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巫家拳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影响</h3><h3>巫家拳始祖巫必达(1751-1812)字有能,福建汀州连城大洋地村人,清朝中期隐逸于湘潭。巫家拳是巫必达在少林洪拳的基础上,将少林拳法与道家养生功法溶于一炉,创立的一种刚柔并济,集"打"、"练"、"养"三味一体的优秀拳种。在湘潭开宗立派至今,已有二百多年传承历史,在1984年国家体委认定的129个优秀拳种中名列前茅,2016年10月认定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据考证巫家拳源于天地会在战场中厮杀的技术,所以巫家拳讲究:"勇躍为先,不忌生死,逢空而进,见隙必攻"。</h3><h3>正是这种"勇躍为先,不忌生死"的"尚武精神",影响了湖南的仁人志士,如曾国藩湘军的将领,郭森林、杨再福、冯维明、李国镇等等。辛亥革命元勋黄兴,近代革命家刘道一、刘揆一、鉴湖女侠秋瑾等等都是巫家拳的门人。</h3><h3><br /></h3><h3>第五代传承人周扬斌老师携弟子颜亮鸣及众门徒祭拜祖师留影</h3> <h3>巫家拳的流派及风格特点</h3><h3><br /></h3><h3>巫家拳由冯、李、两家承其正脉。其身法、心法,口传心授,秘传不宣。"方身掌法,口传秘旨,不外操习"(见《十问必达》),但后世</h3><h3>子孙,有以教拳为生者,创编有掐吊六肘、摆门六肘、麒麟六肘、大插步拳、八门金锁、正平庄等套路。经历数代演变传承,形成了以三叉六肘、</h3><h3>掐吊六肘和摆门六肘,为代表的三种不同风格。三叉六肘保留了,原始古朴的风格,技击性强,无弓步、马步,无式无形,步法变换灵活,身法讲究松活爽快,发力要求"惊风弹淬","欢趋威"三神贯通。</h3><h3>掐吊六肘则弓步、马步、虚步分明,招式明晰,发力讲究丢臀放掌,已接近现代武术。</h3><h3>摆门六肘一支传致刘宝庭先生,由于宝庭先生与旧时湖南国术馆的杜心武先生、李丽久先生交谊甚厚,在摆门六肘的基础上,吸收了自然门的功法与技法,讲究"拳拳打伸,脚脚踢伸,自然而然"。</h3><h3>巫家拳的力法是用身体重心快速移动所产生的撞力加上手臂曲伸的合力,俗称"摇篮力"。击打力度=体重x移动速度,身法移动越快,打击力度越大。发力时讲究"惊风弹淬,心惊子午"</h3><h3>步法变换如车轮,松活爽快,轻灵为妙。脚背宜直,指尖落地,有半足,有蒲足,有摆前,有摆后,有跟足,有换足,有微出不出之势,心惊子午有回风。(见《十问必答》第四问《足法进退》)。脚背宜直,指尖落地,是为了缓冲身体快速移动对膝关节的冲击,且有助于步法的灵活变化,由于该步法及心法属于秘传,以致有后学以讹传讹,误以为巫祖为跛足,甚至说巫家拳万不可学,学久必成废人。此说最早为武林间嫉妒所起传闻,后见之于武侠小说首座平江不肖生之《传薪录》,又见于湘潭人杨季子诗。其文皆距巫祖仙逝百数十年,实无所据。据李氏三佰祖师《少林总论》记载,巫祖所授为洪拳、枪棍、心法。讲究勇跃为先,不忌生死,逢空而进,见隙必攻,发力犹如风雨放炮之状。出手左右关照,攻防一体,进攻皆有组合,一出三不归。</h3><h3>"欢趋威" 三神</h3><h3>拳彦云:"没有欢神迎不了客,没有趋神进不了屋,没有威神打不了人。"从技击意义上讲三神是巫家拳的精髓所在。欢神是面容微笑,全身肌肉亦笑,欢快从容,一为麻痹对手,一为放松心身。"趋神" 为寒雀步向前趋进快速有神,有神则能迅猛的近身与发力。"威神" 则为气沉丹田,以气摧力所发的爆发劲,时伴有发声以惊吓震摄对方,使对手魂飞魄散。实战时要求"欢趋威三神贯通":一气响成。</h3><h3>七步连针棍法,是天地会步战中的枪术,为了操练隐秘将枪头去掉,其进攻方法仍以刺、劈为主(俗称箭棍、柱棍、跨棍)防守则以上下左右的格挡为主。(俗称提枪、葫芦枪、拔棍)今天依然具有很高的实战价值。青少年通过习练巫家拳套路,功法,技击对抗,可以培养勇于拼搏,敢于担当的精神,也只有青少年的积极参与,才能将这种精神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h3><h3><br /></h3><h3>巫家拳始祖巫必达故居,曾在此地操练兵马,直致被清兵围剿后隐逸于湖南湘潭以图东山再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