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祭 纪念下乡海南五十年

青春老野

<h1><b>2018年11月12日,50年前在太古仓码头乘船赴海南的五位花甲之人,重回故地,凭吊祭奠青春岁月!按照卓立说法,颇有“历尽沧桑尤豪壮”的精神风貌!曹卫民说:五十年后的今天仍是一条好汉!</b></h1> <h1><b>在当年乘船赴海南的集结地太古仓4号仓库留个影,每个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跟这个时代有什么关系?我有没有辜负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有没有辜负我?这个时代从不辜负人,它只是磨炼我们,磨炼每一个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平凡人。有人叹息青春散场,知青历史已经结束,人生正走向终点。但是更多的人感受世界如此之新!我们的新生活要重新开始。我劝诸君重抖擞,向天再借一百年!认真过好每一天,好好享受新时代!</b></h1> <h1><b>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人生苦短,只有把时间串联成故事,才能在回忆中变得绵长。这五十年,我住在中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近八年,目睹两千年前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方式,又回到开放改革的最前沿体验工业化社会的生活,还去了英美欧多国感受西方现代化的生活,跟着大家一起经历信息化、移动互联网的创新浪潮。人类从农耕时代走到今天,走了三千多年,我在这五十年里亲身体验了一遍,这是我的最幸运之处,这一生没有白活,也真值了!</b></h1> <h1><b>太古仓码头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旧称白蚬壳),由英国太古洋行于1904年~1908年间修建。1968年,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浪潮中,太古仓成为运送广州知识青年赴湛江、海南参加南疆建设的重要码头。</b></h1> <h1><b>  五十年前的11月12日,一张从广州太古仓登船的红卫轮船票(太古仓展示的老照片),将刚滿十六岁的我送到海南,来到海南岛国营龙江农场长龙队种橡胶.蹉跎岁月近八载,刻骨铭心铸人生!</b></h1> <h1><b>《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b></h1><p class="ql-block"><br></p> <h1><b>从农友李穗东提供的1968年11月8日的红卫轮离开太古仓时的照片上,我看到的是知青脸上流露出的狂热,幼稚,向往,迷茫,留恋和悲伤。记得1968年11月12日,我们是清晨在23中集合后乘大卡车到太古仓登船,我没让家人送,到太古仓时天还没亮,灯光下看到头戴安全帽,手拿木棒的工纠在维持秩序,我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但码头送行的人们有叮嘱的,呼喊的,哭泣的和默不作声的,可以说是百感交集,毕竟“此去天涯路茫茫,何时望得儿女归?”现场颇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氛。</b></h1> <h1><b>我们所去的国营龙江农场地处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坐落在黎母山脉中段西北麓、南渡江上游;地处五指山腹地,地势陡峻,东南高,西北低。境内地形由山地、盆地、丘陵和台地构成。原住民都是黎族同胞(俗称老苗),也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当时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状态,热带雨林砍倒一烧,拿着木棍往地上一戳,丢进几粒玉米或撒上一把谷种,就等着收获了,也不会种菜。男人腰间别着猎刀,扛着打猎的火枪,平常去打猎,晚上唱山歌。女人都纹脸,老妇人穿衣还不扣纽扣,如此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能填饱肚就不错了。据老工人说,50年代初这里大多数人还是没有衣服穿的!</b>这五张照片都来自网络。</h1> <h1><b>纹脸的黎族妇女</b></h1> <h1><b>典型的黎族村庄场景,当年村里连一栋瓦房都没有。</b></h1> <h1><b>当时黎村都是这样一幢幢茅草房,几根带叉木柱,架上一条条碗口粗的横木作梁,再用小树条在房顶和周房围绑成一格格,房顶盖上茅草,周边用泥巴和草混在一起搭在格子里糊成墙壁,家里最值钱的就是三块石头垒起的铁锅,人和猪吃的都用它来煮,烟熏火燎,人眼睛都是血红的,加上他们都喜欢吃槟榔,嘴巴也是血红的,如果晚上你看到他们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b></h1> <h1><b>我们所在的龙江农场长龙队地貌跟图片差不多,周围有阜途和长龙(三星)两个黎村,走路也就20分钟左右。由于农民的生产水平太落后,又常发鸡瘟猪瘟,养出来的猪两头尖又瘦又小,还不够供给附近的部队,又不会种菜。而我们队自己养猪种菜根本无法满足百多号人的需求,饭堂通常几个月才吃到一顿发瘟猪肉,三餐经常只一餐有青菜,其余萝卜干下饭是常态。每年789这三个月常刮台风,每天都下雨,菜苗一出来就烂根,每天能有一顿萝卜苗就不错了,如果冬天不能多晒一点萝卜干,那就只好豆酱水送饭了。好在我们每月固定配给40斤米半斤油半斤糖,20来块钱工资,发了工资就去买猪肉罐头,好运气的还能去农村弄条狗来开开荤,逢年过节队里杀头猪就是天大的喜事!</b></h1> <h1><b>这张开荒烧岜的彩色照片是当年兵团战士报专业摄影记者照的,真实记录了大开荒的场景。</b></h1> <h1><p><b>我们去的长龙队位于龙江农场第五分场,后改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团17连,先后担任连队指导员有张耀灿,宁世强,谭灿根,连长有李瑞朋,刘远堂,郑灶炳,副连长颜金达,陈桂莲,副指导员廖金玉,相当部分老工人都是退伍兵,其余老工人来自海南和粤西,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连队领导以身作则,老工人们对我们知青也关爱有加,我们这些远离家人的城市青年在此感受到了真诚关爱,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老工人照片和名字来自长龙群,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序排列如下(名字如写错请多见谅)</b></p><p><b>第4行:</b></p><p><b>1黄景朗、2杨宝义、3曾玉成、4周作顺、5()、6邢治星、7颜育古、8陈逢友、9罗绍灿、10王连其、11李光志、12刘志德、13()、14王陆华、15邓马超、16()</b></p><p><b>第3行:</b></p><p><b>1()、2李凤香、3邓马超老婆、4黄玉器(谐音)、5赵孟德、6何成松、7全宏民、8()、9钟乌德、10()、11张显初、12尚国宾、13(唐福谦)、14()、15颜金达、16()</b></p><p><b>第2行:</b></p><p><b>1刘永香、2蒋华友、3魏雪英、4罗建、5()、6朱三姑、7()、8林连英、9陈桂莲、10陈爱玉、11()、12杨小金、13放牛叔(阿乌)</b></p><p><b>第1行:</b></p><p><b>1唐福谦老婆、2夏立忠老婆、3唐成云老婆、4()、5()、6廖金玉、7陶秀英、8黄齐仲、9王国清老婆、10张赛英、11陈国嫦、12()</b></p><b></b></h1> <h1><b>长龙队书记,后任17连指导员的张耀灿,我们刚到时就知道他患有肝硬化,但他以身作则不顾病痛,脏活累活带头干,给我们知青作出了好榜样,后来英年早逝。这是长龙队知青贺丽华,谭承芳,郭伟荘,欧艳芳去清远探望张耀灿夫人黄凤珍。</b></h1> <h1><b>2018年10月13日,龙江人龙江情世纪大聚会上,我们与老连长郑灶炳重逢,右起,刘立民,刘玉兰,刘达民,卢以晞,郑灶炳,王凯,谭承芳,郭伟荘。</b></h1> <h1><b>长龙队的平面方位图以及各栋住房的住户名单由农友蔡徐明提供,当时每间瓦房约三四十平方米,一般都隔开住两户人,当时我和刘达民都是住在第三栋(住户名单没有标注)。老工人一般都自建茅草房作为厨房冲凉间以及住人,俗称小伙房,后面还可圈起来种点菜。</b></h1> <h1><b>我们广州知青刚到时在连队饭堂用树叉棍子搭了一个大通铺,男知青通通睡在里边。不久我所在的基建班就上山伐木,烧砖瓦,炸石头,开始在老班长带领下自建住房。刚满16岁的细小身躯,竟扛起了重重的木头,烧出一窑窑的砖瓦,砌墙上梁,给连队盖出两栋新的砖瓦房,这才解决了知青们的基本住房。</b></h1> <h1><b>1968年以来先后到长龙队的知青有<font color="#ed2308">广州华侨补校</font> 梁荣清,李凤英,刘达民,林佛祥,陈慧娇,陈奕水,林珍秀,郭雪英,梁碧荣,温霓丽,陈碧莹,萧国辉,<font color="#ed2308">广州23中</font> 卢以晖,卢以晞,柯如康,王凯,陈援朝,廖卓然,贺万湘,贺丽华,区艳芳,周英娥,沈绍藩,郭伟荘,<font color="#ed2308">66年广州</font> 邓贵明,<font color="#ed2308">阳江</font> 谭承芳,刘玉兰,黄爱,黄水莲,梁树香,梁树球,张志,冯炎光,林振辉,谭赞威,刘连珠,<font color="#ed2308">通什自治州劳动大学</font> 彭有忠 ,郑辉华 <font color="#ed2308">那大</font> 吴道丽,李晓初,魏雪香<font color="#ed2308"> 汕头</font>市 邱立声,张华杰,江创荣,黎明,<font color="#ed2308">揭阳 </font> 蔡徐明,蔡广才,徐元成,徐盛泉,徐壮能,钟杰辉,陈汉门,钟林鹏,钟楚平,陈汉门,王潮明,黄新发,廖锡藩,黄壁盛,林汉忠,沈荣祥,池少义,刘教发,方愈和,<font color="#ed2308">澄海 </font> 纪式岩, 纪玉浩, 纪培养, 纪树深,纪树源,纪禅花,纪培秋,陈芝娟,陈凤娟,陈佩芝,陈雪芳, <font color="#ed2308">普宁</font> 许良基,王思泉,张新红,陈武科,李映才,王永仲,李赛国,韦秋平,颜长南,<font color="#ed2308">潮阳退伍兵</font> 赵文科 共85人, 其中<font color="#b06fbb">郭雪英,梁碧荣,陈武科,李映才,纪树源,徐盛泉,徐壮能,王潮明,黄新发,廖锡藩,陈汉门,钟林潮,梁树球,刘连珠,黄水莲</font>等15人已先后去世,他们的离去或多或少都与那片洒下他们的汗和血的红土地有关,让我们祝福他(她)们在天国安息!</b></h1> <h1><b>患难与共知青情缘,风雨同路汗洒胶园。前排右起梁荣清,刘达民,廖卓然,卢以晞。后排右起贺万湘,柯如康,王凯,卢以晖。</b></h1> <h1><b>知青在自建的茅草房前留个影,记住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蹉跎岁月,右起分别是 萧国辉,刘立民,卢以晖,刘达民,廖卓然,王凯,卢以晞,陈奕水。</b></h1> <h1><b>碾米机终于运转了!我和贺万湘喜笑颜开!这是十团报导组湯一平拍的照片。后来这张照片还入选了广州为纪念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而举办的《岁月留痕》老照片展。当年老班长何成松带着我们基建班的知青们炸石筑埧,将小溪水蓄住利用落差发电,揭阳知青黄新发将马达改造成发电机,用做胶杯架的铁线做电线,土法上马的小水电站使连队用上了电,不过由于小溪水量不大,铁线电阻太大,电流损耗严重,偶尔发电连电灯泡都不太亮,灯丝红红,比油灯好不了多少。</b></h1> <h1><b>前排右起第三位就是我们的老班长退伍老兵何成松,2008年龙江知青在广州远洋宾馆聚会,已经跟着儿子居住在东莞的老班长闻讯,赶到远洋宾馆找当年的长龙知青相聚,不久我们又到东莞回访老班长,留下此珍贵合影,此后不久老班长就去世了。</b></h1> <h1><b>知青们在自己烧砖伐木自建的宿舍前留个影.再也不用住茅草房,睡大通铺啦!不过对我们这些十来岁的知青来说付出了血的代价。我和贺万湘在伐木时都曾被斧头砍伤过脚,流血不止,脚上的伤疤至今尤在,提醒我铭记那刻骨岁月!卢以晖林佛祥在烧砖时比赛谁挑得多,扁担都挑断了!卢以晖回城后被腰椎盆突出所折磨。在本应身体发育,学习知识的青葱年华,却面朝黄土背朝天,付出的岂止是血和汗的代价!我们失去的是宝贵的岁月芳华!</b></h1> <h1><b>这是我住了几年的知青宿舍,半间小屋住两人,起初同贺万湘,后来与张志同住。电灯一年用不了几天是装饰品,毛主席像和油灯是标配!陋室关不住青涩少年对知识的渴求,劳作之余我在小油灯下苦读当时能找到的书刊报纸,通过写信,写"批判文章"和墙报提高自已的语文水平。1972年7月,我还曾被十团推荐为大学工农兵学员的九个候选人之一参加了在师部的考试。但当时的政治气候和自已的文化水平注定我只能是陪考者,但这次经历使我感到学识上的贫乏,更激起求知的欲望。</b></h1> <h1><b>我是曾经下过地獄,在鬼门关前走了一趟的人。1975年我在第四作业区做统计员时,晚上去木棉河水坝冲凉时脚弓被青竹毒蛇咬了一口,那时场医院又没解毒药,大腿都发黑水肿,痛得打止痛针都无用,在医院躺了大半个月,这才体验到“生命”二字何其厚重,或许只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才明白这其中的真正意义。向死而生!我既然活了下来,便不会白白地活着,只要活着,一切都有希望,只要活着,总会有好事情发生。</b></h1><p class="ql-block"><br></p> <h1><b>2018年10月13日,龙江人龙江情世纪大聚会上,我同93岁的聚会寿星袁妙珍医生重逢,袁医生当年从广州下放龙江农场长龙队当过卫生员,后调龙江医院工作,以精妙医术救过不少广州知青和农场工人,我被毒蛇咬住院时,她还给我倒过尿壶。</b></h1> <h1><b>广州知青湛建新与救他一命的袁妙珍医生合影,湛建新在我被蛇咬住院期间,经常来背我上厕所,这就是患难见真情!</b></h1> <h1><b>经历多次肩挑挥锄修水库的大会战,吴赤东(左),王凯,伦国玲(右)终于看到了水库的胜利建成。我本在1975年秋季招生时被广州一商中专录取,但整个农垦系统的中专被录新生都推至1976年初才被放行,这期间我还参加了修建龙伟水库的大会战,并被评为"突击手"。</b></h1> <h1><b>这是我保存的1976年2月11日红卫2号轮从海口开往广州的船票,回广州愿望终于实现。</b></h1> <h3><br></h3> <h1><b>对海南这片热土,我们曾披荆斩棘挥洒血汗,我抵长龙队不久就上山伐木,以十六岁之身驱砍伐参天大树自建宿舍,此情此景犹如昨天!同学李日生到龙江后,连队转划珠碧江农场,据说不久后就因病去世长眠于此!我们初期心态相对安定,但随着七十年代初陆续有知青回城后,扎根只成口号,大家都想尽早逃离。但返城后又常魂牵梦萦!我曾先后六七次返回龙江农场,还曾带着十岁的儿子回到连队和附近的黎村看看,稚气的仔仔曾问我,这么穷的地方你为什么不马上走人?我竟一时语塞。知青岁月的爱恨情仇,有悔无悔!?世人各有评说。我想说这刻骨铭心岁月对我人生是比金子还宝贵的历炼!是沉重与隆重的一篇!但这就是历史!是一出不应再现的悲剧!</b></h1><p class="ql-block"><br></p> <h1><b>这是我在海南白沙县的户口本。户口本和通行证是知青们梦寐以求逃离海南的天堑门票。</b></h1> <h1><b>在离开海南的红卫轮上有感而发,在户口本上写下的诗句:汽笛一声透长空,辞别琼崖春正浓,峥嵘岁月永不忘,胶园七栽雨和风。风暴险关学闯道,数遭曲折仍冲锋,人生几回忆往事,心潮如海波涛涌。</b></h1> <h1><b>1976年4月收到龙江农场组织科来信,通知我已被农场党委批准入党。在我妈妈问题获得平反后,历经曲折终于解决了组织问题。1973年8月17连党支部第一次通过我的入党申请,团党委不批,原因当然我懂的。随后我被补选为共青团十团工委委员,上面意图可能是个抚慰。我被中专招生录取时,我妈平反结论已通知农场,在当时第四作业区林明经书记和王维权主任的关怀下,1976年2月长龙队党支部第二次通过我的入党申请。</b></h1> <h1><b>1976年7月1日在广州市第一商业中专宣誓入党。</b></h1> <h1><b>这是广州市第一商业中专电视机维修班老师和同学的合影,在当时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环境下,频繁的政治学习和经常性的建校劳动占用了我们相当多的时间,在三个学期的学习中,以我只读过不足一年初中的文化底子,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学习当时十分先进的电视维修理论和技术,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广州市交电公司声波修理工场搞电器修理,浅薄的学识根本跟不上飞速发展的电子科技,于是自己就有了重新学习充电的强烈愿望。开始自学数理知识。</b></h1> <h1><b>1979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第一次向全国招生,广州市一商局办了个电子专业全科班,我临急抱佛脚,请农友湛建新给我补习化学元素周期表,总算在水兵对水手的招生考试中勉强过关,以全班入学考试倒数第六的成绩,挤进了电大的首班车。首届电大讲课都是名师,水平很高,要求严格,统一考试,以我当时的水平极难跟上,加上第一年只是半脱产,上午听课,下午还要上班,学习压力极大,搞到当时的体重还不足百斤。但是我想,海南那么艰苦我都熬过来了,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一定要珍惜,要抓紧时间学习,把失去的青春补回来。</b></h1> <h1><b>电大班在广州一商中专借了一间教室,看电视上课,睡觉,吃饭全在这间教室里,同学们大多已不年轻,基础也不太好,但大家都很努力,在这斗室之中苦读。</b></h1> <h3><br></h3> <h1><b>电大二年级起,一商局电大班全脱产学习,辅导我们学习的师资也加强了,环境改善使得我们学习步入正轨,我也逐渐掌握了学习的规律,成绩由入学时的全班下游,到每次考试都达到中游以上水平,第一学期平均每科89.7分,第二学期平均68分,以后第三到第六学期平均每科都在90分以上,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电大的三好学生。最后以“20瓦全对称OCL功率放大器设计说明书"的毕业论文获得通过,最终获得省电大的大专毕业文凭。</b></h1> <h1><b>知识改变命运!电大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广州市交电公司业务科工作,新的平台给了我新的机会,这也是我人生的第二次转折。</b></h1> <h1><b>1995年我带着儿子回到龙江农场长龙队,在当年我住的宿舍门前合影。</b></h1><p class="ql-block"><br></p> <h1><b>2006年10月龙江农场举行建场五十周年场庆,热情邀请当年下乡知青共襄庆典,在长龙队的路口我们与老工人一起合影,前排右起,卢以晖,贺丽华,谭承芳,张志,刘玉兰,刘达民,萧国辉,邱立声,后排右起,黄爱,陈慧娇,黄水莲,卢以晞,王凯,柯如康,张显初,李光志,长龙队冯队长,张华杰,梁德章,江创荣。</b></h1> <h1><b>当年的老班长杨宝义(前),罗绍灿(后)看到我们知青回访长龙队,激动万分,笑得合不拢嘴。</b></h1> <h1><b>2006年的长龙队,跟我1976年离开时相比变化不算太大,当年的住房有的现在还住人,新建部分整体往公路那边转移,当年的老工人,有的已经退休,有的由于调动,回乡和去世没能见到,他们的下一代相当部分已外出发展或进城打工了,见到更多的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留在长龙队跟着爷爷奶奶过日子。</b></h1> <h1><b>我当时带了一些小字典和笔,分给这些围着我们的小朋友们,鼓励他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b></h1> <h1><b>2006年回长龙队参加场庆活动时的合影,站立前排右起,王昌禧,陈汉门,王陆华老婆,曾玉成,张显初,罗绍灿,李光志,冯队长,王思泉,王陆华,张志明,黄燕明,罗绍灿老婆,王昌喜老婆,贺丽华,后排右起,柯如康,张外女,谭承芳,黄水莲,陈慧娇,萧国辉,卢以晖,王凯,刘达民,卢以晞,黄爱,张志,张华杰,刘玉兰,梁德章,邱立声,江创荣,张新红,</b></h1> <h1><b>多年不见,知青和老工人们总有说不完的话。</b></h1> <h1><b>老工人还给我们煮好了木薯,这香喷喷的木薯使我们想起当年每次大会战休息时吃的木薯粥。</b></h1> <h1><b>有些房子已经非常破旧,没人住了。有点苍凉的感觉。</b></h1> <h1><b>贺丽华望着当年的水井沉思</b></h1> <h1><b>南方都市报当时派了两个记者跟随我们参加龙江农场50周年场庆,老班长罗绍灿帮知青刘玉兰戴胶灯的镜头上了南方都市报的头版。</b></h1> <h1><b>再留个影吧,这是我们永生难忘的地方。</b></h1> <h1><b>我们到附近的三星村走了一下,供销社门市部已由茅房变成三层小楼,今非昔比。当年我们来这里,就是为了买每月配给的半斤糖和五分钱一斤的芭蕉,这芭蕉里面还有一粒粒黑籽。</b></h1> <h1><b>在黎村看到水牛倍感亲切,因为在烧砖瓦要先练好泥料,要赶着一头水牛在泥塘里把没有杂质的黄泥和水踩均匀,牛屎千万不能拉在泥塘里,否则打出来的砖坯就会散掉,所以我们一看到牛想拉屎,就要用簸箕把它接住,万一簸箕不在身边,就用手把它接住,这种经历城里人是不可想象的。</b></h1> <h1><b>龙江农场的场部已经建设的比较漂亮,我们背景的亭子叫张饶亭,为纪念农场场长张积成(原琼崖纵队的团长)和场党委饶书记两位老革命所建。农场还给我们每个回访知青发了统一的衣服和帽子。</b></h1> <h1><b>张饶亭旁边的石头刻着:龙亭记群雄,江山铭功勋。</b></h1> <h1><b>离开龙江前一年,我是在第四作业区部的木棉队度过的,在这里我曾和几个知青一起在激流中救起被山洪冲走的小学生,也曾在这里被毒蛇咬过。这是我和当年木棉队统计员,时任木棉队党支书杨怀章合影,他也是当年激流救人的参与者。</b></h1><p class="ql-block"><br></p> <h1><b>在木棉队纪念建场50周年的墙报上,”与知青激流救人“记载了几个知青救出被山洪冲走小学生的过程,这已经是31年前的事了,农场老工人对知青做过的好事还念念不忘!</b></h1><p class="ql-block"><br></p> <h1><b>当年参与救人的三位广州知青,卢以唏(左),吴赤东(中),王凯</b></h1> <h1><b>2011年我和卢以唏在木棉桥上的合影,背后平静的木棉河在山洪爆发时可是浊浪冲天。</b></h1><p class="ql-block"><br></p> <h1><b>当时救人的三个广州知青在2018龙江人龙江情世纪大聚会再次相聚。</b></h1> <h1><b>还原海南岛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史料选辑《知青在海南》征稿时,我以“知青激流救人”为题投稿,史料选辑出版前夕,龙江农场几位投稿的广州知青应海南省政协邀请出席编审座谈会,合影者左起董爱农,陈子方,黄承炬,王凯。出版方介绍这部收录500余篇珍贵文稿,300多万字,400多位亲历者撰写的十卷史料征集编审过程并听取意见。“知青”作为人类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期望:讲此十卷故事,话说天涯当年;同写知青历史,留与后人评说!</b></h1><p class="ql-block"><br></p> <h1><b>知青激流救人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人生一路走来,当年的青葱少年己到了被人称大叔大爷的年岁了!往事如风,人生太多的故事早己如烟飘逝, 但有的故事却长留在人们的心中! 话说2006年10月,适逢海南白沙龙江农场建场五十周年大庆,我们一众知青回场庆贺。我也回到当年曾是第四作业区区部的龙江十八队寻找旧日记忆。当时球场旁大墙报一篇“与知青洪流救人” 的报道吸引着众人目光,也勾起我那曾经尘封的记忆!那是1975年7月的一天,我当时是四区的统计员,正和区属各队统计员在19队检查统计工作。下午远处的打金山下起大雨,雨小点后我们怕山洪下来就马上往回赶,来到18队旁的木棉河,山洪就来了!我们过河后正碰上19队一班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想过河回家,这时河上的水垻己漫堤,水深过膝,水流很急!当时我们就背起学生涉水送到对岸,走了几趟后,水已到大腿,剩下稍大的几个学生心急了,手拉手自己涉水过河,意外就发生了!一位女生被湍急水流冲倒随即被卷入河中,马上就被浊黄的山洪呑没了!此时的木棉河已失去平时的宁静美丽,旋涡翻腾浊浪咆吼,就像一头凶猛的野兽要把落入口中的一切猎物都呑入肚中!这时我们明知山有虎,偏要虎口夺食!几位知青顾不上个人安危,毫不犹豫跳入急流,奋力游向在远处时沉时浮的一双小手……,此时山洪奔腾而下, 在河心中翻滾的落木眨眼就被冲到老远! 岸边的人吓得都在大声惊叫, 好在老天爷有眼, 让落水女生被河心的一棵树拦了一下,没被山洪冲得更远,终于在水埧下游百多米处被我们救起,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事情己发生三十多年了,但往事并不如烟,知青当年一腔热血令农场老工人怀念至今!知青们与农场老工人血浓于水的亲情友谊,就是由当年这些相濡以沫,生死相救的桩桩如烟往事织就而成,并传诵至今。这也是知青们的“海南情结” 的真正成因。 当年参与急流救人的除笔者外还有:杨怀章—潮汕知青,时任18队统计员, 2006年时仼18队党支书,卢以晞—广州知青,时任17队统计员,现在广州;吴赤东—广州知青,时任34队统计员,现在香港;徐燕谋—潮汕知青,时为18队职工,现况不详。 知青们奋不顾身跃入洪涛时,并不一定个个都有高大上的境界,但一定有个念头:救人要紧!毕竟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原龙江农场17队广州知青2011年相约从全球各地聚首海南自助旅行,重游“第二故乡”。 当时“小悦悦”事件正震爆舆论,人们都在抨击这种人性冷漠道德沦丧的现象。就在小悦悦离开这世界几天后,我和卢以晞在海南白沙木棉桥上合影, 以纪念三十多年前我们几位知青跳下身后暴涨的木棉河将一位被山洪冲走的小女生救上岸的往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知青们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人性的光辉!此事也证明正能量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流!对于被救女生,当时只知是19队员工子女,也无问其姓名。据吴赤东记忆,其父母当晚还送來紅紙大字报感謝信;过后其父亲曾到作业区找我敬烟致谢,印象中好像是位安徽藉的复转军工。因我当时较忙,也不抽烟,故未深谈。这在当年也只是小事一桩,谁处当时环境都会是毫不犹豫舍身相救的! 当年的知青现都已是花甲之人,小女生现也应是知天命之年了。我有一个梦!期望当年知青洪流救人的当事人能欢聚一堂,不为别的,能见上一面,您若安好,便是晴天!徐燕谋.当年小女生;我们来了,您们在哪? 王凯 (广州知青) 写于2014年11月16日</b></h1> <h1><b>龙江农场有块石头刻着“纪念那段难忘的日子”,在这里"青春岁月我们一起走过"。现在我们:人生过甲子,鬓已白,眼已花,梦里常忆龙江家;年少激情仍常在,初心难改故芳华。</b></h1> <h1><b>龙江场庆时与时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的广州一中知青罗富和合影,罗富和后来连任两届全国政协副主席。</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知青在广州与当年17连指导员宁世强(右起第5位)聚会。宁后来任海南农垦局党委副书记,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b></h1><p class="ql-block"><br></p> <h1><b>知青们和龙江农场场长(左四)和书记(左六)合影</b></h1> <h1><b>2017年我们回海南曾到过连队旁的阜途村,现在的黎村早已不是旧时模样,全部都通电通水泥路,村里的学校卫生所和农村淘宝店都像模像样,农民的小楼有的甚至像别墅,卫生也挺好,与50年前简直是天壤之别!</b></h1> <h1><b>村头的百年大树下,有许多人在聊天和锻炼,周围还有很多健身器材,我跟他们聊了一下,黎胞说他们种了很多橡胶,年轻人外出打工的不少,家里生活好多了。</b></h1> <h1><b>2007年长龙队知青参与广州石马知青林种树活动,很多知青专门从阳江赶来参加。</b></h1> <h1><b>2008年龙江农场知青远洋宾馆聚会时,长龙队知青的合影。</b></h1> <h1><b>2011年当年长龙队的广州知青携眷从印尼,北京,香港,澳门,广州等地汇集海南环岛旅游,在长龙队同老工人的合影。</b></h1> <h1><b>2012年长龙队广州知青在印尼日惹,巴厘岛,雅加达旅游,领略异国风情。</b></h1> <h1><b>2013年长龙队知青在陕西山西旅游,拜谒黄帝陵,游兵马俑,观黄河壶口瀑布,逛平遥古城。</b></h1> <h1><b>2015年长龙队知青在贵州广西观黄果树瀑布,游桂林山水。</b></h1> <h1><b>2016年长龙队知青在山东拜谒孔庙,登泰山,游蓬莱仙境,逛威海,青岛。</b></h1> <h1><b>2017年长龙队知青在湖北游恩施大峡谷,登武当山,神龙架,观三峡大坝。</b></h1> <h1><b>2018年,长龙队知青在广西德天瀑布旅游。</b></h1> <h1><b>在广西靖西遇见梦中的桃花源。</b></h1> <h1><b>在2018,10,13龙江人龙江情世纪大聚会合影。</b></h1> <h1><b>2014年自驾车回龙江长龙队</b>。</h1> <h1><b>为纪念知青下乡五十年,在广州举办"龙江人龙江情"聚会。为赴盛会,长龙队的老班长,知青农友及长龙第二代从印尼,北京,香港,美国,海南,阳江,汕头等地齐聚广州渔民新村欢聚,有人已是几十年未见,一朝相会,互道珍重,难忘今霄!</b></h1> <h1><b>从印尼回来的梁荣清(左二),李凤英(右一)伉俪宴请长龙人。</b></h1> <h1><b>老班长李光志专程从龙江赶来,还给每位知青送上两包白沙绿茶。</b></h1> <h1><b>从美国回来的郭伟荘和从北京赶来的刘达民相聚。</b></h1> <h1><b>长龙人</b></h1> <h1><p><b>分别时刻,借诗写意:</b></p><p><b> 无题· 唐·李商隐</b></p><p><b>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b></p><p><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b></p><p><b>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b></p><p><b>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b></p><b></b></h1> <h1><p><b>有段话讲得真好:</b></p><p><b>“把知道的真相告诉大家,是一种正义;把明白的常识告诉大家,是一种责任;把目睹的罪恶告诉大家,是一种良知;把了解的事实告诉大家,是一种道德;把听到的谎言告诉大家,是一种博爱;把亲历的苦难告诉大家,是一种告诫;把面临的风险和不幸告诉大家,是一种善念……”只有对国家民族满怀深沉挚爱的人,才会批评社会的阴暗面;只有怀揣光明的人,才会去发现和揭露生活中的龌龊;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种责任,一种现代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b></p><p><b> 以上所述的是还原历史,让后辈知道我们所经历过的事,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知道有法治才不会再有浩劫,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自已可以创造未来!后辈多没体验过父母辈打拼的艰辛,出生就浸在糖水中,被众星捧月般称为家中的小太阳,他们比前辈享有更优的教育,应该知道自己所拥有的生活来之不易,就理应珍惜,理应感恩!理应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b></p></h1> <h1><br>  <b>  鹧鸪天 · 青春祭 广州知青 黄承炬 </b><div><b> 混沌青春荐海南,回眸历历见征帆。胶园游刃披星月,荒莽挥锄斗雾岚。 </b></div><div><b>将浊酒,祭远山。一生情结半生缘。蹉跎苦旅如尘尽,遗恨疤痕作笑谈 </b></div><div><b><br></b></div><div><b>拜读王凯兄弟大作,感慨系之。拙词一首共鸣</b></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