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 <p class="ql-block">《开县学堂记》是开中校内石碑上的碑文,石碑背面是早已出名的《开县盛山灵泉记》。现在《开县学堂记》则没人谈过,进校门左侧即是。现在又被2019级的一些招生工作牌子挡住,历史被现实所遮掩。</p> <p class="ql-block">碑文如下:今之言学者,不流于腐,即病于狂。腐者,眯五洲之大,闭关坐井,囿域咫尺,则民智不开,国势日濒于弱;狂者,奋袂而竖平权自由之议,则君臣父子之经败坏灭裂。附会墨子兼爱、公羊改制、胶西繁露之说,其流弊至于争端日閧,祸发萧墙。虽有贤哲不可收拾,二者皆不知学也。夫学者,所以牖民智平争心也。九万里之遥,智者、愚者、黠者、驯者,徧地球之上,纷纷纭纭,肩相摩,踵相接。若徒饮食男女也,则一亦倮虫耳。故开辟最久之国,由榛狉而进富庶,由富庶而进文明。慧者使晓伦常之理,懔然不敢有所干犯。巧者使窥制造之奇,吸兵法之髓,考校物质地利,而声、光、电、化之学,因材而施因年而进,然后朝廷有长驾远驭之势。逸而不劳,富而不争,这样天下或许就可以久安长治吧!民智不牖则愚,争心不平则嚣。愚者召侮,嚣者诲乱,此万国之通理、万世之公法,非一人之私言也。方今奉谕旨,各行省郡县兴办学堂。开县旧有盛山、开阳两书院,为诸生肄业所,基址狭隘不便扩充。盛山右有培俊堂,枕山而立,规模宏廠,遂移培俊于盛山。就培俊堂故基葺三楹,祀孔子宗圣学也。讲堂外增建东西两斋精舍七十二间,分中西两教习厅舍,体操所、藏书库、饭厅、浴室及诸执事者居室各备焉。前有睡佛池清流映带,山光水影,荡漾沦漪。西偏构挹爽楼,俯镜灵泉,可以开拓心胸,嘘吸空气,为诸生憩息之所。九阅月,工将竣,余适有南溪之调,未及开堂而去,心窃歉焉。惟兾学者以孝忠立体,以治平为用,出为名臣,处为端士,是余之所厚望也。斯无负创设学堂之深意已!光绪二十八年,九月既望,权知县事东湖饶敦秩记 邑人袁光国书</p> <h3>碑文今译: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永毅教授指点该文古译今)<br> 今谈论学问的人,不是流于迂腐,就是有狂妄的毛病。迂腐的人,对五洲的广阔茫然无知,闭关锁国,坐井观天,囚禁在狭小的世界里,这样民智就不会开启,国势就日渐衰弱。狂妄的人,振臂高呼平等自由的口号,这样君臣父子的伦理秩序就趋于败坏。援引墨子兼爱的理论、公羊学派托古改制的做法和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来为自己的学说牵强附会,这样做的流弊就是争端日益激烈,国家蒙受内乱之祸,即使有圣贤大哲都无法收拾。这两派都不知道学问的真意。所谓学问,是用来开启民智、平抑争夺之心的。地球周长九万里,聪明人、愚蠢人、狡猾人、老实人,遍布世界,纷纷纭纭,摩肩接踵,彼此挨着像一群人。如果只考虑饮食男女,就和没穿衣服的禽兽差不多。所以开辟时间最古老的国家,从未开化状态变为富庶,从富庶进入文明之境。让聪慧的人理解伦常的道理,心中忌惮不敢有所冒犯。让智巧的人学习制造的技术,吸收兵法的精髓,仔细考察物质环境和物质世界,了解声学、光学、电学、化学的知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然后朝廷才有长远发展的趋势。安逸而不劳苦,富裕而不争斗,这样天下就几乎可以长治久安了吧?民智不开启就变得愚蠢,争夺之心不平息就变得嚣张。愚蠢的人会招致羞辱,嚣张的人会教唆大家造反,这是放之一切国家和所有时代都成立的真理,不是一家的私言。现在各行省郡县都奉了朝廷的谕旨,兴办学堂。开县原来已有盛山、开阳两所书院,是书生们求学的地方,但地势狭窄,不便扩大面积。盛山西侧有培俊堂,背靠山麓设立,宏大宽敞,所以就把培养人才的任务移到了盛山。利用培俊堂原来的地基修葺了三间厅堂,用作供奉孔子圣学的场所。在讲堂外增建东西两斋精舍七十二间,用作中学和西学教员的宿舍,体操房、图书室、餐厅、澡堂和管理者的房间都齐备。前面有睡佛池清澈的水流映着一带山色,碧波荡漾。西边建有挹爽楼,俯身以灵泉为镜,可以开拓心胸,呼吸新鲜空气,是学生休息的场所。历经九个月,即将竣工之时,正碰上我调到南溪,没等到学堂正式开放我就离开了,心里很有愧意。只盼学习的诸君以孝忠为体,以治国平天下为用,在外任职则追求做天下闻名的大臣,在家闲居则安心做正人君子,这就是我的殷切希望。如果这样,就不辜负创设学堂的良苦用心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农历九月十六日代理知县饶敦秩记 县人袁光国书</h3> <h3>最后一句“权知县事东湖饶敦秩记”值得一说。以前一直没注意这句,最后才看到。东湖是什么意思?开县以前是没有湖的,只有东河呀。后来上网一查才知道,饶敦秩,是东湖(今宜昌市)的名人。号东湖饶敦秩字季音,这种姓确实少,不知道是个人名,当时还是开县的代理知县大人。前文“辛丑四月,余权县篆”就说道1901年4月,出任开县代理知县。称权知县事。网上还有记载,清光绪年历任四川成都、开县、南充、仪陇、冕甯县等地县令。网上还载有:“冕甯县知县饶敦秩,历任地方,罔知勤奋”。今天来看完全是一等一的大学者无疑,而且研究的是实学,很了不起。“权知县事东湖饶敦秩记”这句意思就是说:代理知县东湖饶敦秩写下本文。在万州太白岩有类似赵体楷书的游记“光绪十六年季冬月朔日东湖饶敦秩季音来游题记姚绶荣侍行”。就是说的东湖饶敦秩在万县游玩过。这在太白岩就是一名碑了。还有一点就是饶敦秩出了好几本书。饶敦秩,光绪时人,曾协助杨守敬编撰《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还著有《古欢室泉说》《蚕桑简要录》《蚕桑质说》,并著有中国古代对棉花描述最系统全面的书《植棉纂要》。在当时真是名家大师。"1954年,毛泽东询问历史学家吴晗,读中国古史时如何能了解古地名之今地在何处,吴晗推荐了杨守敬此图,又指出此图翻检不便,所用地名均为清末,与今地名不同,建议加以改编。毛泽东采纳吴晗建议,命吴晗组织“重编改绘杨守敬《历代舆地图》委员会”。这里说到的《历代舆地图》,应该是《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作者:杨守敬、饶敦秩,撰于清光绪五年(1879),饶敦秩刻本,见附图。</h3> <p>我认为,这样的文字完全可以进入读本。百年前开县的文字不象小地方那样贫瘠,有高瞻远瞩之意。是教学的开始,是真的奠基。我在许氏家谱中看到这样一段:“辛丑(1901年)县知事饶敦秩委派志廷公修建中西学校,即今开中校也。志廷公参与校址选定、校舍布局、雇工修建及经费开支等实际工作,事毕县署奖以“乐育同心”木匾,高悬于校内之议事厅。” 看来志廷公是开县中西学校的修建者。后来 志廷公去世时有二付丧联:上联: 饥溺最关情,公死合当祭于社 ;下联 :孤寒齐堕泪 我来兼以哭其私。 这联是对志廷公的高度评价-----“公死合当祭于社 ”。还有一联,是灵堂联,邹丹轩所作。上联:为公务忙,为族务忙,为家务忙,忙来忙去,忙至八旬难撒手;下联:向申江望,向锦江望,向陵江望,望儿望女,望到九泉最伤心。向申江望,是望大儿子许寅宾在上海,曾是陶行知的学生;向锦江望,是望女儿许德馨在成都女子第一师范。车耀先曾教过她;向陵江望,是望么儿许寅甫在重庆。当时许寅甫就在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就读。志廷公,是《开县许氏兴茂志家谱》第一代,也是许氏的第十九世,姓名:许学诗,字以言,号志廷。曾任商会会长,团总,财务清理委员会委员等公职。先后经修开县中西学堂,开万大路,集资创办济腊拯贫会,开设“兴茂志”商号。从许氏家谱中知道许学诗是中西学堂的建办者。即今开中校的最早修建人。在这里还得回望下当时的岁月。</p> <h3>碑文写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农历九月十六日。清政府颁《奏定学堂章程》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清政府任张百熙为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并命他裁定学堂章程具奏。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十二日,张百熙进呈《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章程》以及《蒙学章程》各一份,共六件,候旨颁行。这些章程对辛丑年以后清政府设立的各级各类学堂的学制、入考方式、教学内容等,做出一些系列规定,是中国近代学堂教育体系整体设计的最初方案。进呈当日,即由清政府颁行,被称为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8月15日,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制订《钦定学堂章程》正式公布,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颁发的学校系统文件,时称“壬寅学制”。朝廷颁布“壬寅学制”系列文件。是碑上有“谕旨”二字的原因,也是《开县盛山灵泉记》有“钦始”二字的根由。</h3> <h3>这样前后一看,清末新式学校的大量创办,使原有以科举选才为中心、儒家经典为内容的古代学制框架已无法适应,建立新学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后又查到: 高等教育方面,1902年湖南求实书院改为大学堂后,1904年岳麓书院亦改为高等学堂。两校旋即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以岳麓书院为校址,这就是湖南大学的前身。这是湖南。当时的风潮很大,开县和湖南的情况也相似。(我估计全国大都是这情况)先是培俊堂,1902后改为开县中西学堂。后改为开县中学。《开县学堂记》道:"开县旧有盛山、开阳两书院,为诸生肄业所,基址狭隘不便扩充。盛山右有培俊堂,枕山而立,规模宏廠,遂移培俊于盛山"。我认为是合二为一,是当时的世风。 也提到 “前有睡佛池清流映带,山光水影,荡漾沦漪。西偏构挹爽楼,俯镜灵泉”。培俊堂后来说的是开中分部;睡佛池,旱期还在,在本部和分部之间。这里提到的“壬寅学制”现代人不知道。现在学校和教育系统的人应该了解一下。在清末“新政”期间,为了发展新式教育建立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教育体系,清政府在教育改革中于1902年颁布了 “壬寅学制”。</h3> <h3>明清之际,西学东进,并形成了一定规模。把西方的数学 天文 水利等知识传入了中国。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清末新政,学习和引进了西学以声 光 化 电到政教制度,层层递进。《开县学堂记》文中就有“声、光、电、化之学”一句,说明了西学对传统的影响!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之洞 张百熙等曾联名上书奏请注重学堂,文中写道:科举文字 每多剽窃 学堂功课 务在实修 科举只凭一日之短长 学堂必尽累年之研究。。。。 说到了教学方式的本质区别。“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法定学校系统。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教育变革的总结!是学习日本教育的成果!清政府效法日本,重视普及教育。受到日本维新变法成功和甲午战败的刺激,全面学习西方和完整学习西学逐渐成为朝野关注的议题。戊戌变法期间,清政府相继派员游历日本,考察学务。总之“壬寅学制”是清末最有影响的一项改革措施,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壬寅学制”凝聚了当时中国有识者的智慧,奠定了近代学制的基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h3> <h3>开县历史上有三大碑文很有价值和名气,它们是《李宗羲墓志铭》、《大觉寺记》和《开县盛山灵泉记》。 为什么同时一起出现的《开县盛山灵泉记》《开县学堂记》 前者进入了县志,知者众多。后文无人知晓。在碑上都是同一天同一人所写,立于开中校修建之时。我试着分析一下,八十年代碑在开中食堂发现。当时无人在意这碑,学校正在恢复之中,以前老师是臭老九,学校地位还没恢复,人称教书匠。也就是一单位建成时立的碑。而且也没看出是清廷“壬寅学制”的影响。再回首时还可以抚碑追述开中建成之际。《开县学堂记》和历史相关,是“壬寅学制”的见证,从这层面来说《开县学堂记》应立于四大碑文之列。为文 为史都是不该被遗忘的丰碑!</h3> <h3>(这是重大教授李永毅的近照。前面有他93年在开中的照片,当时四川高考文科状元。现在是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