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山游记

美友8057468

<h3 style="text-align: right;">  <b>作者:太行闲人</b></h3><h3> 登上涉县的崇山,是我很久以来的向往。</h3><h3> 崇山的巍峨,崇山的险峻,崇山的灵秀,崇山的神秘,一直使我魂牵梦绕。总想有一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高高的崇山之巅骄傲地走上几个来回,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当一回“山高我为峰”,领略一番“登崇山而小三晋”的感觉。</h3><h3> 机会来了。重阳节又一次不期而遇。刚吃过早饭,朋友打来电话,相约登崇山,我二话没说,欣然答应。和平时一样,没有过多的准备,习惯性地穿上登山鞋,背个小包,带上一杯水,操起专为登山用的长把镰刀(即可当手杖,又可防身,还可在关键时候披荆斩棘),驱车而往。</h3><h3> 因联系登山向导——崇山风景区旅游开发公司经理李林中较晚,我们一行三人先到了静音寺附近的龙王庙。从庙里破窗而出的千年古黄栌,干粗合抱,虬枝蜷曲,宛若苍龙探海,跃跃欲飞,虽显老态,仍枝繁叶茂。</h3> <h3>  须臾,导游老李已到近前。他说今天我们就由此小道上山,此路虽险而近;南边还有一条稍好些的路,虽缓而远;回来时往北经清泉寺下山,这样不走回头路。</h3><h3> 在老李的引导下,我们沿着依稀可辨的羊肠小道,披荆斩棘,艰难攀登。在近乎原始的灌木丛中,砍一根木棍当手杖,一人一棍,山路崎岖,策杖以行。不一会儿,抬头一看,已至千仞绝壁跟底。崖壁有一豁口,两边山峰对峙。老李说这是“龙门”,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山门处,山风呼呼,寒气袭人,刚才还大汗淋漓,旋即汗凉透背。</h3> <h3>  此处不可久留。我们迅速走进“山门”,穿过丛丛密林,爬过一段斜坡,眼前豁然开朗:茫茫原野,树绿草黄,红叶簇簇,白云悠悠,一阵秋风吹来,草浪滚滚,山鸟翻飞。真是“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啊!走近一处早已废弃的石屋农院,石桌、石槽、破旧的农具等,昔时主人的生活痕迹,随着岁月的尘封,日益苍凉。远远的还有几处石屋院落,点缀在绿树荒草的掩映中。放眼望去,比欧洲绿草如茵的农牧场,又多了几分成熟和苍桑;比蒙古大草原和新疆的戈壁滩,却又多了几分山势的起伏和林木葱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虽然与世隔绝、恬静闲适,但比不上这里的旷野无边和天上云间般的超凡脱俗。老李说这是跑马场,说山下有个摇铃寨,古时候住过一伙叫“窦大王”的响马,这里是他们放马的地方。听他这么一说,眼前仿佛出现了千军万马,排山倒海般厮杀奔腾而来。这里足可以容纳万马千军、纵横驰骋。</h3> <h3>  饥肠辘辘,时已过午。此时方想起忘带干粮了。不过不要紧,有的是野果,柿子、黑枣、酸枣,竟然还有一树红彤彤的山楂。我奔向山楂树,只顾吃山楂,却忘记了拍个照。这山楂真管用,既扛饿又解渴,酸酸的直流口水。</h3><h3> 我不想走了,真想静静地躺在草丛中,仰望天空,看孤云出岫,听秋风飒飒。可老李又催了,说还要继续上山,山巅更有绝妙处,这里只不过是崇山的怀抱。</h3><h3> 草甸上,土肥草盛。松软的土层铺着厚厚的草垫,脚踏上去很有弹性,也很轻松。我们沿着山野草径,继续上行。俄尔又至崖前,路分两岔:向左至“两孩山”,向右便是崇山主峰。老李说,古时候曾有兄妹俩人在此居住,相互恩爱,便效仿女娲和伏羲以滚石的方式判定能否结为夫妻。结果很遗憾,滚下去的两扇磨盘没有叠合,预示俩人不能结合为夫妻。兄妹二人感情笃深,既不舍分开,又不能结为夫妻,只好整天含泪默默对视,天长日久,便坐化为“两孩山”。听了这个悲情的故事,我们不忍打扰两个孩子,便向右直奔主峰。</h3> <h3>  爬上一个险段后,终于登上了山顶。</h3><h3> 崇山之巅,较为平坦,且呈南北长、东西宽不足十余米的狭长条状山梁。两侧悬崖峭壁,尤其西侧,势如刀削,壁立千仞。在山下,从不同的侧面看崇山有着不同的景观:有的地方看酷似伟人山、总理山;有的地方看俨然巨佛仰卧;还有的地方看犹如古人头上高绾的发髻,形如螺髻,故崇山又名“青头山”,“青头卧云”还是涉县有名的古八景之一。此时的崇山,真真切切像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风,岿然屹立在清漳河畔,挡住滔滔的洪水,堵住凌冽的寒风,护佑着涉县的人民。</h3> <h3>  崇山坐落在太行山南端涉县境内的清漳河畔。海拔一千一百米,是涉县境内海拔较高的山峰之一。东与韩王山、西与五指山遥相呼应,成三足鼎立之势。向西南支分脉延,宛如条条苍龙,剑脊嶙峋,起伏绵延。环顾四周,群山苍茫,村舍片片,三晋大地尽收眼底;俯视脚下,漳河如练,柳村似烟,如银河天落,繁星闪闪。此时,不禁想起了杜甫的诗句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h3><h3> 噢!只顾远眺,忘了近观了。脚下狭长的山顶上,有三大建筑:第一座是在古烽火台上改造而成的“孔圣学院”;第二座是用石头垒成的写意大肚“弥勒佛造像”;第三座是“三界金殿”,堪称三教合一,儒释道和谐相处。只是无法考证是何方高人所为。</h3> <h3>  下山的路,是返回草甸向北穿越,越过古拦马墙,缓慢下行。稍缓处又遇一石屋孤院,远远的看见红旗招展,彩旗飘飘,不见其人,但闻犬声,这显然是住山隐者之所了。忽然间有一种“穿云采药闻仙犬,踏雪寻梅策蹇驴”的感觉。再向下转过一个小弯,一大片开着白花、挺着黄杆的“狼尾巴草”迎风飘舞,像是簇拥的小朋友,挥舞着双手,欢送我们下山。其实这应该就是《诗经》上说的“蒹葭”草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大家争相拍照,和热情的“小朋友”们互动。没想到在这么高的山上还会有这么一大片的水草,看来这里定是水源充沛。</h3> <h3>  说了这么多,该结束了吧?不要着急,前面还有两个唐朝的道士在那里等了我们一千多年了,说什么我们也得和人家打声招呼。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天相学家袁天罡、李淳风推演大唐国运。二人便来到风水绝佳的崇山静因寺,观星望月,推古论今,谁知一发不可收拾,一推演就推到了唐以后的二千多年。有一天李淳风正在推演,袁天罡用手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泄露,还是回去休息吧。”因此这本预言奇书得名为“推背图”。后来俩人得道成仙,并化为“推背石”。你看,他们俩个黄巾氅服,道骨仙风,像不像正在推背啊?</h3> <h3>  我爱崇山,不仅因为它山崇岭峻,风景秀美;更因为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半山腰的悬崖绝壁上建有汉代的清泉寺和唐代的静因寺,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绝美诗篇;关羽后代关所大破摇铃寨的故事离奇有趣;史载清泉寺曾为“御寨”,至今仍有古城墙遗存,是哪家的御寨?是曹操还是唐王李克用父子在此驻扎?究竟这里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更使我们引以自豪的是金代时我县曾升为崇州,本于此山而得名。崇山,高大之山也,乃涉县之象征,崇州之标志也。</h3> <h3>  我爱涉县,我爱崇州大地,更爱耸立在崇州大地上的崇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