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开九江古代文明的面纱(二)

寻真使者

<h3>但未能清理到墓圹,估计为一无圹墓葬。此类墓葬在我省新余拾年山遗址、清江樊成堆遗址、广丰蛇山头遗址也都存在。</h3><h3>神墩遗址下层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层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锛6件、石斧4件、石钺1件、石钻1件、陶纺轮6件、陶网坠1件;生活用具全为陶器,多为手制,也有慢轮修理,有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陶、黑皮磨光陶、黑陶和彩陶。其中鼎39件、罐26件、豆23件、壶10件、鬹3件、觚1件、器盖4件、支座1件。陶器以素面为主,有少量绳纹、刻划纹、篮纹、弦纹、凸弦纹、附加堆纹、剔刺纹、镂孔等纹饰和装饰手法。</h3><h3>原始社会考古表明,九江的先民们早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同时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制陶技术,其陶制品与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的陶品有相似之处。随后既有自身文化的发展规律,又受邻近各省文化的相互影响。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背遗址下层那种以有段石锛和夹砂红陶为主要特征文化遗存,广泛地分布在鄱阳湖滨和赣江中下游地区,有人称这种文化为“山背文化”。</h3><h3></h3><h3>山背文化就其族属来讲,它应是三苗部落的文化遗存。三苗族也叫苗蛮族,这个氏族,大约是在尧舜时,从中原被赶回南方到达长江中下游的。“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昔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亡,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鑫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教授认为:“在洞庭、鄱阳之间,北抵伏牛山麓、南达江西修水一带的屈家岭文化为中心的三大阶段的原始文化为三苗遗存。”九江当属其列。那么九江三苗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形态呢?通过以上几个遗址的考古资料表明,他们是以种植水稻为主,以采集和渔猎业为辅的经济活动,同时可以纺纱织布制作衣服,建房造屋,改善居住条件,他们采用有木骨泥结构的住房,用木棍、泥土和稻草秆作成:“三合一”的墙,顶上盖草或树皮,这种房子冬暖夏凉,比潮湿的山洞温暖的多。这个时期,制陶技术变大大提高,不仅种类多,而且质量好,基本上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用器的需要。</h3><h3></h3><h3> 奴隶社会考古</h3><h3>我国原始社会禅让制度的破坏,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随后进入了奴隶社会。从这个时候开始,九江地区发展速度加快,生产开发区不断扩大,居民集中点增多。现已发现商周时代文化遗址约一百余处,经考古发掘的有:瑞昌市铜岭古矿冶遗址、德安石灰山遗址、黄牛岭遗址、陈家墩遗址、湖口县下石钟山遗址、九江县磨盘墩遗址等。</h3><h3>铜岭矿冶遗址位于瑞昌市西北22公里的夏畈村境内的合连山与铜岭头交界处,铜岭钢铁厂矿区内。1988年春,铜岭村农民在修筑公路降坡时发现不少木支护巷道遗迹,同年5月,九江市文物名胜管理处会同瑞昌市博物院一道对该地进行了调查,认定其为一处有考古价值的古矿冶遗址。9月18日由省、市及瑞昌市文物考古单位联合组成了铜岭考古队,开赴铜岭进行抢救性发掘。</h3><h3>遗址尚存面积约1平方公里。该地山丘蕴藏有丰富的铜铁矿床,并与金银钴等多种金属共生。采铜矿井主要集中在大理岩和火成岩的接触带上,主要矿石有孔雀石、赤铜矿和自然矿等。遗址需抢救性发掘面积约1800平方米,布方18个。在第一期300平方米的发掘中,遗迹遗物丰富,地层迭压关系,遗迹单位的各自年代清楚。既有地下开采的井巷遗迹,又保存有露天采矿和选矿等遗迹。矿井内出有典型商代中期的陶斝、陶鬲。标本经用碳-14测定,其年代为3200±75年,有的遗存内则有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纹陶器,所有采矿遗存均被春秋战国文化层所叠压。其采掘时代从商代延至战国,它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古矿冶遗址。</h3><h3>第一期发掘工程已发现竖井27口,平巷1条。井巷都用木支护,以保证安全和加进采掘深度,这是目前所见世界上最早使用木支护进行地下开采铜矿井。竖井的主体支护是用四根木料以榫卯法穿接或碗口撑制成方形框架,上下两副框架间距30-40厘米之间。在第二期发掘工程中,还发现一口大井,其口径220厘米,很可能是该采矿区的主井。巷道用木棍、木板作顶棚,顶棚下用横梁、立框、地袱连接的木立框支撑,巷道用木棍、木板作背板,以防顶压和侧压。地下开采主要利用凿开的高低引起的气流变化,以解决通风问题。</h3><h3>露天采矿遗迹目前见到的采坑、槽坑、选矿槽、尾沙池、储水井、工棚等。这些遗存的揭露,第一次再现了数千年前我国露天采矿的真实情况。</h3><h3>遗址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有青铜生产工具锛、凿、斧、钺;木质生产工具铲、锨、撮瓢、溜槽等;装载提升工具主要为竹木器,有箕、筐、钩、辘轳等;照明用具竹火签;生活用具主要为陶器,有鬲、鼎、斝、罐等。其中一件大型鬲,口径42厘米,通高46厘米,用其煮饭,足可供20人食用。其容量之大,为我省出土的古代炊器之冠。</h3><h3>石灰山遗址位于德安县聂桥乡蒋家垅口祝家东南150米。遗址高出敷阳河10—20米,属河旁高台地遗址。面积约5700平方米,文化堆积30-200厘米,1982年5月在九江地区文物普查试点中发现。同年10—12月由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德安县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揭露面积400平方米,其断面清晰,文化内涵丰富。发现的遗迹有房屋、水井、火塘、灰坑等。</h3><h3>房屋建筑有平地建和半地穴式两种。平地建的房屋依山而建,座东北朝西南,建筑平面呈方形,内空面积约12.5平方米。墙体系用扁形石垒砌而成,墙体内底凿有柱洞。</h3><h3>水井距地表2.5米,它开口于文化层之底部,井体直接深入生土。井口圆形,上大下小,口径2.1、底径1.55米,井深3.5米。井底铺一层扁平的鹅卵石,近底壁处斜挖三只有间距的泉眼。泉眼弧高约0.3米,井内填土中有大盘粗把豆、鬲、罐、石范等旧物。</h3><h3>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及少量青铜器。陶器主要有鬲、豆、缸、尊、罐等生活用品,陶质以泥质黑皮陶为主,次为泥质灰陶、泥质红陶。纹饰除素面个,有叶脉纹、曲折纹、菱形纹、去雷纹、剔刺纹等。</h3><h3>据试掘资料表明:石灰山遗址属清江吴城文化,其年代相当于吴城文化一、二期(即商代中、晚期),有的文化因素甚至有可能早于吴城文化一期的可能。</h3><h3>黄牛岭遗址位于德安,永修两县交界处。其北为德安共青袁家咀村、东南为永修江益新界村,座落在德安境内。黄牛岭遗址东北为陈家墩、刘家畈遗址;东南为黄家咀、新界遗址;西北为袁山遗址;西南为界牌岭遗址,前山猪山垅遗址在西北方向约5华里处。众多的商周遗址环围着黄牛岭遗址,说明这是遗址群落的中心。为配合南九公路建设,1992年9月初至于11月上旬,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安县博物馆对黄牛岭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5×5探方12个,揭露面积300平方米。、</h3><h3>黄牛岭遗址发掘主要收获是古遗迹方面。遗迹分灰坑和土台两类;类坑共发现3个,出土石器有马鞍形石刀、励石、长方形刀、马鞍形石刀,陶制品有:陶纺轮、方格纹硬陶罐片、锯齿状堆纹尊片、泥质灰陶挂黑衣陶片等。</h3><h3>土台2个,有大小之分。大台因分布范围大,尚难以从发掘区中的几个探方窥其全貌,只能就现存地貌和钻探资料,作一综合分析。从地貌上看,大台位于遗址南部,现地表显露的土台为一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短,位于南部正中位置。钻探资料表明,其台底较平,台面边沿呈坡状倾斜。台面南北长52.62米、东西宽18.22米。台基东西宽30.52米。南北长70.60米,台高2.20米。台基底建筑在出有锥状鬲足、叶脉纹、锯齿纹硬陶罐的人类活动面上,台土中包含物有束颈圆腹罐、中粗把挂黑衣泥灰陶豆、敞口束颈甄片,饰有叶脉纹、云雷纹,S形云雷纹样的硬陶罐片等。</h3><h3>小台北端与大台北端,成一共同台界,小台迭压在大台下,台面未见有任何破坏坑。这次发掘整体揭露出台面和台上部基础。据钻探和发掘资料显示,台面北窄南宽,东西宽7.60-6.98米,南北长12.8米、台高0.92米。台子的四角为圆角方形,台面向下呈四面坡状,台子东南角和西偏北处各有一高出其它坡面约定俗成25厘米的道路直达台面。台子四面坡界分明,台面、四坡面都很规整,台子内出土有叶脉纹陶罐片、锯齿状堆纹直口尊片、马鞍形石刀等。</h3><h3>根据两个台子中的出土陶片分析,大台子当为西周早期修筑,小台子的建筑年代早于大台子,当为商代后期,小台台面无一拢坑,其年代应与大台年代衔接较紧。</h3><h3>土台周围商周遗址分布密集,这一带应是人口密集的活动区域,而土台则是聚落居民集合或祭祀中心。</h3><h3>陈家墩遗址位于德安县米粮铺东西两公里。1993年9月至于1994年元月,为配合京九铁路共青城站建设需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德安县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和清理,计开5×5米探坑16个,揭露面积400平方米,共清理商周水井八口,出土完整和可复原器物二百余件。</h3><h3>水井分属商代和周代,其中商井四口,其形制上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圆井三口,从现存井体看,它们均打破深红褐色出土层,深入红色风化砂岩中,井壁笔直、光滑、未见工具挖掘痕迹,底下凹呈锅底状,个别井底部见泉眼。出土器物主要是陶质、木质和竹质的汲水器、提升用的鹿角、竹纺织物。测量用的木垂球、木毡标墩等。方井一口,井口大体呈梯形,井体亦深入红色风化砂岩层。出土物甚少,仅有砾石、陶器各1件。</h3><h3>西周井4口,亦分圆形和方形。圆形井三口,出土有陶器、石器和鹿角等。方井一口,井深7.2米,有榫卯结构的木框护住四壁,出土有少量陶片和鹿角等物。</h3><h3>陈家墩遗址是一处内涵丰富的商周文化遗存,出土了一批完整和可复原的器物及大量标本,商代遗物有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锛、陶纺轮、陶网坠、木垂球、木砚标镦等。生活用品陶器有以泥质灰陶挂黑衣为主,泥质和夹砂红陶、灰陶和硬陶次之,并有较少的原始瓷。纹饰以粗、细纹为主体,其它有弦纹、席纹、圈点纹、剔刺纹、锯齿状堆纹、叶脉纹、S形纹等,个别器物有刻划符号。器形有罐、鬲、盆、尊、甑、钵等;木器有桶、契、把耳、盖等;竹器有竹编筐、竹筒;自然遗物有兽骨三根、兽牙一颗、菱角一个、葫芦三人(全部炭化)。</h3><h3>西周遗物主要是在各探方层位中出土。计出土完整和可复原器49件,陶残片15000块,其中夹砂红陶占为主,泥灰硬陶占其次,此外还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少量挂黑衣陶、夹砂灰硬陶、彩陶、白陶、青轴瓷等。陶器纹样丰富多采,显得十分粗放。出土的遗物有生产工具石簇、石斧、石范、励石、纺轮、陶网坠等;装饰品有:石簪、石玦、石环等;生活用器均为陶器和青釉瓷器,有鬲、甑、鼎、罐、钵、豆、盆、孟、碟等;角器主要是水井内出土的两件鹿角钩。</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