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11月5日下午,溧阳市光华高中特邀上海市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再次来校给全市历史教师作主题讲座,对于李老师的再次到来倍感荣幸,对管老师、郑校长的再次邀请倍感幸福,与名师大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实在难得,尽管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行程,早早的来到活动地点,等待李老师的开讲。本课题组成员彭云、胡修亮、秦霞等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b></h3><h3><b> 讲座的缘故,李老师以追述的形式向大家叙述了他前几日在合肥开设的一节初中历史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整节课的叙述行云流水,毫无保留。</b></h3> <h3><b> 听后,有几点感悟:</b></h3> <h3><b><font color="#ed2308"> 一、学情了解,精彩导入,悄无声息植入证据意识;</font></b></h3><h3><b> 李老师先是声情并茂的从“学情了解”方面介绍了他是如何拉近与陌生学生之间的距离,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有的放矢。李老师在这一“寒暄”过程中不断的向学生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最终大家一致结论:丝绸之路是在汉朝开辟的!这时李老师引入“昆仑和田玉之谜”、“中国的斯芬克斯之谜”,以考古发现让学生意识到丝绸之路可能在汉朝之前就已经存在,但为什么课本上说是汉朝开辟的呢?证据不足!让学生在猜测和质疑中感知证实证的重要性。借助史料的查阅,发现直到1860年前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中亚和中国考察才提出大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存在一条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这条路确是中国的,但是概念不是中国的。在历史的叙述中潜移默化的培育学生的质疑、审辨能力与证据意识。</b></h3> <h3><b><font color="#ed2308"> 二、以生为本,史料解读,潜移默化涵养家国情怀;</font></b></h3><h3><b> 李老师认为一节优秀的课,它的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学生认知要似行云流水般的,不能有坎坷,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更不能制造坎坷。在史料解读的时候李老师强调我们历史课堂中的史料选择不能过难,过难的话学生材料看不懂、看不完,这样的材料解析是假的、空的,因此史料选择不能泛化、滥化,而要简约化、通俗化、故事化。而后李老师借助张骞、班超在“凿空”和“再通”中感人的故事和相关史料向学生娓娓道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叙述,可以引人入胜,缩短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时空距离,让学生在内心体验和情感体味着受到精神和心灵的洗礼,从而体会先人的使命担当、家国天下和故土相亲之情。在追述中李老师认为张骞的忠君即是爱国主义,古代中国家国同构,同情之理解,以历史故事涵养学生家国情怀,认为建立在史料实证基础上的真历史培养出的是真情怀、真感情,这便是回答了今日之主题——聚焦核心问题,培育核心素养。</b></h3> <h3><b><font color="#ed2308"> 三、提高阅读,开拓眼界,日积月累促进专业发展;</font></b></h3><h3><b> 在第三目:“丝绸之路仅仅是一条古路吗?”,李老师通过介绍《丝绸之路部全新的世界史》启发孩子们从人类,从世界,从文明,从古今等多视角联想,从而意识到这绝非仅仅是一条“丝路”和“古路”,从而体会“丝路”的空间沟通、时间穿越、人类交响…等等。其中李老师强调之所以他的课能让人耳目一新,材料丰富是亮点,李老师认为课堂语言分三种:可听语言、可视语言和情态语言,其中可视语言的主要内容就是材料的呈现,他的课堂材料之所以丰富在于读书多,眼界宽。没有阅读的老师,课堂就没有故事;没有故事的课堂,就缺少师生互动,所以很多课堂会设计有学生讨论环节以缓解尴尬氛围。因此,号召大家尤其年轻教师要多读书,在博览中实现思想的越狱!在博取中实现自我的超度!在博观中实现专业的跃升!在博约中实现素养的培育!做个有故事的老师!</b></h3> <h3><b><font color="#ed2308"> 最后,李老师认为他始终是一位老师,一位默默耕耘于三尺讲坛的老者,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教学实践探索的重要性,以李老师为楷模,以李老师为榜样,努力做好自己。</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