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串巷品味上海的昨天之二十六如诗如画的武康路(上)

高慧钟

<h1><i><font color="#1564fa"><b>武康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原名福开森路(Route Ferguson),以美国传教士约翰·福开森命名,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武康路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沿线有优秀历史建筑总计14处,保留历史建筑37处。2011年6月11日,上海市徐汇区武康路入选由文化部与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br></b><b>武康路上有分量的名人故居“密度”较高,沿线西班牙式、法国文艺复兴式等风格的建筑极富特色,是对上海历史的反映。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作为一个文化遗产,武康路是反映上海历史文化结点的典型的一个道路,它最大的作用是在于让人们感觉一个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它的历史、它的一些文化是怎么来沉淀下来的,一个城市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它反映了一个城市发展的一个轨迹,所以保留一些风貌道路,和风貌相关的沿街的建筑,实际上是保留了城市的历史。</b></font></i></h1> <h1><font color="#1564fa"><b><i>清末洋务派大臣盛宣怀受李鸿章之托督办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苦于找不到谙熟现代大学管理的人才时,巧遇福开森在上海逗留,遂聘其为“监院”(相当于21世纪的教务总长)。福开森上任后,为方便师生出行,用自己的薪水修建了这条马路,开始并无确实名称,后因法租界在扩大地盘中,与上海宁波同乡会“四明公所”发生冲突,又与英、美、俄等国产生了矛盾。福开森从中调定,最终令各方满意获得解决。为答谢福开森,当地民众把这条马路冠名福开森路。由于福开森聘请的教授都住在市区,自从修建了这条马路后师生上班、上学就方便多了,因此,很受师生称赞。武康路起先是一条土路,两边尽是水稻和菜园及农舍,河道池塘密布,散落着许多坟丘。1914年,福开森路正式被划入法租界,法国第一任驻沪领事明梯尼按照当时西方最现代的城市建设理念,实施了武康路沿线的整体规划,并以武康路为中心,将这一规划逐步向周边推进。<br></i></b><b><i>1914年,武康路所在的西区正式被划入法租界,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法国新租界。由于受来自法兰西科技、资金、文化的强力推动,很快形成了以武康路为标志的法兰西社区。住在这里的都是西方派驻沪上的官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成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国中之国。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经过3个月的浴血抗战,上海最终被日军攻陷,以武康路为中心的法租界进入了为期4年之久的“孤岛期”,此时,在整个欧洲到处遭受德国法西斯铁蹄奴役之苦的大背景下,沪上洋人开始放下了身段。与中国国内沦陷区战乱不止、日寇烧杀抢掠暴行肆虐相比,租界内由于能够得到庇护,相对比较安定,来自各地的商贾富豪携巨款涌进这里躲避战乱。由于游资的日愈增多,市面得到了畸形繁荣,人口膨胀,一些富商又开始了建设投资,在武康路周边修建了大批新式里弄,武康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br></i></b><b><i>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与日本交恶,侵华日军占领上海法租界,武康路陷落。1943年,法国宣布放弃以武康路为中心的法租界,汪伪政府乘机宣布“接受”法租界,并将武康路所在法租界改称为上海市特别第八区。汪伪政府的“接受”不被国、共两党及国际社会所认可,也不为国内民众所接收。汪精卫因此非常懊恼,却又无计可施,躲在武康路湖南别墅生闷气。之后,周佛海、胡兰成及汪伪上海市市长等人提出了应对之策,建议汪精卫把“接受”的租界200多条以外国人命名的马路,全部改成以中国各省、市及部分县级行政区域名称命名,这样做有几大个好处:一是显示了汪伪政府的独立、尊严和民族气节,可以摆脱汉奸骂名。二是借助全国人民反殖民地激愤之力,通过改换马路名称,赢得民心,造成“接受”的既成事实,以堵住重庆方面的嘴。三是这些马路换上各省、市地名后,这些马路的名字将会永远存在,名垂青史。汪精卫听罢喜上眉梢,立即吩咐上海市长照办。<br></i></b><b><i>负责改名的办事人员找来当时的全国行政区划图,给租界内的各条马路换上新名。方案形成后由市长亲自送往暂住武康路周佛海别墅的汪精卫审定。汪只对福开森路等几条重要马路给予关注,他凭自己多次途经武康上莫干山留下的美好印象,对周佛海说,武康莫干山在山区,福开森路在大都市,但环境和氛围极为相象,不仅洋人喜欢那里,上海滩的政要富商都喜欢往那里跑,福开森路就以武康命名吧。武康路从此就在上海滩叫响了。此后,这些马路名称一直沿用未被更改,即便是横扫一切的文革时期,全国不少城市的街道都被换成与革命有关的称谓,这里不曾有过任何变动。</i></b></font></h1><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3> <h1><b><i><font color="#1564fa">1933年2月17日,英国剧作家萧伯纳乘坐英国皇后号抵达上海,在蔡元培、杨杏佛、鲁迅等人陪同下,去福开森路,393号的世界社礼堂,出席国际笔会中国分会的欢迎会,会后萧伯纳饶有兴趣地在充满了西方情调的武康路上散步,他说:“走进这里,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美妙极了。”萧伯纳在上海停留仅短短一天,为武康路留下了一句意韵深长的评语。</font></i></b></h1> <h1><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武康路1号(华山路831号)</b></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孙家花园</b></h1></h1></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武康路1号(华山路831号)孙家花园,建于1918年,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建筑属于具有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的三层花园住宅,有相当宽敞的独立花园。与华山路823~827号一起形成安静而有品位的居住区。南侧宽阔的二层露台向花园延伸出一段平缓的弧形台阶,富有浪漫色彩。住宅虽紧邻华山路,但院内数株参天的法国梧桐阴翳蔽日,使得住宅生活别有洞天。&nbsp;</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据说该住宅原为李鸿章后辈的寓所,另有一说:该住宅是孙多森家族的产业,地皮是从李鸿章小儿子李经迈手里购入。孙多森叔祖父是清未光绪皇帝老师,其外祖父是李鸿章的大哥,有了这层家族背景,孙氏兄弟很自然得到华山路武康路口这块地皮, 1918年建造此花园住宅。新中国成立初孙家子弟将该住宅转让他人,现作为居民住宅使用。</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孙多森(1867-1919),字荫庭,安徽寿州(今寿县)人。1867年1月23日(清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生,1885年中秀才,捐候补同知。1919年7月6日,病逝于天津,终年52岁。1898年2月,在上海与其兄孙多鑫共同创办中国首家华商面粉厂——阜新面粉厂,孙多森做总经理,哥哥孙多鑫任协理,结果大获成功,兄弟俩从此声名远播。后又创办了大量的经济实体与实业公司。1912年,参与筹办中国银行,任筹备主任。1913年被任命为中国银行总裁。1915年,筹办家族的中孚银行。。其父孙传樾,早年追随李鸿章,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之后转任江苏记名道,在南京任洋务局总办。他的舅父李经楚为清政府邮传部右侍郎。孙家在长江一带经营盐务,家资巨万,富甲一方。</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孙多鑫</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孙多鑫(1865—1906),字荔轩,安徽寿州人,光绪年举人。孙氏门庭显赫,其祖父即咸丰状元孙家鼐,父是当朝大学士孙传樾,母为两广总督李瀚章(李鸿章之兄)之女,弟乃清末民初大实业家孙多森。寿州孙家是有名的富商,孙家兄弟也都富于商业头脑。孙多鑫年轻时即在江苏、上海一带经商,曾赴美国考察面粉工业,并购置机器,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面粉厂,不久就以质优价廉夺占了江浙一带的面粉市场。袁世凯为推动直隶实业发展,要周学熙注意物色实业人才,经周推荐,孙于1904年北上投入袁世凯幕府。“袁与孙见面交谈后,备极赏识,立即委任为奏折秘书,凡袁世凯所上清廷重要奏折,大部出自孙手。自此袁与孙见面无虚日,言听计从,不久更委为直隶官银号总办,天津造币厂督办,显赫一时。”孙多鑫为人低调,善于在幕后出谋划策,沉默寡言,不喜欢出头露面。而北洋的大型实业,孙多鑫都有所参与策划,“北洋早期出现的大规模实业,是以袁世凯为后台,在孙多鑫的策划之下,由周学熙出面,三人进行合作的结果。今人只知周而不知孙,主要是孙在幕后的缘故。</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2号 莫觞清旧居</b></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武康路2号法式别墅,解放前是上海丝业大王莫觞清旧居,茅盾的《子夜》中主人公吴荪甫的原型便取自莫觞清。解放后这里曾是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寓所,文革初期为市委写作组机关,姚文元就在此写下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以后写作组的人从武康路2号搬到了淮海路622弄7号,就是党校。后来这里曾作为上海科技技术文献出版社所在地,现为民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建筑为传统的假三层。南立面为三开间,呈对称状,中间阳台为半圆形突出。北立面入口门洞为圆拱房形。四坡屋顶上铺盖着红瓦,屋面上开着棚屋形老虎窗。有三个白砖砌成的烟囱高高突出屋面。米色水泥拉毛墙面,设有混凝土壁柱等装饰,几个红色的木窗框是长方形的。这里是楼小花园大,园内遍种各种树木与草地花卉。见了如此小而巧、淡而雅,富有法国地区风韵式的洋房,人们都会称它为“玲珑别墅”。</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莫觞清</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莫觞清(1871-1932),吴兴(今湖州)人。幼入私塾,后进学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入苏州延昌永丝织厂,因办事精干,粗通英语,深得经理杨信之赏识,两年后到上海勤昌丝厂任总管车。二十九年,与人合资,在上海开设久成丝厂,生产“玫瑰”和“金刚钻”牌生丝。次年任上海宝康丝厂经理。宣统二年(1910)后,先后开设久成二厂、又成丝厂、恒丰丝厂、久成三厂、德成丝厂等。到1913年,投资开设或任经理的丝厂达10多家,成为上海缫丝业最大的资本家之一。还兼任美商蓝乐璧洋行买办。1917年,同汪辅卿及美国人蓝乐璧合资开设美亚织绸厂,2年后停办。1920年春,与天生锦绸庄合作,再度开设美亚织绸厂,聘请从美国留学回国的蔡声白任经理。晚年辞蓝乐璧洋行买办职务,过寓公生活。</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柯庆施</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柯庆施(1902.7.24-1965.4.9),安徽歙县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在中共中央秘书处工作;1928年任中共上海闸北区委书记;1929年后任红五军第五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河北省委军委书记;抗日战争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边区民政处处长、财经办事处副主任、石家庄市市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市市长、江苏省委书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兼南京军区政治委员、华东局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1965年4月9日在成都逝世;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4号 花园住宅</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63号 朱作同旧居</b></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武康路63号《华美晚报》总经理朱作同旧居。建于1928年,与65号构成毗连式花园住宅,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建筑为砖木结构假三层,单体立面及结构对称,四坡屋顶有折脊,南向并列设有四个老虎窗,底层东西两侧为八字形凸窗,上部为八字形小阳台。南面原有的门廊及内阳台现已封闭,原有的大花园也已被隔墙分割,部分原始设备尚有留存但已破旧。南面原有的门廊及内阳台现已封闭,原有的大花园也已被隔墙分割,部分原始设备尚有留存但已破旧,现为民用。</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华美晚报》总经理室朱作同</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0世纪30年代,《华美晚报》总经理朱作同曾在此居住。《华美晚报》创刊于1936年8月18日,由美商上海华美出版公司发行。该公司是由朱作同与旅华美商密尔士(H.P.Mills)合作创办,资金全由朱作同筹集提供,邀密尔士参加,主要借用外商公司之名,避免国民党当局的新闻检查。抗战爆发后,很多进步作家经常为该报撰稿,宣传抗日救国,在“孤岛”时期的上海颇具影响。他秉持民族大义,利用新闻舆论揭露日军侵华暴行,故难为日伪所容。1941年4月30日,朱作同在寓所门口被特务暗杀。</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65号</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67号 陈立夫旧居</b></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武康路67号陈立夫旧居,与107号其兄陈果夫旧居一样,也是一幢英国乡村式花园别墅,现为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建筑。这幢楼是建于1946年,假三层砖木结构,底层转角部分呈六角形,向前突出,有劵形门洞作进出用。二层是阳台,有水泥栏杆,上下口都有花饰,水泥粉饰外墙。楼前有小花园。可惜现在都改为水泥平地。</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世纪在英国盛行,成为当时英国标志性建筑,上海开埠后,英国人大量在英国建造此类住宅。由于它的外形较美,室内装饰简朴,功能合理,遂就开始在上海流行。以后随着英、法租界向西的扩展,也延伸到全市各区。因徐汇区衡山路、武康路一带已形成高级住宅区,而且乡村风貌浓郁,因此富豪达官们都纷纷效之成风。所以,陈氏兄弟住宅同为一种建筑风格,既是当时建筑趋势,也是在情理之中。</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陈立夫</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陈立夫(1900.8.21-2001.2.8),名祖燕,字立夫,浙江省吴兴人。父陈其业,字勤士,兄陈祖焘,字果夫。另外曾化名李融清、辜君明。陈立夫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国国民党政治家,大半生纵横政海,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尤其作为有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长,在战乱期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陈立夫成立了中统。</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国民政府迁台后移居美国,潜心研究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国际认可。1969年,陈立夫回台定居。晚年竭力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提出“中国文化统一论”,使他在两岸关系中占据了一个颇为特殊的位置。他的这一主张,在两岸都得到积极回应,他也因此当选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的名誉会长。2001年2月8日逝世于台湾台中,年101岁。</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12号住宅</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40弄1-5号</b></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40弄1号唐绍仪旧居</b></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武康路40弄1号(原福开森路18号)建于1930年。建成时是义品银行产业,1933年是中华民国驻挪威公使诸昌年寓所,以后是民国初期风云人物唐绍仪旧居。解放后是市里高级干部住所。现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沿街的洋房正面朝东南方向,并向两侧延伸,置有大阳台,呈曲折状。这三折围合似乎形成建筑的对外“门面”,可是真正的入口却是在房子背后的朝西方向。那儿是又宽敞,又私密。这种平面布局是采取了内外有别的立面处理,真是别具匠心,是整幢楼最具特征的地方。</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幢花园住宅属于混合结构,具有浓郁的西班牙建筑风格,它是当时著名的华籍建筑师董大酉率自己的事务所设计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屋子是双坡硬山顶,屋面坡度平缓,顶上盖着红色筒瓦,呈哥特式的烟囱尖端高高耸起。整幢房子是黄色混水拉毛墙面,阳台正面墙上有绿釉构建装饰的小窗洞,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在一二楼出檐很小的屋檐下,排列着连续的双拱券,这称为西班牙券。檐下窗樘间用西班牙螺旋柱装饰,出檐很小。内转角立面二层设计三联券柱落地窗,很大气。整个宅子范围较大,屋前花园内有平整的草地、花棚、和喷水池,显得恬静典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位于弄堂里的西侧入口处很宽敞,便于私家车来往停放。而大门的装饰华丽又细腻,采用螺旋柱与复合柱式的结合,两柱之间券门上的贝壳、卷涡和卷草图案特别精美和突出,它既有西班牙传统的热烈奔放,更有巴洛克艺术的标新立异。</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曾居住于此。这幢住宅别墅引人瞩目,不仅是它与众不同的西班牙建筑风格,更是因为它还是一幢疑窦重重的小楼。至于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在风云变幻的上海滩唐绍仪成为了各种政治势力的争夺对象。日本人要挟他做汉奸,以组成傀儡政府。国民党戴笠手下的“铁血锄奸”队伍,派出杀手企图谋杀他。1938年9月30日,乔装后的国民党军统人员假借品评一只宋代青瓷花瓶为名,来到他家,投其所好,请他品评珍贵文物。就在唐绍仪将注意力集中在他所嗜好的青花瓷时,暗杀人员在此伺机拔出藏在盒内的砍刀活活地将他劈死。这成为当时上海滩以至全国轰动一时的政治事件。“唐案”十分扑朔迷离,谜屋始终是个谜,至今,在近十几年内,民国史学家们又在探索唐之“死因”。</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董大酉</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董大酉(1899-1973),浙江杭州人。民国11年(19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即去美国留学。先后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民国17年回国,民国18年与美国同学菲利普合办建筑师事务所。同年加入中国工程师学会,被推选为中国建筑师学会会长。论著有《中国艺术》、《建筑记事》、《大上海发展计划》等。他是当年上海的名人,由他拟定了上海市行政区规划,设计了原上海市政府大厦和市政府各局办公楼、上海市博物馆、上海市图书馆等。</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唐绍仪</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唐绍仪(1862.1.2-1938.9.30),字少川,生于广东香山县(今珠海唐家湾镇唐家村),清末民初著名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清政府总理总办、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国民党政府官员。曾任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校长。</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自幼到上海读书,1874年成为第三批留美幼童,赴美留学,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881年归国。曾任驻朝鲜汉城领事、驻朝鲜总领事、清末南北议和北方代表、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等,为中国主权、外交权益及推进民主共和作出了重要贡献。与孙中山政见分歧后,政治消沉,后任中山县县长。上海沦陷后,与各方暧昧不明,引起多方揣测,置自身于险境。盛传日敌拟利用绍仪等组织华中伪政府,蒋介石下令戴笠派特务赵理君于1938年9月30日将其刺杀于家中。</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40弄2号</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40弄3号</b></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武康路40弄3号,房子的外围有一道高高的竹篱笆墙,把漂亮的洋房、幽静的花园与嘈杂的弄堂分隔开来,但又让两者在同一个阳光下、同一个居住大空间中相通相融,使得洋房里的住客仿佛还是生活在充满自然气息的欧式乡村之中。这真是一个巧妙的建筑布局。</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40弄4号颜福庆旧居</b></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武康路40弄4号颜福庆旧居是一幢英式乡村别墅花园住宅,建于1923年,砖木结构假三层,组合式人字坡顶十分陡峭,屋面覆盖红色机平瓦,南北皆设置高耸的老虎窗。建筑外墙为淡黄色水泥拉毛。窗边框以隅石形红砖贴面装饰,东西外立面各建有一个三联式的清水红砖大烟囱。西北部二层辅楼设置有大厨房和车库等。</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43-1950年间,颜福庆曾在此居住。另有史载:抗战期间,颜鬻此屋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45年初,该行设副账办事处于此。1946至1949年间,为该行创办者陈光甫之居所。1956年起由上海市委行政处租用,现为徐房集团管理。</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颜福庆</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颜福庆(1882.7.28-1970.11.29),字克卿,祖籍厦门,中国近代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他先后创办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中山医院、澄衷肺病疗养院(上海肺科医院前身),并与中国红十字会订约合作,接办该会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前身)等医学教育和医疗机构,为中国医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陈光甫</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陈光甫,1881年生于江苏镇江,中国银行家。其原名辉祖,后易名辉德,字光甫,以字行世。1909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同年回国。</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其创造了中国金融史上的多个“第一”,在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银行家”、“中国的摩根”。</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15年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始终以“服务社会,顾客至上”为宗旨,致力于银行近代化,短短20年间,就从仅有七八万元微薄资本的“小小银行”成长为中国第一大私人商业银行,拥有几十个分支机构。民族危亡之际,他毅然受命赴美,与胡适等鼎力促成美国政府的“桐油贷款”,对抗战贡献至大。</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40弄5号</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75号</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原英籍海关职员卡乃尔住宅</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98号住宅</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100弄英式乡村别墅</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王元化、彭柏山旧居</b></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武康路100弄英式乡村别墅,王元化、彭柏山旧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武康路100弄建于1918年,是美商德士古石油公司为其高级职员建造的公寓。这是一条幽静宽阔的弄堂,弄堂周围有奶黄色间隔红砖的矮墙。两扇高大坚固的铁门隔断了尘嚣,门两侧是两根花岗岩镶嵌红砖墙的粗大柱子。弄内共有4幢三层英式别墅,其中1号与2号联立,3号与4号联立。高大的棕榈、广玉兰、香樟树等在弄内洒下一地浓荫。住宅底楼南向有连续拱形敞廊,二楼有宽大的带木制栅栏的内阳台,三楼为斜坡屋顶,住宅顶部有小露台。北面入口较小,门前有简单的廊柱,廊柱上部设置阳台。别墅南向有窄长的庭院,绿化茂盛、环境幽雅,与住宅南立面的敞廊和阳台形成开敞的空间感,步入其间,田园风情扑面而来。</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49年解放前夕,外侨回国。上海解放后,该房产由市委机关安排给华东局高干居住。弄内1号的花园洋房分配给了王元化。这里留存着王元化和妻子张可的一段美好岁月,虽然时间并不长。</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当时住在100弄的还有解放战争时任三野24军副政委,亲自参加并指挥了淮海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委宣传部第二任部长的彭柏山。</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王元化</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王元化,1920年生于湖北武昌,卒于2008年。祖籍江陵。王元化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研究上开辟新路,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是中国1949年以来学术界的标志性领军人物。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彭柏山</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彭柏山(1910-1968),湖南茶陵人,1925年考入长江工业学校学习;1929年就读于上海江湾劳动大学政治经济系,并开始创作。1931年加入“左联”领导下的文艺研究会,担任大众教育委员会书记,创作上得到鲁迅的鼓励和帮助。1934年发表了最早反映苏区人民斗争生活的短片小说《崖边》。同年被捕,1935年在狱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获释后参加新四军,至全国解放一直担任政治宣传领导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因“胡风问题”受到株连多年,在“文革”中含冤去世。1980年恢复党籍和名誉。</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97号 花园住宅</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99号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正广和大班住宅</b></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武康路99号原英商正广和大班住宅,因曾为洋行大班那门之第舍,故街坊们又称其那门别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上世纪30年代,该屋为江海关监督唐海安寓馆,解放后刘靖基居住,1951年,张云逸在此休养,1952年,潘汉年(时任上海市副市长)迁入。后来又作为市委招待所、华东局机要局的办公室。该建筑现为民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据说,1916年,郭氏兄弟(郭乐、郭泉)拟在南京路购地建造巨厦-永安公司,然哈同洋行(该地皮之主)弗予,商议再三,乃允其租用,年租白银五万两,为期三十年,届时收回地皮,其屋亦归哈同。至1946年期满,哈同、罗迦陵已先后辞世,该产权由养子小哈同继承,而郭家则不欲失之,遂出资一百一十二万五千美金,购得其产权。哈氏得款后,便以二十八万美金买下了武康路99号。</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是上海市内一幢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这幢住宅建于1928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处于经济最为繁荣的阶段。随之而来,上海建筑业也呈现最繁忙、最光辉的景象,出现了大量的标志建筑,如外滩的汇丰银行大楼、海关大楼、沙逊大厦、上海大厦和中国银行大楼等。与此同时,上海私人住宅发展也达到了高峰时代,出现了如延安中路嘉道理住宅(1924)、虹桥路2310号别墅、沙逊别墅(1932)、汾阳路45号丁贵堂住宅(1934)、陕西南路马勒住宅(1936)、愚园路1136号别墅、虹桥路龙柏饭店1号内王伯群住宅(1936)等。这些住宅分别是宫殿式、英国式、西班牙式、北欧式风格。其中英国式乡村别墅数量最多、也最为流行。最为出名的就是沙逊别墅、正广和大班住宅、丁香花园主楼、李鸿章宅(华山路复兴西路口)、宋庆龄家宅(陕西北路369号)等。</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建筑外墙半露在外,是暗红色的木构架,平直粗犷十分抢眼,还有齿形小装饰块,以连续的条带方式出现在檐板地下,起到线脚作用。高高的红砖砌就呈铝齿平面状的壁炉烟囱属哥特式,十分别致。红瓦双陡坡一直到二层,还开着挺大的四坡型尖顶老虎窗。白色水泥拉毛墙面,整幢建筑平面略成L型,南部L型凹角处有砖筑敞廊,外观富有层次感,中间凸出门廊,二楼有个大阳台,立镂空栏杆,局部墙体及窗柜处均有红砖砌筑屋角石。总之,这幢建筑英国式乡村别墅充分显示出主人雍典雅的贵族意趣。现属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864年,英商乔治·史密斯在英租界内(今福州路44号)开设广和洋行,主营洋酒及汽水。1882年,英商考尔伯克与麦克利格入伙。1883年,史密斯自树一帜,在今九江路8号另创“老广和洋行”。而考、麦二氏则将洋行更名“正广和洋行”(取“正本清源,广泛流通,和颜悦色”之意)。1892年,洋行在提篮桥附近茂海路(今海门路)2号购地4亩,筹建新厂,翌年建成投产,英文厂名“AQUARIUS COMPANY(正广和汽水厂)”;注册商标“AQUARIUS(宝瓶座)”。1913年,麦克利格购得考尔伯克股份独自经营。麦辞世后,其子小麦克利格二兄弟继承家业,于1921年卖出老厂地皮,并买进韬朋路(今通北路)400号26亩土地,以营造新厂。新厂竣工后,汽水灌装线由二条增至五条,生产能力亦倍于昔。</h3><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3><p style="caret-color: rgb(0, 0, 0);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caps: normal; font-weight: normal; letter-spacing: normal;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normal; widows: auto; word-spac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text-decoration: none;">正广和以五千两银子起家,迨1930年末,其财产计凡五百零二万两,增益千倍。</h3><p style="caret-color: rgb(0, 0, 0);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caps: normal; font-weight: normal; letter-spacing: normal;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normal; widows: auto; word-spac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text-decoration: none;"><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唐海安</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唐海安(1894-?),字肇凯,三乡前陇村人。上海沪江大学毕业,后赴英国留学,获伦敦大学科学学士学位。回国后任广州国民政府缉-处长,并任烟酒税处处长。民国16年(1927)任武汉国民政府汉口印花税处处长兼稽-处长,又任汉口第三特别区管理处处长兼警务司司长。曾任南京国民政府缉-处长、财政部秘书。1928年1月12日代任财政部禁烟处处长,同年6月19日任淮海关监督兼内地税局局长。1931年5月4日任财政部镇江关监督,后任上海江海关监督。</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刘靖基</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刘靖基(1902.9.15-1997.2.15)江苏常州人。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名誉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顾问,中国老一辈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著名爱国人士和社会活动家。</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张云逸</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张云逸,1892年8月10日生,广东省文昌县(今属海南省)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9年在广西右江领导武装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红军时期,历任红军第七军军长、中央军委副参谋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红军总司令部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参谋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员、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抗日军政大学第8分校校长。</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长、中共华东后方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为华东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二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任党的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74年11月19日病逝于北京。</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潘汉年</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潘汉年(1906.2-1977.4.14),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马克思主义者,左翼文化运动的创始人和领导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开始负责文化统一战线工作。1930年代初期负责做中国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工作。遵义会议后,奉中央指示前往上海恢复白区工作以及打通与共产国际的联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从事上层统战、国共谈判、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将领起义投诚等统战工作。1943年夏天,他从新四军淮南根据地出发,奉饶漱石之命赴上海对大汉奸李士群进行统战工作 [1] 。潘汉年出于统战工作需要,经电报请示饶漱石后,去见了汪精卫。 [2-3] 他是党在白区统战工作的重要领导者、指挥者和实践者。对潘汉年在统战工作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毛泽东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一些场合,给予高度评价。</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新中国成立后,潘汉年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共上海市委社会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上海市常务副市长等职。1955年4月,潘汉年在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期间,因“内奸”问题被捕 [4] 。1963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认定潘汉年是“长期隐蔽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干部的内奸分子” [5] 。1967年3月潘汉年又被重新收监复查 [5] 被永远开除出党籍并判处无期徒刑 [5] 。1977年4月14日含冤病逝。</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982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潘汉年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久经考验的优秀共产党员,党的统一战线的卓越领导人</span>。</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103号 花园住宅</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105号住宅</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107号 陈果夫旧居</b></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武康路107号(湖南路20弄2号)陈果夫旧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建于1946年,英国乡村式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假三层砖木结构,在山墙上有半露木构架,木构架间用清水红砖砌筑墙面,二楼墙体用白粉饰面,红色双陡坡瓦屋顶、清水砖砌烟囱,砖工精致、考究。底层东南侧设带有出檐的开敞拱券门洞,东窗带有厚实梯形窗套、窗媚,有古典主义特征。室内装饰简朴,功能划分合理。现为民居。2008年12月10日,区文化局公布为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陈果夫</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陈果夫(1892-1951),名祖焘,字果夫。浙江吴兴东林镇人。民国时期政治人物,是国民党内右派。1926年,陈果夫当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监察委员,任中央组织部代部长。1929年,35岁的陈果夫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成立国民党中央政治干部学校。两兄弟掌管国民党党务机构,至此有了“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说法。陈果夫及其弟陈立夫与蒋介石关系密切,在大陆时期为蒋所倚重,负责国民党内组织及党务,有“二陈”、“CC系”之称。</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07年入浙江陆军小学堂,受陈其美革命活动影响,加入同盟会。1911年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辛亥革命爆发后,赴武汉参加革命军,后随陈其美参加讨袁斗争。1918年起在上海经商,与蒋介石等从事交易所投机买卖。1924年黄埔军校创办后,在上海为军校招募新生兼采购物资。1926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监察委员,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部长,掌管国民党党务,排斥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陈果夫利用政治特权发展官僚资本,先后于1935年控制中国农民银行。抗日战争期间在川、云、桂等省兴办和投资许多企业;抗战胜利后主持经营“党营生产事业”,接管大批敌伪资产,开办公司、银行等;还将文化、新闻、电影、广播单位改为“党营”。1949年去台湾,1951年8月25日病逝于台北。一生写有各种体裁的文字一百九十余万字,台湾当局将其编成“全集”十册。</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湖南路20弄3号(福开森路107弄3号)</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顾祝同旧居</b></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湖南路20弄3号-即武康路107弄3号,旧为福开森路105号富园。有大洋房一栋,占地1021.13平方米。据老街坊说,屋内地坪焕然夺目,若金子铺就。1945年,顾祝同在此住过些时日,也称为“顾祝同四姨太别墅”。是年10月,竺可桢前来访谒,谓其“极为堂皇,胜于重庆曾家岩之主席官邸远甚。”该屋初为毒贩、汉奸罗洪义所有。1950年,由人民政府地政局以逆产接管。1955年,拨归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厅租用,继为公费医疗第四门诊部。1995年改作徐汇区政府第二招待所。1997年,市房地局出让该地块使用权,有关部门遂拆毁老宅,另起广宇,名曰“清河宾馆”。</h3> <h3><b>待续,后续见走街串巷之二十七 武康路(中)。</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