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漯河桥梁建设成就摄影展开幕

视觉漯河

<h3>11月8日上午,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漯河桥梁建设成就摄影展开幕。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新鹤,市委副秘书长陈瑞峰,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于林智,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栗金成,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高文献,省土木建筑学会代理事长王新泉,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安民,郾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明等出席开幕式。</h3> <h3><b>开幕式上,周新鹤等与会领导为获得摄影作品一等奖的代表现场颁奖,并兴致勃勃地观看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漯河桥梁建设成就摄影展。周新鹤一边观看,一边向有关人士了解漯河桥梁建设的过去与现在,对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漯河桥梁建设成就摄影比赛活动的举办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桥梁建设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献上的一份真情厚礼。这些展出的100多件摄影作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视角新颖,风格多样,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我市改革开放的新形象、新面貌,极大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为漯河发展献计献策,再立新功。</b></h3> <h3><b><font color="#167efb">漯河依水而兴,淮河两大支流沙河、澧河贯穿全境,在市区交汇,一城春色半城水,两河四岸风光美。凭借亲水融绿的独特城市风貌,漯河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国家卫生城市等桂冠。</font></b></h3> <h3><b>市委七届七次全会指出,要站位为中原崛起添浓彩,建设中原生态水城,使之成为漯河的底色,让漯河底色映然中原。要持续做好“河”“湖”“桥”“绿”四篇文章,把河做成闪光的城市项链,把湖做成耀眼的城市明镜,把桥做成多彩的城市珍珠,把绿做成鲜活的城市幔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在沙澧河市区段修建和修缮了二十多座中型桥梁,为畅通城市交通运输环境、方便市民日常出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一座座桥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便民桥”、“连心桥”,像明亮的珍珠点缀着沙澧大地。</b></h3> <h3><b>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安民教授发言时说,漯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中原名城,七音骨笛、字圣许慎、小商桥等均出于此。漯河也是一座美丽的中原水城,沙河、澧河交汇于此,穿城而过。水,创造了美景,也制造了障碍,为了交通的需要,便有了桥梁的基本需求。作为漯河桥梁的设计者之一,深切地感受到漯河的桥梁是全国桥梁的一个缩影。这里有采用现代经典力学的第一批T梁桥“老大桥”,有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建设的刚架拱桥“丁湾桥”,也有兼顾造型与跨度的“斜拉桥”和“彩虹桥”。还有将桥梁美学融入设计之中的“牡丹江桥”,等等。正如改革开放第40个年头,我们的基本诉求从吃饱穿暖转向美好生活一样,此次摄影展的举办,就是对美丽桥梁建设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现,也是一次升华之后的“再出发”。</b></h3> <h3><b>据了解,今年6月份,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文联联合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漯河桥梁建设成就摄影展”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我市及国内广大摄影师和影友的大力支持,累计收到摄影作品720幅,诗词界的名家专门为作品题诗作词,彰显了我市浓厚的文化氛围,全面展示了漯河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b></h3> <h3><b>桥之话语(张文明)</b><h3><b><br></b></h3><h3><b>桥,是真善美的化身。尤其中国的桥,不仅外观美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每每带着画意诗情、动人的故事、浪漫的情节、美丽的传说,乃至于劝人积德行善的大美。那“鹊桥相会”的古老传说,即诉说着《牛郎织女》忠贞爱情而家喻户晓。</b><h3><b>因此,自古以来,“修桥补路”,就作为做人的一种崇高美德。不论贫富,无论男女,都把它当做人生的最大善事,进行讴歌,载入青史。因而,桥,总是与美德相联,与美好相伴,与智慧相通,与文明结缘。</b></h3><h3><br></h3></h3></h3> <h3><b>值得庆幸的是,作为中原桥城的漯河,首创了关于“桥”的摄影大赛:通过对家乡古今桥的摄影,让人感受到了人类的进步、事物的美好、智慧的聪颖、时代的特色、文化的灿烂、道德的高尚,进而纯净了人们的心灵。通过摄影作品让受众感受到桥的形式美感、外在的瑰丽、内涵的丰韵、天人的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积德行善的伟大动力。</b><h3><b></b></h3><h3><b>故乡到底有多少桥连接中原,四通八达,促成水旱码头?有哪些桥备具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壮丽的业绩?恐怕生于斯、长于斯的“老漯河”,也难数“家珍”了!</b></h3><h3><br></h3></h3> <h3><b>幸亏刘志杰先生,一位退了休的工程师,晚年编纂了《中原桥城•漯河》,让我们毫不费劲地浏览了从古至今的桥梁史。为这部巨著,他不辞劳苦,经年累月,用脚丈量着大地,结集出版了两本关于漯河桥梁的专辑。刘先生虽未修桥,但他的美德如同修桥,与日月同辉!</b><h3><b></b></h3><h3><b>值得点赞的是,在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文联的关怀、支持下,对我市桥梁的高度关注: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桥,记录着人类的进步。特别是一些古桥的颓圮,一旦毁坏,不可再生。抢救、保护这些人类文化遗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或许是举办此次“桥”摄影大赛的初衷。</b></h3><h3><br></h3></h3> <h3><b>“桥”摄影,是我市一次创举,更是摄影人的一次壮举。数以百计的影友,不顾高温,不辞劳苦,披星戴月,长途跋涉,将镜头对准一座座桥梁。通过摄桥,影友们也在了解、熟悉着所拍桥梁的光辉历史、欣赏着它的璀璨、领略着它的智慧、感悟着建桥的艰辛、默记着它的故事,同时,也在启迪着影人的心扉。等啊等啊,为寻找最佳时机,不知花费了多少心机、几多时间,方凝固了桥的丰姿!换言之,摄影人在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凭借着灵感和审美,再次创造了桥的生动形象;摄影人也为此付出了前所未有的汗水。从某种意义上说,颂扬美好事物、美好功德的摄影人,亦为灵魂纯洁的人!</b></h3> <h3><b><font color="#167efb">瞧瞧吧,桥的旖旎风光、桥的醉人风景、桥的乱云飞渡、桥的长虹卧波、桥的云蒸霞蔚、桥的霞光万道、桥的船火独明、桥的车水马龙、桥的千姿百态……都被影友凝固在二维的画面上。由此可见,几千年来随着文明的进步,家乡的桥也与时俱进,演绎着华丽的嬗变。那具有天下第一桥美称的小商桥,不仅有着年代最悠久的历史,而且还有着杨再兴抗金鏖战的英烈故事;那女儿桥的传说,娓娓诉说着民间的真情;那仙女桥的故事,讲述着人间美好的愿望;那高速火车在高架桥上的风驰电掣,体现了当代人的快节奏;那现代彩虹桥的飞搭,展现着当代人幸福生活;而解放路大桥的夜景,又昭示着人们生活的五光十色;那景观桥的突兀、与园林庭院中的点缀,更是当代人审美情趣的再现……桥,在沙、澧、颖等河上一座座地飞跨,除了彰显着交通的四通八达、经济繁荣之外,孰能不说是小城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font></b></h3> <h3><b>感谢广大影友的辛勤劳动,为家乡拍摄了数以万计、绚丽多彩的桥的影像,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举。他们用图像记录了家乡的人类文化同时,也生动地展示了漯河精神。如今以影展方式以飨家乡父老,不啻为我们平添了精神文明大餐。 </b></h3> <h3><b><font color="#167efb">漯河的桥(汪法频) </font></b><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至今也不曾到过漯河。无数次,从北上南下的列车窗口看见漯河站牌时,总想,漯河有怎样的一条河,竟让一座城池以其命名了。</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一直以来,也未刻意去寻答案。几次放飞思绪的小鸟,在那片自以为是漯河的天空飞翔,想那嬉逐的水浪在茫茫中原讲述了千年万年的故事,听那浩渺河面踏波而来、将世界音乐文化史向前推进了三千余年的七音骨笛鸣啭的曼妙之乐,眼前倏忽间跳出的第一人总是孔子。随即便是化身台,还有台下的学徒们,他们一起,把一种后来甚至传遍了世界的声音唱得山响。这声音沉雄、博大、凝重、辽远,熔炼成中华文明思想的明珠,在世界文化的金字塔顶熠熠闪光。</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font></b></h3><h3><br></h3></h3> <h3><b>每及此时,也会想起一些史料上记载的漯河的人与事来。在历史的时空,许慎永远开启着自己同今人对话的《说文解字》,曹丕永远无法抹去其篡汉的实证“受禅台”“三绝碑”;而南宋名将岳飞则将如雷的鼓点定格在了“郾城大捷”的古战场。这些,都是我试解漯河命名的发散性联想,却大抵也只是这地域所承载的一页页历史而已,与地名并无多少渊源。</b><h3><b></b></h3><h3><b>如此目的的思索,在读完刘志杰先生主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原桥城•漯河》一书后,忽然异常活跃起来,一个关于漯河的全新的视野在我面前徐徐打开。</b></h3><h3><b></b></h3><h3><br></h3></h3> <h3><b>我看到了一座座历史的桥——小商桥、洄河桥、高桥、石轴柱桥、大沟桥、大石桥、双龙桥、状元桥、沱沟桥、三(石)十一孔桥、一步三孔桥……它们从远古走来,闪耀着中国桥梁建造的光辉。也看到了一座座近代的、现代的桥梁群:沙河大桥群——北舞渡沙河大桥、京港澳高速公路沙河大桥、黄河路沙河大桥等;澧河大桥群——人民路澧河大桥、嵩山路澧河大桥、太行山路澧河大桥、白云山路澧河大桥等;以及西城区的桥梁群和分布在柳河、塔河、汾河、黑河、干河、搪江河上的桥梁,还有散布在城市内无计其数、寓意各异的景区小品桥等,它们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原桥城!</b><h3></h3><h3><br></h3></h3> <h3><b>神游于《中原桥城•漯河》,其文其气,尤其是那一幅幅桥梁美景,让我已然入梦,深行于漯河的每一个角落了。小商桥逐层向外凸出的眉石,是一张由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起一直笑至今天的笑脸,笑成了不仅仅是漯河的文化遗产;泰山路沙河大桥在两岸油菜花簇拥下,三联桥拱迈着舞步,凌波而过,像是漯河的女儿,闲适而优雅;而嵩山路澧河大桥高耸的塔柱,被扇形单面不对称的拉索牢牢编织,恰似漯河的男人,用钢铸的臂膀挽着一座城池的未来……</b><h3></h3><h3><br></h3></h3> <h3><b><font color="#167efb">得其机缘,我找到了一个不重要但又非找到不可的答案:沙河、澧河交汇处,河湾状似海螺,其城傍于河湾,得名“螺河”,后因“螺”不雅改“漯”而得今名。原来,漯河并非一条河!</font></b><h3><b><font color="#167efb"></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我恍然大悟,走进《中原桥城•漯河》更深处,看到的是整个漯河的思想与灵魂。那一个个智慧的头颅,那一双双灵动的巧手,规划描绘着未来的桥城文化,或如一场桥梁论坛,或如一次桥梁座谈,或如一组桥梁群雕,无一不在向世人坚定诉说其鲜明的时代主题与永恒的故土情怀。</font></b></h3><h3><br></h3></h3> <h3><b>《中原桥城•漯河》的底封折页处有一段话: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b><h3><b></b></h3><h3><b>主编刘志杰在书的后记中也有一段话:希望本书能够架起一座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发展之桥,在时间的长河中连通古今,在空间的脉络里延展内外,将漯河“中原桥城”这张名片展现给广大读者。</b></h3><h3><br></h3></h3> <h3><b><font color="#ed2308">是的,特色的桥本身就是一处风景,是一城一乡抑或其他任何荒野不能也不该抹去的记忆。我们的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桥,少走弯路;我们的城市建设同样需要更多的桥,不走弯路。</font></b><h3><b><font color="#ed2308"></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感谢漯河的桥,让我以人生别样的姿态走进了漯河。感谢《中原桥城•漯河》,她是漯河的另一座桥,飞架在昨天、今天和明天之间,飞架在你我在内的广大读者和城市建设者之间。</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font></b></h3><h3><br></h3></h3>

漯河

桥梁

桥城

摄影

中原

建设成就

城市

河大桥

改革开放

沙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