思邈。文昌帝君,掌管文时,福事及禄籍,凡天下应考做官之事皆由他管。</h3> <h3> 卧佛正与双塔山小庙相对,是观看小庙的最佳角度,这里的卧佛,据说是观音,她白天是女身,晚上是男身。白天受人朝拜时肃穆端庄,晚上休息时怡然自得。</h3><h3> 沿山路到转弯处,有一亭突兀悬崖之上,视野十分开阔,名之为“饱眼山川”可以看见西南诸峰及九曲滦河。望落日,也是绝佳的场地。驼峰夕照,为双塔山著名的景崐点。</h3> <h3> 在距离卧佛不远处,有一个望远镜观看点,花一块钱可以观看。如今,作为一个游客,你想近距离的观看古塔,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望远镜了。据观测,位于南峰顶上的古塔坐北朝南,高约5米,有修葺的痕迹,位于北峰顶上的古塔,高约2米,表面受风化侵蚀严重,应该是千年前的古建筑,在两塔的里面均供奉着一尊佛像,佛像前有一案台,上面摆放着香炉,显得很是神秘。</h3> <h3>回头看到走过的山路。</h3> <h3> 在卧佛处观看远处的双塔。据专家鉴定,双塔山悬空矗立状态已经有几千万年,在四周没有任何支撑的40米高巨石上,建两座塔实属不易,令人称奇。据《承德府志》记载:“东塔(南峰)之巅有古庙,不详何人所建,已就倾圮,旁有一小碑镌“王仙生”三字”。</h3> <h3> 过了长廊往西便是“L”形的山崖拐角处,往南往西,各有小道。往西走不几步,苍松翠柏丛中,三仙观就到了。三仙观,依山而建,门前对联:心彻玄微奥妙宇宙中,道通太极周行天地外。内供奉文昌帝君,赵公明,孙思邈。文昌帝君,掌管文时,福事及禄籍,凡天下应考做官之事皆由他管。</h3><h3> 往前走,离此不远是卧佛,头东脚西背南面北,侧身而卧,闭目养神,怡然自得。右书:“得大自在”,左书:“浮图天造”。“得大自在”似乎金文或甲骨文,不易看懂。</h3> <h3>可看到石牌后面不远处的骆驼峰。</h3> <h3>沿着山路逆时针走回。</h3> <h3>这是康熙的亲笔题字。</h3> <h3>在此指示牌处,可观看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h3> <h3>鬼斧。</h3> <h3>神工。</h3> <h3>可看到图中左侧半山崖处的石猿像。</h3> <h3> 沿景区路边走边看,很多美景尽收眼底。我们在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也非常感谢那些保护这些自然景观的人们的辛勤养护,让更多的人们领略大自然的神奇。</h3> <h3> 山间还有飞瀑滚滚而下,形成了山间有水,水环绕山的美景。如果想要去游玩双塔山,建议早点从市区出发,乘车即可达到,选择晴朗天气最好飘着朵朵白云,那么美丽的景色真的是一览无余!</h3> <h3>逆时钟绕过整个山麗重回长廊途中。</h3> <h3>在远处观看秀奇的双塔山。</h3> <h3>下山途中碰到了很多小猴子。</h3> <h3> 这时候已经快12点了,整个登山游玩过程用时2个半小时,一次完美的旅游,了却一桩心愿。下午还要去磬锤峰景区游玩,需要抓紧时间了。</h3> <h3> 我个人认为,承德双塔山确实是一奇景,推荐朋友们去承德时可以去一次双塔山。我的推荐可不是因为山顶小庙,而是双塔本身,在中国绝无仅有。</h3> <h3>在双塔山景区留念。</h3> <h3> 游览完双塔山景区后,已经是12点了,乘公交车回到避暑山庄附近,再打车去磬锤峰景区。磐锤峰景区在承德的东部,出租车沿着武烈河走,没多久就到了,打车十几元。这是前一天游览承德市容时拍照的武烈河景色。</h3> <h3> 到达磬锤峰景区时已经是下午1点了,在景区门口买了面包和饮用水就准备上山了。这是碧锤峰景区的正门。磬锤峰景区门票50元,包括磬锤峰、普乐寺和安远寺。</h3> <h3> 耸立在河北承德郊区的磬锤峰,位于占地面积达10000公顷的磬锤峰国家森林公园之内,与驰名中外的避暑山庄遥遥相望。说起承德的“磬锤峰”,很多人不知所云,但要说起“棒槌山”则众人皆知,其实这两个名称说的是一处。因为磬锤峰上粗下细,形似棒槌,所以也被当地老百姓俗称为“棒槌山”。</h3><h3> 这是康熙皇帝的御笔。</h3> <h3> 据说,当时康熙皇帝御赐棒槌山“磬锤峰”之名,并题诗留念。为了更好地观赏磬锤峰之景,康熙皇帝还在避暑山庄的西山上建造了一座“锤峰落照亭”。在下图的右上角可以看到磬锤峰。</h3> <h3> 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开始在塞外热河一带大兴土木,修建行宫,也就是后来大家熟知的承德避暑山庄。而高高耸立的棒槌山,恰好伫立于避暑山庄附近,和山庄里的景色遥相呼应,相得益彰。</h3> <h3> 磬锤峰景区很壮观,有很多人来旅游,游玩路线较为简单,景区大门位于景区的西侧,从此处向磬锤峰步行约2公里左右,然后爬升400级台阶到达磬锤峰上的平台左龙脊处,观看磬锤巨石,俯瞰山下全景。然后前往其他两个主要景点,其中蛤蟆石在磬锤峰旁约500米处,而宝山寺距离磬锤峰两三百米,就在磬锤峰到山下的石阶路旁,步行参观即可。参观结束后原路返回到景区大门,整个游玩时间约需3小时左右。从大门处步行爬山到去磬锤峰上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如果体力不足也可以乘坐景区索道,索道往返80元,单程50元,单程时间约为15分钟,从景区大门乘坐索道可以到达山脚下,再沿石阶登到山上约需20分钟时间。</h3><h3> 磬锤峰又称棒槌山,在山峰上耸立着一个巨大的石柱,呈一个棒槌形状。整个石柱高约38米,连同底座的海拔为596米,是附近区域最高的山峰,在前往承德避暑山庄的路上远远便可以望到。登上平台后便可以近距离的接触和拍摄山峰,附近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全景也映入眼帘,是拍照的好地方。山峰的腰部有一颗扎根于石柱的三米多高的桑葚树,已有三百多年的树龄,非常神奇。另外,磬锤峰在当地还有很多传说,其中一个叫“摸摸棒槌山,活到一百三”,很多游客会在平台处抚摸石柱祈祷长寿吉祥。</h3><h3> 蛤蟆石位于磬锤峰旁约500米处,是一块形状好像蛤蟆的巨石,可以前去拍摄一下。除了蛤蟆石外,附近还有多块形状独特的巨石,在路上便能看到。宝山寺寺院的建筑很小,并不显眼,但是寺内有几处生动静美的摩崖石刻,镌刻了宗喀巴、吉祥天母等多尊藏传佛教的形象。</h3> <h3> 通往磬锤峰的途中遇到佛灵之所普乐寺,既然遇到了,那就得进去看看,或许这便是一种佛缘吧!人处浩荡的尘世间,看万物起落,总要找寻回属于自己洁净的灵魂。<br></h3> <h3>这是普乐寺的建筑物布局图。</h3> <h3>山门</h3><h3> 山门正中嵌有乾隆帝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题写的"普乐寺"石匾额。普乐之意取自宋朝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有自勉之意,也有自我炫耀的意思。</h3><h3> 门前两尊霸气的石狮子见证着这是一座皇家寺庙,它前殿后坛的格局,全国少见。这种建筑的思路来自一位名人,章嘉活佛。他对乾隆的影响体现在这里,面西的方位是尊重了哈萨克以及蒙古人的礼佛习俗,而后头的坛,仿造天坛的祈年殿,但里面供奉的是藏教欢喜佛,藻井才是最值得的看的东西。奢华,镇摄,包容,庄严。寺庙不能在主殿照相,这个藻井也没有亲自拍摄,很遗憾了。如果想知道还是亲自来看吧。</h3> <h3>匾额</h3><h3> 是乾隆皇帝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题写。</h3> <h3> 普乐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武烈河东岸,坐东面西,居溥仁寺东北,与安远庙南北相峙,正面隔河遥对永佑寺舍利塔,中轴线隔山宜指磬锤峰。该寺东西长195米,南北宽93米,占地2.4公顷。</h3><h3> 普乐寺又称圆亭子,始建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历时一年零八个月,是外八庙中布局最严谨的一座寺庙,建筑布局分为前后两部份,前半部采用汉族寺庙传统布局“伽蓝七堂”形式布局(伽蓝,即寺庙厂七堂一般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建有钟楼,鼓楼,东西配殿)后半部为闍城,主体建筑旭光阁是仿北京天坛祈年殿而建,内供神秘的欢喜佛一尊一一上乐王佛。</h3><h3> 乾隆为寺题名“普乐”则是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有普天同乐之意。使天下由宁(普宁寺)而安(安远庙),由安而乐(普乐寺)。 </h3><h3> 当时,清朝政府彻底平定了准噶尔部贵族的叛乱,使生活在巴尔喀什湖一带的左、右哈萨克族和生活在葱岭以北的东西布鲁特(柯尔克孜族),从此摆脱了准噶尔叛乱势力的压榨和欺凌。不久清军又粉碎了“回部”霍集占兄弟的暴乱,使西北疆域更趋隐定,至此,西北各民族与清朝政府的关系日益密切,他们不断派代表到山庄朝觐,奉表贡物,接受封赏,并经常伴随乾隆围场行猎。为了表示对西北各民族宗教信印的尊重,进一步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乾隆遂决定修建这座庙宇,敕赐“普乐寺”,即天下统一,普天同乐的意思。因此可说,普乐寺的修建,是各民族团结的象徵。1949年后,经维修,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备受各族人民的爱护和崇仰。 </h3> <h3>钟鼓楼</h3><h3> 进得山门首先看到的是南北两侧的钟鼓楼,都是面阔三间,平面呈矩形,上覆黄琉璃瓦绿剪边顶。钟楼内,有明万历四十五年建造的铜钟一口,高四尺,钟钮高一尺,钟口径二尺四寸。每逢初一、十五,博仁寺、博善寺、安远庙的喇嘛20多人在寺内鸣钟诵经,寺内钟鸣108下。每逢皇帝和王公大臣来此赡礼,鸣钟击鼓,以示庄重。一般寺内以晨钟暮鼓、妙音不断以示吉祥。</h3><h3> 晨钟暮鼓,妙音不绝,以示吉祥。佛教敲钟一般敲108下(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反复两遍),喻意有二:一是一岁之意,一年有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厂七十二候(五天为一候),加起来正得一百零八;二是佛经上说人有一百零八种烦脑,敲一下钟清除人的一种烦防,佛经上称之为“百八钟”,故有“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之说。</h3> <h3>碑亭</h3><h3> 面西是正门,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门殿内建有乾隆御碑。上面刻有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撰写的乾隆《普乐寺碑记》。在两侧原有一个正方形的院落,它有72间单层廊房,现已不存。</h3> <h3> 来到普乐寺,停留在旭光阁,感受古人在无禅境界追求醒透,于灵台清澈的佛境,得以明心见性,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圆满?</h3> <h3>天王殿</h3><h3> 迎面高台基上有一座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大殿。正中檐下悬有乾隆御书“天王殿”云龙匾。殿内正中供奉大肚弥勒佛(布袋和尚),他肥头丰颊,喜眉乐目,笑口常开,好象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在布袋和尚两侧有泥塑四大天王。这护世四大天王呈坐式,高8.38米,体魄魁伟,神色庄严,虽经200年的苍桑,依旧光彩夺目,气势壮观,在全国首屈一指。弥勒佛的背后立有韦陀佛,韦陀是佛的护法神,是南方增长天王属下八神将之一,位居32员神将之首(四大天王每人手下有八神将)。据说,在释迦佛入涅时,邪魔把佛的遗骨抢走,韦陀及时追赶,奋力夺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为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从宋代开始,中国寺庙中供奉韦陀,称为韦陀菩萨,常站在弥勒佛像背后,面向大雄宝殿,护持佛法,护助出家人。 </h3> <h3>旭光阁</h3><h3> 第三层正方形石台周围有石栏杆围绕,平台正中是寺内后半部的主体建筑“旭光阁”。意思是面向东方旭日的佛阁。这是一座圆形重檐黄琉璃瓦攒尖顶的殿阁,外形与北京天坛祈年殿一样。平面圆形,立面亭状,重檐黄琉璃攒尖顶,底直径21米,高24米。檐柱、金柱各12根,环成两个同心圆。檐柱支撑底檐,金住支撑顶檐。外圆成12间格局,东西南北四间各辟门,馀设槛窗。阁内顶部置圆形藻井,龙凤图案,藻井中心雕金龙戏珠。藻井采用层层收缩的三层重翘重昂九踩斗拱手法,雕工精细,金光闪闪,与阁正中汉白玉须弥座构成色彩、形状及大小的呼应。12根檐柱和12根金柱分内外两层支撑重檐圆顶。方形平台、圆形屋顶,显示天圆地方的中国古代宇宙观。 </h3><h3> 旭光阁内四面有条幅依次是“竺乾法示西为意,震旦光圆东向因,化城层拱通乾闼,属国环归过月氏”,“花凝宝盖皈真相,云拥祥轮现化身;妙演梵乘超最上,广臻法会乐无遮。”阇城後殿、东山门殿和阇城北殿现供奉密宗欢喜佛三十馀尊。东殿南为密集金刚,三头六臂拥佛母;北为顶髻白伞盖金刚,三头八臂;山门居中者为大威德怖畏金刚,牛头三面变体,三十四臂拥佛母;居北者为牛头域主金刚;居南者为大黑天金刚。北殿居中者为文殊化身大威德怖畏金刚,牛头赤身,九头三十四臂十六足,拥明妃罗浪杂娃,有“降伏恶魔之威,护善安良之法”,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护法神。</h3> <h3>这是旭光阁的近照。</h3><h3> 普乐寺内的主体建筑“旭光阁”的建造仿北京天坛的祈年殿。阁内顶部置圆形藻井,龙凤图案,龙凤藻井中心雕金龙戏珠。藻井采用层层收缩的三层重翘重昂九踩斗拱手法,雕工精细,金光闪闪,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上与一般寺庙不同,它打破了传统寺庙座北朝南的格局。东依磬锤峰,西对避暑山庄,与外八庙中的溥仁寺、安远庙、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等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众星捧月的格局,拱揖避暑山庄。</h3><h3> 普乐寺的兴建,并不像普宁寺、安远庙那样,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是因为乾隆皇帝觉得从普宁寺、安远庙向磬锤峰一带望去,还有较大的空地可以利用,为使避暑山庄周围寺庙整体合理布局,因而建了这座寺庙。</h3><h3> 普乐寺虽然是一座喇嘛教寺庙,但寺内并不设喇嘛,而是由八旗官兵守护。这里主要是供来避暑山庄朝拜清帝的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瞻礼,居住的场所。</h3> <h3>欢喜佛,就在金顶之下。</h3> <h3>普乐寺里面有立体曼陀罗模型</h3><h3> 须弥座上置国内最大的立体曼陀罗模型,由37块木料组合而成。象徵释迦牟尼三十七种学问。中间是供奉上乐王佛的曼陀罗,为我国最大的曼陀罗实体,用37块木头构成,代表释迎牟尼的37种学问。 阁内中央的大型曼荼罗,是在圆形基座上的一座四出厦的方殿,殿内又八根柱子支撑‘#’字形梁,龛内为双身上乐王佛像。</h3><h3> 旭光阁内,中央圆形的石造须弥座上旋转着国内现存最大的木制“曼陀罗”,它以37块木头作成,代表着释迦37种学问。</h3><h3> 旭光阁殿内中央的圆形石须弥座上建有一个大型立体的“曼陀罗”,是国内最大的立体“曼陀罗”模型,据说是用37块木头制成,表示释迎牟尼37种学问。</h3><h3> 曼陀罗:最初在印度是指一种正方形或圆形的土台,平整其面,以牛粪涂其表面,使之坚固。国王即位或阿阁梨(上师)为弟子受戒均在此台上举行仪式。因为这种仪式被视为极为隆重和神圣,须请“十方三世诸圣”来作证明,故又有坛(坛是绘画“诸圣”之像的)。所以,曼陀罗可有两重含义:一是就形体而言,即指建筑方形或圆形的高坛作为修法道场;二是指在坛上安置诸佛、菩萨本尊,含有“聚集”之意,即 “圣贤集会之处,万德交归之所”。</h3><h3> 曼陀罗的形式和类别有很多,仅就西藏曼陀罗为例,就有四种:一是大曼陀罗,以青、黄、赤、白、黑五色表示“五大”(地、水、火、风、空),分区绘画诸佛诸本尊之像,表集会之意。二是三昧耶曼陀罗,不画出诸尊形象,仅画其所持宝珠(表福德)、刀剑(表智慧)、轮(表如意满足)等法器作为代表。三是法曼陀罗,也称种子曼陀罗,以种子表示诸尊形象。种子,即以某一本尊名称之首字代表某本尊,如“阿弥陀佛”的“阿”字即为种子,修行者依首字思及本尊。四是羯摩曼陀罗,是以雕、塑、铸立体造像表示诸尊集会,形象更加具体直观。</h3><h3> 由此可见,旭光阁内的曼陀罗因内有铜铸立体上乐王佛而属于羯摩曼陀罗。</h3> <h3>欢喜佛铜像</h3><h3> 旭光阁曼陀罗中央供有上乐王佛双身铜像。上乐王佛又称 “胜乐王佛”、“欢喜佛”,藏名“德巧”,是密宗修行的本尊之一。据大藏经记载,上乐王佛是持轮王佛的化身,居常向东,济度众生,藏密无上瑜“五部金刚大法”本尊。其像有白、黄、红、蓝四面,每面有三睛、十二臂,主臂拥抱明纪金刚亥母(即多吉帕母),裸体。藏密噶举派多修此本尊之法。密宗,也叫密教,是佛教中秘密教的简称,是相对于显教而言。自称受到法身佛大日如来传授深奥秘密教旨,为“真实”言教。是印度大乘佛教发展的最高阶段。中间供奉着铜质鎏金、男女合抱的上乐王佛。上乐王佛俗称欢喜佛,是藏传佛教中密宗崇拜的神像。乐王佛又称胜乐王佛,也就是“欢喜佛”,藏名“德巧”,是喇嘛教密宗修行的本尊之一。密宗主张修秘密法,就是通过“方便之门”(瑜珈)进行修炼,可以即身成佛。上乐王佛是持轮王佛的化身,代表智慧。佛母(女像)代表禅定。只有“定慧兼备”、“止观双修”才能成佛。双身结合好像是鸟之双翅,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即身成佛,这在喇嘛教密宗中是一种最高级别的修炼形式。</h3><h3> 曼陀罗上供双身立姿欢喜佛铜像,呈男女拥抱交欢状。男像胜乐王佛是大日如来的法身像,三面十二臂,正面直对磬锤峰,代表“智慧”;女像明妃(即佛母罗浪杂娃)一面双臂,遥对永佑寺舍利塔,代表“禅定”。此是藏传佛教密宗最高修炼形式,是藏密五部金刚大法本尊之一。</h3><h3> 此尊铜铸双身佛像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旭光阁内四面有条幅依次是“竺乾法示西为意,震旦光圆东向因,化城层拱通乾闥,属国环归过月氏”,“花凝宝盖皈真相,云拥祥轮现化身;妙演梵乘超最上,广臻法会乐无遮。”</h3><h3> 阇城後殿、东山门殿和阇城北殿现供奉密宗欢喜佛三十馀尊。东殿南为密集金刚,三头六臂拥佛母;北为顶髻白伞盖金刚,三头八臂;山门居中者为大威德怖畏金刚,牛头三面变体,三十四臂拥佛母;居北者为牛头域主金刚;居南者为大黑天金刚。北殿居中者为文殊化身大威德怖畏金刚,牛头赤身,九头三十四臂十六足,拥明妃罗浪杂娃,有“降伏恶魔之威,护善安良之法”,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护法神。</h3><h3> 内供胜乐王佛(也叫上乐王佛)双身铜像,俗称“欢喜佛”或“欢乐佛”,是观世音菩萨的变体。据说,观世音在普陀洛伽山面东修炼,所以此佛也面向东方,和山庄的永佑寺六合塔及磐锤峰恰都在一条线上,</h3><h3> 欢喜佛,人说欢喜佛就是上乐王佛,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上乐王佛只是欢喜佛中的一尊。那么什么叫欢喜佛,它又是从何而来?欢喜佛起源于古印度原始宗教中的性力思想。古印度原始宗教中有一派是性力派,这派认为宇宙间万物都是由创造女神的性力产生和繁衍而来的,因而把性行为看作是侍奉女神的方法和对女神的崇敬。这种性力思想也传播到佛教密宗里来,显宗是严禁色欲的,把它列为五戒之一(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但密宗认为女性是供养物,她们是佛和菩萨化身而来,用色欲来调伏那些阻碍修法的魔障和无明,然后将修法者引渡至佛智。例如,佛经上说有位毗那夜迦神,性格极为荒暴,所以又叫大荒神,为了调伏好的暴戾,观世音菩萨化身为毗那夜迦女与他拥抱相合,使他的野性得到了训伏,故而双身大乐,最后将他引到佛智。密宗经典《金刚顶经》称“奇哉自性静,随染欲调伏;离欲清净故,以染而调伏”。这里的“欲”指情欲、性欲,“染”指色染即男女性交媾。意思是用性欲调伏阻碍修法的魔障,将修法者引到自性净的高级境界。这就是密宗修习的最高阶段“无上瑜功口”的“乐运双空”之男女双身修法。修法者在男女性交媾中,于大欢乐中悟得空性,即以欲制欲,以染制染,一句话“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所以,修习密宗最高果位无上瑜珈时必须男女双修。双身裸体象征无牵无挂,一尘不染,脱离尘世。男的代表智慧,女的代表禅定,二者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男女双抱合体,体现了智慧与方法双成,即所谓“悲智相合”,男女相合才为一完人,圆满具足,修证所得,业障摧破,是以“大欢喜”。可见,欢喜佛之欢喜为降服敌人取得胜利之欢喜。 </h3> <h3>从普乐寺可以看到远处的磬锤山。</h3> <h3>喇嘛塔</h3><h3> 台顶四角和四面的中间建有八座形状相同、色彩各异的喇嘛塔。塔分黄、黑、紫、青、白五色,这五色是表示喇嘛教地、水、火、风、空“五行”之说。五色塔象征五色土(中国九州之土呈五色),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八座塔分置八个方位,作为释迦牟尼“八大成就”(佛生,成道,转法轮,现神通,从忉利天下界、化度众僧,思无量,入涅)的功德塔。象征着清朝廷对四面八方进行长期稳固的统治。</h3><h3> 台顶四周环布琉璃喇嘛塔八座,形状近同,色彩各异。四角台座为八角形,白色。四面正中台座方形,颜色分别是西紫、东黑、南黄、北蓝。此八座藏式佛塔都属功德塔,表释迦牟尼的“八大成就”;八座塔施五种颜色表“五大”(地、水、火、风、空);东、西、南、北四塔表“极乐世界四方天门”;四角、四面、八方表“四平八稳”。</h3><h3> 阇城二层石砌,一层四周分布着八座琉璃覆钵式塔,四角为白色,其余四面中间的分别为正西紫色、正北蓝色、正东黑色、正南黄色,象征着曼荼罗里的诸佛、菩萨。这八座塔色彩艳丽,由不同形状的琉璃件拼合表面。十三层相轮,四面装饰流云饰带。</h3><h3> 旭光阁和阁城是喇嘛教“曼陀罗”的变体,其基本布局是十字对 称,方圆相间,八座喇嘛塔象征着曼陀罗的八柱,和旭光阁共同构成 “九山”。</h3><h3> 四面正中辟拱门,台上砌雉堞,俨若城池台顶四角和四面中间建有八座琉璃喇嘛塔,形状相同,色彩各异。塔自下而上分为基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宝盖、顶刹(顶刹已不存)。塔分黄、白、青、紫、黑五色,即台四角的四座为黄色,正东为黑色,正西为紫色,正南为青色,正北为白色。其中五色代表藏传佛教“五行”(地、水、火、风、空)。五色塔象征五色土(中国九州之土呈五色),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八座塔分置在八个方位,做为释迦牟尼“八大成就”(佛生、成道、转法轮、现神通、从仞利天下界、化度众僧、思无量、入涅蘖)的功德塔,象征着清朝对四面八方进行长期稳固的统治。喇嘛塔肚上的图案,叫作“朗久旺丹”,意思是十种自在之权(命自在、心自在、资具自在、业自在、解自在、受生自在、愿自在、神力自在、智自在、法自在)。将每一种自在缩写成一个字、把十个字写成一个梵文字母,填上各种颜色,成为美丽的装饰图案。</h3> <h3>宗印殿</h3><h3> 出天王殿进入第二进院落,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琉璃瓦顶的大殿,这就是寺内的主体建筑“宗印殿”。宗印,意思是佛法是不变的真理。</h3> 殿内正中供有三尊佛: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中方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合称三方佛。在三方佛两侧的石须弥座上有八尊木雕菩萨:南边依次为文殊,金刚手,观世音,地藏王;北边依次为普贤,弥勒,虚空藏,除垢障。合称八大菩萨。这八尊菩萨大小相同,神彩飘逸,都是木雕金漆。三尊佛后各蹲着护法神:一只大鹏金翅鸟。<h3> 佛的地方我是爱去的,即便只是安安静静地在佛前伫立一会儿,我们总能得到几许内心的安宁。当走出这座佛寺的时候,带着半醒半梦的禅意离开,内心澹然如一泓不被惊扰的春水,在光阴的静流里轻轻流淌。</h3> <h3> 出了佛门,这才望见了上山的路。那是一条崎岖又绵长,黄土与石阶相间的路。穿行在迂回的山径,伴着松香的暖暖清风恍如从远古飘来,悄悄拂动着我的衣衫。</h3> <h3>开始进入了磬锤峰国家森林公园。</h3> <h3>在山看看到了紫色的槐花。</h3> <h3>按照指示路标前行,本次选择先去看蛤蟆石。</h3> <h3>通向蛤蟆石的山间土路,坡度实际上是很陡的。</h3> <h3> 站在一个山腰处平台上隔谷相望,可以看到东南远处有一长约20米,高约14米的巨石,卧于群峰之巅,因酷似欲跃苍穹的蛤蟆,故名蛤蟆石。</h3> <h3> 不仅如此,这个“蛤蟆石”,据说是当年“大禹治水”的时候留下来的古迹。千百年来,当地民间一直流传着“棒槌山倒,蛤蟆石跑”的民谣,这让人浮想联翩。</h3> <h3> 经过近一个小时稍有停歇的攀爬,最先抵达的是传说中的蛤蟆石。远看似蛤蟆,近观是神蛙,这是一大块天然的奇石,不仅形状奇特,而且真的很神奇。</h3> <h3>蛤蟆石</h3><h3> 距离磬锤峰南约500米左右的山崖边上,一块大石昂首凸目,跃跃欲试,远远望去,酷似一只蹲坐的大蛤蟆,这就是蛤蟆石。石蛤蟆背北面南,头探出悬崖,大嘴微微启动,其态十分惹人喜爱。蛤蟆石身高约14米,体长约20米,</h3> <h3>从蛤蟆石沿着一段下坡的山谷走向对过山峰上的磐锤山峰。</h3> <h3>在通往磬锤山的路上,拍照留念。这时候能看到远处的棒棰巨石。</h3> <h3> 这是我们的目的地磬锤峰,也就是棒槌山,就在距离蛤蟆石500米处,它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不悲不喜。</h3> <h3> 在继续通往磬锤峰的道路上,公园专门给留出了一个拍照处,在此留念。</h3> <h3> 早在1400多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曾经对磬锤峰进行考察,并且在《水经注》里进行记录。根据现代地质专家测算:磬锤峰至少拥有300万岁的“高龄”,身高38.29米,最大胸围15.04米,体重更是达到16205吨。</h3> <h3> 棒槌山比双塔山更高更粗更大更险更奇更有名开发的也更早,去看的人也更多,在全国的知名度也更高。棒槌山顶,我确认,几乎是没人上去过,几乎,不是绝对啊,除非直升飞机,搭架子都不好搭。</h3> <h3> 在登上磬锤山的途中,可以看见远处的蛤蟆石。</h3> <h3> 磬锤峰耸立于悬崖绝壁之上,它三面均为断崖,仅北面有一平坦坡道供游人通行。此处也是观望“棒槌”全貌的最佳场地,因此,游人纷纷在此拍照留影。在磬锤峰北侧,游人蜂拥而围,他们有的在观赏,有的在惊叹,有的在祈祷。据说,膜拜磬锤峰能够获福得子,因此,游人到此都必抚摸一下峰壁,以图吉利。</h3> <h3> 经实测,从台基到峰顶高59.42米,棒锤本身高38.29米,上部直径15.04米,下部直径10.7米,体积为6,508.68立方米,重量为16205吨。清康熙四十一年,即1702年,康熙皇帝因该峰状似磬锤,将此山赐名。远观磬锤峰其上部略粗下部略细的自然造型很容易开启人的想象力,甚至可以与纳米比亚的“上帝的姆指”相媲美,如此神奇的自然景观,可以说是人们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不可多得的风景胜地。 </h3> <h3> 棒槌山的中部有一株高约3米的桑树,名蒙桑(也称崖桑),结白色桑椹。据说这株桑树与磬锤峰相亲相爱已经三百年了,据传为我国最早之桑树。 </h3> <h3> 如今的磬锤峰已经成为了一处小有名气的旅游景点,位列“中国丹霞十大美景”之一。据说凡是来这里观光旅游的人,都要亲手摸一摸棒槌山沾一沾“仙气儿”。因为承德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摸到棒槌山,能活一百三。</h3><h3> ”美丽的自然景观,必有动人的民间故事。相传,从前承德是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村东头张福为人厚道,箭法很准。一年,江南来了个采药道士,乡亲们为他盖了草房,送吃送喝,十分热情。一次,道士在山中遇虎,危难之时,张福一箭射死老虎,救他一命。道士感激张福和乡亲,后来讲了实情。原来这里石崖下有个金棒槌,道士是为盗宝而来。他把索取金棒槌的方法告诉了张福,然后返乡而去。张福不爱财,也不愿破坏风水,无取宝之意。不料,道士所言被隔壁李氏兄弟听去。他俩就依听来之法,偷偷跑到石崖下,点燃柳条笊篱,烧崩石崖。果然,大火中露出了金棒槌。但他们没有听清楚如何灭火之法,大火燃烧不止,两人被烧成灰烬。后来金棒槌变成石头,慢慢升高,成为擎天大柱。</h3> <h3>宝山寺</h3><h3> 磬锤峰北200米处,有被称为巨壁佛光的宝山寺,寺内摩崖石刻堪称一绝。走不多远,就见一个小庙,就在山腰处,是清代庙宇,它依山而建,以洞为殿。庙内石壁上有摩崖石刻佛像,从北至南依次是:弥勒佛、七世达赖(格桑嘉错)、宗喀巴、五世班禅(罗桑依西)、不动金刚、米拉日巴、吉祥天母。庙虽然很小,却有香火。</h3> <h3> “纵目湖山千载留,白云枕涧报清秋。巉岩自有争佳处,未若此峰景最幽”。300多年前,康熙皇帝伫立在一座塞外奇峰的脚下,发出如此的感慨。这个让年过半百的康熙皇帝无比赞叹的地方,就是磬锤峰。</h3> <h3> 承德棒槌山,比双塔山有名的多,当年康熙在承德建行宫,其最重要的俩原因第一就是棒槌山,第二才是热河温泉。</h3> <h3> 下山途中的亭子, 这样基本就把磬锤峰全景看完了,回来的时候按照沿途铺设的小路一路返回。</h3> <h3> 磬锤峰景区真的是独一无二的,在全世界也找不到另外一个他了,他是大自然打造出来的鬼斧神工,像一根大棒子一样屹立在山巅。但他也同样有他的劣势,就是他就真的只是一根大棒子,进入这个景区,除了看一眼这个大棒子和那个蛤蟆石以外,真的没啥可玩的了。</h3> <h3> 从磬锤峰下山后途中可观看到不远处的普乐寺金顶。登山的时候是下午一点,现在已经四点多了,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三个小时,要抓紧时间了。</h3> <h3>安远庙</h3><h3> 俗称伊犁庙、金顶寺,位于承德市武烈河东的山岗上,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为“外八庙”之一。寺庙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于其形制上仿造新疆伊犁河畔的固尔扎庙,故又称“伊犁庙”。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安远是外八庙中几乎没什么游客问津的皇家寺庙,但是他却记载着一段值得所有人为之动容的故事,一个为维护国家统一付出巨大牺牲的部落,一个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却自强不息的女性,他们的精神都刻在了这座静谧的皇家寺庙中了。</h3> <h3>碑亭</h3><h3> 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记述着达什达瓦部为国家统一付出巨大牺牲的感人故事,如今达什达瓦部的后裔早已在承德繁衍生息,续写着他们的辉煌。</h3> <h3>匾额</h3><h3> 正门中间的匾额是乾隆皇帝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题写。</h3> <h3> 安远庙建于1764年,是乾隆皇帝为从遥远的伊犁迁到热河生活的准格尔达什达瓦部而建的皇家寺庙,取意安抚远方。安远庙是仿照伊犁河北岸的“固尔扎庙”而建,固尔扎庙当时是新疆地区最大的一座寺庙,准格尔部远近牧民每年夏季都到那里集会。然而很不幸,固尔扎庙在战火中烧毁,乾隆皇帝在仿建固尔扎庙时特意将殿顶用黑色琉璃瓦覆盖,黑色属水,水能克火,200多年来,安远庙果然完好的保存了下来。</h3> <h3> 时隔半年才写了这个游记,因为是刚学会用美篇写游记。尽管在承德待了六天,去了避暑山庄和小布达拉宫等很多旅游景点,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双塔山和磐锤峰,前者有神秘感,后者有神奇感,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若有机会,我还会再去承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