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园文化古村访游记

老迟

<h3>大园村,距我居住的琼海市银海路约三公里。我每到海南,都要去这个村子里走一走,看一看。这里的田园间农舍中,无不弥漫着翰墨书香,处处都沉浸在耕读文化的熏陶中。</h3> <h3>大园村是琼海市嘉积镇大礼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共有五十户人家三百来村民。这个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四百多年来,贤才辈出。明清期间这里走出了三位举人,九位贡生和近百名秀才;现代时期这个小村先后产生了几百名大学生、研究生。现遍布国内外各地。</h3> <h3>大园村是海南省远近闻名的举人村、博士村、教师村、华侨村。全村三分之二的人家是教师之家,也有三分之二的人家是华侨之家,被誉为大园文化古村。</h3> <h3>大园村为海南省文明村镇,入选中国美丽乡村。</h3> <h3>“吃番薯饭也送仔读书”,是大园村的古训,体现了大园村人耕读文化、崇文重教的传统观念。</h3> <h3>大园村头,原学校旧址处有两口古井,一口石泉,一口慧泉。石泉由本村人的先祖黎公允(号石泉)开掘,慧泉是民国期间开掘,这两口井都是为学校的学生挖掘的。</h3> <h3>“求学古道”,一条百余米长的小路,青砖碎石铺就。看似普通,却是莘莘学子最深刻的情感寄托和人生厚望所在。</h3> <h3>曾经,无数个清晨和夜晚,多少个冬去与春来,学子们在这里孜孜以求,不倦苦读。</h3> <h3>如今,小道及学校旧址受到村人的保护,把大园村的治学古训、古今教育名家有关治学的箴言篆刻于此,激励后人,也增加了“求学古道”的韵味。</h3> <h3>看到这学校的旧址,仿佛看到圣殿一般,在心底产生着一种由衷的敬意。</h3> <h3>正在演奏的民乐队是由村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组成,书香门第也不乏琴管笙箫高手。</h3> <h3>几百年的书香墨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园村人,形成了大园村的淳朴民风、文明民俗,构建了具有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德的新农村形象。</h3><h3>成为海南省文明文化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宣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样板基地。</h3> <h3>就是两块普通的石头,也被取一个和谐恩爱的名字~公婆双石(海南话公婆是夫妻的意思)。</h3> <h3>每有亲朋来海南,我会首先带到村里,体会这里的文化氛围。</h3> <h3>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开创未来,大园村兴建了“世德园”,“功名园”,“春晖园”。</h3> <h3>步入世德园,首先看到的是世德堂,这里既是彰显黎家世代成就的功德堂,也是纪念历代先祖宗亲的祠堂。门前的楹联也点出了黎家祖训“兴学尚文”这一主题。</h3> <h3>环绕着世德堂周围的是《弟子规》长廊。长廊墙壁上镌刻着国内书法艺术名家书写的《弟子规》全文。</h3> <h3>大园村人历来把《弟子规》做为孩童入学蒙篇,并做为村人言行举止的规范。据介绍,大园村的每个幼儿都能熟练诵读《弟子规》全文。</h3> <h3>《弟子规》长廊左右“忠孝节廉”四个大字,是取自儒学大师朱熹为“岳麓书院”题写的笔迹。</h3> <h3>驻足荟聚传统美德与文采风流于一体的长廊,赏篆刻艺术,品金石味道,令人雅趣十足,余韵无穷。</h3> <h3>进入功名园,记载着黎家明清两朝功名的旗幡映入眼帘,矗立旗幡列首的两块巨石分别镌刻“吃番薯饭也要送仔读书”的村中古训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念志向。</h3> <h3>举人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参加省考试取得的从政资格,贡生则是举人的副榜。</h3><h3>黎梦祯是本村第一位举人,曾任四川江津县令,荣退后,举办私塾培养了一批人才,奠定了大园村文化的根基。</h3> <h3>黎邦达,省试中举后又破格参加京都会试,获得了“内阁中书”的官职,内阁中书就是皇帝的秘书,以举人身份获此官职是科举制度中的绝无仅有。</h3> <h3>黎俊伦,凭其才学先后出任化州学正等职务,官至五品,是黎家官职最高的。</h3> <h3>大园村人文鼎盛,有其历史渊源,其中母爱之功不可没,几百年来大园村的母亲们含辛茹苦,养育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俊杰,她们不愧是大园村耕读文化的坚强基石。</h3><h3>大园村人为此建立春晖园,以彰母爱,让世人永远铭记母亲的大恩大爱。</h3>