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叹滕王阁

<h3>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我们准备游览慕名已久的南昌滕王阁时,浮上脑海的就是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这一名句。</h3><h3> 2018年10月我们随团登临滕王阁。滕王阁建造者乃唐太宗之弟李元婴,因其受封滕王,故名滕王阁。历史上滕王阁共有三座,分别位于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四川阆中。最早建的滕州滕王阁早己湮没,无声无息;阆中滕王阁虽有杜甫、陆游等大诗人曾为之赋诗,但其风头与知名度却远逊于南昌滕王阁。南昌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才情勃发的斐然华章而名贯古今,文以阁名,阁以文传;兼以王勃英年早逝,《滕王阁序》竟成其千古绝笔,犹如一颗灿烂的流星在人们惊叹声中迅即消逝于茫茫夜空,不禁令人扼腕长叹。</h3> <h3>  滕王阁位于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图为滕王阁景区入口处,‘’雄州雾列‘’四字出自王勃《滕王阁序》。</h3> <h3>  图为唐代滕王李元婴所建滕王阁的模型,摄于滕王阁基座展厅。历史上滕王阁曾屡毁屡修,先后重建了28次。</h3> <h3>  进入景区,巍峨的滕王阁矗立眼前。据介绍,顶层"滕王阁‘’匾乃宋代苏轼所书;高台墙面上长卷式汉白玉石碑一幅,约10米长,1米高,碑文为唐代韩愈的《新修滕王阁记》,为当代书法家隶书作品。</h3> <h3>  1942年著名古建大师梁思成曾根据旧藏宋宫廷画《滕王阁》绘制了《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现在的滕王阁即按照这张草图重建于1989年,应属第29次重修。这座仿宋式雄伟楼阁共九层,除两层基座外,七个楼层根据‘’明三暗七‘’的形式建造,外观为三层带回廊的楼阁,内部却实有七层。三层明层,三层暗层,再加一层设备层。净高57.5米,南北配有回廊连接的两个辅亭,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碧瓦丹柱,临江而立,巍峨雄浑,再现了千年前"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气势。</h3> <h3>  我们沿石阶拾级而上,来到主阁第一层。</h3> <h3>抬头看,正面为"瑰伟绝特‘’九龙匾,此语出自韩愈的《新修滕王阁记》一文:‘’余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下面正中置一青铜铸造的宝鼎,据说是仿北京大钟寺"八怪鼎‘’而造,高2.5米,此鼎之设,寓有金石永固之意。</h3> <h3>  走进大厅,扑入眼帘的是一幅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这是根据明代冯梦龙的拟话本小说集《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的故事创作的,描绘王勃赴滕阁胜会、挥毫作序的场景。</h3> <h3>  登楼的电梯前挤满了游客,我们决定还是步行上楼。第二层是个暗层,采光和通风均靠人工解决。此层以‘’人杰"为主题,壁画《人杰图》描绘了自先秦至明末的江西历代名人画像。</h3> <h3>壁画人物造型生动,画面格调雅逸,富有韵味。</h3> <h3>  第三层是一个有回廊四绕的明层。中厅是以灰蓝色为基调的大型壁画《临川梦》,取材于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在滕王阁排演《牡丹亭》的故事。</h3> <h3>西大厅为"古宴厅‘’,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后,曾在此大摆酒宴,犒师庆功。</h3> <h3>  第四层也是暗层,主要体现"地灵"的主题,壁画《地灵图》集中了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观的精华部分,如上饶三清山、鹰谭龙虎山、井冈山、庐山、鄱阳湖、石钟山等,充分体现了江西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特色。</h3> <h3>  第五层也是回廊四绕的明层。登上第五层,眼前一亮:一组仿真硅胶塑像再现千年前都督阎公在九九重阳节大宴宾客、王勃作序的场景。上首坐着阎都督,下面分列两边坐着阎都督的女婿孟学士和众宾客,王勃坐在右边末座,中间有歌舞伎在表演。塑像栩栩如生,人物神情毕肖。</h3> <h3>  据史书记载,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文学史上著名的初唐四杰之一。他出生书香世家,七岁能文,人称神童;九岁读《汉书》,就能指出书中注文错误;十四岁中举,被授予朝散郎之职。</h3><div>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器重他。当时诸王爷经常斗鸡取乐,王勃一时兴起,写了一篇游戏之作《檄英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王勃挑拔诸王关系,将王勃赶出沛王府。</div><div> 后来,他的朋友又为他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仅隔两年,王勃再次遭遇人生更严重的第二次打击。就在他任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因此而犯了死罪,后幸遇大赦而获自由。第二年朝廷诏命恢复王勃原职,但他痛定思痛,已心灰意冷,无意于仕途了。</div><div> 如果说王勃人生的第一次打击是他自己少不更事,随性炫耀文才而惹祸;那他遭受的第二次人生打击则实在不可思议。王勃藏官奴意欲何为?既藏了又为何杀官奴?其"作案‘’动机史籍记载均语焉不详,扑朔迷离。后人评曰:此案疑点多多,一介文弱书生、一代才子居然动念杀人,那得有多大的冤仇,需要多大的勇气!实难置信。联想到王勃两年前因写《檄英王鸡》而得罪英王,由此推测,此案可能是王勃年少成名,春风得意,恃才傲物,无意间又得罪了某个权势人物,给他下套陷害亦未可知。看来天妒英才,命该王勃前途多舛。</div><div> 虽然王勃幸逢大赦,但其父却受他连累而从雍州司户参军的位置上被贬交趾令(交趾县位于今越南北部),远谪于蛮荒之地。此次王勃南下省父,途经洪州,正逢新修滕王阁成,都督阎伯屿早闻其名,遂邀其参加滕王阁的重阳盛宴。</div><h3> </h3> <h3>  阎都督此次宴客,其实是借此向大家夸耀其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之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公作序,宾客们都很识趣,个个推辞。唯王勃一介晚生,年轻气盛,竟亳不客气地接过纸笔,当众挥毫而书。惹得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叫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报王勃开首写"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都督遂沉吟不语。等听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叹道:真天才也。急返座令众宾客开怀畅饮,尽欢而散。</h3><h3> 此次盛宴也因此段佳话而名垂文史。惜乎王勃作序后的第二年,探父返回途中"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仅二十七岁,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俊秀随风而逝。</h3> <h3>  王勃到底是"不慎落海溺死‘’还是"自己投海溺死‘’?考诸史籍亦无确证。有可能是‘’自己投海"吗?如果了解王勃短短一生的坎坷经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王勃在那四美兼具的宴会"极娱游于暇日‘’之时,忽然间‘’兴尽悲来",发出了个人身世的深深慨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这些因景生情之文字,何其愤郁悲凉!透露出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老气和沧桑。可叹一代青年才俊,空有绝世才学,却无用武之地;探望老父后,站在海船上想到自己非但不能孝敬父母,还连累老父被贬到这蛮荒之地,心中更添无限酸楚悲凉,此时的他是否会产生厌世的想法?</h3> <h3>步入中厅,只见正中屏壁上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碑,近10平方米,乃宋代大文豪苏轼手书,经复印放大,由工匠手工镌刻而成。苏轼的手书与王勃的雄文珠联璧合,熠熠生辉。</h3> <h3>苏轼这一生和王勃有很多相似点:同样出身名门,同样是一代才子,著名诗人、文学家。二十岁中进士,虽然比不上王勃十六岁就做官,但也是少年得志。同王勃一样仕途坎坷:43岁时不满新政,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62岁时又被放逐到海南。作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他书写的《滕王阁序》用笔精到,自然天成,明显是他用心之作。也许在书写时他想到了王勃短暂而落魄的人生而心有戚戚吧。</h3> <h3>  漫步第五层的回廊,这里是滕王阁登高览胜的最佳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站在楼顶凭栏远眺,只见赣江滚滚东去,一座大桥如长虹飞架南北,江岸现代化高楼大厦耸立。历史上有多少风流人物己随着这滚滚江水远逝,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的美景亦早已不再,但滕王阁历经千年,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却愈见光彩。</h3> <h3>‘’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个"空"字意味深长,仿佛王勃正吟诵着《滕王阁序》那华彩的文字沿着时光隧道穿越而来,我们似乎听到了一千三百多年前那孤独灵魂的深深一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