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青藏高原行(二)

云光

<h3>  西藏 称为圣土的雪域高原。</h3><h3>那里有原始茂密的森林,高耸入云的雪山,碧波荡漾的湖水,银光闪耀的冰川,雄伟壮观的峡谷,辽阔宁静的草原,奔腾咆哮的江河,清澈湛蓝的云天。</h3><h3>还有繁多的寺庙、虔诚的信徒,淳朴的民风、彪悍的民族。</h3><h3>还有藏传佛教的精深,民族信仰的虔诚。历史文化的丰厚,原生原始的神秘。这一切都吸引我们到神秘的西藏去触摸去感受。</h3> <h3>10月10日下午3点30分我们 登上西宁到拉萨的火车,沿着"天路"驶向离天堂最近的地方。</h3> <h3>晚上10点左右列车驶达格尔木,停车时间较长,我们裹紧了衣服到站台上感受一下高原的夜里寒。不敢久待,赶快回到车厢,再次看了看这座城市的建筑与灯光。心里默默地念着,再见了青海!再见了海拔3800米的格尔木!</h3><h3>到11点半感到胸闷,呼吸不畅,怎么也睡不着。知道高原反映来了。起来在车箱里走动,透过车窗看到火车开的太慢了。知道正在爬坡翻跃5027米的唐古拉山口。躺下就憋气,听到围着被子坐着的乃宏说:坐着还好点。就这样在车厢里走几趟又回到卧铺靠一会,直到凌晨5点,到达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这种高反缓解了,但仍处于半睡眠状态。</h3> <h3>中午时分列车驶达西藏首府拉萨。</h3><h3>来 到 拉 萨 !</h3> <h3>下午1点,住进充满藏族风格的金山宾馆。</h3> <h3>放下行里,顾不上休息,就乘车前往布达拉宫。</h3><h3><br></h3> <h3>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王朝。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住宿与执政执教政教合一的中心。分白宫,红宫。主楼13层,高115米。</h3> <h3>布达拉宫依山而建。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h3> <h3>有人说,对布达拉宫的价值,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而对布达拉宫的朝圣或参观,是每一位藏族人与内地各民族同胞来到拉萨的最大愿望。</h3> <h3>布达拉宫前广场矗立着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h3> <h3>夜幕下的布达拉宫更显得庄严神圣华丽。</h3> <h3>当天晚上,朋友盛邀我们观看大型历史剧《文成公主》。剧场为露天,依山而建,舞台宽阔又深远,布景恢宏,配以3D、镭射灯光,给人一种震憾新颖的感觉。全剧演员约八百余人加上后台工作人员约上千人。参与演出的狗、羊、牛、马等均为真实动物。剧中最为震撼的是战场上,身穿银色铠甲,手持银色长枪,骑白色战马,带领数十骑兵风驰电掣穿场而过的情景。我没来的及录下视频就被掀起的或是制造的灰雾遮掩,留下了深深的遗憾。</h3> <h3>10月12日晨,起程赴西藏江南一林芝。</h3><h3>途中翻越海拔5000余米的米拉山口。</h3> <h3>带孩子的门巴族妇女。</h3> <h3>与门巴族小伙子合影。</h3> <h3>五色经幡代表了日红,天蓝,云白,土黄,水绿。</h3> <h3>10月13日,在雅鲁藏布大峽谷观赏中国最美山峰一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导游介绍,我们是非常幸运的,这座山峰很多游客都没有看到,经常被云、雾遮盖。我选择了一个最隹位置,将像机对准被白云遮挡的最高峰方向。</h3><h3>眼前一片绿色郁郁葱葱,远望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头顶上是兰天碧曰晴空万里,远望前方,白云朵朵围绕在秀美的山峰周围。好美的高原景色!所有的游人都陶醉其中。然而我在心里期待着摭掩山峰的面纱再淡些,或让山间的风将山峰前面的云再吹远些,让美丽的山峰早点露出峻峭美丽的颜容。近半小时我没动地方,我的祈祷总算打动了苍天,云渐渐的散了,期盼之中的南迦巴瓦峰终于隐隐的露出来了。我按下快门,最后一个跑回车上。</h3> <h3>有中国最美山峰之称的南迦巴瓦峰。</h3> <h3>与藏族老人合影。</h3> <h3>卡定沟风景区</h3> <h3>这里的瀑布水量小,但是从接近山头的地方流出。</h3><h3>在瀑布周围的山石可以看到类似想象中的神像。</h3> <h3>与藏族汉子、保安合影。</h3> <h3>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汇和处。</h3> <h3>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这是我们青藏之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br></h3><h3>照片中的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的汇合处。两江汇合时江水的不同颜色,尼洋河水更清。汇合后的江水流淌40公里后进入大峡谷。</h3><h3><br></h3> <h3>江河不拒涓流,不问来自何方,不看是清是浊,不管流量大小,不嫌是苦是涩。不嫌弃不拒绝方可聚成汹涌澎湃之势奔向大海。我们人与人的相处有同理。只有博大宽广的胸怀方可接纳看不惯的人。看清一个人而不揭穿是懂得了原谅的意义。讨厌一个人而不翻脸,是极致的尊重。这都是大智慧的表现。</h3> <h3>已过洪水期的雅鲁藏布江。</h3> <h3>林芝地区的鲁朗林海蕴藏大量的珍贵林木,历史上修建布达拉宫所需的木料都是来自这里。</h3> <h3>我们到只有十六户藏族同胞居住的小村访问。整个村落的住房都是贷款修建的。而贷款是无息的。导游介绍也是无期的。</h3> <h3>刚一下车,卓玛就向我们献上洁白的哈达。</h3> <h3>卓玛家的客厅。卓玛的奶奶专程从地里回来,为我们献上招待客人的酥油茶。</h3> <h3>卓玛家二楼的露台。</h3> <h3>这是卓玛家做饭、取暖烧的牛粪。</h3> <h3>卓玛家的小院。</h3> <h3>藏族村民。</h3> <h3>10月15日上午参观布达拉宫。这里的安检是最严格的,参观券标了时间,不到点是不允许进入的。进入后,如果发现你擅自带进了火种,对你的处罚会让你后悔终生的。</h3> <h3>布达拉宫外观13层,高110米,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由东部的白宫(达赖喇嘛主政的大殿、接见贵宾以及居住的地方),中部的红宫(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组成。</h3> <h3>布达拉宫的核心建筑——红宫</h3><h3>红宫作为宗教之地,奇珍异宝数不胜数。坐落在红宫六层的黎玛拉康——合金佛像殿,则被人们称为无价之宝。殿内藏有3700多尊佛像、佛塔。</h3><h3>布达拉宫珍藏8座达赖喇嘛金质灵塔,5座精美绝伦的立体坛城,及瓷器、金银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饰、等7万多件文物,典籍6万余函卷,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瑰宝,为全世界瞩目,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h3> <h3>与布达拉宫山脉相连的药王山。</h3> <h3>由于修路打通了山脉。有人说,龙脉不能断,为此在路两侧各建一白塔,两塔用铁索相连。</h3> <h3>从布达拉宫观看拉萨市。</h3> <h3>多可爱的藏族小男孩,他看世界的神态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h3> <h3>布达拉宫的金顶。</h3> <h3>大昭寺内供俸着佛祖释迦摩尼12岁的等身塑像。</h3> <h3>磕等身长头是在丈量与佛的距离。</h3> <h3>繁华热闹的八廓街。</h3> <h3>他们不远千里匍匐磕着等身长头来到拉萨,来到佛祖的身旁,只为洗去今生的罪孽,免去来生的苦难,修福添功德,让灵魂有个归宿。</h3><h3>孩子叩拜,从小心灵就受到洗礼。</h3> <h3>琳琅满目的商品。</h3> <h3>与藏族同胞合影。</h3> <h3>小昭寺供俸着佛祖释迦摩尼8岁的等身塑像。</h3> <h3>踏上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h3> <h3>一路缓行奔顶峰,银山高路來远迎,两侧黄叶白杨立,西域新城追津京。(曰喀则至定日随感)</h3> <h3>世界海拔最高的邮局。</h3> <h3>过世界最高湖羊卓雍措</h3><h3>清亮碧兰映苍穹,云云众生湖影中,日日摄下万千客,喜笑颜开忘旅程。</h3><h3>美丽的羊卓雍措湖,纯净圣洁的湖水,是雪山转世的灵魂。</h3> <h3>途中小雪。</h3><h3>羊卓雍措与“纳木措”和“玛旁雍措”并称西藏三大圣湖。它湖光山色,景色如画,仿如置身人间仙境。湖泊、雪峰与蓝天融为一体,让人流连忘返。据说,虔诚的佛教徒每年都要绕湖一圈,时间起码需要一个月左右,他们转山转水转佛塔,这一刻的虔诚只为信仰,只为修来生……</h3> <h3>卡若拉冰川是高原面积最大的一条冰川,它背靠西藏四大高峰之一的乃钦康桑峰(7191米)南坡,整个冰川面积为9.4平方公里。巨大的冰川从山顶云雾飘缈处,一直延伸到离公路只有几百米的路边,晶莹幽蓝中,捎来几许凉嗖嗖的感觉。虽然由于长年受公路上灰尘的影响,冰川整体呈黑白分层形态,但冰川上半部在阳光的照耀下,犹如一副巨型唐卡挂在山壁上,熠熠生辉!</h3> <h3><br></h3><h3>望卡若拉冰川</h3><h3>浓缩世界千万年,风霜雨雪晶体间,众纭冰线行渐远,唯利毁了我人环。</h3> <h3>晴好天气下,不同的时间,珠峰的颜色是不同的。</h3> <h3>夜宿珠峰大本营,稀薄的空气不得不备上氧气瓶,就这样仍彻夜难眠。</h3> <h3>在珠峰大本营堆吉祥石,为大家祈祷健康,幸福。</h3> <h3>美丽的雪域高原!我们来到这里,收获的不只是风景,更多的是心灵的启迪,我们为藏民的信仰感动,为藏民对神的虔诚感动,经过雪域高原的洗礼,我们似乎有所觉悟,(不敢说大彻大悟)觉得人的胸怀应是更加广阔。我们不应为人际关系纠结,要将琐事看淡,珍惜已有的。</h3><h3>坚定自己的信仰,没有信仰,去多少次西藏你的心灵也不会得到净化。</h3> <h3>再见了拉萨!再见了雪域高原!</h3> <h3>10月16日下午乘火车离开拉萨。</h3> <h3>10月18日上午回到北京。</h3><h3>凯旋!胜利!</h3> <p class="ql-block">本篇由将军、刘局、小于、宝印、老刺、广甲集体创作。</p><p class="ql-block">感谢天马行空的文字校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