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过海来看你之拉脱维亚里加一一欧洲新艺术建筑的长廊

晓明

<h3>今天已是出行的第7天了,早上离开塔林的酒店,我们的大巴一直向南行驶,先去爱沙尼亚的度夏胜地帕尔努观光。车行不到一个小时,已经抵达小城外,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秀美的教堂。</h3><h3>座落在小城入口处的圣凯瑟琳教堂是一座戴着尖尖的翠绿色帽子的小教堂,俄女皇凯瑟琳二世1752年来帕尔努时,下令修建这座东正教堂取代原来的木质教堂。它是十八世纪爱沙尼亚最为奢华的巴洛克建筑,被戏称为“最富有的巴洛克教堂”,其建筑风格影响了整个波罗的海国家的东正教堂。</h3> <h3>帕尔努是一座风情绰约的中世纪古城,她位于爱沙尼亚西南部,里加湾的东北部,距离拉脱维亚的边境仅几十公里,人口6万不到。十四世纪辟为海港,历史上曾是汉萨同盟的成员。现在是爱沙尼亚重要的交通和文化中心,著名的滨海疗养胜地。</h3><h3>帕尔努有迷人的海湾,那里有温润的海水,柔软的沙滩,美丽的公园,宁静的林荫道和各种休闲娱乐场所。每年夏季充满温暖阳光的帕尔努更是人们度夏的最好选择,成为爱沙尼亚的夏都,深受爱沙尼亚和北欧国家人们青睐的滨海疗养度假胜地。</h3> <h3>帕尔努老城的中心是一条被称为“骑士街”的步行街,始建于14世纪。这个季节的街上人影稀少,街道两侧多是17世纪前后的建筑,当年行会富商们的宅邸和风格各异的民居参差有致。骑士街名字的来历据说也是有故事的,这个故事与帕尔努的历史有关。对于这些子虚乌有的故事,我素来不予理会。不如独自佇立在骑士街风格独特的古建筑前,你可以充分感受着这里浓浓的中世纪文化气息。</h3> <h3>历经沧桑的老房子,斑驳的墙面,破败的扶梯,象风烛残年的老人佝偻而行。</h3> <h3>这幢民居的墙上看不见窗,屋顶上的窗多的是,老虎窗上面还有老虎窗,够奇葩吧。</h3> <h3>街角的这个正在读报的青铜雕像,是爱沙尼亚著名的记者和诗人杰森(1819~1890),他是爱沙尼亚国歌的词作者。</h3> <h3>位于骑士街一端的这幢老邮局大楼,现在改造成一家宾馆。在它的底楼设有帕尔努唯一的一家中餐馆,导游告诉我们说:由于帕尔努度夏疗养旅游的特点,过了季节,就客源稀少,这家中餐馆也在上星期接完今年最后一个团队后歇业打烊了,休息半年后再开始营业。尽管这样,老板的日子过得蛮滋润。</h3> <h3>一抬眼就又看到圣凯瑟琳教堂的绿帽子,在帕尔努老城,你不用担心会迷路,那高高在上的教堂尖顶,就是你最好的指路牌。帕尔努小城真的不大(还不如我们江南的小镇)。</h3> <h3>圣伊丽莎白教堂,建于1744~1747年,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由俄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下令修建,并以女皇名字命名。八角形的钟楼戴着尖尖的红帽子,无论你走在小城的哪个地方,如影相随,你都会瞧见它那高高的尖塔上的红帽子。</h3> <h3>在帕尔努,你只要找到这教堂顶上的红帽子和绿帽子,任它街巷七拐八歪,你都放心走去,不用担心迷失方向。</h3> <h3>这座颇有年代的行会建筑令人耳目一新,自然是摄影迷们的热衷目标。</h3> <h3>在帕尔努老城你可以看到很多的古建筑,这里的古老文化一定会让你为之痴迷。而红塔是帕尔努古老建筑的典型代表,距今历史非常悠久,其建筑风格又很独特,俨然就是帕尔努的一张城市名片。</h3><h3>红塔是该地区从中世纪以来唯一幸存的防御建筑,中世纪作为城市防御建筑,曾经坚不可摧的城墙和城塔,历经六百多年的沧桑,仅留下这座红塔,听来唏嘘。</h3> <h3>这座支离破碎的扶梯居然成了摄影者的道具,真会找地方,也是服了。</h3> <h3>又是一座东正教小教堂,沙俄时期,东正教是俄罗斯的国教,即使在这偏远的波罗的海海边,也深受影响,东正教文化的触角可谓何处不在。</h3> <h3>教堂落在帕尔努老城的边缘,掩映在葱笼的绿树丛中,转了一圈,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理想的拍摄角度。教堂的外墙全都用马赛克装饰,复杂的拼接镶嵌,工艺上颇为精细,体现出独特的美感。</h3> <h3>离开滨海小城帕尔努,驱车继续南行,我们将行180公里赶往下一个观光地一一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市。途中导游安排在二国边境上留影,脑后方一块深色的欧盟标志牌就是国境的分界,不说你浑然不知自己已经到了另一个国家。</h3><h3>在波罗的海三国中,拉脱维亚象三明治一样,被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一南一北夹在中间,西临波罗的海,东接俄罗斯及白俄罗斯。拉脱维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现在的经济发展仅次于爱沙尼亚。听说拉脱维亚盛产美女,大街上美女如云,处处都是靓丽的风景线,有眼福呵!</h3><h3><br></h3> <h3>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是波罗的海地区最大的枢纽城市和疗养避暑胜地。英国诗人格林曾赞美里加是“北方的巴黎”,可说是对一个城市建筑、艺术、文化等领域的最大褒奖。里加历史上多次遭受侵占,各种文化在此碰撞、交融。这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十字路口,也是欧洲多元文化的聚合地。而里加老城则浓缩了整个拉脱维亚的历史和文化,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h3><h3>里加老城在道加瓦河右岸,面积不大,有运河环绕。老城具有中古时代的特征,房屋低矮,街道狭窄,屋顶多用红瓦,差不多的屋顶上有一只闪光的金属制公鸡一一风信鸡,充满了神话色彩。</h3><h3>这座位于里加古城的入口处的建筑,立面墙上饰滿了拉脱维亚各城市的市徽。猜测是不是隐含拉脱维亚全国人民的团结。</h3> <h3>这座火药塔建于14世纪,是古城墙唯一保留下来的塔楼,历史上是里加老城重要的防御工事。17世纪在楼里贮藏枪支弹药,因而才有了火药塔的名称,1919年起这里被辟为拉脱维亚战争博物馆的一部分。</h3> <h3>火药塔前的这座雕像有点抽象派的味道,粗看象是一个武士骑在战马上。</h3> <h3>17世纪瑞典占领时期修建的城墙上,战争留下了千疮百孔的弹痕。</h3> <h3>里加建城不到900年,但这颗波罗的海的明珠在历史上拥有重要的位置。里加最早受控于来自德国的十字军,13世纪加入了著名的汉萨同盟,随着条顿骑士团的衰落,里加成了一个自由市。但好景不长,1621年,里加被瑞典占领并统治,一直到1710年。之后,沙俄在和瑞典的北方战争中获胜,里加成为沙皇的领地。一战后,1918年11月18日,拉脱维亚终获独立。,里加也理所当然成为其首都。二战期间,里加作为被占领城市在苏德之间易手,最终被苏军进驻,直到苏联解体。这座城市也是历尽劫难,才有今天的勃勃生机。</h3> <h3>来到老城首先要去的地方就是托姆斯基广场,这里是老城的心脏,是老城最热闹的地方,每年6月的拉脱维亚歌舞节期间,来自各地的少年男女头戴花环,身着节日的民族服装,聚集在这里载歌载舞举行盛大的活动。此时的托姆斯基广场成了鲜花的世界,歌舞的海洋。</h3> <h3>广场及周边的古典建筑争奇斗艳,缤纷夺目,最壮观的自然是托姆斯基大教堂。始建于1211年的大教堂是波罗的海国家的最大教堂,并以教堂里有6768根管子组成的管风琴,这一欧洲最大的管风琴而闻名于世。</h3><h3>教堂的尖塔上,有一只闪亮的金属公鸡,称为风信鸡。自古风信鸡就被当地人认为是避邪灵物,后来又演变为风向标。鸡身两侧分别为黑色和金色,以辨别风向的变化。在里加造型各异的教堂塔尖和建筑屋顶上,都有风信鸡耸立,形成里加的特色标志。</h3> <h3>托姆斯基大教堂标准照</h3> <h3>托姆斯基广场全景图</h3> <h3>镶嵌在地面上的世遗标志,古朴自然,浑然一体。</h3> <h3>瑞典门,是瑞典统治时期拉脱维亚防御城的一部分,原本建有25座城门,如今仅剩下这一座。</h3><h3>1621年,瑞典征服里加,占领期间,为纪念北方战争中瑞典军队所表现的英雄气概,建造了里加城墙瑞典门。整个城门由红砖砌筑,现在被罩上了一层涂料,城墙改建时,在城门上盖了一栋房子。1927年之后,这里成为拉脱维亚建筑师协会所在地。</h3><h3>城门右上方的牌子,记载着城门的建造年代为1698年。城门外,就是里加老城的边界,走出瑞典门,迎面黄色的建筑就是当年瑞典军营一一雅各布兵营。现在已变为各式各样的店铺。</h3> <h3>关于瑞典门还有一个传说:当地一个女孩爱上了一名瑞典士兵。有一天,两人半夜约会时被人发现而被抓,塞到了城门的城墙里。后来就有了这样一种说法:如果要测试对方是否爱你,就半夜去瑞典门,如能听到两位恋人情话绵绵,便表示你已找到了真爱。</h3> <h3>教堂旁边地面上的这牌三角形纪念碑是为纪念1991年独立运动中与忠于苏联的军队对抗时,死去的人们。小小的纪念碑虽不起眼,却深埋着拉脱维亚人刻骨铭心的记忆。</h3> <h3>染霜的秋叶把古城打扮得更加妖娆,在四周斑斓的色彩烘托下的老教堂尤显神圣。</h3> <h3>宁静的老城里行人稀少,幽深的街巷更显得静谧。</h3> <h3>老城内青石铺砌的小路虽狭窄曲折,但四通八达,有着中古时代特征的建筑随处可见,步入老城恍如时光倒流回中世纪。</h3> <h3>整个里加老城犹如一座露天的欧洲建筑博物馆,穿行其间,两旁美轮美奂的古典建筑仿佛一席流动的盛宴,不断送到眼前。</h3> <h3>徜徉在里加老城,你处处都会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积淀,当各种强权和统治渐渐远去之后,拉脱维亚人不屈的抗争和不懈的努力,最终给世界留下了大量耀眼的建筑,从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到19世纪的新艺术风格建筑争奇斗艳,精彩纷呈。</h3> <h3>特别是老城拥有的800多座美轮美奂的新艺术主义建筑,这些欧洲最精美的新艺术建筑群被誉为“欧洲新艺术建筑的走廊”。新艺术派运动始于1898年,虽然统领建筑艺术史的时间不长,一战后式微,但是在视觉上带来的震撼确是其它风格的建筑无法比肩的。新艺术主义打碎了墨守成规的传统,建筑师极尽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打破平淡的,所谓经典的设计,来滿足人们经济上富裕后,对自由浪漫和超现实的强烈渴求。</h3><h3>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为,里加的新艺术建筑是全欧洲同类型建筑中发展得最好,保存得最完整的。</h3> <h3>街道两旁的建筑都装饰有华丽的外表,各种造型的雕塑出乎想象,凝视着夸张的人物表情和华丽的线条装饰,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多姿多彩的生活。</h3> <h3>精雕细琢的细节,不经意间就会拨动你的心弦。</h3> <h3>各种带着奇异表情的人物,传说中才有的野兽,扭曲的花朵,神话中的故事不时出现在你的视线里,只有你想不到,让你看得瞠目结舌,新艺术主义在这里被发挥得淋漓尽致。</h3> <h3>新艺术风格在欧洲可以被看成“农业文明最后的挽歌”,紧接着出现的,将是各种现代主义的黎明。</h3> <h3>小巷深处的露天咖啡厅和酒吧随处可见。里加曾经入选欧洲文化之都,任何人在这里都能一找到适合自己的娱乐消遣方式。城市里,极具动感的酒吧、前卫的音乐厅比比皆是,与高高的塔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让人迷失在奇特的氛围中。</h3> <h3>里维广场也在老城中心,是座有着一片大草坪的广场,二战后,在拆除了周边杂乱的房舍后形成的。不同于一般城市广场中规中矩的布局,里维广场更贴近自然,充满了田野风光的情趣。</h3> <h3>广场周边到处是布置高雅的餐厅</h3> <h3>在里维广场周边有一排色彩缤纷的17~18世纪建筑,其中一座是从前的商会,它的旁边有一座人称“猫宅”的建筑,因为有两只黑猫蹲在屋顶上而得名。</h3> <h3>吸引游客来到这里的是流传的一个笑话:一个商人因为被剥夺商会资格而生恨,就在对面自己的建筑上铸造了两只发怒的黑猫,并让高高翘起的猫尾朝向商会。在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把黑猫看作魔鬼的象征,厄运的凶兆。为此被诉至法院,最终法官判决,他不得不将猫转了个向。今天,当年的恩怨是非都不复存在,却留下的一座匠心独运的建筑和一段津津乐道的话题。</h3> <h3>位于教堂广场背后僻静小巷中的三兄弟之屋,是里加老城中风格各异的建筑中的典范,三幢建筑分别代表里加在中世纪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也是迄今为止里加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建筑。三兄弟之屋集中展示了当年里加人是如何利用狭小的土地空间的智慧。而三兄弟之屋的名称据说与塔林的“三姐妹屋”遥相呼应,不知孰先孰后,昨在塔林没能看到三姐妹屋,挺遗憾的。这三幢建筑的窗户都很小,因为当时要按窗户的大小课征“窗户税”,简直闻所未闻。</h3> <h3>斑驳的墙面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古城曾经的磨难和屈辱。</h3> <h3>有时候,时空对面总象是隔着一面看不见的墙,但岁月总会悄悄留出一道虚掩的门,走出那门,一定是暖心到让你落泪的场景。</h3> <h3>位于老城中心区域的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教堂始建于1209年,130多米高的钟塔建成于15世纪,曾经是哥特式建筑的典范,可惜在在1666年就坍塌了,1690年,一座新的巴洛克风格钟塔建成。后来几经毁建,最后一次重建是1973年。钟塔造型优美,从塔身到塔尖,逐渐缩窄而愈加玲珑,直至化作锋芒,直刺苍穹,势不可挡,数百年来作为里加的地标矗立在里加市中心。长期以来,大教堂一直是里加市民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h3> <h3>大教堂大门上的人物雕塑,生动传神,呼之欲出,极其精致,门前是一长片广场。</h3> <h3>从侧面仰望圣彼得大教堂</h3> <h3>圣彼得大教堂的背面</h3> <h3>里加人对古树的保护很用心,也很艺术,时不时成为我手机里的所爱。</h3> <h3>人们说大树后面可乘凉</h3> <h3>走近一看,竞是一家风格独特的餐厅,导游当时好象对这家餐厅说了什么,所以才特意拍照留存,可惜现在一点也想不起来了。</h3> <h3>位于圣彼得教堂后面的不莱梅城市乐手雕像是里加青年男女约会的地标。这是德国雕塑家格哈德.马尔克斯1951年的作品。同样的雕塑摆放在两个城市,分别是不来梅的友好城市拉脱维亚的里加市、德国的恩瑟.不来梅市。</h3><h3>《不来梅城市乐手》是中世纪时的德国童话,格林兄弟在1857年将其收录入他们的《格林童话》一书中,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就是弱者通过团结协力能够战胜强者。故事太长,你有兴趣可以上网查阅。</h3> <h3>这座造型奇特的雕塑由四个动物组成一一鸡、猫、狗和驴子各自站在下面动物的背上,都伸着脖子张着嘴做唱歌状,它们从两块铜板的缝中伸出,作品给予寓言故事新的含义,意喻西方的文化影响冲破了冷战的铁幕。</h3><h3>据说撫摸动物能给你带来好运,摸得越高,带来的运气越好。就这样,这些可怜的小家伙都被摸得金光锃亮。</h3> <h3>高个子沾便宜了,我能摸到第三个,怎么样,够运气吧?说说笑话,自得其乐而己。</h3> <h3>梦幻般的色彩,让人生出进入童话世界的幻觉。</h3> <h3>比肩而立的古老建筑,每个角度看都是一道风景。里加之美,不仅在大街上,更藏在小街小巷里,需要你细细的寻找。</h3> <h3>里加市政广场,修建于14世纪,在1877年前的500多年间,这里一直是里加的行政中心,曾经是熙熙攘攘的市场,还是处决犯人的刑场。市政厅和里加大教堂、里加城堡,成为里加权利的三根支柱。原来的市政厅毁于二战战火,2002年按原貌重建的市政厅再度进入人们的视线,才使我们有幸目睹它的风采。</h3> <h3>市政广场中心的罗兰塑像(他是中世纪非常著名的骑士)寓意中世纪司法、自由和独立,被视为商业保护神,城市独立的象征。</h3> <h3>市政厅广场南侧的黑头宫,两座华丽的建筑,兴建于14世纪,从1580~1886年又经不断打扮化妆,装饰得愈加靓丽。黑头宫属于黑头兄弟会。在中世纪时,里加是繁荣发达的港口,也是汉萨同盟(这是波罗的海地区和德国北部的一个商业联盟)的成员。到了14世纪末,里加城里一些来自德国的年轻未婚商人,为保护自已的商业利益不受侵犯,成立了黑头兄弟会。他们选择圣毛里斯作为守护神,而圣毛里斯的形象是一个黑人血统的骑士,这也就是“黑头”名字的来历。这座精致的哥特式建筑融合了荷兰文艺复兴特色的外观,装饰精美不俗,色彩明快艳丽,是老城最华丽的建筑之一。</h3> <h3>黑头宫的大门上曾刻着一段文字:“如果有一天我倒塌了,你必须重新把我竖起来!”里加市民遵守铭文上的承诺,在二战后的废墟上重建了黑头宫。现在这里是拉脱维亚的总统府。</h3> <h3>里加是欧洲圣诞树🎄的传统发源地,从16世纪就开始用圣诞树庆祝圣诞和新年。广场上竖立的世界第一棵圣诞树标志,足见圣诞节和里加有着很深的渊源。里加人喜爱圣诞树,也喜爱风信鸡,于是里加圣诞树上不再是五角星而换成公鸡装饰,充分展现了人们对美好和吉祥的追求。</h3> <h3>一对年青的夫妇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众目睽睽之下秀起恩爱。何来之喜?我不说你也知道了。</h3> <h3>很暖心的姿势,也只有西方人,自然洒脱,生动传情。多放一张,养眼。</h3> <h3>不经意间的一次回眸,或是一次仰望,你总会望见教堂尖塔在街角,在巷尾,在屋顶上,在树梢间,如影相随,不离不弃。</h3> <h3>道加瓦河被称为里加的母亲河,穿城而过的河水把古都里加分成老城和新城两个区域,老城是世界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道加瓦河右岸。左岸是新城,眼见这里时尚的现代建筑,宽阔的河水碧波荡漾,远处的斜拉桥露出优美的身姿,如洗的蓝天飘来朵朵云彩,既熟悉又陌生,似平常却新鲜。</h3> <h3>港湾里停泊着游艇和帆船⛵️</h3> <h3>结束在里加老城的观光,我们将乘坐诗丽雅公司的伊沙贝拉号邮轮告别拉脱维亚,邮轮将在海上航行近17个小时,第二天上午十时后到达波罗的海那边的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h3> <h3>邮轮航行在无垠的波罗的海上,人在船上,心还在里加,如梦如幻似的还沉浸在美好里,一份怡然,一种感动。</h3><h3>又是一次依依不舍的离开,美丽的里加古城虽然已远去,然而还是忍不住一次次的回眸。感谢这份美好,让我有机会走近,带给我欢乐,也许旅行的乐趣就在这一次次的回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