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土桥街的夏夜

英特

<h1><b style="font-size:22px;"> </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序 言</b></p><h1><br></h1><h1> 诗情画意般秀丽的花溪河泛着莹莹粼波从南温泉蜿蜒而来,穿过东西两座相隔数十米的小山丘向长江缓缓流去。它的左岸山上是建于1938年、风景优美、精英辈出的重庆清华中学(简称重庆清华或清华中学),它的右岸山上是依山势起伏而建、完全用青石板在山顶铺就的土桥街道。</h1><h1> 须晴日,当晨曦中的花溪河上雾气升腾之际,站在土桥街边眺望重庆清华中学,那显现于起伏追逐的河雾之上的校园亭台楼阁披着五彩的轻纱,婉若仙境般令人神往;站在重庆清华中学那镌刻着重庆清华四个苍劲巨字的石崖顶上眺望那显现于河雾上的朦胧飘渺的土桥街上鳞次栉比高低错落的民居,又晃若遙观海市蜃楼般令人遐想。</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土桥街夏天的黄昏</b></p><h1><br></h1><h1> 记得1957年之前那些年的夏天,几乎每天下午都有一场不大不小的雷阵雨,倾泻的雨水荡滌了暑气,被雨水冲刷后的整个土桥街的石板地不但清凉,而且洁净异常。那时,作为只有十来岁、生长在外婆家的小丫头我,甚喜头戴斗笠,手执掃帚冒雨去清洗干净街檐坎壁那些未被雨水冲到的尘垢总觉得趣味横生,颇有成就感。全然听不进外婆爱怜的告诫,全然不顾被雨水湿透衣衫而患感冒的后果。</h1><h1> 黄昏时分,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街道上空炊烟袅袅,街道两旁似变魔术般瞬间佈满了供晚上乘凉用的木门板、竹凉板、竹凉床、竹凉椅……还有就是人们一定不会忘记的在那些长长的木条或竹块面上放置上那扞面杖般粗、一米来长、内装锯末和农药"666粉"两物的白色牛皮纸纤维袋,将其一端燃点继续沃燃而散出毒烟用以驱蚊的《蚊烟》。(1964年后,粗笨有毒的《蚊烟》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小巧而微香的螺旋扣的盘状《蚊香》。)</h1><h1> 稚嫩的孩子们往往趁大人准备晚饭之机尽情嘻戏玩耍在凉板、凉床上,虽说只是弹葫豆、抓杏核或小沙袋、甚至空着手玩石头剪子布之类的简单傳统的游戏,却也总是个个喜笑颜开,乐此不疲。</h1><h1> 土桥街夏日的晚攴是全街居民不约而同的统一行动,犹如一条百家宴的长龙,其热闹非同凡响。那时,人们家中都沒有电风扇、更沒听说过什么空调,因室内比街上闷热些,所以基本上家家都把晚攴摆放在街道两旁露天铺着的凉板、凉床或小木桌等乘凉器物上,那时很难吃上肉,所以大家都把吃肉叫作“打牙祭”。晚歺的菜盘中多半是清炒或凉办的藤菜、四季豆、腌黄瓜、干咸菜以及泡菜等等绿色低脂的健康食品。当然,间或也有孩子们最爱的盐激葫豆现身。(所谓的盐激葫豆,也就是把干葫豆在铁锅中炒熟后迅速用冷盐水烹激了再稍微煮沸过的葫豆,那葫豆不仅味美且软硬兼备,香香的很有嚼头,让孩子们只要想起就会流口水。)只是,但凡有一家人盘中有豆,那左邻右舍的孩子都有得吃了自不必说。邻人们还常常无拘无束互相品尝饭菜,筷来箸往,舀来夾去的甚是随和亲密……好一幅远亲不如近邻的立体图画长卷!</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土桥街的夏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h1> 土桥街夏天的夜晚有三大亮点:民乐合奏、艺朮水桶和集体纳凉。</h1><h1> 每每于华灯初上之际,只要是晴天,便会有一群自带二胡、京胡、板胡、琵琶、竹笛、三弦、扬琴等民族乐器的音乐爱好者集聚在土桥街中央较宽阔的地方合奏。囲观者众不说,民乐合奏的优美旋律回荡于大街穿越进小巷,什么《金蛇狂舞》、《步步高》、《梅花三弄》、《彩云追月》、《雨打芭蕉》等等傳统名曲的合奏常常令众人听得脚踏节拍、摇头晃脑随乐啍曲如醉如痴、忘乎所以。当然,独奏的也不乏其人,那就是有些个吹竹笛的窩在自己家随兴独奏,自我欣赏。不过吹奏的时间可沒有那合奏的连贯和久长。</h1><h1> 夕阳西下后的晚上山风习习,比白天凉爽多了,这时,土桥街上的居民都喜欢到离街头巜上场口》约一里路外名叫"松柏林"的地方去排队取那一口大井的水,那大井足有约3~4米见方、3米来深,有长长的、宽而规整的石级直通井底。春、秋、冬三季甘甜的井水总是满满的,盈盈漾漾而清澈见底的煞是爱人,夏天可就没那风景了。由于土桥街的居民都喜欢去取那口井的水,所以井里的浸水量不足,只有排着长队依次下到井底用瓢舀水入水桶。前往取水的水桶虽大小不一但样式都相差无几,而别具一格,让全街人过目不忘、天天不厌其烦欣赏、赞叹不已的是一个小伙子(有人叫他艺术家)的艺术水桶。那是他别出心裁,充分利用他的绘画天赋,用工笔重彩技法在水桶上画的《哪吒闹海》图。图中,哪吒和蛟龙上下翻滚、浪花飞溅、活灵活现,神韵亦然。笔调何等繁复有緻,幻化万千……哪吒红色的混天绫肚兜、碧色的乾坤圈、黄色的蛟龙和兰色的海波配上雪白的浪花,色彩搭配均衡靓丽,加上水桶里漾溢溅飞的清泉水,简直是百般洒脱,美不胜收!我的外婆年轻时善于工筆自画自绣为他人赶制嫁衣,自然特别喜欢那饱含艺朮味道的水桶。起先,外婆叫住那艺术家,以讨要他桶中井水喝为名,请他放下水桶,仔细欣赏一阵,他也乐意且引以为豪。后来,他只要挑水路过,便会亲热的高声呼叫:"王婆婆,井水来了哦!”……后来,我随外婆搬离了土桥,但那"艺术家"和他的艺术水桶却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不能忘怀。</h1><h1> 夜深了,尽管街边那些燃着暗红色火星的《蚊烟》发着阵阵刺鼻而有毒的烟气,但土桥街上的男女老少都不在意,可谓之习以为常,只顾在街道两旁自家的凉板、凉床、凉椅上享受静夜沉沉睡去,蟋蟀声与憩声此起彼伏相互交织,犹如舒情的《黑鸭子》般的和声轻歌。偶尔有几声婴儿啼哭,但却又很快停止,大概是饿哭后及时吃上奶了。间或也会传来一道儿童惊炸的哭声,那一定是在凉板上睡得太沉,翻身时一不小心摔到地上受到惊吓且摔疼了,睡成了当时被大家戏称为"月亮落土"的倒霉蛋……大约半夜两点钟后空气退凉了,家家户户才收了乘凉器物返囬室内,这时的土桥街上才悠悠然空旷清静下来,直到重庆清华悠杨的起床钟声飘到土桥街上,迴旋着唤醒熟睡的居民们,土桥街一个夏日的夜晚才告结束。新的一天开始了。</h1><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 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h1> 时过境迁。前几年,横跨花溪河、连接重庆清华和土桥街的《花溪大桥》落成。因当时建桥之需,土桥街头那川黔公路上的土桥汽车站边宽阔而长长的上街石级被拆除了,连街道也被齐刷刷的削去了小半截。余下的街景也己面目全非,寻梦土桥街,箫条无熟人,从前的居民皆己搬离……</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亲爱的土桥老街坊们,你们好吗?当年的小丫头,而今暮岁的我好想好想你们……</span></h1> <h1><b>   按 语 </b></h1><h1><b> </b></h1><h1> 《土桥街的夏夜》展现的是六十年前重庆市九龙坡区土桥街上的居民那真真切切、朴实多彩而清纯的民风。但愿本拙作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相信你能在感受到茉莉花茶般芬芳的纯朴民风的同时写出更精彩的美篇。</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