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串巷品味上海的昨天之二十八如诗如画的武康路(下)

高慧钟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368号</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370号</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374号</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376号 武康庭</b></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武康路376号武康庭,此楼曾是民国政府外交官郭泰琪私宅,解放后为民宅,三楼住过老演员张翼一家(1950年迁入)。</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郭泰琪</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郭泰祺(1889-1952),字复初、葆东,湖北广济(今武穴)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早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1912年后任湖北军政府秘书、外交股股长,武昌商科大学校长。曾参加护国运动。1919年以中国代表团专门委员身份出席巴黎和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次长。四一二政变爆发后,反对留血。1928年后任驻意大利公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外交部次长、驻英国大使。曾三次代表中国出席国联会议。1940年后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国防最高会议外交委员会主席。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联合国安理会首任中国首席代表。1952年病逝于美国。</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张翼</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张翼(1909-1983),中国电影演员,原名张雨亭,原籍浙江慈溪,生于上海。曾在青年会所设中学读书,后当过水 手、店员。1925年后任上海海峰电影公司、暨南影片公司演员,曾主演七十余部武侠片,成为当时知名的武侠明星。1934年起任联华影业公司演员,改名张翼。在《大路》、《狼山喋血记》等影片中扮演角色。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香港艺联,上海民华、艺华、光华等影片公司拍摄的《孔夫子》、《中国罗宾汉》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并主演《女皇帝》等影片。后在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抗战胜利后入昆仑影业公司,参加拍摄《丽人行》、《大地回春》等十余部影片。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在《宋景诗》、《林冲》等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一生参加拍摄影片一百二十余部。</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淮海中路1754(1768)弄</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原武康路321号 汤于翰旧居)</b></div></b></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原武康路321号汤于翰旧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现在武康路上已经没有321号,据记载,此处是淮海中路1754弄(今1768弄)俗称“外国弄堂”(后门开在武康路)中的一幢花园洋房。</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汤于翰 陈云裳夫妇</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汤于翰:1913年出生,镇海城关人。30年代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后进比利时鲁汶大学,从事病理研究及行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上海中比镭锭医院院长、上海红十字会医院院长、上海医学院教授、北京医院医学主管。40年代前往英国深造及行医,因在防治癌症与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突出贡献,被选为伦敦皇家内科医学院院士和爱丁堡皇家内科医学院院士,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之一。1951年到香港,奔忙于当地和国际性的医学和科学机构之间,又相继获得国际外科医学院院士、美国胸腔科医学院院士、美国心脏科医学院院士、香港内科医学院院士、香港心脏科医学院院士和香港医学研究院院士等衔,并担任香港中华医学会会长和法国文化协会会长、香港浙江省同乡会联合会名誉会长。此外,还先后获比利时国王利奥博勋令骑士和法国国家荣誉兵团骑士等荣誉。精通数国语言,著述甚多,80岁后还潜心研究,忙于撰写巨著《现代医学史》。</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陈云裳</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汤于翰妻子陈云裳,是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影后。</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陈云裳(1919.8.10-2016.6.29),原名陈云强,生于香港,幼时随父母移居广州。17岁时进军上海影坛,拍摄了《天下为公》、《血溅宝山城》、《木兰从军》、《王昭君》、《秦良玉》、《万世流芳》等多部电影,大受欢迎,被选为第三届“中国电影皇后”。1943年,陈云裳退出影坛,移居香港。2016年6月29日晚,陈云裳在家中安睡中逝世,享年97岁。</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333号</b></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武康路333号(通淮海中路1754弄),花园里弄住宅,砖木结构,始建于1919年,由英国人艾来克建造。解放前,人民称之为“外国弄堂”。与常见的西班牙式楼房不同,其瓦片不用简瓦,而用法式另行平板瓦。</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弄内9号曾是美国《纽约客》杂志社记者项美丽旧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弄内17号曾是大才子邵洵美旧居。</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项美丽</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项美丽(1905-1997),美国著名女作家,原名艾米丽·哈恩(Emily·Hahn),出生在美国中西部的圣路易城。毕业于威士康辛大学。</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28年,她在纽约亨特女子学院任教,并开始写作。同时,被聘为《纽约客》特约撰稿人。</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邵洵美 盛佩玉夫妇</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邵洵美(1906-1968),祖籍浙江余姚,出生于上海,出身官宦世家。新月派诗人、散文家、出版家、翻译家。1923年初毕业于上海南洋路矿学校,同年东赴欧洲留学。入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1927年回国,与盛佩玉结婚。1928年开办金屋书店,并出版《金屋月刊》。1930年11月“国际笔会中国分会”成立,当选为理事,并任会计,1933年编辑《十日谈》杂志,并发表第一篇小说名为《贵族区》。1934年编辑《人言》杂志。1936年3月至1937年8月主持《论语》半月刊编务。 晚年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工作,译有马克·吐温、雪莱、泰戈尔等人的作品。其诗集有《天堂与五月》、《花一般的罪恶》。</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武康路378号</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贝祖诒、蒋士云夫妇旧居</b></div></b></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贝祖诒</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贝祖诒,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父亲,号淞荪,生于1892年,苏州人。1911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曾供职于盛宣怀创办的汉冶萍煤铁公司统计部。</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14年贝祖诒进入中国银行北京总行,先后担任广州、香港、上海分行经理及总行副总经理。</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46年3月1日贝祖诒出任中央银行总裁,在一年的任期内,贝祖诒致力于外汇管理,被视为最有才干的财务官员。</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47年2月因卷入黄金风潮,贝祖诒被撤职查办。</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73年贝在任香港上海商业银行办事董事11年后退休,寓居纽约。</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82年12月27日去世。</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蒋士云</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蒋士云,著名的蒋四小姐,江南名媛, 外交家蔣履福之女, 1932年嫁給贝祖诒。其与张学良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武康路391弄1-5号</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号3楼周璇旧居)</b></div></b></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号3楼周璇旧居</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周璇</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周璇(1920.8.1-1957.9.22),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电影演员、歌手。</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31年加入明月歌舞团,因演唱歌曲《民族之光》而受到关注。1932年发行个人首张唱片《特别快车》。1934年凭借歌曲《五月的花》成名;同年她在上海《大晚报》举办的“广播歌星竞选”中名列第二。1935年进入电影圈。1937年主演的剧情片《马路天使》成为其表演生涯的代表作,而她演唱的影片插曲《天涯歌女》、《四季歌》亦在华人地区流行。1938年签约上海国华影业公司。1941年《上海日报》举办“电影皇后”评选,周璇在当选后婉拒了“电影皇后”的荣誉。</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46年赴香港发展。1947年主演爱情片《长相思》,由她演唱的影片插曲《夜上海》成为华语歌坛的代表作品之一。1950年从香港返回上海。1951年因突发精神病而被送入医院治疗。1957年9月22日,在上海病逝。1995年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女演员奖。</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393号 黄兴、李石曾旧居</b></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武康路393号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的故居,人称“黄公馆”。1917年,该屋由孔祥熙购得,黄公馆遂成为了孔家私宅。孔将宅出售后,后曾为李石曾寓所。</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是一幢三开间4层楼典型的古典主义装饰艺术风格的公寓建筑,深褐色拼花墙面,浮雕装饰繁复精美。北楼沿街立面呈阶梯状的几何造型,通过材质和横纵线脚的对比产生的现代式特点今天看来也十分前卫。褐色面砖拼成的富有韵律感的纹理和形式抽象但主题鲜明的两块浮雕使建筑外立面格外引人注目。</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该楼早期部分建于1912年,新古典主义建筑样式。后续部分建于1933年,1912-1916年黄兴在此居住。黄兴后因胃病复发而谢世,年仅42岁,黄兴过世之后,“黄公馆”几经易主,1932年蔡元培、吴稚晖等在此创办上海国际图书馆,它是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的分馆,也是我国第一家国际专业图书馆,1937年迁往北京。后来这里成为上海鼎鼎大名的世界学校。这里还曾是上海电影厂的办公楼,楼梯墙上至今还悬挂着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等几位昔日大明星的大幅黑白照片,均已落满灰尘。在安静的武康路,这幢有着几分霸气的老洋房屹立在那里,显得凝重而倔强。</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黄兴</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黄兴(1874.10.25-1916.10.31),汉族,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曾用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2] ,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故于上海。1917年移柩长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李石曾</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李石曾(1881-1973),河北高阳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私立南通大学(Nantung University)首席校董。早年曾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武康路390号</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原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隆纳官宅</b></div></b></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武康路390号-原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隆纳官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该建筑曾为法商永兴洋行所有,解放后由政府接管,90年更名为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95年改制为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平缓四坡瓦顶一层东、西,南三面均有敞廊,两边设弧形环抱台阶,檐顶为盔形山墙,设落地窗和阳台,这样的地中海式建筑风格在上海已经濒临绝种。地中海风格主要指模仿希腊、意大利、法国南部等地区风格而建的洋房。</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武康路395号 北平研究院旧址</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叶恭绰旧居)</b></div></b></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武康路395号北平研究院旧址(现为上海演员剧团、上海电影表演艺术协会),为叶恭绰所有。建于1926年,巴洛克风格花园住宅。由李石曾创办的、在中国近现代文化、教育和科学领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北平研究院镭学所、药学所、世界社和世界中小学等曾在此办公。</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35年始,此处为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前身)、中法大学镭学研究所所址。</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27年,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设国中央研究院时,李石曾请同时设地方性研究机构。1928年9月,国民政府允其所请,1929年5月设筹备委员会,任李为筹委会主任,蔡元培、张静江为筹备员。同年8月6日,行政院决以北平大学研究机构为基础组国立北平研究院,9月9日宣告成立,李石曾任院长。</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是一幢带有西方新古典主义风格特征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创建于1932年国立北平研究院的药物研究所曾落户于此,1977年至2003年期间,此洋房由上海电影演员剧团使用。</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座花园住宅的外形设计上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帕拉第奥别墅建筑形式的影响,它外形整体上为上下三段式,底层是基座,二层以上是主要生活空间,住宅特别强调并追求对称形式。</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叶恭绰</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叶恭绰(1881-1968年),字裕甫(玉甫、玉虎、玉父),又字誉虎,号遐庵,晚年别署矩园,室名“宣室”。祖籍浙江余姚,生于广东番禺书香门第,祖父叶衍兰(兰台)金石、书、画均闻名于时。父叶佩含诗、书、文俱佳。</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书画家、收藏家、政治活动家。交通系成员之一。</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后留学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孙中山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1927年出任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第二届中国政协常委。</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392号 马步芳产业</b></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武康路392号巴洛克风格住宅。建于1912年,四层砖木结构,主立面为古典三段式构图,四根通贯两层的混合型巨柱构成主体特征,两侧为方壁柱,中部为圆壁柱。楼层中央悬挑的阳台饰有宝瓶栏杆,二层为矩形落地长窗,三楼则为拱券窗,饰卷涡形锁石,窗裙板上雕刻有盾牌花束及飘带纹饰等。宽大的木楼梯盘旋而上,形成八角形塔楼,其外表亦相应分为三段,顶层双面皆开有双联的细长拱柱窗。主立面为水刷石饰面,仿花岗岩造型的砌缝十分精细。立面局部、屋顶山花及老虎窗都带有明显的巴洛克特征,室内木饰也有大量巴洛克风格的雕花。北立面楼层中部为突出的塔斯干柱廊阳台,楼层东西两侧亦有悬挑的阳台。主体结构保存良好。</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此楼在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前,为马步芳所有。解放后为上海市公安局的机关宿舍。目前由十八户居民合用。 2009年11月24日,徐汇区文化局公布为徐汇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马步芳</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马步芳,字子香,经名胡赛尼,回族,甘肃临夏人,为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军阀马家军重要人物。</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国民党军高级将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民国时期 ,国民政府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早年随父马麒投西北军,历任陆军新编第二军军长兼第100师师长,青海省保安处处长,青海省政府代主席,西北“剿匪”第一路军第五纵队司令。</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曾派兵“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积极参加反共内战,失败后逃往埃及,后出任台湾当局驻沙特阿拉伯大使,1975年7月在沙特阿拉伯病逝。</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394-398号</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400弄</b></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武康路400弄,建于1941年,由“谢弗”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弄内悉为西班牙式住宅。</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淮海中路1842-1850号 武康大楼</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原诺曼底、东美特公寓)</b></div></b></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淮海中路1842-1850号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I.S.S Normandy Apartments)又称东美特公寓。大楼始建于1924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邬达克</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拉斯洛·邬达克,匈牙利籍斯洛伐克人,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从1918年到1947年,邬达克在上海接手并建成的项目不下50个(单体建筑超过100幢),如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市三女中等,其中25个项目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在上海,第一座以建筑师名字命名的纪念馆已在番禺路的邬达克自宅启幕,《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也正式由同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20年代,随着上一个十年租界的进一步扩大和人口的快速涌入,以及欧美产生新的居民用房建筑形式,上海也开始逐步出现公寓式大楼住宅。期间,万国储蓄会出资组建了中国建业地产公司,负责开发和经营申城的房地产业。1924年,中国建业地产公司购入位于今淮海中路、武康路口呈30°角的土地,斥资兴建公寓住宅。公寓由克里洋行的匈牙利籍设计师邬达克主导打样设计,法商华法公司为承建商。</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当时建业地产在上海的公寓或住宅区一般都以法国地名作为名称,因此大楼落成后便以法国西北部的半岛诺曼底而命名。诺曼底公寓是上海最早的一批现代化高层公寓,当时入住公寓的一般都以上层侨民为主。根据1937年字林洋行出版的《中国行名录》中上海街道指南栏目里的记录,当时居住于此的有嘉第火油物业公司的销售总代理、美亚保险公司上海办事处的经理、西门子上海公司经理等一大批洋行、外商的高级职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居住的大批英、美法侨民为日军关入集中营,或遣送出境。至1945年前,诺曼底的入住率只剩下三分之一。</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45年,随着抗战的胜利以及万国储蓄会的负债业务到期,战时遭受严重损失的万国储蓄会难以清偿债务。当时参与的债主纷纷要求上海市府出面干预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1946年,上海市政府责令万国储蓄会破产清理,其名下大部分产业由市府进行拍卖,所得现金用于清偿债务。部分产业则有政府出资收购,诺曼底公寓则属于政府出资购入的产业之一。之后公寓的大部分套间由市府分配给公务员。</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解放前,该楼住户多为欧美侨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住过日本鬼子,抗战胜利后住过孔祥熙的小女儿孔令俊、代理市長的赵祖康等。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其后一些文化演艺界名流均入住此间,包括郑君里、赵丹、黄宗英、王人美、应云卫、孟君谋、吴茵夫妇、秦怡、高博、阳华、孙道临、王文娟夫妇(孙道临居新楼四楼。孙先是居于武康路115号密丹公寓,后与该室主易换)等。解放后,该楼住户还有老干部蒋铁如、孙良浩、老报人孙叔衡、文化人荒砂、林剑修、老画家邵洛羊、王挺琦、学者兼工商业者沈仲章等。</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武康大楼,占地15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9275平方米。自高处俯视,大楼犹似一艘正待“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巨轮。</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大楼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高八层,总高30余米,外观为法国文艺复兴式风格。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限,大楼底层采用骑楼样式,将店面橱窗向内收缩,留出人行道空间。另外,一二层外立面采用水泥仿石墙墙面,使之成为大楼基座的样式。自三层起至第七层,外立面改用黄褐色砖块贴面。最顶楼的第八层继续使用水泥仿石质墙面,因此大楼呈现三个不同区段。在第三层和第八层,设计者采用外围连续长阳台作为三阶段腰线,同时强化其层次感。在大楼的北向,为解决房间采光问题,设计者特地在朝北处,向内留出两个大型天井。</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大楼一、二层一般为店面等商铺用房,自三楼起基本为居民住房。内部户型分一室户、二室户、三室户和四室户四种类型,总计63套套间,佣人住房30余间,基本为朝南房间。大楼里的每一户房间都朝南,走廊向北。每个单元的厨房和卫浴一般安排在北侧。卫生间内部设有专门的通风道。大楼内部的通勤除了回旋式楼梯以外,还设置客用、货用电梯共三部。虽经过多次维修,但基本上大楼电梯仍保留着上世纪中期采用半圆形指针的楼层指示器。</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30年,万国储蓄会在公寓东侧新建了一栋楼高五层的新大楼,又被命名为新武康大楼(武康大楼副楼),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另在武康路435号建有1400平方米的汽车库及附屋。</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赵祖康</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赵祖康(1900-1995),字静侯,上海松江人。1922年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毕业,曾赴美国康乃尔大学进修道路和市政工程,并在纽约州公路处任实习工程师。回国后长期与铁路公路打交道,曾参与开辟战时主要国际通道滇缅公路,规划整修苏、浙、皖、宁、沪等省市联络公路,并制定国标。</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工务局局长,解放前夕曾代理上海市市长,协助军管会顺利接管。上海解放后,他担任过市政府工务局(后改为市政工程局)局长,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副市长。</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54年后,曾任第八、九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五届市政协副主席。</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赵于1951年7月参加民革,并担任民革上海市分部筹备委员会委员。1955年3月民革上海市委员会成立,担任第三至第七届民革市委主任委员。1981年12月被增选为民革中央副主席。</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孔令俊</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孔令俊,又名孔令伟(1919-1994),原民国行政院长、财政部长孔祥熙、宋霭龄夫妇的次女,人称“孔二小姐”。圆山大饭店经理。以其长期在蒋宋美龄身边的特殊地位,以及长期的男性化装束而著称。终身未婚。1994年,孔令伟因直肠癌在台北去世,年75岁,尸体进行防腐后运往美国安葬。</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郑君里</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郑君里(1911.12.6-1969),男,汉族,曾用名郑重,千里,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三乡镇平岚田堡村人)。中国著名电影演员、导演。&nbsp;</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代表作《一江春水向东流》《林则徐》《乌鸦与麻雀》,自幼家境贫寒,进义学念书,读到初中二年级,中途辍学,考入南国艺术学院戏剧科学习,开始其艺术生涯。</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赵丹、黄宗英夫妇</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赵丹(1915.6.27-1980.10.10),原名赵凤翱,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中国内地演员、导演、编剧,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32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琵琶春怨》,从而开始了电影生涯。1937年,主演剧情电影《十字街头》。1939年,主演剧情电影《中华儿女》。1945年,执导了茅盾的话剧《清明前后》。1949年,凭借剧情电影《乌鸦与麻雀》获得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1950年,主演剧情电影《武训传》。1957年,主演剧情电影《海魂》。1958年,由其主演的传记电影《林则徐》上映。1965年,主演剧情电影《烈火中永生》,这是他生前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1980年10月10日,赵丹因患癌症在北京病逝,终年65岁。1995年,赵丹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男演员奖。2005年,赵丹获得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奖。</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黄宗英,女,1925年7月13 日出生,浙江瑞安人。中共党员。历任上海昆仑影业公司,著名演员赵丹妻子。上海制片厂文学部创作员,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专业作家,上海人大常委,上海市政协常委。</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代表作《家》《乌鸦与麻雀》。曾获全国首届环保妇女百佳荣誉称号。</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王人美</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王人美(1914-1987),祖籍湖南浏阳,出生于湖南长沙,民国时期电影演员。1927年入上海美美女校就读。1931年后主演或参加演出电影《野玫瑰》、《芭蕉叶上诗》。</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所主演的电影《渔光曲》在1935年苏联第一届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1949年赴香港,1950年从香港返回内地,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相继拍摄《两家春》、《青春之歌》等影片。1952年被诬蔑为曾是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情妇,受到极大刺激,被送入疯人院。1957年反右运动中再次受到冲击。文革爆发后又惨遭批斗。1979年获平反,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理事。1987年逝世。生平著有《我的成名与不幸》等。</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应云卫</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应云卫(1904.9月.日-1967.1.16),祖籍浙江慈溪,出生于上海。字雨辰,号扬震,我国早期著名电影导演和戏剧活动家。</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6岁因家贫辍学,进洋行当学徒,不久与程梦莲等组织化妆宣讲团。1921年冬参与组织上海戏剧协社,为负责人之一。1930年8月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在上海从事左翼戏剧电影运动,1933年导演话剧《怒吼吧!中国》。1934年辞去洋行职务,加入电通影业公司,导演影片《桃李劫》、《梅萝香》等影片,组织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次年任南京国立戏剧学校教务长。</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孟君谋</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孟君谋,男,1903年出生,中国电影事业家。幼年时期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青年时代思想较为进步,在青年会结识应云卫。从此,开始了最初的剧务工作 。1923年曾组织戏剧协社,这一时期锻炼了他的组织能力和剧务水平。</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长期以来,他刻苦钻研,业务从一个外行变成内行,一直为进步电影戏剧而工作,并有了一些宝贵的工作经验。抗战爆发前,他参加了《大路》和《新女性》等影片的拍摄,抗战爆发后,他暂离影坛,和夏云瑚组织“影人剧团”,在后方进行抗日宣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制片处副处长;1953年为拍摄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积极筹备器材,保证影片的摄制完成。1954年 6月,调到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任副厂长,对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教育电影事业作出有益贡献。 在曾据理力争,索还了联华影业公司所属的摄影场。建立起昆仑影业公司,为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贡献出巨大的力量。曾经参拍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等影片,他起了很大的作用。上海解放后,上影厂要拍摄我国第一部彩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于当时设备,条件都不足,给拍摄带来很大困难,而孟君谋为排除困难,四处奔走,终于赢得当时上海市长陈毅的支持,从而使影片得以圆满拍摄。他是中国电影事业的老前辈,为电影,贡献了他的一生。于1969年受迫害至死。</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吴茵</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吴茵(1909-1991),原名杨瑛,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中国著名电影演员,于1909年出生于天津,幼年的时候,被父亲送给结拜兄弟做女儿,改姓“杨”。吴茵的养父家境富裕,所以她从小就对文艺产生了兴趣。她的一生努力负出的心血为中国影坛独当一面,无与伦比的表演又成为中国电影历程中的表演楷模。从《新女性》开始,几十年的电影生涯,她饰演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各种类型的中、老年妇女形象,以善饰演“老太婆”而响誉影坛,堪称中国影坛“第一老太婆”。</span></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孟君谋、吴茵夫妇</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秦怡</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秦怡,1922.2.4出生于中国上海市,祖籍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影视、话剧女演员,表演艺术家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38年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担任话剧演员,1941年成为中华剧艺社演员。1946年凭借在影片《遥远的爱》中的演出成名。建国后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演员剧团副团长。50年代因主演《马兰花开》被中国观众所熟知。1983凭借电视剧《上海屋檐下》获得第1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95年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女演员。2004年被授予上海市慈善之星称号,2005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2008年获选第7届中国十大女杰,2009年获得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及第1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终生成就奖。</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高博</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高博(1918-1992) 山东惠民人。童年在北京求学。后随父母迁居南京。1938年中学肄业后去武汉,参加大众剧团,后转入抗敌演剧一队任演员。1944年入新中国剧社 。抗战胜利后随剧社至上海。1947年 在影片《鸡鸣早看天》中扮演角色, 同年入大同电影企业公司。1950年起 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曾在《两家春》、《海魂》、《聂耳》、《老兵 新传》、《早春二月》、《红日》、 《神圣的使命》、《流亡大学》等三十余部影片中饰演角色。</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阳华</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阳华(1915.2-1978.10)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原名郭寿定,天津人,1933年肄业于天津市立师范学校,1935年就读于南京国立戏剧学校首届表演科。</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37年毕业后,从事舞台演出。抗战时期,先后在重庆中华剧艺社、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摄影场、中央青年剧社演出的《日出》、《雷雨》、《夜上海》、《大地回春》、《屈原》等数十部话剧中饰演角色。抗战胜利后,参加了《还乡日记》、《痴男怨女》、《荒园艳迹》等影片的拍摄。建国后,任上影厂演员。参加了《团结起来到明天》、《南征北战》、《宋景诗》、《母亲》、《家》、《不夜城》、《红色的种子》、《乔老爷上轿》、《林则徐》、《聂耳》、《51号兵站》等影片的拍摄。与此同时,他还演出了《关汉卿》、《北京人》、《镀金》、《红色宣传员》、《高级垃圾》和导演了《白杨树下》、《一百个放心》等话剧。阳华以饰演反面角色见长,他在《南征北战》中饰演的敌李军长,那句经典台词:“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已广为流传。此外,他还参加了《伟大的力量》、《乌克兰诗人舍甫琴珂》、《生活的创造》、《奇婚记》、《危险的货物》、《安娜·卡列尼娜》等译制片的配音工作。1978年10月14日,于上海逝世。</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孙道临、王文娟夫妇</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孙道临(1921.12.18-2007.12.28),原名孙以亮,出生于北京,原籍浙江嘉善,中共党员,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导演,生前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顾问,上海华夏影业公司艺术总监。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48年步入影坛,参演电影《大团圆》。早期电影作品有《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等。1984年导演并主演影片《雷雨》、《非常大总统》。1988年参与主持央视春晚。 1999年执导电影《詹天佑》。</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007年12月28日因突发心脏病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86岁。</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王文娟,1926.12.19出生于浙江绍兴嵊县灵山乡坑边村,戏剧表演艺术家,擅长越剧青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曾担任和获得过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人民代表、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团长等职务和荣誉。</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012年8月,出版自传《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017年4月7日,荣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