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记忆

京城老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愁”是没有的,不觉中我们却走近了2018年的深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最易感怀与思念的季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8年11月7日,我的母校北京市育英学校将迎来七十华诞的大喜日子。这段时间,在我们“育英老六班”微信朋友圈里,最年长的“朋友”王敬珍老师实时向大家发布推送着“校庆”资讯,并鼓励同学们参与相关征文等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些事儿说来真的很奇巧,亦可谓好事成双。今年的七八月份我们班的中学校友微信“朋友圈”竟然联系上了多年未有音讯的王敬珍老师,进而新加入了一些初、高中时期的学友;接着,在这个深秋又喜迎校庆七十周年盛典。所有这些,萦绕和印映于我脑海里的都是一幕幕难忘而珍贵的青春年少岁月之画面……</span></p> <h3><br></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为曾经的媒体的工作者,同时我也不由地感叹时代的变迁和网络自媒体神奇的能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的中学生活并不是一个五光十色炫丽多彩的年代。准确些说,我们这一代人与自己的父辈同属于“黑白老胶片”时代。然而,黑白即是原色,其更加富有自然、质朴与厚度感。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群对世事懵懵懂懂的适学男女青少年,随着社会政治环境变化和相关政策落实以及父母工作调动等原因,陆续由各地来到“育英学校初二(6)班”报到。我个人,由此有幸在这个班集体、在育英学校度过了初中和高中两个学业阶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忆中,我的“班主任”只留下了第一任的王敬珍和第二任的费淑荣两位老师。王敬珍老师任教数学课,三十多岁,个儿不高,梳着两根小辫,嗓音清脆、语速快,性格好强。她对班级的成绩和荣誉极为看重,哪怕是学校开个秋季运动会,也要“全班总动员”组织号召大家踊跃参与,恨不得在各个项目上都争取拿到奖牌和名次。王老师对自己班的学生要求很严格。同时,她又像呵护“小鸡”一样,不容许外班人无理欺负本班同学。费淑荣老师教授语文,年龄稍长些,留着齐耳短发,说话慢声细语。她与同学谈话总是温文而雅、柔中有刚,既坚持原则又很有亲和力。这两位“班主任”任教管理风格迥异,但她们同样都受到了同学们的爱戴与尊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其他还有印象的师长有:谦和文雅教数学的李恒老师、初中时对门(5)班班主任有点小资教语文的温老师、说话词语严谨的(1)班班主任李默老师、一年四季穿着运动衫活力四射的体育老师赵喜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世纪七十年代,社会大环境没有很好的学习氛围,我们荒疏了很多学业。但我认为,仍有“教”与“学”方面很不错的经历可供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是教学,当时学校除了完成教育大纲授课任务,还会组织一些“大课”传授课外知识。例如,年级老师曾用自己的个人资源联系海政文工团相声名家常宝华和常贵田先生,来校“面对面”给我们边表演边讲授《相声创作方法》,使我第一次知道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相声艺术规律;还例如,学校请来著名朗诵艺术家殷之光先生在礼堂为全体师生讲授《诗歌朗诵艺术》,一时间在全校掀起了热爱诗歌和朗诵的波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是互学,我们(6)班有几位男同学喜欢“诗歌”,平时私下里相互传阅一些“诗抄”和知名作家未经公开发表的诗作。在此期间我深受影响,阅读了许多中外诗歌和文学名作名著。最为开心的是借得“世家弟子”胡靖同学珍藏的一本王力先生所著《诗词格律》小册子,我用整整一周的课余时间将其抄录于笔记本上,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古典诗词创作实践。这些学习经历,使我终生受益,不仅汲取补充了文学营养,而且对自己日后从事新闻写作有着极大的帮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上是四十余年前的记忆“片断”与“定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实际,自1975年冬季高中毕业,告别育英学校,我即再也没走进过母校。期间,有两次生活于国外的同学回京省亲,邀约返校,重拾旧日记忆,也只是漫步观望于校区大门之外。再次跨入校门,是十年前母校“花甲生日”,我与本班的四五位男女老同学相约重新走进了育英学校,并写下了题为《母校庆生》短文记录了自己的心境——&nbsp;&nbsp;&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校历史悠久,前身来自延安保育院,1948年11月7日正式创办于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建校以来,一直受到党中央和革命前辈的关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以及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为学校题词。在校时,据老师告知,曾经高悬于全国各中小学课堂黑板之上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并非“原配”组合,其中“好好学习”为毛泽东主席1952年“六一儿童节”赠于育英学校师生的题词。现在的校名,则由胡耀邦同志题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校早年间实为“中直机关干部子弟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校园内,迎着大门不远处有座可容纳数百名师生的大礼堂。各教学楼间由封闭式的长廊相连,长廊铺设着人造拼花地砖,每隔10米镶嵌有高大的墙镜;宽敞的校区设有中餐厅、西餐厅、小医院,东北面植有松树的小山坡上有个小型动物园(园内动物系担任驻外大使的学生家长所赠送),还有大片大片的果树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果子熟了的季节,课间,学校的广播里总会不停地播放毛泽东主席语录:“锦州那个地方有苹果,而我们的战士却一个不吃。不吃是光荣的,吃了是可耻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年级的同学有很多为部队子女,家住相距学校不远的解放军总后勤部、炮兵司令部、海军司令部、空军司令部等军兵种部队大院。每当上下学时,身着国防绿、背着绿军挎的男女同学,三五成群,骑着自行车结伴而行,形若踊动的“菜青虫”。此外,同学中还有些来自于比邻学校的中直机关部委子弟,如与学校“一院之隔”的中组部院舍、“一路之隔”的中央农村工作部院舍等。同学之间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和睦融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常年值守学校大门的是位姓白的老大爷。老爷子光亮着圆圆的头,操着一口浓厚陕北话。无论是晴天还是刮风下雨天,每到上学和放学时间,老人家总是站在大门中央,手持一树枝条,遇有进出不下自行车的调皮捣蛋男同学,便吼叫着轻轻地抽上一下。一次,我们几个男生决定捉弄下白大爷,由一名同学故意不下车吸引老爷子注意力,其他同学依次轻摸白大爷光亮的脑袋,从其身后迅速冲入大门。结果,气得老爷子嚷嚷着追出很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大概此类事件被反映给了校领导,或是屡有发生。在一次全校大会上,平时开会拿着小马扎、惯于蹲坐在礼堂过道上的白大爷,竟被请上了主席台坐于校长身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校长向大家介绍说,白大爷是位老红军、是张思德同志的老战友,在陕北时曾背着你们的父兄躲过日本人的飞机炸弹。新中国成立后,白大爷因舍不得离开孩子们,放弃做官,留在了学校。自此,白大爷成了同学们心中的英雄,每当骑车至校门口都纷纷自觉下车,还不时会向这位老人投以崇敬的目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走在今日的校园,我们再也走不回往日时光。不见了许多熟识的老师、不见了白大爷,校舍也改变了模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值得纪念的是:我们是育英学校第一届高中毕业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转眼之间,又一个十年过去了。而今我也年逾花甲,离开了所从事的新闻工作岗位成为一名退休老人。在育英学校七十华诞来临之际,我以曾经的学子之情祝福母校:教学相长,英才辈出;祝愿我的老师、学长和学友:心系育英,幸福安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让我们期待育英学校更加辉煌的未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