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麦拉子馍馍”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政翠

午后红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b>紫阳“麦拉子馍馍”制作技艺传承人</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ff8a00"><b>王政翠</b></font></h3> <h3><b>王政翠家住</b><b style="line-height: 1.8;">紫阳县城关镇紫竹村二组。她出</b><b style="line-height: 1.8;">生在一个数代人都会蒸“麦拉子馍馍”的家庭,奶奶蒸出的“麦拉子”是王政翠童年时最好的记忆,王政翠从十几岁记事起就跟着奶奶学会了“麦拉子馍馍”的制作工艺。</b></h3> <h3><b>2008年,一直在外打拼的王政翠为了照顾即将上中学的儿子和体弱多病的公婆,放弃了在外打工的丰厚收入回到家里。闲不住的王政翠为了能够找一个既能照顾孩子学习又能为家里增加收入的事情,经人介绍在县城的东城门旁边租了一个早餐摊位,做起了油炸饼子的生意。王政翠面对长期的油熏而胃部的不适,无奈之下,王政翠只好关停开了一年的摊位。</b><br></h3> <h3><b>眼看着一大家子老少要吃饭,闲不住的王政翠心急如焚,寝食难安。就在她为挣钱而苦恼万分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麦拉子馍馍”,萌发了制作“麦拉子馍馍”拿到城里叫卖的奇想。她认为,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鱼大肉吃腻了都要改吃粗粮,尤其是城里人对农村的粗粮食物是越来越稀罕,她把想法给家里人一说,家里人都认同。王政翠说干就干,先是一个人干,忙不过来了,老公就把在城里建筑工地的活儿辞掉,回到家里帮着干,一干就是十年。</b><br></h3> <h3><b>做“麦拉子馍馍”是个体力活,每天天不亮王政翠就起来把头一天晚上包好的几百个“麦拉子馍馍”驾到火炉上去蒸。实践告诉王政翠,要蒸上一锅口感好,嚼劲强的“麦拉子馍馍”,首先要在火候上下足功夫,掌握好火候是要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火温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这些本事不是一朝一夕能学来的,她从失败和成功中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温控技术。其次是采摘油桐树叶子,王政翠对挑选桐树叶很有讲究的,要求非常严格,桐树叶必须是新鲜的,叶子上有虫的不要,有网眼的不要,每天出锅的“麦拉子馍馍”所包的桐树叶子必须是头天采掘的叶子,这样所蒸出来的“麦拉子馍馍”,才口感好、嚼起来有劲道,香气也浓郁,闻起来就会散发出一缕清香的桐子叶味道。在这十年时间里,王政翠以物美价廉,味道独特在紫阳县城家喻户晓,赢得城里街坊和村里左邻右舍一直好评,也改变了王政翠一家的经济条件。</b><br></h3> <h3><b>货真价实的东西自然受捧,现在王政翠每天至少要消耗50斤麦子,出售300个左右的“麦拉子馍馍”。前来购买“麦拉子馍馍”的人大多都是紫阳县城的老街坊和县城几个大酒店,还有周边的一些农家乐。很多时候还会遇到西安、安康甚至于重庆的客人购买。酒店和农家乐都是提前预定,第二天王政翠就骑着摩托车挨着打电话联系取货。王政翠觉得做饮食行业得凭着良心去做,大家才会对你一直信任下去。王政翠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十年如一日,用诚信经营着她的“麦拉子馍馍”小作坊。</b><br></h3> <h3><b>从2008年至今,王政翠的“麦拉子馍馍”从来不愁卖,她不仅卖的是商机,更卖的的是信誉和人品。王政翠为了延长“麦拉子馍馍”的销售时间,她将邻村和周围村民家的桐树叶子收购过来后,将其保鲜冷藏,等到天气转凉后拿出来继续使用,这样不仅有了更好的收入,也解决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b><br></h3> <h3><b>十年来,王政翠始终以精湛熟练的技术,获得大众的一直好评,她更加坚定了努力做好紫阳老王家的“麦拉子馍馍”的信念。远在北京工作的儿子,看着王政翠每天那么辛苦的劳作,几次三番的劝说放弃这份职业,但都无济于事。她欣慰的说:儿子不愿继承我的“麦拉子馍馍”制作技术,但这是我们老王家祖辈的老行当,不能在我这断了根,乘我干的动的时候就多干干几年,等到干不动的时候再做其它打算。她希望儿子能够掌舵“麦拉子馍馍”的制作工序和技巧,将来可以传承下去。</b><br></h3> <h3><b>当问及王政翠有没有打算给自己的“麦拉子馍馍”找个合作伙伴或者扩大经营规模时,王政翠欣慰的感叹,她觉得自己身体现在还算吃得消,以前拼命做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日子过好了,经营“麦拉子馍馍”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身体好的时候就多做一些,身体不好的时候就少做一些或者不做。但是每当看到街坊邻居对老王家“麦拉子馍馍”的亲睐,王政翠对未来更加有信心。</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